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 · 軟體中的不確定
本文微信公號號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6p6R1Vvj_zxc2q-wR7alOQ
什麼是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原理的前世今生 · 數學篇 這篇文章中從數學的角度講的是:任何資訊的時空解析度和頻率解析度是不能同時被無限提高的。
真正的提出不確定原理的是由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這個理論是說,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必然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Planck constant)除於4π(ΔxΔp≥h/4π),這表明微觀世界的粒子行為與巨集觀物質很不一樣。此外,不確定原理涉及很多深刻的哲學問題,用海森堡自己的話說:“在因果律的陳述中,即‘若確切地知道現在,就能預見未來’,所得出的並不是結論,而是前提。我們不能知道現在的所有細節,是一種原則性的事情。”
這裡面說的其實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工作中,其實也有很多類似的衝突。
從公司的巨集觀層面來說,有著《戰略的悖論-企業求成得敗的原因及應對之道》。公司在制定戰略目標的時候,建立的基礎就是對未來的特定信念基礎上的。但問題是,未來是極難預見的。這裡面戰略的悖論來源於戰略的承諾性和未來難以預見的衝突。
大多數公司每年都會年末,都會制定下一年戰略目標,從上往下進行分解制定kpi。這個是大多數人工作中都會遇見的。每每做kpi的時候,都是抱怨連天的時候,確又不能拒絕。
這裡面的問題,難道公司高層都不清楚嗎?並非如此,這裡面我們要知道,要做預測的話,資訊的完備性很重要。資訊越是完備,對未來的預測就越準確。簡單的來說就是,我們對於預測明天的事物把握性很大,但我們對於預測幾個月後,甚至一年後的事物把握性就很小。這裡面的原因就是,對於明天來說,今天為止,我們掌握的資訊量足夠多,事物在變化的時間也有限。時間一長,這些變數就越多。
這是巨集觀層面的不確定來源。那麼巨集觀層面的不確定性,則會將不確定傳導到微觀執行層面。
在一個公司中,微觀執行層面,指的更多的是技術層面,比如軟體開發人員。在技術層面的東西,其實確定性反而是非常高的。在明確的需求下,制定的明確的方案下,然後通過現有的技術,進行軟體開發,這些都是非常明確的。
那麼從巨集觀到微觀這種的傳導是怎麼傳導的呢?
通過產品、專案、中層管理者,制定一系列的kpi或者其他的目標。這裡面就涉及到了巨集觀不確定與微觀確定性之間的衝突。
產品經理,總是在不斷的打磨產品,勢必就要不停的反反覆覆的變換需求,並上線驗證,通過使用者的反饋,又來不停的修改產品。甚至,產品會完全滅掉,重新起一個新產品等等。這是產品經理或者說專案管理者的巨集觀層面。
那麼產品經理或者專案經理,將需求轉化成方案,通過軟體開發人員等微觀執行者,進行產品需求的實現。
從巨集觀角度來看,好像這裡面的微觀很是受傷。因為微觀沒有得選擇,都是被動的。
那麼從微觀往上看。巨集觀層面的需求,不確定性的屬性是無法改變的。能改變的就是微觀技術層面,如何能夠快速響應巨集觀層的需求的快速變化。
所以,我們看到技術的發展,都是在越來越工具化,便捷化,效率更高。一個技術將來是否會流行,其中之一的最大的標準就是,這個技術是否能夠帶來更高的效率?只有效率高,才能讓微觀技術人員,快速響應巨集觀的不確定性。
可以看看現有的技術,雲技術,能夠為中小企業,提升多少效率?這個是以前無法想象的。
現有的開源軟體,架構技術等等,也都是10幾年前,無法想象的。技術都是為了巨集觀的業務支撐。
再繼續講講微觀的個人方面。為何現在都講究要保持不斷的學習,保持技術的先進性。
從巨集觀的不確定性來看,巨集觀要不停的調整,來適應不確定性。那麼就說明巨集觀的多變性。巨集觀層面,對技術的要求,就會發生方向性的轉變。
那麼說一句不好聽的,巨集觀因為不確定性而拋棄現有微觀技術,轉而投向新的微觀技術的時候,都不會和你說一聲再見。
那麼作為技術人,就勢必要跟上技術的更替。才能不會因為巨集觀不確定性而拋棄。
巨集觀的角度來看,現在的世界,資訊流通越來越快。巨集觀的人類,越來越像群體生物行為,如蟻群覓食行為。
現有的巨集觀層面的資訊,隨著資訊的流通以及大資料,資訊的獲取和加工越來越方便。各方勢力都在不停的嘗試不同的方向,探索著。這個和蟻群覓食行為是非常類似的。當某一個方向,嘗試的人多了以後,資訊素也就越來越多,某一個方向,便會很快從藍海轉變成紅海。這個方向,能夠承載的量也是有限的。
有時候,需要保持敏銳感,跟蹤市場,只是為了,不掉隊,而並非是佔賽道。越早進如賽道,越有優勢。
巨集觀層面,有著巨集觀層面的不確定,以及其不得已之處。而微觀有著天然的技術確定性,但會被巨集觀層面的不確定性傳導影響。
龔浩華
月牙寂道長
qq 29185807
2018年12月13日
如果你覺得本文對你有幫助,可以轉到你的朋友圈,讓更多人一起學習。
第一時間獲取文章,可以關注本人公眾號:月牙寂道長,也可以掃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