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說話這件事--《好好說話》讀後感
溝通技能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生存技能,隨著人工智慧的興起,很多專業領域的工作將會慢慢被計算機取代,而與人的溝通和交流相對於專業知識,則相對很難被取代,因為交流和溝通中需要體現人的情緒和感情,計算機在這塊相對於人不具有優勢。在很多領域計算機要取代人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比如計算機軟體領域的需求分析,總不能讓計算機去跟使用者交流,分析使用者到底需要做什麼功能的軟體吧?再比如看護嬰兒的工作,能擊敗世界頂級圍棋冠軍的alphago機器人可能就比不上文化程度不高的月嫂…..每個人在職場中都強調要發揮自己的特長,將每個人的特長充分發揮出來,就更容易成功一些,同理,相對於計算機人的競爭力在於思考,交流,溝通,感性,情感這些東西,為了在未來避免被人工智慧取代,為了在計算機面前保持競爭力,需要強化交流溝通能力的培養。
在我們傳統的應試教育中強調的是專業知識的學習,而交流,溝通,表達往往不太重視,在強調素質教育的地方或許有些這方面的課程和訓練,也往往不是考核的重點。但工作之後就會發現,交流,溝通,表達在大部分崗位中都是最重要的能力,即使是純粹的技術崗位,在達到一定級別之後也需要面臨帶領隊伍,和團隊相互協作共同完成任務的問題。
一般來說,說話這事被當做是人的本能,就像吃飯,走路一樣,會無師自通。但是會把話說好,說出的話別人愛聽,聽了之後心理舒服,並且達到溝通的效果,那就不是簡單的一件無師自通的技能了。要不然,就不會在工作中經常出現的一些不好理解的事情:如有的人工作勤勤懇懇,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但幾年過去工作還是一個人單打獨鬥,工作職位和影響力都沒有提升;有的人平時看工作沒有多出色,僅僅憑藉一次彙報或者和客戶的幾次交流,就能給別人留下較好的印象,工作前呼後擁,風生水起,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出色的溝通能力。說話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體現,說出來的內容體現了專業上的素養,說話的方式體現了溝通能力。
這本《好好說話》就是一本教人說話的書,本書作者是歷屆大專辯論賽的獲獎選手,而辯論作為說話的一種最高形式,難度最大,能在辯論領域都能取得好成績,說明作者對說話之道捂得比一般人更明白。本書首先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說話的場景進行了歸類和分組,分為:溝通、說服、談判、演講、辯論五大類,每種場景中,說話人和聽著所擁有的權利是不一樣的,每種維度說話的方式都有很大差別。說話是一項綜合能力,而傳統口才教育最大的缺陷是隻講單項訓練,不解全息話術的奧妙,話術大師和普通人的區別在於普通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始終採取一種對策,話術大師能夠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到整個話語的全域性,能夠綜合運用演講、溝通、說服、談判、辯論這五項不同的能力,隨機應變採取不同的對策。
溝通、說服、談判、演講、辯論,任何一項出現短板,都會讓說話者導致失衡,就像油瓶鹽罐快要見底,不能隨心所欲地調和味道。單項能力從來不足以解決複雜的真實問題。就像廚藝的本質是調和五味,要的是調料俱全,而非使鹽更鹹、使糖更甜。任何時候都能好好說話,意味著既能清晰界定五種話術能力,知道它們各自的特點與不足;又能對它們綜合運用,按照不同場景選取合適的說話策略。
下面分別介紹溝通、說服、談判、演講、辯論這五種說話場景的注意事項及應對策略:
溝通(權力的流動)
溝通:溝通是話語權力(權勢)在溝通雙方之間的流動,溝通偏重“理解”,目的是要學會怎樣體會別人的角色、照顧別人的訴求。溝通的要義是平等,雙方處在同一個平面才能開啟心結,這就需要讓權力流動起來,消解既定的權力格局,協調轉向避免衝撞,營造暢所欲言的語境。在平時的溝通中,不要獨佔話語權,能夠製造策略將話語權,在雙方將流動,才能避免無謂摩擦,維持人際關係並創造良好氛圍的基本能力。
說服(權力在對方)
說服:說服是話語權在對方,說話者的目的是要改變對方已有的觀念和成見。服偏重“改變”,也就是將我們的觀點和立場植入對方心中,讓對方按照我們的預設來想問題,並且得出我們想要的結論。說服的要義,是時刻警醒“權力在對方”,作為無權的一方,我們需要用各種迂迴的手段達成目的。所以,說服不是說教、不是洗腦、不是靠機械地強化暴力灌輸,而是以勸導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給對方創造壓力的方式讓對方自行生長出我們所要的論點。
談判(權力在雙方)
談判:談判是話語權在雙方,談判是在不可忍受的僵局下,交換評價不相同的事物。首先,談判起於僵局,且必然發生於“不可忍受的僵局”。其次,談判的本質就是交換,且主要交換的乃是雙方評價不相同的事物。談判偏重“協調”,也就是在雙方合作才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讓合則兩利、鬥則兩敗的雙方,在可衝突、能衝突的情況下去選擇合作,並且儘量實現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談判目的不是單純為了比拼彼此的籌碼,而是希望能夠透過博弈建立雙方的信任,彙集雙方的思考,進一步創造彼此的籌碼,避免零和博弈。
演講(演講是權力形成的過程)
演講:演講是形成話語權的過程,在話語權還沒有形成,也就是還沒來得及在觀眾心中建立起我們的親和性、可信度和權威感的情況下,急於求成的說辭和下結論,從來就不會有任何效果。那些經典的演講視訊,會發現演講者最開始都會有一個成功的破冰,也就是在三言兩語間拉近與聽眾的距離——先獲得觀眾的心理認可,再來傳達真正重要的資訊。我們必須先理解演講是“權力的形成”,重在對聽眾的吸引、聚焦和引導,才能在這個場景裡掌握主動。
演講偏重“表現”,目的是能夠自在、得體、有邏輯地向一般聽眾進行陳述。這是一個人建立自我身份、傳遞個人特色的最基本素養。演講具有激勵、告之、禮儀、娛樂等多種功能,但不變的是向中立聽眾系統地、不受干擾地進行陳述。演講者站在舞臺中心,不但要在形式上成為關注的焦點,還要在事實上成為控制全場的樞紐。克服怯場已經很難,讓聽眾全程不走神,還要引導他們走向我們預設的方向,更是一種考驗。因此,演講是說話能力最外在的展現,能夠最鮮明、最突出地檢驗一個人會不會說話,也是人們練習得最多的話術專項。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演講練習最容易上手,也最難精通。
辯論(權利在第三方)
辯論:辯論是一種“權力在他方”的話語體系。形象地說,是彼此都盯著對手,但是心裡都在想著怎樣得到旁觀者的認同。對手其實並不重要,他們只是我們向第三方證明自己正確的一個工具。權力在他方辯論偏重“捍衛”,也就是有理有據地維護自己的立場、迴應對方的質疑。但是由於雙方都無權決定勝負,所以其實是在共同爭取中立的第三方。好的辯論並非源於好鬥的低劣本能,而是基於通用的批判性思維方法。未經辯論的思想不值得接受,未經辯論的政策不應該推行,是現代社會在觀念和實踐方面的通行原則。
綜上所述:從溝通到說服,從說服到談判,從談判到演講,從演講到辯論,在一個話語場合下他們之間可能會發生相互轉化,溝通是話術之本,也是我們評價一個人會不會好好說話最核心的內涵(它沒有演講那麼引人注目,卻是更基本的說話素質),但是溝通本身並不足以解決絕大多數的說話問題,溝通能力只是基礎,要與其他能力綜合在一起才能發揮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