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畫像越完整,使用者本人越遭殃
我們經常在網上聽到“使用者畫像”這種說法,看起來似乎人畜無害,實際上,如果說隱私洩露已是覆水難收,那麼“使用者畫像”可能將抽走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什麼是使用者畫像?
使用者畫像(User Profile)可以理解為使用者資訊標籤,是實現大資料分析的必要手段。企業通過收集使用者操作軟體留下的資料,對使用者行為習慣整體輪廓進行勾勒,這個勾勒結果被形象地表述為“使用者畫像”。
比如網購時,電商會給你推薦你最常看的類別;
比如你開啟今日頭條,點選的條目越多,推送就越精準。
以上都是網際網路公司積累使用者資料形成畫像後、再利用演算法得出的產物。
通常來講,使用者資料形成的資訊標籤越多,畫像就越完整。在豐滿的使用者畫像指引下,企業能夠實現精準快速的營銷和更高的使用者粘性。
利益之下,使用者資料成為當今兵家必爭之地。
在大資料的時代背景下,使用者資料就是商業價值的重要來源。
對於使用者資料的爭奪也時常見諸新聞。
比如今夏鬧得沸沸揚揚的順豐菜鳥之爭,起因正是使用者資料。菜鳥要求順豐將使用者資料遷移至阿里雲系統,而順豐拒絕,導致兩家兵戈相見。
比如前段時間的微信華為之爭,矛盾點依然是使用者資料。華為旗下一款手機會收集使用者資料,包括使用者在微信的活動資料,微信以侵犯使用者隱私為名征討華為,華為則稱已獲使用者授權。
以上兩則案例中,發生衝突的雙方其實都是希望得到掌控使用者資料的主動權,為此不惜對簿公堂,很顯然,使用者資料對於巨頭們舉足輕重。
但是正道不行還有歪道,比如黑客手段。以前,黑客喜歡直接攻擊銀行等“掌財”的機構。儘管這一趨勢並未減弱,但現在黑客的攻擊物件更多地針對資料進行,比如竊取使用者資訊、竊取公司重要資料等。
當用戶資料的爭奪進入白熱化,受傷最深的是使用者本身。
當巨頭們打著保護隱私的旗號握緊手中的使用者資料,黑客們憑著偷盜的本事竊取使用者資料,這期間,資料在不斷地積累,也在不斷地被盜。使用者作為資料的產生者,無法獲知自己的資料被作何用途——被商用、被販賣、被竊取、或者被不法分子利用。
從使用者角度來看,畫像越完整,就越不可控,被利用精準詐騙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由於資訊詐騙存在長期性和滯後性,這個危害並不一定會立等出現,於是,在一場又一場的隱私爭奪戰中,真正的受害者們更像是事不關己的吃瓜群眾。
普通使用者並不會意識到,資料的價值對於個人而言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