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科研中作中的心得體會-講座心得
今天有幸聽到學校內大牛老師關於科研工作的講座,頗有感觸,這裡總結一下比較受用的一些內容:
1、關於讀文獻
先從厚到薄,再從薄到厚
- 解釋一下從厚到薄,意思是當老師給定你一個選題或者研究方向時,第一步必定是根據關鍵詞查文獻,做文獻綜述。檢索過程中一般會出現成百上千個條目,這時就要採取從厚到薄的策略,先瀏覽標題,找出與自己方向密切相關的文獻下載,刨除相關度不大的文獻;
- 然後看摘要,只看摘要,對下載的文獻做一個分類,分類可以根據方法論或主要研究問題;
- 接著看每篇文獻的引言部分,引言一般都分為三段論,會介紹這篇文章的工作點,另外根據引言的好壞,也大致能看出正片文章的質量,一篇寫的好的、邏輯清晰易懂的文章,其引言部分一定也是邏輯清晰的,這一步下來要做的就是在每一類文獻中挑選出2-3篇優質文獻;
- 最後在對挑選出的優質文獻按類別進行通讀,第一遍肯定有不動的地方,沒有關係,做科研,一篇好的文章度一遍是不夠的,你會在你的工作中反覆重讀這篇文獻,一篇好的文獻你絕對不會只讀一遍就個他老死不相往來了。
在從厚到薄的過程中,你需要做到的程度是,對你所研究的方向有一個獨立的本質的認知,並且儘量全面的認知。這時候你已經從一開始的兩眼一抹黑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了。
從薄到厚是說,當你已經充分認知你的研究方向,並且瞭解別人都做了那些工作時,你可能會進入一個小的瓶頸期,覺得自己想做的東西別人都做過了,覺得創新點很難找。這時刻意試著讀一些交叉領域的文獻,暫時把自己研究的問題放一邊。比如你的方向是人工智慧在某某領域的應用,你可能前期看的都是有關於這一領域的文獻,這時很容易陷入思維的束縛,總覺得人工智慧的各種應用別人都做了,自己只能做一些別人基礎上改進的東西,難以創新。這時可以閱讀一些人工智慧的文獻,拋開你的應用領域。開啟思維,往往能夠更容易找到創新點。
2、要有目標感
碩士博士是搞科研時間最充分的時期,但很多人往往會因此陷入誤區,覺得時間很多,慢慢吞吞,到處都去踩踩水,不往一個點深入下去。往往會出現工作了一兩個月,卻依然沒有實質性進展,發論文很慢,或者做一次presentation,老師提出質疑、意見後立馬拋棄原先的工作換到另一個點;時間一久會有一事無成的挫敗感。這時的你就需要目標感來幾發自己的能動性,舉個例子,博士三年畢業,要發四篇文章,那麼刨除最後半年的寫大論文找工作時間,以及前面幾個月進入研究方向做文獻綜述的時間,你可能只剩下24個月的時間去發表論文,中間還有兩個月的假期,假期前後心思浮動工作效率低,這樣算下來,給每一篇paper的時間是5個月,在這5個月的時間,你要完成找工作點做模擬實驗,以及撰寫paper並且投出去的所有工作,這樣你就會發現時間其實很緊迫的,目標感會讓你工作思路清晰,儘量以直線距離精準、快速到達終點,而不是一邊走一邊停留。目標感使你的效率提升,做事有動力!
3、從小事做起,把自己的每一個工作做成精品
碩博期間很容易陷入的另一個誤區是應付差事,專案要求寫個報告,做個ppt,中期彙報等等這些工作,其實好好把握能夠促進我們的成長。回想你選擇讀研or讀博的初衷,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要忘記這份初心。工作以後沒有人會去教你如何做一份精美的ppt,或者如何做一次精彩的彙報,這些技能是要靠你自己去積攢並且鍛鍊的。請抓住每一次可以鍛鍊的機會,多去琢磨做的好的人他們是怎麼做的,你應該怎樣做才能做好。一句話,要做就認真做做成精品,要麼就不做。這樣長期修煉自己,你會發現自己成長得很快!
好了,沒了,就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