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埋點的基礎認識
資料埋點原理
資料埋點,對於產品迭代而言,有很重要的指向意義。
資料分析是我們獲得需求的來源之一,通過對資料的比對,對資料趨勢的分析,能讓我們發現哪些環節存在問題,哪些環節有提高空間。同時,資料分析也是檢驗功能是否有效,是否受歡迎的重要佐證。
非常的直觀,以一種資料的形式呈現出來,而這些資料有大部分都來自於對資料的埋點。學習資料埋點,首先認識一下他的實現原理。
以APP舉例,我們可以簡單的分為四個層級,表層是UI層,底層是資料表和日誌。(必要時,我們可以將層級分的更加清晰。)
資料埋點的發生場景便是在表層-UI層裡,其作用是監控使用者在UI層產生的行為。也就是使用者對介面的操作。
資料埋點其實無法統計有多少使用者釋出了朋友圈,但可以統計有多少使用者點選了朋友圈的釋出按鈕,以及有多少使用者在朋友圈釋出頁點選了確認釋出的按鈕。
基礎認識
資料埋點我們可以分成兩類,其一是頁面統計,其二是行為統計。
頁面統計
頁面統計可以幫我們知曉某個頁面被多少人訪問了多少次。
其本質是監控頁面載入的行為,儘管此時使用者並沒有對UI產生行為,但卻是由上一個點選行為觸發的一個結果。除了訪問的人數與次數,也可以監控到使用者在某個頁面停留的時長,部分產品希望使用者在某個頁面停留的時間越長越好。
追求停留時間的產品,典型的便是資訊流產品。這表示使用者正在持續的進行閱讀,停留的時間越長,表示內容對使用者的吸引力越高,這樣才能產生持續的閱讀行為。
(諸如微博,朋友圈等以簡訊息為主要內容的資訊流,長資訊會更加側重跳轉詳情頁的數值)
行為統計
行為統計是指使用者在介面上的操作行為,應用最為廣泛的便是按鈕的點選次數。
其實,通過資料埋點捕捉到的資料,有三層,第一層是基礎層,比較通用的資料,像是日活,新增,第二層是頁面訪問,第三層就是行為統計,名詞上來講通常被稱為“事件統計”
通過對UI介面響應事件的捕捉,我們能夠得知某個按鈕的點選數及對應的點選率。
基礎應用知識
資料分析是很一門很複雜的學科,對於PM而言,是一個重要的需求源,而我們用來分析資料採用的方法,也非常的多,並且複雜的分析方法,可以複雜到讓我們懷疑人生~~這裡結合文章提到的內容,給大家做個應用分享,屬於簡單的分析方法。
頁面統計–頁面訪問率
APP裡,有的頁面是存在唯一的主次關係,意思是B頁面僅能從A頁面進入。
此時,我們結合兩個頁面的訪問數值,就能得到A頁面到B頁面的轉化率。並以此判斷兩個頁面是否存在可優化空間。
資料裡所隱藏的優化空間,往往是存在多種可能性的。
例項
A頁面與B頁面具備唯一主次關係, B頁面僅能從A頁面跳轉進入,(如:微信的,某人的相簿,僅能從個人資料進入)
若 A頁面訪問人數為100人,B頁面訪問人數只有10人。
分析結果就有兩種可能性:
(1)A頁面轉化部分設計有問題,就像文章的閱讀數和標題息息相關,我們可能需要優化入口的設計。
(2)B頁面留存有問題,無法讓使用者產生二次訪問行為,以及無法讓使用者形成更高頻率的訪問。
此概念類似於“復購率”和“復購頻次”
對於 有多個入口的頁面,頁面路徑的分析方法就沒有作用了,此時,我們就需要藉助行為統計。
行為統計–頁面訪問率
一些基礎的功能,往往被多個頁面應用,也能通過兩個以上的頁面進入,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多個入口”的概念。
此時,我們可以藉助 指定入口頁的訪問人數,入口按鈕的點選人數,來判斷該頁面的轉化率。
頁面可以通過ACD三個頁面點選對應按鈕進入,我們想要知道A頁面到B頁面的轉化率是多少。
若A頁面訪問人數是100,按鈕點選人數是30,B頁面訪問人數是40,問題就變成了,在A頁面點選按鈕的點選率,其分析價值與頁面訪問率相同。
第二種分析方法,更多的是側重對入口所在頁的分析,通常提到的轉化率,也是指類似的分析方法。
對於第二種方法,比較典型的是廣告轉化率提升的設計方法。
此型別產品,幾乎不考慮“復購”問題,其追求的目標是最大限度,在不影響原有使用者體驗的基礎之上,提高使用者點選廣告的機率。
與之對應的產品設計方法,更多的在於視覺的設計,類似加粗,圖片,特殊形狀,誘惑性的文案等。
建議
資料相關的知識非常龐大,足以支撐一個獨立的職位(資料分析師,資料型產品經理)。文中所提到的都是基礎的分析方法,並且還不全面。資料是產品經理的一個重要的需求源,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如何利用資料,如何挖掘資料,如何分析資料都是必須經歷的階段。
其作用,遠不止第三方平臺直接呈現的部分,諸如各個資料每日對比,可以得到趨勢,藉助趨勢,也能進行預判。可以說第三方所呈現出來的結果性資料,只是冰山一角。嘗試去分析資料吧,然後駕馭資料,做一位理性的產品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