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年輕人為何去大城市:你越出色,小…

年輕人為何去大城市:你越出色,小…

作者:葉克飛

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顯而易見的優缺點:大城市生活豐富,工作機會多,如果是非體制內領域,還相對更注重能力,尤其是在創意產業、科技產業等上了年紀的人基本無法進入的新興領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業務多於重人際(但人際同樣重要)的氛圍,缺點是生活成本高、工作壓力大;小城市生活成本低,日子相對安逸,但工作機會少,又普遍是人情社會,任何事都得靠關係,又因人際關係複雜,隱私空間常被侵犯。

這些優缺點並非絕對,它往往會隨著個體自身的特點而轉化。比如在家辦公的自由職業者,工作主要依靠網路傳遞,那麼小城市的低房價就顯得誘惑,但如果他又特別喜歡豐富的生活和多元的資訊,那麼大城市的高房價也不會阻撓他。

正如有人所說,世間所有的選擇,到最後其實都是五個字——你想要什麼?

許多過來人見到這句話,會不屑地說一句"圖樣圖森破",告訴你這種想法實在太不成熟了,因為許多事情不是想想就能實現的。他們會擺出各種大道理,列出一連串的"反面教材",告訴你若不循規蹈矩,人生將會如何悲慘……可是,如果你連想想的勇氣都沒有,你又能實現什麼?

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問題上,我的感情一直傾向於前者。但必須要承認的是,在這個選擇中,天平從一開始就是傾斜的,前者的生存壓力更大,也因此更需要勇氣去承擔。而遵循內心的勇氣,不但是我自己缺少的,也是我喜歡並尊重的。

對於逃離大城市的年輕人,我同樣尊重,因為他們嘗試過。對於選擇小城市安逸生活的年輕人,我也並不反感,因為那也未必不是遵循內心的選擇。我唯一不能認同的,是某些人對打拼者的嘲笑,以及庸俗化的論調。

我見過不少世俗眼光中的失敗者,雖然我並不認為那是失敗,但他們無一例外地遭遇了周圍人的嘲笑。比如有人被迫從北上廣回到家鄉,就有一些這輩子未曾離開家鄉的人嘲笑他在外面混不下去了,當然還少不了"早說過這條路走不通"之類的論調。還有一些人正在大城市裡打拼,可逢年過節回到家鄉,就會成為七大姑八大姨的談資以及被訓導物件,告誡你生活應該如何安守本分,結婚生子再去考個公務員才是世界上唯一的人生標準。

我甚至認為,正是這群人的存在,才逼得許多年輕人背井離鄉,寧願在大城市孤獨打拼,也絕不回來。

在中國人的人生選擇中,女性比男性的空間更為狹窄,沒在三十歲前把自己嫁出去彷彿是一條死罪,結婚後沒生出孩子來同樣是死罪。一個社會對女性的苛求與偏見,意味著整體價值觀的缺陷。女性遭遇苛求,男性自然同樣不會好過。認為女性留在小城市安於現狀就是最好的七大姑八大姨,同樣也是逼婚、逼考公務員的主力,她們的逼迫物件不分男女,這也許是小城市最讓人窒息的一面。

我有一個朋友,與許多獨生子女一樣,在父母支援下買房買車,每日按部就班地開車上下班,不知不覺年過三十。也是在三十歲這一年,她放棄了這一切,選擇北漂,租房、擠地鐵……她離開這個小城的唯一理由是孤獨,同時,她又不願像長輩們所說的那樣,隨便找個人結婚生子告別孤獨——那樣的話,也許會更孤獨。

在某些人看來,這種孤獨似乎有點矯情,他們還會搬出"去適應社會而不是讓社會來適應你"這一萬能法則。可是,這個說法忽略了人的個性。在人際交往上,我們最多隻能做到禮節上的互不侵犯,但越是交心,越不可能越過價值觀的差異。因為價值觀而造成的孤獨,無法因為自身的改變而緩解。而且,即使改變,也只願就高不就低,你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去適應別人的高度;但無法刻意拉低自己的智商,去遷就比自己更平庸的人。

在男權社會裡,有較高文化素養和能力的女性,更容易在小城市裡感受到這種孤獨。工作沒有挑戰性,缺少有共同話題的朋友,找不到看得上眼的男人,還要因為沒拍拖、不結婚和沒生孩子這樣的事情被當成異端,這已經不僅僅是孤獨的問題,更關乎尊嚴的喪失。

所以,一個人越出色,小城市的面目就越可憎。老一輩永遠關心你為什麼大學畢業了還不拍拖,二十七八了怎麼還不結婚,結婚都三年了怎麼還不生孩子;即使是年輕人,也往往早早老去,坐下來就跟你談贏在起跑線上的育兒經;在事業上,你不能靠創意打動客戶,摟著客戶的肩膀忍著對方的滿口酒臭,和其稱兄道弟幹上幾杯也許更管用……

有時,我甚至會有這樣的錯覺:能忍受這些,簡直需要比在大城市打拼還要多萬倍的勇氣。當然,後來我明白了,這並非勇氣,而是妥協和懦弱。
大城市當然也存在這些問題,但你起碼有躲開的機率,如果你有足夠能力,還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