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不被理解的毛澤東(談高、粟、彭、劉、林、周、蔣之平生)3

不被理解的毛澤東(談高、粟、彭、劉、林、周、蔣之平生)3

我想從彭德懷與毛澤東的關係上談一下彭的命運。
  彭德懷投身共產黨緣於平江起義,創立了紅五軍,自任軍長;而眾所周知,毛澤東創立的是紅四軍,這兩個軍後來成為紅一方面軍也即中央紅軍的兩大主力, 即紅一軍團與紅三軍團, 林彪、彭德懷分任軍團長。無疑在這兩個軍團中,一軍團是毛的嫡系,是其從井岡山起家,隨後在黨內發家的最大本錢,而彭德懷的三軍團是在中央紅軍內與之能分庭抗禮的唯一部隊。由於紅一、三軍團分別是由毛、彭兩人創立,因此彭不象林彪是毛一手栽培與提拔的嫡系,同樣也並不是毛能任意指揮的下屬,而隱隱然存在著雙峰對峙的局面,這已經註定了毛不可能象信任林彪一樣信任彭德懷,甚至由於兩人個性都很強,始終存在著一種較為緊張的關係。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在長征途中,林彪寫信給中央,要求毛放棄指揮權,而由彭德懷指揮,毛出於多疑、卑劣的本性,始終認為這是彭德懷在背後指使,要他下臺,因此當時就勃然大怒,指責彭搞陰謀,卻並不怪罪林。

  彭深深瞭解毛的為人,見此情景,出於高傲的個性,不予申辯,認為事久自然明,而林也滑頭,不為彭開脫,以致一直到59年的廬山會議毛舊事重提,林才天良發現,申明彭並不知情。這件事在毛、彭關係史上是有著決定意義的,這導致了毛始終認為彭想要他下臺,背後搞陰謀,自己取而代之。因此,毛對彭一直從骨子裡懷有戒心。老毛一生中最怕也是最恨的是有人要奪他的權,而且他一旦認某個人曾經、或將要奪他的權,他必置之死地而後快,從無例外,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這件事註定了毛彭之間遲早要攤牌,廬山會議成為導火索。
  毛彭之間第二件事是百團大戰。這次戰役是共產黨在整個八年抗戰中唯一一次象樣的戰役(除去打國民黨),由彭德懷一手指揮。毛當時在電報中盛讚彭的功績,認為這樣的戰役以後要多搞幾次。但後來由於日本人加強了對八路軍攻勢,八路軍損失很大,一向翻雲覆雨的老毛卻認為這是由百團大戰惹的禍(按照老毛的邏輯當時應該改編為偽軍),因此怪罪彭擅自發動戰役,事前不請示(實際上彭事前有請示,現在有學者已經從中央檔案館查到了電報),在延安整風中對彭大肆批評,逼彭檢討,彭當然不服(劉少奇在其中起了極壞的作用,因此埋下了彭劉不和的種子)。此時在廬山會議上老毛忘形,說出了痛恨百團大戰的原因——共產黨軍隊主要是為了儲存實力,抗日是次要的;希望日本人佔領中國領土越多越好,國民黨損失也越大越好,這樣才便於以後打內戰(原話請見李銳《廬山會議實錄》,此為當時的第一手筆錄)[ii]。但彭是個軍人,怎麼能理解老毛的心思?由此兩人矛盾日深,彭也在延安整風時被解除了軍權,從此開始了毛直接指揮軍隊的時代。

  內戰爆發時,彭德懷為副總司令兼總參謀長。由於抗戰後期,彭一直在延安,解除了軍權,因此他沒有自己創立的根據地與軍隊。此時,林彪也處於同樣的境地。但由於林是老毛的嫡系,得以指揮東北戰局,調集全軍全黨的精兵強將供應東北(特別是有近五萬名幹部,當時戰士只有十萬人,官兵比率驚人得高。因為東北有大量的偽滿軍人以及土匪,且人口年齡結構年輕,性別比高,擴軍極容易,但必須有軍官),並有蘇聯人有意識留下的大量日式武器,因此東北戰局最為重要,但也最為容易(相對其他戰局)。胡宗南以三十萬大軍進攻延安給了彭德懷重上戰場的機會,他請辭總參謀長(由周恩來代),屈就西北野戰軍司令,保衛延安。其時西北野戰軍在各軍中最弱,人數僅二三萬,武器也極差,主要由賀龍等人的留守部隊組成,但就是這樣彭德懷仍然擔負起了最為困難的戰局,其個性一向不畏艱險於此得以明證。整個內戰中,彭的確是所謂的“偏師”,不擔負主要的決戰任務,但其任務卻最為艱鉅,以一敵十,卻最終消滅對手,恐怕在各將帥中也鮮有他人能擔負此重任。老毛樂得彭擔負此任務,但他決不會讓林擔當這種並無勝算且吃力不討好的差使。 

  朝鮮戰爭爆發,林彪以其個人才具以及與志願軍所部的關係是最適當的人選,但林堅辭不幹,這顯示了林一向巧滑,只任其易,不任其難,因為他認為此役必敗,會毀其名聲。老彭此時又擔當了這一重任,可以說是抱著聲敗名裂的決心的,他並不能預料結果,甚至認為可能打輸掉。彭林兩個的人性在此又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朝鮮戰爭使彭的聲望可以說到達了頂點,因此早在52年朝鮮戰局已定的情況下彭實際上已經回京,主持全國軍務。這未必是老毛的個人意願,而是形勢使然,其他的內戰將帥們已經黯然失色,林彪肯定心中更不是滋味。但彭主持軍務對其個人的命運來說並不妙,多疑猜忌如老毛者實際上怎麼能放心?這也是老毛在廬山會議上特別敏感的首要原因,如果是他人上書(其實老彭的信寫得相當婉轉客氣,當時幾乎沒有人能想到老毛的神經會這麼不正常,掀起如此大的波瀾),老毛恐怕不至於如此如臨大敵。
  彭德懷為人高傲,且真誠直率,斯諾36年初見時認為他的個性不象中國人。朝戰後,彭在黨內軍內的威望極高,必然引起老毛的警覺。56年八大提升林彪為中央副主席,位次已經凌駕於彭之上,就是老毛的伏筆。此時任總參謀長的黃克誠已覺得風聲不對,時常勸老彭小心。老彭有一次為貴州紅軍烈士紀念碑(老彭的參謀長)題辭,情緒激動,竟賦詩一首,並用毛筆龍飛鳳舞,字如碗大。黃見之,心想這種事黨內只能由老毛一人做,便勸老彭,但老彭不聽。另有一事,57年軍委開會,老彭主持,眾元帥大將環列,林彪竟振臂高呼“我們要團結在彭總周圍!”,眾將帥也同呼,黃大驚,覺得大事不妙,提醒老彭,但彭不以為然(二事見《人物》雜誌懷念黃克誠的文章)。 
  廬山會議前彭德懷與毛澤東的關係已經很緊張,在59年初的上海會議上彭已被老毛嚴厲批評。老彭幾次向老毛請辭國防部長,老毛卻說已經讓他掌國防部了,居然還不滿意,拒絕。兩人關係已經到如此地步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了。彭德懷請辭,並非出於矯情,因為他戎馬一生,已經厭倦了軍旅生活,他認為此時最重要的是農民生計,因此想做農業部長。之所以如此,還有一原因,他認為總參謀長黃克誠足以勝任國防部長一職,兩人志趣相投,因此想推薦黃代其職。廬山會議上,老彭已經挨批,毛招黃上山,讓其表態,但黃卻認為老彭的意見完全正確,堅決支援彭,毛大怒,將其歸入老彭死黨。
  黃與彭居一屋,老彭曾勸黃表態支援毛,這樣他才有可能掌國防部,繼續軍隊正規化程序,但黃不聽,也被打倒,老彭對此極為痛心,認為他的事業毀於一旦。後來證明的確如此,林彪掌國防部後,推進的不是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反而是政治化,並以此毛化的軍隊確保了文革的爆發,也註定了自己的下場。 
  彭德懷指揮朝鮮戰爭可以說已經註定了下場必慘,因為沒有朝戰,毛未必讓彭掌兵符;掌兵符後,毛又必然猜忌;彭即使想辭職也無可能,毛會認為這是與他不合作,要挾;因此只能被罷官!這是專制制度的必然結果,無法進退,只能滅亡。不僅是彭,即使是毛最為親信的林彪下場不是更慘嗎?幾乎全家滅門,燒死在絕域窮荒(全部是活活燒死的,死前曾痛苦掙扎良久。尤以林彪最慘,一腿在迫降時齊根被飛機金屬片削斷)!另一最親信劉少奇最後發瘋,大小便失禁,死於囚所。 
  每每讀二十四史,總覺得此等非人間之事,渾似地獄!更沒有想到即使到了20世紀後半期,更有甚於此者!中國緣何如此不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