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政務大資料的本質
導讀:政務是個大市場,阿里、騰訊、電信、華為都在賠本賺吆喝。本文作者是資深從業人士,研發總監。本文開篇講講政務大資料的本質;後續還有一系列文章;敬請期待。
政務大資料,字面意思即政務相關的大資料,大資料技術在政府業務領域的例項化。和諸多曾經的新興技術(SOA、智慧ALL等)一樣,大資料似乎也在逐漸成為過往,被AI、機器學習等舊事重提的“新”技術所替代。從業務層面來說,電子政務已經被逐漸淡化,政府的資訊化、數字化程序已經初步完成,從城市治理層面的智慧城市、從國家治理層面以政務服務導向的政務網際網路+是當前的主旋律。在這個大背景之下,政務大資料已經通過政務資訊資源目錄、政務資訊資源共享融合、政務資料資產化以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業務專題逐漸形成燎原之勢。中央政府也多次提出國家大資料戰略......。因此,我們努力去探求一下政務大資料的本質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政務大資料的核心是“政務”,大資料是其表現形式和載體。“政務”廣義來講,可以涵蓋政府主導或參與開展的所有事務和社會活動。我們政府所倡導的政務是以社會服務為導向的,公民、法人、外國人和社會組織是重要的服務物件。當前發展階段仍處於更好的提供“響應式”服務層面,如便民惠民的“一站式”。我們至少還有兩個階段要走,一是常規政務服務的精準化,二是主動政務服務的常態化。當然,這兩個階段也可以合而為一,精準服務和主動服務將是重點。要想精準、想主動,基礎是資訊獲取的全面性與準確性的平衡,化繁為簡、去偽存真是重要抓手。大資料相關技術對保障政務資料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很有幫助。套用一句“不結合業務的架構都是不靠譜的”。同樣,不與業務深度相融合的大資料技術都是缺乏實質意義的。
其次,政務大資料的基礎是資訊化。在大資料風生水起的過程中,政府資訊化似乎成了一個相對比較低階的詞彙,甚至電子政務行業好像也變成了夕陽產業。事實上,從技術本身的視角來看兩者並不是非A即B,兩者有區別、更有緊密聯絡。沒有了大資料技術支撐的政府資訊化只是電子政務的初級階段,沒有了資訊化基礎的政務大資料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為了大資料而大資料,不僅不利於政務資訊化程度的提升,還有可能成為新一代的形象工程,中看不中用的樣子貨。記得之前和一位基層政府官員朋友溝通智慧城市技術有多領先、多超前的時候,他在認認真真聽完之後講道:技術上的先進性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真真切切能給老百姓帶來的好處而不僅僅是改變。你們如果做好這一點,這個智慧城市的建設工作就一定會有成效,會得到社會的真正認可。政務大資料的價值、資產化以及所謂背後的價值,歸根到底是要創造經濟和社會收益,要有利於政務工作的開展。從某種程度上講,政務大資料是政府資訊化(電子政務)的新階段、新發展。
再有,政務大資料的重點是讓政務資料“會說話”。政務加上了大資料,工作重點是要讓政務資料成為“智慧”的政務資料,其重要表現就是“會說話”。比如公安大資料就要形成經偵、刑偵、技偵等公共安全的綜合智庫並且能夠自全景展示及業務參照。農業大資料或食品藥品監督就要形成生產、加工、檢驗、流通及銷售全過程全生命週期的立體監管。公共資源交易大資料就要從前期立項、招投標、簽約、履約、驗收後評價等過程中,形成資金流、業務流和價值轉換的自優化模型。
還有,政務大資料的價值是政務服務的集約化。政務服務的門類比較多,不同的服務物件、不同的服務主體、不同的服務內容。其集約化一是資料聚合後使需要連結多個業務系統的政務服務被簡化,可以直接從資料層面從源頭來實現業務的整合;二是資料聚合的機制建立後,政務大資料的全面性、覆蓋度和綜合性得到顯著改善,從而反作用於政務服務並有效提升其質量。與此同時,政務大資料使主動的政務服務成為可能,對改善公民、企業等主要服務物件的客戶體驗將有顯著成效。
最後,政務大資料的未來是資料自治。政務大資料的建立依賴於自頂向下的資料規劃和自底向上的資料治理。資料規劃是面向業務主題的,主題資料的規劃對整體的資料治理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資料治理是面向元資料的,政務元資料及政務資料元的標準化、規範化是重要基礎。就當前而言,資料規劃與資料治理相結合,是政務大資料質量和價值的重要保障。然而,政務大資料的未來一定是能夠實現自我治理的,並能夠實現對業務變化的自適應性。
綜上,政務大資料的核心和本質就是“政務”本身,無他。
猜你喜歡
加入技術討論群
為了方便大家相互交流學習,社群建立微信/QQ群,社群群人數已經2500+,歡迎大家加下面助手微信,拉大家進群,自由交流。
喜歡QQ群的,可以掃描下面二維碼:
歡迎大家通過二維碼打賞支援技術社群(二維碼累計打賞40+,打賞英雄請留名,社群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