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熱門功能討論:為什麼微信裡沒有訊息“已讀”功能?
本文原文由“狼和哈士奇”原創分享,本次內容有改動。
1、引言
張小龍說:微信訊息不做“已讀”和“未讀”的功能,是因為要給人撒謊的機會,這才符合人性。
真的對嗎?
關於這個問題……對,也不對。
▲ 市面上有很多IM提供了已讀功能,上圖從左至右分別為:釘釘、易信、旺旺(千牛)
(上圖引用自文章《IM群聊訊息的已讀回執功能該怎麼實現?》)
學習交流:
- 即時通訊/推送技術開發交流4群:101279154 [推薦]
- 移動端IM開發入門文章:《新手入門一篇就夠:從零開發移動端IM》
(本文同步釋出於:http://www.52im.net/thread-2184-1-1.html
2、張小龍賦予了微信所謂“人性”的定義
撒謊的確是人性,但是難道想知道對方是否已經查看了訊息不是人性嗎?
而檢視訊息後的舉動更是引發人的好奇:是否回覆,是否及時回覆,為什麼這個時候回覆……這些都能反應出對方的態度,這種好奇同樣是人性。
所以我認為張小龍只說了上半句,下半句應該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即:不滿足想知道對方是否已經查看了訊息的人性,也不得罪撒謊的人性,使用者才會留存,才是最符合微信的利益。
這兩種人性奇妙就奇妙在:他們是普遍的,且往往是同一個人都具有的——你有時候既想撒謊,有時候又想要知道對方是否查看了訊息;它們相互轉換,就像我們是傳送者也是接收者。
這個功能改善了傳送者的體驗,但是可能會給接收者強大的回覆壓力。
相比較於戳破撒謊對於社交關係的傷害,改善體驗的那部分並沒有很好的彌補這部分傷害,微信是照顧整個社交關係,權衡利弊,這個功能也不能做。
這也很符合張小龍對於“上帝視角”的著名觀點——產品經理要站在上帝視角上,制定出最基本的規則,最基本的才是最有包容性的、最有生命力的。
▲ 微信的“朋友圈”抓住了國人虛榮的“人性”特點
3、為何其它IM裡會有這個功能?
為什麼淘寶就有這個功能呢?
▲ 阿里旺旺的PC端訊息“已讀”功能
換句話說:聊天訊息的“已讀”和“未讀”狀態在什麼情況下該做呢?
這是一個典型的功能分析,遇到這種分析,我們應該如何用產品思維入手呢?
3.1 第一步:結構性思維
很多人遇到這種問題,不自覺地就從定位、場景、產品理念、使用者體驗等很多個角度來分析了,其實這就是結構性思維。
結構性思維就是:需要從不同角度,全面、透徹的看待一個問題。
但是結構性思維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全面分析後,知道是哪些因素應該佔據主導地位。
比如說上文說的微信這個功能,沒有與它的商業目標發生矛盾,那麼最核心點就是體驗了,最主要就是從體驗的角度出發。
但是,淘寶就不一樣了。
淘寶是電子商務,其核心目標是促成交易;所有的功能都是為了這個最重要的目的服務。
聊天是發生在買家與賣家之間的,他們雖然是有社交屬性,但是社交的目的主要也是為了買賣,所以買賣大於社交。
凡是能夠促成交易的,都需要考慮。
這個功能實際上最主要就是提升了溝通效率:買家知道訊息狀態,不幹等,繼續逛,有利降低了買家乾等引發的焦慮;這種焦慮有可能會降低買家繼續瞭解下去或者購買的慾望,不利於促成交易。
這本質是什麼?
本質就是服務——平臺協助賣家服務好買家。
這裡就用到了本源思維,本源思維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為什麼運用本源思維呢?
因為往往沒有所謂好功能和壞功能,只有合適的功能;功能總是有好處也有壞處,幫助我們做出選擇的,就是本源思維。
本源思維往往涉及到兩個核心點:定位+場景。
▲ “馬總” 從未斷過在IM社交上跟某廠對壘的念頭。。。
3.2 第二步:本源思維:定位+場景
我們先來看看兩個網友,對於微信訊息為什麼沒有“已讀”和“未讀”功能的優質回答。
回答1: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對於社交產品的IM功能,是有接收者和傳送者2種人群,每個社交產品的傾向性是不一樣的,我記得陌陌是有“已讀/未讀”區分的,意在前期促進資訊的產出,因此,會更偏向於傳送者的體驗。
而微信,在滿足雙方基本通訊需求的基礎上,是更傾向於接收者的體驗的,而非傳送者。
因此,微信對於接收者,有了”對方正在輸入…..“這樣的狀態提示,告訴接收者:請不要著急,對方正在回覆你,以此增強接收者的期望值。
而對於“已讀/未讀”這樣的功能,顯然是傾向於改善傳送者的體驗的,讓傳送者更直觀感覺到我的資訊是否得到反饋。
假如增加這樣的功能,一定會降低接收者的體驗。
同時,微信作為熟人間社交,“已讀/未讀”這樣的功能不是沒有用;而是對於大部分使用者,這樣的反饋是毫無價值的。
對於熟人而言,對方回覆我了,肯定就是已讀;對方沒有回覆,可能就是沒看到或就是不想回。
而至於深層原因,作為熟人,我沒必要知道的那麼明白。
回答2:微信做的是熟人社交,裡面的好友大多數都是熟悉的,試想想你上司給你發信息,你看了你又不回,會不會引起麻煩?
張小龍說過:如果我們針對需求一個人去滿足,你可能獲取了這部分使用者,但是得罪了另外一部分使用者,最後可能迫於社交的壓力,流失掉相當一部分使用者。
我們先暫時不用理會觀點是否全部正確,實際上他們兩個都用到了最基本的定位+場景分析,即這個產品是在什麼場景下,通過什麼方式,解決什麼使用者的什麼需求。
4、迴歸到微信“熟人社交”的產品本質,就能想通為何沒有這個功能了
無論微信發展的多大,它的核心功能仍然是基於熟人社交的即時通訊工具。
微信的聊天功能,解決的是熟人社交的即時通訊。即時通訊滿足了,關注點就是熟人社交了。
明確了這個場景和定位,將相關方找出來,這裡的相關方就是傳送者和接收者兩個。
分析這個功能對於傳送者和接收者的體驗,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這個功能會改善傳送者體驗,但是降低迴復者體驗,如何抉擇呢?
這個時候就從平臺的產品目標出發,它的產品目標決定了它鼓勵什麼。
微信要優先照顧的是它的熟人社交關係:
1)這個功能如果只是單純改善了傳送者體驗,那麼可以做;
2)但是在改善傳送者體驗的同時,它有可能降低迴復者的體驗,這是可能會破壞微信的社交關係的,所以乾脆不做。
實質上,越是高階的產品經理做決策最重要的依據往往是本源思維,就像張小龍在闡述為什麼不做這個功能時只說了要給人撒謊、符合人性這個原因,實際上用的就是本源思維。
要記住:重點可能有很多,核心往往只有一個。
▲ “搶紅包”的牛X之處在於:居然能讓面對面的兩個人使用IM卻不覺乏味
5、補充
本文是從產品角度討論微信中的訊息“已讀”功能,如果您對訊息“已讀”功能的理論和技術實現有興趣,可以進一步閱讀《IM群聊訊息的已讀回執功能該怎麼實現?》一文。
附錄:更多討論、思考、感悟的文章彙總
[1] 即時通訊/社交產品的實踐總結、感悟分享:
《技術往事:微信估值已超5千億,雷軍曾有機會收編張小龍及其Foxmail》
《技術往事:史上最全QQ圖示變遷過程,追尋IM巨人的演進歷史》
《開發往事:深度講述2010到2015,微信一路風雨的背後》
《開發往事:記錄微信3.0版背後的故事(距微信1.0釋出9個月時)》
《前創始團隊成員分享:盤點微信的前世今生——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技術腦洞] 如果把14億中國人拉到一個微信群裡技術上能實現嗎?》
《QQ和微信止步不前,意味著即時通訊社交應用創業的第2春已來?》
《即時通訊創業必讀:解密微信的產品定位、創新思維、設計法則等》
《老羅最新發布了“子彈簡訊”這款IM,主打熟人社交能否對標微信?》
《漸行漸遠的人人網:十年親歷者的網際網路社交產品覆盤和反思》
>> 更多同類文章 ……
[2] 程式設計師的百味人生:
《一名90後二流大學程式設計師的自述:我是如何從“菜鳥”到“辣雞”的》
《程式設計師的抉擇:必須離開帝都——因為除了工作機會,還有什麼值得留戀?》
《程式設計師神級跳槽攻略:什麼時候該跳?做什麼準備?到哪裡找工作?》
《調皮的程式設計師:Linux之父雕刻在Linux核心中的故事》
《機會不給無準備的人:一個Android程式設計師屢戰屢敗的悲慘校招經歷》
《笑中帶淚的碼農往事:入職三天被開,公司給100塊叫我走人,有我慘?》
《阿里技術分享:阿里自研金融級資料庫OceanBase的艱辛成長之路》
>> 更多同類文章 ……
(本文同步釋出於:http://www.52im.net/thread-218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