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總值到底有多大
其實這些比較頂多當個參考,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全球化從二戰後就已經開始了,每個經濟體都有自己的生態位,它們之間的關係大部分是分工,少部分是競爭。當在某個領域競爭不利,就會自然改變生態位。譬如中國此刻面臨的改革轉型。
其實並沒有誰真的在走誰的老路,並不是說在日本樓市泡沫破裂的點位,中國也一定會破裂。沒那事,有可能早有可能晚。何時觸發那個機關,那個大家覺得自己高買了資產,競相拋售的滾雪球現象,更多的取決於市場中消費者的心智狀態。當然歷史資料會對集體心智狀態造成一定影響,但並非絕對的。
凱恩斯就認為,市場價格表現就是共同知識造成的。當年荷蘭一顆鬱金香花球能換二十間荷蘭大瓦房。在這個階段,鬱金香培育成本的共同知識佔比已經很小,而對需求樂觀估計已經統治了所有人的意識。要判斷此時此刻中國樓價到底走到哪一層樓?能不能摔死人?是很難的。我們只能通過觀察共同知識中不同因素的佔比來推測。一般來說,共同知識中房屋建設成本和房屋總價與GDP比值這些常識因素,越來越少直至幾近消失,就說明已經非常臨近破裂的時刻。市場總是這樣,一開始每個人都算小帳,覺得房子太貴根本不值這個錢,逐漸到開始認同價格高有高的理由,再到後來已經顧不上許多能搶上就不錯了,最後一定數量的人忽然醒悟——這個房屋投資橫看豎看都不合適,如果不及時賣掉就有可能賠掉褲衩……於是觸發滾雪球機制。
泡沫的形成
很多網文都把1985年的“廣場協議”錨定為日本經濟的拐點,其實這是很粗陋的想法。因為1985年後日本房價是加速升高的,拐點是1991年才到來的。這中間隔著整個“五年規劃”呢。如果不是現在的人以“上帝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話,身在其中的日本人怎麼可能想到日本經濟會從此“奔流到海不復回”?生活在1985年-1991年之間的日本人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日本經濟只會更好,“不買房再等30年……”(誰知道是買了房後悔30年)。反過來想,我們其實也沒辦法知道此時此刻--2016年的中國樓市會是歷史上的哪個階段。
咱們不以陰謀論最喜歡的廣場協議開頭,咱們就以日本戰後的幾個主要紅利開始。
第一個紅利:嬰兒潮。日本在二戰中元氣大傷,被美軍數以萬噸的炸彈和兩顆原子彈幾乎打成的月球表面。因此人口像經過二戰的大多數國家一樣,有一個集體生育回補缺口的階段,這就是嬰兒潮。嬰兒潮苦了一代日本人,而這一代日本人卻為日本的振興奠定了基礎。人力成本低廉,人們為了生存必須要服從,必須要努力工作(同期中國嬰兒潮的那批人卻不事生產,跑去砸文物)。
第二個紅利:美軍進駐。在大多數中國人眼裡,外國駐軍絕對是喪權辱國的大恥辱。這是沒錯,但誰讓日本是壞事做盡的侵略者呢,所以美軍進駐就相當於假釋階段,得被人看管著生活。這對日本來說絕對是因禍得福。因為此期間接連發生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地區動盪,但是都跟日本沒關係。同時由於美軍進駐也沒有誰會去惦記著打日本。 這樣等於是被隔離在戰後的區域性衝突之外。對於資本來說這就像一個天然避風港,外資就會大量湧入。
第三個紅利:科技。這一條應當說也是因禍得福。日本是一個島國,由於土地和資源匱乏,自古以來就貧窮多戰亂。所以日本想要發展就兩條路,打出去和賣出去。打出去這條路就是侵略亞洲,建“大東亞共榮圈”。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戰敗,成為全世界唯一捱過核彈的國家。所以戰後的日本就剩一條路了---賣出去。此時的日本商品面臨著帶頭大哥美國產品的打壓。其中機會就在於,美國和中國一樣地大物博,選擇很多。而日本只有在商品上打敗美國這一條路可走。因此日本很早就定下了科技興國的路線。也許正是別無選擇的環境,迫使日本人非常努力的提高教育和科研,共出了21位諾獎得主。在科技的強力支撐下,日本的汽車、電子產品侵襲全球。
第四個紅利:中國崛起。你沒看錯,中國絕對是日本經濟騰飛的助力。80-90年代是是這樣,往後可能還會來一輪。日本雖然在二戰時以中國為後盾與美國爭霸的算盤落空,但是在日本商品與美國的“新太平洋(601099,股吧)戰爭”中,在中國為後盾的支撐下完爆美國,把美國汽車業都打到姥姥家去了。因為80年代適逢中國改革開放百廢待興,一切都匱乏,家電更是沒有能力生產。日本的高附加值家電輸出到中國,擴充了企業力量,更有資本支撐科研,從而得以與美國一決高下。廣場協議,其實是美國認輸的表現。
最後一個紅利:廣場協議。廣場協議也是紅利?是不是很毀三觀?事實上,戰後美元以黃金儲備背書的美元輸出到全世界,支撐歐洲和日韓復興以拒蘇聯 。這個“佈雷頓森林體系”坑苦了美國。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和日本都利用這個機制抽空美元。美元要作為國際貨幣保持強勢的信用,但強勢美元是美國製造業的噩夢,美元都輸出到國際買東西了(主要是日貨),買美國貨的就越來越少。很多企業要破產,美國國際收支嚴重不平衡。(美國就像一個敗家子,只買東西不賣東西,錢往外送赤字擴大)而這個發起“佈雷頓森林體系”的美國財長助理哈里.懷特後因被找到是蘇聯間諜的證據而遭調查。此時的日本真是春風得意,以彈丸之地的島國達到了美國經濟總量的一半,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廣場協議是美國財長布魯梅薩跑去跟德國和日本商量,求他們帶頭在市場丟擲一部分美元,令美元貶值,好提振美國的出口,縮小逆差。結果市場馬上發生了過激反應,人們拼命拋售美元,美元跌幅最高達到41%。(這是誰做空了美元?)而日元因廣場協議漲了大約20%。這下好了,日元強勢了,美元換成日元,等美元跌了再換回來就會賺錢……在這五年裡,連美國人都會認為自己被日本人耍了……
所謂過猶不及,正是這最後一個紅利快速提升了日本經濟內壓,最終引爆了泡沫,瞬間將前面幾個紅利全部轉變為噩夢。實際上當時的日本是被撐死的,而非餓死。這塊我再淺顯的解釋一下:假設你的收入由工資、獎金、投資股票的回報組成。通常這幾種收入都是交替到你手裡。我們普通人的經驗是錢永遠不夠花……假設你有一段時間特別走運,工資發了、獎金double了,加上股市表現良好(這真是難得),然後你手裡的錢忽然夠花了,並且你也花了。那麼接下來的未來預期是什麼?剛剛發過的工資需要一個週期再發,獎金短時間很難會double,股市八年一個週期……於是對於未來的一切預期就都是向下的。 然而你在三種收入的高峰合一的時候做出的投資並沒有考慮到未來悲觀的預期…比如你把這些錢買了一輛豪車,結果發現在常態下這款車的保險和保養費用都是一場噩夢。
中國人對二戰中日本的印象是“貪心不足蛇吞象”,一個彈丸島國就想吞下諾大的中國。而事實上這種吃多了消化不良的悲劇在80年代的日本再次重演。
最後的瘋狂
前面說的這五項紅利,此時起了反作用。首先日元升值,加上日本持續的經濟高增長和美國之間形成鮮明對比,再結合日本無軍備帶來的穩定市場環境和中國新崛起的旺盛需求,以及對日本嬰兒潮住房剛性住房需求的誤判,徹底坐實了日本將取代美國的集體幻想。在貶值預期下的美元湧入日本進行投資(就像今天的中國人,因預期人民幣貶值而狂換美元)……但是日本國土小、資源匱乏,那點資產一買就高了。
此時一個逆轉已經悄然發生了。就是以日本的地緣天賦,絕對是應當牢牢佔據高技術產品貿易出口的龍頭位置。但是飛漲的房價,顯然比花重金搞科研,精益求精的生產要省力的多。加上日元升值打擊了日本出口製造業,搞外貿賺錢不如炒樓來得痛快!
連原本那些紮紮實實做生產的三菱、松下、索尼等巨頭因出口事業的財報難看,不得不重金在東京拿地,大興土木,來換取好看的報表。日本稀缺土地帶來的高增值形成了巨大的海綿,吸走了本來用於製造業的資金。生產企業資金吃緊。1986年日本就發生了短暫的衰退。而日本政府錯誤判斷了形勢,認為是日元升值引起的流動性的緊縮,於是來了個大放水,降低了貸款門檻。
結果巨量流動性非但沒有惠及製造業,反而加上槓杆衝進樓市。一些日本名人,根本不需要任何抵押物,僅憑“名氣”這個虛擬資產就可以貸到款。
這個時候日本人的共同知識裡已經將日本戰後的基本國策忘得一乾二淨,也不記得城市化已經76%了,沒什麼人還生活在町裡,沒有什麼人能給城市的樓房接盤了。東京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城市,而東京的房子全賣了就能買下整個美國!要知道日本全國GDP是美國的一半,而首都的房價卻能買下整個美國。東京的所有樓產總價值是東京GDP的200%。此時披著經濟騰飛虛假外衣的投機擴張在支撐著日本。日本資產價格虛高,開始令資本溢位到海外。有錢的日本人飛到全世界買買買。掃蕩各種奢侈品商店,買下洛克菲勒中心,買下假的梵高《向日葵》……
……其實日本政府錯就錯在不應當一下子叫醒所有人,你早幹嘛去了?上調利率將所有在“大和崛起”美夢中的日本人同時叫醒了……萬一自己以房屋存在的財富跌掉一半甚至更慘怎麼辦?嬰兒潮人群“一生懸命”積攢的財富,將會一朝成土。這樣的話早點賣是能減少點損失的。如此形成了一個詭異的囚徒博弈,如果第二天你不賣,別人賣了怎麼辦?加了槓桿買房的就會終生揹負債務,或者直接破產到公園流浪……
於是那一刻終於到來了!
於是真正的流動性危機到來了,延遲支付屢屢發生。公司因業務萎縮不得不進行裁員,那些昨天還月薪100萬日元的高階白領,一下子就還不起房貸了。反倒是那些在這個節骨眼退休,賣掉資產周遊世界的老人,到今天都是日本比較富有的人群。有些在日本經濟的頂點兌換人民幣來到中國,趕上中國經濟大發展。過了一些年再兌換成日元回到日本,發現到中國十年等於沒花錢……
而樓市大崩盤於1991年才真正開始,這是因為不動產市場相對金融市場反應更遲鈍。要賣掉高價值資產是需要進行很激烈的心理鬥爭的。日本的老百姓(603883,股吧)還抱有一絲幻想,再等等,說不定只是暫時的波動,畢竟還有那五大紅利支撐呢……結果這個暫時,一下就暫時了26年……至今仍然看不到盡頭。
我們和日本的區別
到小編截稿之日,日本東京仍是全世界第一大城市,2015年城市GDP是七千多億美元,是中國上海的兩倍。而東京最貴的樓盤,每平米價格約合人民幣不到4萬。而此時的上海,很多樓盤每平米已達到7萬,且還在上漲……
小編並不認為當下的中國與當年的日本有多少相似。中國有著個與美國接近的國土面積和資源,比日本大得多的內需,低得多的研發能力。最重要的是小編算了一筆賬。上海有2300萬人口,人均住房面積35平方米,如果此時的均價是3.5萬,那麼上海房地產總值約為28萬億人民幣。2015年上海GDP接近2.5萬億,地產總值是GDP的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