數字化企業的智慧企業架構框架——使能企業全面向數字化轉型
作者:王濤 華為EBG ICT規劃諮詢部
Zachman 於1984年提出企業架構(EA Enterprise Architecture)框架至今已經33年了,現已升級到EA框架v3.0,一直沒有改變5W1H的框架,作為原子級框架聚焦的是功能的資訊化,流程的資訊化,管理及規則的資訊化,辦公的資訊化,滿足了業務流程和管理資訊化的要求,誕生了支撐主幹業務流程的ERP, PLM, CRM, EAM, MES, PM, ARIS等商業軟體包,和支撐辦公自動化的郵件、電子流、門戶等辦公平臺,以及支撐業務決策的DW/BI等業務應用系統的規劃、設計、開發和運營。
數字化企業的演進已經經歷三個主要階段: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複雜計算時代,以主機為主解決的是複雜計算問題;九十年代是資訊化時代,解決業務管理的資訊處理和決策問題;本世紀初是網際網路時代,解決了人與人的交流、溝通和電子商務等跨地域的問題。
在進入21世紀的10年代,德國、美國、中國等國家相繼提出工業4.0,工業網際網路和製造2025等國家戰略,宣告即將進入智慧時代,其初級階段是最近幾年的數字化時代和共享時代,將解決行為數字化問題,智慧決策等問題,未來將進入高階階段,即智慧時代。這種演進需要我們重構企業架構,為此,提出智慧企業架構框架SEAF v1.0,本文將闡述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構建智慧情景模型,它是構建智慧企業架構框架的思想和靈魂,回答Why的問題;其次是智慧企業架構框架,即SEAF v1.0的主要元件,回答What的問題;最後是智慧企業架構規劃指導,即如何基於SEAF v1.0規劃智慧企業架構,回答How的問題。
一、 構建智慧情景模型
在數字化和共享時代,各組織和企業都在聚焦雲端計算、物聯網和大資料,全面向數字化轉型,就必須對人、事、物等行為的數字化進行重新建模和架構,從關注功能到聚焦人、事、物等行為,我們需要回答3個問題?
1) 企業數字化如何向人的行為轉變?
2) 企業數字化如何向物的行為轉變?
3) 企業數字化如何向事的行為轉變?
為了回答這三個轉變,構建了智慧情景模型(Smart Contextual Model 簡稱SCM),又稱上下文關聯模型,如圖1所示。
該模型的核心是通過數字底盤和全連線等兩大關鍵技術支撐人、事、物的三個數字化,其內涵如下:
1. 三個數字化
1)人的數字化
a、 在資訊化時代,主要關注人對事務(業務流)和物(使用)的操作結果。
b、 在數字化時代,人有多面性,其行為也有多空間性,包括企業空間行為,虛擬空間行為,公共空間行為,私密空間行為。因此,需要聚焦個體在不同空間的體驗和行為,全方位的體驗轉型,因此人的數字化就是向人的行為數字化轉變。
c、 人作為企業/組織的成員,其行為與企業/組織的治理、使命、文化和能力相一致。尤其是管理者要具備數字化領導力,即領導要數字化,從思想、觀念、行為、技能等要做好準備,完成數字化領導力轉型,IDC研究提出33%領導層要有技術領導經驗。數字化聚焦人在不同空間的行為和結果,建立時間、空間、事務、實物等關係,進而對行為進行分析,來改進業務流、產品和業務/應用系統,為企業/組織提高效率和創造價值。
2)物的數字化
a、 在資訊化時代,主要關注對物的管理能力,關注物的外在特徵,幾乎不關注物的內在執行行為和對外界的感知。
b、 在數字化/智慧時代,工業4.0提出了CPS,要求物(包括動物、植物、裝置、工具、生產裝備、物流裝備)對外界全面感知,對內執行行為全面數字化,對物的知化和智慧化要求對物的內在行為和外界感知進行重新全面建模。
c、 同時建立物與人、業務等行為的關聯關係,以及與時間和空間的關聯關係,實現萬物互聯和整合,實現協同,進而進行大資料分析,發現萬物的行為關聯關係,改進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和醫療衛生。
3)事的數字化
a、 資訊化時代,主要實現了業務功能的資料化和資訊化,關注業務過程創造價值的業務結果。
b、 踐行以客戶為中心,需要對業務流程進行重構,將流程與組織結構解耦,從以部門為核心的流程要向基於角色的流程轉變,既要關注端到端創造的價值,也要關注創造價值的端到端過程,即發生的時間、地點、物、人等的關係。
c、 基於服務化對業務流程進行重新編排,從功能化、標準化、服務化、向自動化和智慧化邁進,進而對業務流的結果和行為進行分析,實現端到端資料共享和打破資料壁壘,改進業務創造價值的過程,提升端到端的效率和客戶滿意度,推動商業模式和業務創新,實現運營模式轉型。
2. 兩大關鍵技術
1)資料底盤
a、 企業/組織必須做好資料底盤,包括資料治理、大資料治理、資料架構(包括資料資產、資料模型、資料標準、資料分佈)、資料質量、資料獲取/採集和資料價值分析和應用等,數字化才能驅動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業務創新、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進而推動企業轉型。
b、 資料作為人、事、物等產生的結果,其昇華過程是數字,資料,資訊,知識,智慧。這些企業資料又分成兩類,即結構化資料和非結構資料,而非結構化資料又分為重複型和非重複型。移動互聯和物聯網環境將產生海量的資料,在事務和決策中如何應用資料,就需要對其進行資料建模、行為建模,構建架構和關係,構建以資料為中心的平臺,進行智慧分析,挖掘價值。
c、 在數字化不同階段,模型分三類,其一,以實體和關係為中心構建實體關係模型,滿足OLTP實現業務邏輯要求。當然數字化時代,在關注實體的同時,也必要將行為納入。其二,以事實為中心構建維度模型,滿足業務智慧分析要求,但要能深度鑽取到發生的行為。其三,基於大資料的4V特徵,以行為為中心構建行為關聯模型,滿足大資料產生和價值挖掘需求,將資料、事實、維度、行為進行統一建模。
2)全連線技術
a、 實現數字化的技術分三大類,包括智慧裝備、ICT硬體和軟體。智慧裝備包括感測、CPS、IoT等,要求對裝備智慧化,實現互聯;ICT硬體包括三大類,即智慧終端、連線和傳輸技術、雲端計算和儲存技術。軟體分6層,包括嵌入層、邊緣計算層、業務服務層、分析服務層、平臺服務層、資源層等。
b、 ICT硬體白盒化和硬軟體化是趨勢,軟體將定義一切SDX,軟體是數字化時代的核心,包括採集、獲取、傳輸、處理、分發、計算、儲存、分析、學習等演算法軟體,必須解決基於資料的快速、及時、準確、自動、智慧、海量等核心問題。
c、 連線技術將人、事、物等互聯,催生的網際網路,移動互聯,物聯網,人聯網等最終實現智慧網際網路。
二、 智慧企業架構框架
SCM模型勾勒出了全面數字化的情景模型,顯然,資訊化階段的企業架構框架分5W1H等6個域(包括應用、資料、技術、時間、人、組織動機)不能完整表達SCM所覆蓋的情景,因此需要基於SCM重構EA框架。在企業全面數字化情景下,需要聚焦新的業務模式、人的行為、物的行為、時間、空間和互聯互通。因此,在原EA框架下,增加業務流程、物、整合等三個域,並豐富資料、應用、時間、人、動機等領域,並提出由9個域組成的滿足全連線和數字化的擴充套件型EA(7W2H)框架,命名為智慧企業架構框架(簡稱SEAF,Smart EA Framework),如圖2所示。
架構層上分4層,上下文關聯模型、概念模型、邏輯模型、物理模型,每個域的架構層次元件在不能層次用不同模型來表示,對9個域的架構分別概括性闡述如下:
1. 業務流程域
業務流程是業務戰略的承載體,是業務能力的端到端呈現,是業務模式的業務設計,是業務管控的運作機制,是創造價值的過程,當然,也是資訊化/數字化的核心物件,因此,流程必須以客戶為中心、基於角色、聚焦業務價值、架構化,聚焦流程的組織和業務行為。
以客戶為中心為核心理念:就是要樹立以服務為核心的服務型流程文化,需要改變以部門或職能為中心的落後的業務流程設計思想。建立去職能化,以服務和角色為中心的流程設計理念,聚焦有效性和效率,即聚焦創造價值,而不是聚焦職能劃分和權利。
分層分級的結構化思路:建立企業完整的業務流程架構和端到端整合的主幹流程,基於流程架構建立流程責任機制。堅持主幹簡潔和穩定,末端靈活和標準兼顧的業務流程架構思路,按照價值創造過程拉通主幹流程,實現端到端或客戶到客戶的整合,並基於業務場景重構業務流程檢視,實現業務流程的靈活編排,滿足業務變化和靈活性要求,提升端到端流程的效率。
業務行為融於業務流程:業務發生的質量、內控、授權、行權、監控、時間、地點、服務等行為要融於流程,基於業務管控要求,承載授權體系,業務流程要支撐組織/人的行為的可追溯性和可視性。
2. 業務應用域
業務應用首先來自與業務流程架構,是業務流程/業務能力的功能化,是業務的IT實現。將業務流程的能力/活動抽象成最小應用功能,再基於端到端業務、業務邊界、資料關聯性、安全性等要素,將應用功能抽象成應用功能組,再規劃成業務應用平臺,並建立應用整合關係,以及基於應用的資料流檢視。
3. 資料域
在資訊化階段,基於業務流程輸入輸出的業務項(BusinessItem)構建資料模型,聚焦主資料、業務交易資料、業務規則、參考資料等結構化資料和之間的關係,以及基於經營指標、管理指標、業務流程績效指標等管理決策資料構建的維度模型。
在數字化或智慧化階段,以物件及其行為為中心,需要基於業務行為、人的行為、物的行為構建行為模型,聚焦非結構資料(重複型和非重複型)和結構化資料建立人、事和物之間的關聯關係,建立基於場景和行為的趨勢分析、相關分析、關聯分析、故障、質量、客戶流失、使用者忠誠度、使用者習慣、病情監控、情緒分析、索賠、欺詐、違規、位置服務、生物識別等大資料分析模型。
4. 整合域
除了流程、應用、資料和服務等相互整合外,數字化轉型還需基於業務鏈、產業鏈、智慧製造等垂直整合、水平整合和端到端整合,實現資料共享。以及以人、事和物為中心的資料聚集的業務模型和資料模型整合。
5. 技術域
通訊和資訊科技的共享性、通用性、連線性、體驗性、平臺性以及規模性等特徵,要求規劃和制定企業級的技術框架ETF,包括策略、技術架構、技術標準、技術規範、API、參考模型等,並基於技術框架構建企業級的網路平臺、雲端計算/儲存平臺、IoT平臺、資料平臺、異構整合平臺、統一接入平臺、應用平臺、門戶平臺等共享技術平臺,同時要基於雲管端和資料構建安全平臺,通過平臺化技術戰略支撐業務一體化戰略和快速響應全球化的靈活性策略。
6. 時間域
時間是資訊化和數字化的特殊資料,隨著業務管理的精細度不同,IT應用在不同階段關注和管理的時間也不同,對後續的分析和應用方式影響很大。
在資訊化階段,業務流程設計只重視關鍵業務事件發生的時間點,管理應用系統也只管理了業務流上一些關鍵時間,比如建立、修改、簽單、交付、下單、可獲得、發貨、退貨、開票、審批、產品釋出、產品退市等,一般應用於監控和經營、效率指標的統計和分析。
在數字化階段,需要進行大資料分析,挖掘資料的時間和趨勢價值,以前管理的時間點遠遠不能滿足精細化管理和分析要求。需要關注人在不同空間(企業、虛擬、公共)的行為和關聯行為,比如企業空間的體驗、停留、興趣、位置;虛擬空間的體驗、停留、興趣、位置、言行等;社會空間的位置、活動、位移軌跡等行為。對物體(生物、裝置、裝備、終端)的內部執行狀態,需要基於時間抽樣,比如發動機各部件的狀態、溫度等,比如人的心率、血壓等,以及物體對外界的感知,包括溫度、空氣、位置、環境等需要基於時間抽樣。
基於人、事和物體發生的行為和時間建模,對行為資料進行採集,而基於時間系列的分析建模,對行為趨勢進行分析,對行為發生的後果進行預防和預警,從而實現人的先見之明,創新商業模式,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服務。
7. 物(物體)域
在數字化時代,對物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研發階段就要對其進行內外行為建模,即對物體的智化設計包括內部感知、外部感知、連線性、自調節、自學習、自愈性、類人性等,只有智化設計的產品和植入了各種感測器的生物,才能實現物物互聯,人物互聯,和與管理應用系統實現整合,在使用和執行時才能產生和採集我們需要的行為資料,實現精細化的管理和控制。
8. 人(角色)域
在現代社會,人在不同空間呈現為不同角色,不同的組織構建不同空間行為的模型。在企業空間,需要基於業務價值創造過程和管控要求來精細化角色定義,並在效率和管控上取得平衡,因此,需要基於角色來設計流程,以角色為中心進行行為建模,要把人的行為納入IT應用系統設計和開發,組織才能掌握在企業空間的行為,並構建行為分析模型,基於行為、規則、知識、經驗來改進業務流程、內控模式、遵從模式和IT應用系統,讓企業管理層聚焦異常行為的處理和規則的建立,從而改變工作方式和不斷提升人的效率。
企業或一個組織,基於角色來進行資源配置、能力建設、崗位匹配、授權體系設計、IT應用功能和服務設計,以及組織結構優化。
9. 組織動機域
資訊化和數字化是管理變革、流程變革、企業轉型的使能器,歷史經驗證明了它一定是一把手工程,因此企業/組織的願景、戰略、目標和能力等決定了資訊化和數字化的程序和水平。
資訊化和數字化的技術已經成為企業或組織的生產要素,必須走與業務緊密結合的道路,才能為業務和經營帶來最大價值,才能推動業務變革和轉型,併為業務賦能。因此,IT部門必須與業務戰略制定緊密結合,推動和影響業務戰略制定,構建資訊化/數字化的戰略規劃能力、變革能力、數字化領導力、架構能力、連線能力、轉型能力、智慧能力,並清晰準確解碼業務和經營戰略,構建企業級的數字化轉型戰略和企業架構。
三、 智慧企業架構規劃指導
智慧企業架構框架只是一個原子級的框架,對各域的分級元件和要素進行定義,但如何規劃滿足數字化轉型要求的智慧企業架構,指導數字化轉型的戰略舉措和方案落地,需要藉助一套方法論,比如TOGAF企業架構規劃方法論。我們需要進行下列三層面的頂層設計,並長期投入實現轉型方案的落地和運營,以及持續改進和優化。
1. 數字化轉型戰略規劃,包括業務創新戰略、經營戰略、組織能力、數字化領導力、數字化戰略、雲戰略、連線戰略、大資料戰略等
2. 數字化治理的頂層設計,企業級的總體策略、總體原則、願景、使命、定位、數字化組織和管控流程、崗位和資源配置、長期投資、績效與激勵措施等。
3. 數字化的智慧企業架構規劃,包括業務架構、數字架構、應用架構、技術架構、整合架構、基於時間的架構、基於物和角色的行為架構等架構頂層規劃和設計。
總之,企業要完成數字化轉型,首先是管理層的觀念、理念轉變,並要具備數字化領導力,積極主動推動數字化轉型,做數字化轉型的領導者和先鋒。其次,是借鑑最佳實踐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三個層面的頂層規劃和設計,制定好實施藍圖。其三,做好向數字化轉型的各方面準備,包括組織、能力、資金等,做好變革前夕的研究和驗證,高度統一和認識到數字化轉型的挑戰,準備長期投入和堅定信念。
參考文獻:
1. The Zachman Framework for EnterpriseArchitecture v3.0 by :J. A. Zachman
2. The Zachman Framework Evolution by : John P.Zachman
3. A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systemsarchitecture by: J. A. Zach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