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不被理解的毛澤東(談高、粟、彭、劉、林、周、蔣之平生)2

不被理解的毛澤東(談高、粟、彭、劉、林、周、蔣之平生)2

最大伯樂,毛澤東

  紅軍時代,粟裕受到朱德提攜。在活捉張輝瓚的行動中,粟裕閃亮登場,給毛留下印象。這事從林彪那裡可以得到佐證。後來粟裕遠離中央,正是這段分別時間,毛成粟的伯樂。

  粟裕和林彪,是毛澤東最為倚重的兩把劍,一大半解放戰爭靠此二人拿下。
  但是二人和毛澤東的關係也非常有趣,非常不同。每當緊要關頭,毛澤東總是主動想起林彪。以經營東北為例,陳毅等人主動請纓,劉少奇策劃徐向前出山。最後這樣一個舉世矚目的位置還是落在遠離戰場數年,剛從蘇聯養病回國的林彪身上。

  粟裕則是另外一種情形,在緊要關頭,粟裕總讓毛澤東想起自己。也就是說毛澤東想起粟裕時是“被迫”想起粟裕。因為粟裕在解放戰爭中太過耀眼了,完全出乎毛澤東的意料。


  井岡山上,粟裕闖入過毛澤東實現。但是正如朱德重視粟裕沒怎麼重視林彪一樣,毛澤東重視林彪沒怎麼重視粟裕。粟裕再次進入毛澤東事業,已經是十三年好,蔣介石全面進攻,粟裕在蘇中七戰七捷,毛澤東震驚不已,通告全軍學習粟裕同志。此後毛澤東愛上了粟裕。

  粟裕沒有辜負毛澤東厚愛,直接在孟良崮直接搞定了老將整點進攻之拳頭,新編七十四師。國共進入均勢。

  此後,毛對粟越來越信任。為了讓粟放開手腳,毛甚至搬開自己的老同志陳毅,給粟裕讓路。從此之後,就出現這樣的情況,陳毅為最高領導,最高領導之下最重要的事業——打仗——卻由不是最高領導的粟裕來幹。連陳毅制定作戰計劃都要經過粟裕認同。這大概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了。看看其他搭檔,彭德懷的作戰計劃需要習仲勳過問麼,林彪需要羅榮桓主戰麼,劉伯承需要鄧小平掌控戰爭麼?


  這種信任到四八年發展到巔峰。這時候,國共雙方都到了決戰時刻。好吧,多年的鏖戰終於到了終點,放手一搏的時刻到了。

  此時劉鄧去了大別山,遼瀋決戰已經開始,但是國民黨依然佔優勢。如何打破這種優勢?中央讓粟裕學劉鄧,帶兵過江南插,刺激國民黨敏感地帶。

  但是——粟裕同志不願意過江。他有自己的想法。也就說粟裕抗命。

  說起抗命,大家以為就是不鳥上級。直接撕破臉皮,不理上級統帥,和統帥對著幹,其實這是最低階的抗命形式,確切說是背叛,很難饒恕的。

  抗命有好幾個層次。

  層次高一點的,會根據戰機自己拿主意,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彭德懷在百團大戰中的表現,就是這個層次。按照中央毛澤東的意圖,肯定不會打百團大戰。這是後來也成了彭總挨批的理由之一。


  抗命最高一個層次,是在戰略決策方面不但不執行統帥命令,反過來說服最高統帥跟隨自己思路走。粟裕就是最高層次的抗命。

  以紀律文明的中共軍隊,很少有將軍抗命不尊的。最典型的就是西征時期的徐向前元帥。因為不敢抗拒遙遠的中央,導致貽誤戰機,導致西路軍全軍覆沒。當然敢於抗命也不見得就是好事,像皖南事變之前,如果嚴格遵從中央決定,下場不見得如此悽慘。

  戰爭年代的粟將軍是粟裕抗命的,一開始蘇中戰役,粟裕和領導陳毅的意見就不一致。只是後來打了勝戰,領導沒有計較。這種抗命,也是在四八年達到頂峰,對抗中央,對抗軍委,對抗毛澤東,迫使其改變戰略決策。

    史載:四八年中央要粟裕過江,粟裕抗命。

    毛澤東立刻重新召集了周恩來、任弼時、朱德、陳毅、聶榮臻等人一起商討此事。 

    大佬們一番商量之後,於四月二十八日決定招粟裕來見。 

    六天過後,也就是五四青年節這天,粟裕到了。此時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中央書記處的五大書記正在花山村的一間房子裡開會。 
  聽到粟裕來了,大家起身的同時,毛澤東已經邁開大步,出院迎接。 

  出院子迎接——這個細節透漏毛對粟的重視。毛澤東基本上從不外出迎接將領,連朱總司令從前線回來都不出去迎接。破例還是有的,當年林彪從蘇聯回來,毛也出去迎接了。這一次特意為粟裕破例。

  很多材人說,毛澤東出門迎接粟裕,是第一次,這裡澄清一下,不是,是第二次。也許還有其他情況,只是我們不知道。知道的就這兩次。極其罕見。

    兩人上一次見面,還是十七年前!終於再次相見了,十七年了,經歷了無數次生與死的考驗之後,活了下來,接下來要幹一番大業,讓這天下換一種顏色。 

  毛澤東說:“粟裕,我們在等你!” 

  瑣事放在一邊,粟裕簡潔明瞭的述說了不過江——抗命——的理由。

  一番分析探討研究之後,中央及毛澤東決定接受粟裕同志的意見。

  毛澤東是個善於改變主意的人麼?當然不是。他比任何人都倔強。但是他願意為粟裕破例。原因就是粟裕講的有道理。這些道理別人沒有講過,就算講過,毛也未必相信。毛相信粟,是因為粟讓他相信。為什麼?因為前幾年粟裕幹得漂亮,超出了毛的預料。

     毛澤東動情的回憶了一番,大意是去年你們在山東干得漂亮。
    粟裕回答,是在孟良崮。 
    毛澤東:“戰果如何?”
    粟裕:“全殲74師,擊斃張靈甫。”
    毛澤東含笑鼓掌:“你們那樣果敢、迅猛地消滅了74師,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有兩個人沒想到,一個是……”
    粟裕脫口而出:“蔣介石。他大喊‘我的精銳之師遭此慘敗,實在沒想到’。” 
    毛澤東:“還有一個人呢?” 
    粟裕:“陳誠?”
    毛澤東:“不足掛齒。” 
    粟裕:“何應欽?”
    毛澤東:“何足道哉。” 
    粟裕:“白崇禧?”
    毛澤東:“離題千里了。”
    粟裕:“那麼是誰呢?”

  毛澤東:“第二個沒想到的就是我毛澤東!”

  這是經典對白。現在拿出來晒,只是想說明,想得到領導,尤其是毛澤東那樣的領導支援,是不容易的。光有理論肯定不行,還必須實踐過。毛澤東選擇信任粟裕,是因為對粟裕有信心。信心來自歷史,粟裕的指揮史。

  於是,淮海戰役誕生了。沒有淮海戰役,或者共軍失敗了,平津戰役就沒法打。如果整個中原還在國軍手上,有這樣一個戰略集團在後方支援,傅作義會輕易投降麼?

  史家雲:沒有淮海戰役,要解決華北和中原國軍,至少還要多出一兩年時間。

  淮海戰役,毛對粟的信任到達頂峰。毛決定讓陳毅到中野工作,由粟裕接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的職務。又是在粟裕的堅持下,毛澤東勉強同意陳毅到中野工作,仍保留華野職務,由粟裕任華野代司令、代政委。儘管多一個代字,也是軍政一把抓,和林彪彭德懷擁有相當的實權。

  這種信任一直持續到建國之後,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上,除了朱德之外,毛特意把粟裕拉出來剷土。這是巨大榮耀,當時比粟裕職務高、資格老的人多得是了。

  朝鮮戰爭之前,要解決臺灣問題,毛把權力放給粟裕。

  朝鮮戰爭爆發,毛最先考慮的就是粟裕,而不是對地形環境最為熟悉的林彪。
  聶榮臻在總參幹了一段時間,毛澤東讓聶榮臻走人,把第一副總參謀長粟裕扶正。

  可是到了五八年,毛決定“澆一澆粟裕等人身上的嬌氣”。為何?因為粟裕的另外半個伯樂,劉少奇羽翼漸豐,成了毛建國之後最大的政敵。

  就來說說粟裕和劉少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