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H.264編碼原理以及I幀B幀P幀-------淺談

H.264編碼原理以及I幀B幀P幀-------淺談

寫在前面

      H264是新一代的編碼標準,以高壓縮高質量和支援多種網路的流媒體傳輸著稱,在編碼方面,我理解的他的理論依據是:參照一段時間內影象的統計結果表明,在相鄰幾幅影象畫面中, 一般有差別的畫素只有10%以內的點,亮度差值變化不超過2%,而色度差值的變化只有1%以內。所以對於一段變化不大影象畫面,我們可以先編碼出一個完整 的影象幀A,隨後的B幀就不編碼全部影象,只寫入與A幀的差別,這樣B幀的大小就只有完整幀的1/10或更小!B幀之後的C幀如果變化不大,我們可以繼續 以參考B的方式編碼C幀,這樣迴圈下去。這段影象我們稱為一個序列(序列就是有相同特點的一段資料),當某個影象與之前的影象變化很大,無法參考前面的幀 來生成,那我們就結束上一個序列,開始下一段序列,也就是對這個影象生成一個完整幀A1,隨後的影象就參考A1生成,只寫入與A1的差別內容。

        在H264協議裡定義了三種幀,完整編碼的幀叫I幀,參考之前的I幀生成的只包含差異部分編碼的幀叫P幀,還有一種參考前後的幀編碼的幀叫B幀。

        H264採用的核心演算法是幀內壓縮和幀間壓縮,幀內壓縮是生成I幀的演算法,幀間壓縮是生成B幀和P幀的演算法。

說   明

        在H264中影象以序列為單位進行組織,一個序列是一段影象編碼後的資料流,以I幀開始,到下一個I幀結束。

       一個序列的第一個影象叫做 IDR 影象(立即重新整理影象),IDR 影象都是 I 幀影象。H.264 引入 IDR 影象是為了解碼的重同步,當解碼器解碼到 IDR 影象時,立即將參考幀佇列清空,將已解碼的資料全部輸出或拋棄,重新查詢引數集,開始一個新的序列。

這樣,如果前一個序列出現重大錯誤,在這裡可以獲得重新同步的機會。IDR影象之後的影象永遠不會使用IDR之前的影象的資料來解碼。

        一個序列就是一段內容差異不太大的影象編碼後生成的一串資料流。當運動變化比較少時,一個序列可以很長,因為運動變化少就代表影象畫面的內容變動很小,所 以就可以編一個I幀,然後一直P幀、B幀了。當運動變化多時,可能一個序列就比較短了,比如就包含一個I幀和3、4個P幀。

三中幀詳解

      I幀:幀內編碼幀 ,I幀表示關鍵幀,你可以理解為這一幀畫面的完整保留;解碼時只需要本幀資料就可以完成(因為包含完整畫面)

I幀特點:
   1.它是一個全幀壓縮編碼幀。它將全幀影象資訊進行JPEG壓縮編碼及傳輸;


   2.解碼時僅用I幀的資料就可重構完整影象;
   3.I幀描述了影象背景和運動主體的詳情;
   4.I幀不需要參考其他畫面而生成;
   5.I幀是P幀和B幀的參考幀(其質量直接影響到同組中以後各幀的質量);
   6.I幀是幀組GOP的基礎幀(第一幀),在一組中只有一個I幀;
   7.I幀不需要考慮運動向量;
   8.I幀所佔資料的資訊量比較大。


P幀:前向預測編碼幀。P幀表示的是這一幀跟之前的一個關鍵幀(或P幀)的差別,解碼時需要用之前快取的畫面疊加上本幀定義的差別,生成最終畫面。(也就是差別幀,P幀沒有完整畫面資料,只有與前一幀的畫面差別的資料)

   P幀的預測與重構:P幀是以I幀為參考幀,在I幀中找出P幀“某點”的預測值和運動向量,取預測差值和運動向量一起傳送。在接收端根據運動向量從I幀中找出P幀“某點”的預測值並與差值相加以得到P幀“某點”樣值,從而可得到完整的P幀。
P幀特點:
   1.P幀是I幀後面相隔1~2幀的編碼幀;
   2.P幀採用運動補償的方法傳送它與前面的I或P幀的差值及運動向量(預測誤差);
   3.解碼時必須將I幀中的預測值與預測誤差求和後才能重構完整的P幀影象;
   4.P幀屬於前向預測的幀間編碼。它只參考前面最靠近它的I幀或P幀;
   5.P幀可以是其後面P幀的參考幀,也可以是其前後的B幀的參考幀;
   6.由於P幀是參考幀,它可能造成解碼錯誤的擴散;
   7.由於是差值傳送,P幀的壓縮比較高。

B幀:雙向預測內插編碼幀。B幀是雙向差別幀,也就是B幀記錄的是本幀與前後幀的差別(具體比較複雜,有4種情況,但我這樣說簡單些),換言之,要解碼B 幀,不僅要取得之前的快取畫面,還要解碼之後的畫面,通過前後畫面的與本幀資料的疊加取得最終的畫面。B幀壓縮率高,但是解碼時CPU會比較累。

B幀的預測與重構
   B幀以前面的I或P幀和後面的P幀為參考幀,“找出”B幀“某點”的預測值和兩個運動向量,並取預測差值和運動向量傳送。接收端根據運動向量在兩個參考幀中“找出(算出)”預測值並與差值求和,得到B幀“某點”樣值,從而可得到完整的B幀。
B幀特點
   1.B幀是由前面的I或P幀和後面的P幀來進行預測的;
   2.B幀傳送的是它與前面的I或P幀和後面的P幀之間的預測誤差及運動向量;
   3.B幀是雙向預測編碼幀;
   4.B幀壓縮比最高,因為它只反映丙參考幀間運動主體的變化情況,預測比較準確;
   5.B幀不是參考幀,不會造成解碼錯誤的擴散。

注:I、B、P各幀是根據壓縮演算法的需要,是人為定義的,它們都是實實在在的物理幀。一般來說,I幀的壓縮率是7(跟JPG差不多),P幀是20,B幀可 以達到50。可見使用B幀能節省大量空間,節省出來的空間可以用來儲存多一些I幀,這樣在相同位元速率下,可以提供更好的畫質。

壓縮演算法的說明

h264的壓縮方法:

   1.分組:把幾幀影象分為一組(GOP,也就是一個序列),為防止運動變化,幀數不宜取多。
   2.定義幀:將每組內各幀影象定義為三種類型,即I幀、B幀和P幀;
   3.預測幀:以I幀做為基礎幀,以I幀預測P幀,再由I幀和P幀預測B幀;
   4.資料傳輸:最後將I幀資料與預測的差值資訊進行儲存和傳輸。

        幀內(Intraframe)壓縮也稱為空間壓縮(Spatial compression)。當壓縮一幀影象時,僅考慮本幀的資料而不考慮相鄰幀之間的冗餘資訊,這實際上與靜態影象壓縮類似。幀內一般採用有失真壓縮演算法,由於幀內壓縮是編碼一個完整的影象,所以可以獨立的解碼、顯示。幀內壓縮一般達不到很高的壓縮,跟編碼jpeg差不多。
  

        幀間(Interframe)壓縮的原理是:相鄰幾幀的資料有很大的相關性,或者說前後兩幀資訊變化很小的特點。也即連續的視訊其相鄰幀之間具有冗餘信 息,根據這一特性,壓縮相鄰幀之間的冗餘量就可以進一步提高壓縮量,減小壓縮比。幀間壓縮也稱為時間壓縮(Temporal compression),它通過比較時間軸上不同幀之間的資料進行壓縮。幀間壓縮一般是無損的。幀差值(Frame differencing)演算法是一種典型的時間壓縮法,它通過比較本幀與相鄰幀之間的差異,僅記錄本幀與其相鄰幀的差值,這樣可以大大減少資料量。

      順便說下有損(Lossy )壓縮和無損(Lossy less)壓縮。無失真壓縮也即壓縮前和解壓縮後的資料完全一致。多數的無失真壓縮都採用RLE行程編碼演算法。有失真壓縮意味著解壓縮後的資料與壓縮前的資料不 一致。在壓縮的過程中要丟失一些人眼和人耳所不敏感的影象或音訊資訊,而且丟失的資訊不可恢復。幾乎所有高壓縮的演算法都採用有失真壓縮,這樣才能達到低資料 率的目標。丟失的資料率與壓縮比有關,壓縮比越小,丟失的資料越多,解壓縮後的效果一般越差。此外,某些有失真壓縮演算法採用多次重複壓縮的方式,這樣還會引 起額外的資料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