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設計師應該接外包嗎?
賺錢本無錯,只是程式設計師除了接兼職外包專案還有什麼賺錢方式麼?
諮詢/培訓
一般被外部企業邀請去做諮詢或培訓的程式設計師,根據個體差異可能報酬從幾千到幾萬不等吧,但能夠提供此類服務的程式設計師,對其本身的素質要求較高,所以不具有普適性。
演講/分享
程式設計師圈子經常會有一些技術大會分享,組織者一般會對提供分享的講師支付報酬,具體數額可能各種不同的會各有差異吧,但一般不會比諮詢和培訓類更多。而對於有些線上類的網路分享,組織方也會給予報酬,這個就更少了。可能一小時的線上分享,會有幾百元的一個感謝費吧。
投稿/翻譯
一些寫作和英語能力都不錯的程式設計師可以向技術媒體去投稿或翻譯稿件。原創千字標準是 ¥150,而翻譯會更低些,看譯者的水平從千字幾十到一百左右。
寫書
也有不少程式設計師寫書出版的,但基本都是技術類圖書。對於圖書版稅,一個非著名作者可能在 6% 左右,而能賣到一萬冊的國內技術書籍並不多,假如一本書均價 ¥50,可以自己算下大概寫一本書能掙多少。當然如果你能像另一個前程式設計師那樣寫本《盜墓筆記》這樣的書,那麼可能你最適合乾的也不是寫程式,也不需要寫程式了。
寫部落格/公眾號
十年前大家寫部落格,現在很多人都寫公眾號。公眾號開創了閱讀打賞模式,有些人看見一些大V隨便寫篇文章就有幾千人打賞,覺得肯定賺錢。其實寫公眾號的人真沒有靠打賞賺錢的,打賞頂多算個正向鼓勵罷了。一個擁有十萬讀者的公眾號,實際平均每篇的打賞人數可能不到 50 人,而平均打賞單價可能不到 ¥5。這麼一算假如一篇文章 2000 字,還不如投稿的稿費多。所以持續的部落格或公眾號寫作基本靠興趣,而能積累起十萬讀者的程式設計師幾乎屬於萬中無一吧。
兼職外包專案
外包專案平臺一直都有,但多見於面向設計師的。因為設計師的交付產出更獨立且容易評估,而程式專案的交付產出依賴關聯性更強,而且不容易評估。所以在「程式設計師客棧」按人天自己標價,跨度從 300 到 2000 一天。 但對於專案釋出方來說,一個釋出專案的預算是固定的,比如三萬元。假如程式設計師覺得自己一天價值 ¥1000,那麼想賺這三萬就得在不到 30 人天內完成這個專案,但程式設計師對專案的人天估算通常也是出了名的不準。
分析了這麼多賺錢方式,發現其實對大部分程式設計師最具普適性的還是兼職外包方式。其他方式都需要程式設計之外的一些其他技能,而且顯然兼職外包方式相比較而言屬於賺錢價效比最高的一種方式,無怪乎會有那麼多程式猿去客棧註冊為簽約開發者。那麼這種方式的賺錢價效比真的高麼?
價效比
我雖然花了點時間研究了這個客棧,但完全不會也不想註冊為簽約開發者。為什麼?因為這種賺錢方式價效比真的很低。不止是兼職外包專案,其實上面提到的所有方式的賺錢價效比都很低。
對,我現在經常寫作,偶爾翻譯,非常偶爾會受邀做一些線上分享,但我所做的所有這些事情的直接目的都和提高現階段的收入(立刻多賺錢)沒關。網上有個 Ray Dalio 製作的視訊《三十分鐘看清經濟機器如何運轉》最後他在視訊的末尾提出了三條建議:
1. 不要讓債務的增長速度超過收入。
2. 不要讓收入的增長速度超過生產率。
3. 盡一切努力提高生產率。
三條建議雖然是針對巨集觀經濟的,但用在個人身上也無比正確啊。特別是第二條,現下去多接外包提高了當下的收入,但長期可能會抑制你的生產率,讓你失去競爭力。為什麼呢?舉個例子,經常在電影裡能看到一些熟悉的畫面,白天晚上打著幾份工的人為生活疲於奔命,他(她)還有時間來為做第三條麼?疲於奔命導致個人生產率增長的停滯,未來競爭力的下降。
生產率是一個巨集觀經濟術語,用到程式設計師個人身上可不能直白的理解為產出程式碼的效率啊。正確的理解我認為是個人價值的產出率,所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儘可能的提高個人價值的同時推升價值產出率,也就是在做第三點。而個人價值的提升可能不會立刻反應到當下的收入上,就像公司的內在價值提升了可能股價還沒漲一樣。但長期來看價格總是要回歸價值的,這是經濟規律,巨集觀如國家,微觀如個人。
持前行,但別忘了感受路途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