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讀懂大型C++程式程式碼
阿新 • • 發佈:2019-01-09
六個章節:
( 1 )讀懂程式碼,使心法皆為我所用。
( 2 )摸清架構,便可輕鬆掌握全貌。
( 3 )優質工具在手,讀懂程式非難事。
( 4 )望文生義,進而推敲元件的作用。
( 5 )找到程式入口,再由上而下抽絲剝繭。
( 6 )閱讀的樂趣,透過程式碼認識作者。
閱讀他人的程式碼( 1 ) ---讀懂程式碼,使心法皆為我所用
程式碼是別人寫的,只有原作者才真的瞭解程式碼的用途及涵義。許多程式人心裡都有一種不自覺的恐懼感,深怕被迫去碰觸其他人所寫的程式碼。但是,與其抗拒接收別人的程式碼,不如徹底瞭解相關的語言和慣例,當成是培養自我實力的基石。
對大多數的程式人來說,撰寫程式碼或許是令人開心的一件事情,但我相信,有更多人視閱讀他人所寫成的程式碼為畏途。許多人寧可自己重新寫過一遍程式碼,也不願意接收別人的程式碼,進而修正錯誤,維護它們,甚至加強功能。
這其中的關鍵究竟在何處呢?若是一語道破,其實也很簡單,程式碼是別人寫的,只有原作者才真的瞭解程式碼的用途及涵義。許多程式人心裡都有一種不自覺的恐懼感,深怕被迫去碰觸其他人所寫的程式碼。這是來自於人類內心深處對於陌生事物的原始恐懼。
讀懂別人寫的程式碼,讓你收穫滿滿
不過,基於許多現實的原因,程式人時常受迫要去接收別人的程式碼。例如,同事離職了,必須接手他遺留下來的工作,也有可能你是剛進部門的菜鳥,而同事經驗值夠了,升級了,風水輪流轉,一代菜鳥換菜鳥。甚至,你的公司所承接的專案,必須接手或是整合客戶前一個廠商所遺留下來的系統,你們手上只有那套系統的原始碼(運氣好時,還有數量不等的檔案)。
諸如此類的故事,其實時常在程式人身邊或身上持續上演著。許多程式人都將接手他人的程式碼,當做一件悲慘的事情。每個人都不想接手別人所撰寫的程式碼,因為不想花時間去探索,寧可將生產力花在產生新的程式碼,而不是耗費在瞭解這些程式碼上。
先了解系統架構與行為模式,再細讀
倘若撰寫程式碼是程式人的重要技藝之一,那麼讀懂別人的程式碼,接著加以修改,也勢必是另一個重要的技藝。
如果你不能熟悉這項工作,不僅在遭逢你所不願面對的局面時,無法解決眼前接手他人程式碼的難題,更重要的是,當你看著眼前現成的程式碼,卻不知如何從中擷取自己所需,導致最後只能入寶山空手回,望之興嘆。
接觸他人的程式碼,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程度:一,瞭解,二,修改,擴充,三,抽取,提煉。瞭解別人的程式碼是最基礎的工作,倘若不能瞭解自己要處理的程式碼,就甭論修改或擴充,更不可能去蕪存菁,從中萃取出自己所需,回收再利用別人所撰寫的程式碼。雖說是“閱讀” ,但程式碼並不像文章或小說一樣,透過這種做法,便能夠獲得一定程度的瞭解。閱讀文章或小說時,幾乎都是循序地閱讀,你只消翻開第一頁,一行行閱讀下去即可。但是,有許多程式人在試著閱讀其他人的程式碼時,卻往往有不知如何讀起的困難。
或許找到系統的第一頁(也就是程式碼執行的啟始點)並不難,但是複雜度高的系統,有時十分龐大,有時千頭萬緒。
從程式碼的啟始點開始讀起,一來要循序讀完所有的程式碼曠日費時,二來透過這種方式來了解系統,很難在腦中構建出系統的面貌,進而瞭解到系統真正的行為。所以,閱讀程式碼的重點,不在於讀完每一行程式碼,而是在於有效率地透過探索及閱讀,從而瞭解系統的架構及行為模式。以便在你需要了解任何片段的細節實作時,能夠很快在腦上對映到具體的程式碼位置,直到那一刻,才是細讀的時機。
熟悉溝通語言與慣例用語
不論如何,有些基本的準備,是閱讀他人程式碼時必須要有的。
首先,你最好得了解程式碼寫成的程式語言。想要讀懂法文寫成的小說,總不能連法文都不懂吧。有些情況則很特殊。我們雖然不懂該程式碼撰寫所用的語言,但是因為現代語言的高階化,而且流行的程式語言多半都是血統相近,所以即使不那麼熟悉,有時也可勉力為之。
除了認識所用語言之外,再來就是要先確認程式碼所用的命名慣例(命名慣例)。瞭解命名慣例很重要,不同的程式人或開發團隊,差異可能很大。
這命名慣例涵蓋的範圍通常包括了變數的名稱,函式的名稱,類別(如果是物件導向的話)的名稱,原始碼檔案,甚至是專案建構目錄的名稱。倘若使用了像設計模式之類的方法,這些名稱更有一些具體的表述方式。
命名慣例有點像是程式人在程式語言之上,另行建構的一組溝通行話。程式人會透過共通約束,遵守的命名慣例,來表達一些較高階的概念。例如,有名的匈牙利式命名法,便將變數名稱以屬性,型別,說明合併在一起描述。對程式人來說,這種方式能夠提供更豐富的資訊,以瞭解該變數的作用及性質。
對程式碼閱讀來說,熟悉這個做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當你瞭解整個系統所採用的慣例時,你便能試著以他們所共同操用的語彙來進行理解。倘若,不能瞭解其所用的慣例,那麼這些額外提供的資訊,就無法為你所用。像以設計模式寫成的程式碼,同樣處處充滿著模式的名稱,諸如:工廠,門面,代理等等。以這些名稱指涉的類別,也直接透過名稱,表達了它們自身的作用。對於懂得這命名慣例的讀者來說,不需要深入探索,也能很快捕捉到這些類別的意義。
當你拿到一套必須閱讀的程式碼時,最好先取得命名慣例的說明檔案。然而,並不是每套程式碼都附有此類的說明檔案。另一個方式,就是自己到程式碼中,大略瀏覽一遍,有經驗的程式人可以輕易發掘出該系統所用的命名慣例。
常見的命名方式不脫那幾類,這時候經驗就很重要,倘若你知道的慣例越多,就越能輕易識別他人所用的慣例。如果運氣很糟,程式碼所用的慣例是前所未見的,那麼你也得花點時間歸納,憑自己的力量找出這程式碼命名上的規則。
掌握程式碼撰寫者的心態與習慣
大多數的程式碼,基本上都依循一致的命名慣例。不過運氣更差的時候,一套系統中可能會充斥著多套命名慣例。這有可能是因為開發團隊由多組人馬所構成,每組人馬都有不同的文化,而在專案開發管理又沒有管控得宜所造成。最糟的情況,程式碼完全沒有明顯的慣例可言,這時候閱讀的難度就更高了。
想要閱讀程式碼,得先試著體會程式碼作者的“心” 。想要這麼做,就得多瞭解對方所使用的語言,以及慣常運用的語彙。在下一回中,我們將繼續探討閱讀程式碼的相關議題。
閱讀他人的程式碼( 2 ) -摸清架構,便可輕鬆掌握全貌
在本文中,我們的重點放在:要了解一個系統,最好是採取由上至下的方式。先試著捕捉系統架構性的觀念,不要過早鑽進細節,因為那通常對於你瞭解全貌,沒有多大的幫助。閱讀程式碼不需要從第一行讀起,我們的目的並不是在於讀遍每一段程式碼。
基於許多原因,程式人需要閱讀其他人所寫成的程式碼。而對程式設計2.0時代的程式人來說,最正面的價值在於,能讀懂別人程式的人,才有能力從中萃取自己所需的程式,藉以提高生產力。
閱讀程式碼的目的,在於瞭解全貌而非細節
想要讀懂別人程式碼的根本基礎,便是瞭解對方所用的程式語言及命名慣例。有了這個基礎之後,才算是具備了基本的閱讀能力。正如我之前提到的─ ─想要讀懂法文寫成的小說,總不能連法文都不懂吧。閱讀程式碼和閱讀文學作品,都需要了解撰寫所用的語言及作者習用的語彙。
但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通常是採循序的方式,也就是從第一頁開始,一行一行地讀下去,依循作者為你鋪陳的步調,逐漸進到他為你準備好的世界裡。閱讀程式碼卻大大不同。我們很少從第一行開始讀起,因為除非它是很簡單的單執行緒程式,否則很少這麼做。因為要是這麼做,就很難了解整個系統的全貌。是的,我們這邊提到了一個重點,閱讀程式碼的目的在於瞭解系統的全貌,而不是在於只是為了地毯式的讀遍每一段程式碼。
就拿物件導向程式語言所寫成的系統來說,整個系統被拆解,分析成為一個個獨立的類別。閱讀個別類別的程式碼,或許可以明白每項類別物件個別的行為。但對於各類別物件之間如何互動影響,如何協同工作,又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這是因為各類別的程式碼,只描述個別物件的行為,而片段的閱讀就只能造就片面的認識。
由上而下釐清架構後,便可輕易理解組成關係
如果你想要跳脫困境,不想浪費大量時間閱讀程式碼,卻始終只能捕捉到對系統片段認識,就必須轉換到另一種觀點來看待系統。從個別的類別行為著手,是由下至上(自下而上)的方法;在閱讀程式碼時,卻應該先採由上至下(自上而下)的方式。對程式碼的閱讀來說,由上至下意謂著,你得先了解整個系統架構。
系統的架構是整個系統的骨幹,支柱。它表現出系統最突出的特徵。知道系統架構究竟屬於那一種型別,通常大大有益於瞭解系統的個別組成之間的靜態及動態關係。有些系統因為所用的技術或框架的關係,決定了最上層的架構。例如,採用的Java Servlet的/ JSP的技術的應用系統,最外層的架構便是以J2EE的(或起碼的J2EE中的Web容器)為根本。
使用的Java Servlet的/ JSP的技術時,決定了某些組成之間的關係。例如, Web容器依據web.xml中的內容載入所有的Servlets ,聽眾,以及過濾器。每當語境發生事件(例如初始化)時,它便會通知監聽類別。每當它收到來自客戶端的請求時,便會依循設定的所有過濾器鏈,讓每個過濾器都有機會檢查並處理此一請求,最後再將請求導至用來處理該請求的Servlet的。
當我們明白某個系統採用這樣的架構時,便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各個組成之間的關係。即使我們還不知道究竟有多少Servlets ,但我們會知道,每當收到一個請求時,總是會有個相對應的伺服器來處理它。當想要關注某個請求如何處理時,我應該去找出這個請求對應的伺服器。
瞭解架構,必須要加上層次感
同樣的,以爪哇寫成的網頁應用程式中,也許會應用諸如Struts的之類的的MVC框架,以及像Hibernate的這樣的資料存取框架。它們都可以視為最主要的架構下的較次級架構。而各個應用系統,甚至有可能在Struts的及休眠之下,建立自有的更次級的架構。
( 1 )讀懂程式碼,使心法皆為我所用。
( 2 )摸清架構,便可輕鬆掌握全貌。
( 3 )優質工具在手,讀懂程式非難事。
( 4 )望文生義,進而推敲元件的作用。
( 5 )找到程式入口,再由上而下抽絲剝繭。
( 6 )閱讀的樂趣,透過程式碼認識作者。
閱讀他人的程式碼( 1 ) ---讀懂程式碼,使心法皆為我所用
程式碼是別人寫的,只有原作者才真的瞭解程式碼的用途及涵義。許多程式人心裡都有一種不自覺的恐懼感,深怕被迫去碰觸其他人所寫的程式碼。但是,與其抗拒接收別人的程式碼,不如徹底瞭解相關的語言和慣例,當成是培養自我實力的基石。
對大多數的程式人來說,撰寫程式碼或許是令人開心的一件事情,但我相信,有更多人視閱讀他人所寫成的程式碼為畏途。許多人寧可自己重新寫過一遍程式碼,也不願意接收別人的程式碼,進而修正錯誤,維護它們,甚至加強功能。
這其中的關鍵究竟在何處呢?若是一語道破,其實也很簡單,程式碼是別人寫的,只有原作者才真的瞭解程式碼的用途及涵義。許多程式人心裡都有一種不自覺的恐懼感,深怕被迫去碰觸其他人所寫的程式碼。這是來自於人類內心深處對於陌生事物的原始恐懼。
讀懂別人寫的程式碼,讓你收穫滿滿
不過,基於許多現實的原因,程式人時常受迫要去接收別人的程式碼。例如,同事離職了,必須接手他遺留下來的工作,也有可能你是剛進部門的菜鳥,而同事經驗值夠了,升級了,風水輪流轉,一代菜鳥換菜鳥。甚至,你的公司所承接的專案,必須接手或是整合客戶前一個廠商所遺留下來的系統,你們手上只有那套系統的原始碼(運氣好時,還有數量不等的檔案)。
諸如此類的故事,其實時常在程式人身邊或身上持續上演著。許多程式人都將接手他人的程式碼,當做一件悲慘的事情。每個人都不想接手別人所撰寫的程式碼,因為不想花時間去探索,寧可將生產力花在產生新的程式碼,而不是耗費在瞭解這些程式碼上。
先了解系統架構與行為模式,再細讀
如果你不能熟悉這項工作,不僅在遭逢你所不願面對的局面時,無法解決眼前接手他人程式碼的難題,更重要的是,當你看著眼前現成的程式碼,卻不知如何從中擷取自己所需,導致最後只能入寶山空手回,望之興嘆。
接觸他人的程式碼,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程度:一,瞭解,二,修改,擴充,三,抽取,提煉。瞭解別人的程式碼是最基礎的工作,倘若不能瞭解自己要處理的程式碼,就甭論修改或擴充,更不可能去蕪存菁,從中萃取出自己所需,回收再利用別人所撰寫的程式碼。雖說是“閱讀” ,但程式碼並不像文章或小說一樣,透過這種做法,便能夠獲得一定程度的瞭解。閱讀文章或小說時,幾乎都是循序地閱讀,你只消翻開第一頁,一行行閱讀下去即可。但是,有許多程式人在試著閱讀其他人的程式碼時,卻往往有不知如何讀起的困難。
或許找到系統的第一頁(也就是程式碼執行的啟始點)並不難,但是複雜度高的系統,有時十分龐大,有時千頭萬緒。
從程式碼的啟始點開始讀起,一來要循序讀完所有的程式碼曠日費時,二來透過這種方式來了解系統,很難在腦中構建出系統的面貌,進而瞭解到系統真正的行為。所以,閱讀程式碼的重點,不在於讀完每一行程式碼,而是在於有效率地透過探索及閱讀,從而瞭解系統的架構及行為模式。以便在你需要了解任何片段的細節實作時,能夠很快在腦上對映到具體的程式碼位置,直到那一刻,才是細讀的時機。
熟悉溝通語言與慣例用語
首先,你最好得了解程式碼寫成的程式語言。想要讀懂法文寫成的小說,總不能連法文都不懂吧。有些情況則很特殊。我們雖然不懂該程式碼撰寫所用的語言,但是因為現代語言的高階化,而且流行的程式語言多半都是血統相近,所以即使不那麼熟悉,有時也可勉力為之。
除了認識所用語言之外,再來就是要先確認程式碼所用的命名慣例(命名慣例)。瞭解命名慣例很重要,不同的程式人或開發團隊,差異可能很大。
這命名慣例涵蓋的範圍通常包括了變數的名稱,函式的名稱,類別(如果是物件導向的話)的名稱,原始碼檔案,甚至是專案建構目錄的名稱。倘若使用了像設計模式之類的方法,這些名稱更有一些具體的表述方式。
命名慣例有點像是程式人在程式語言之上,另行建構的一組溝通行話。程式人會透過共通約束,遵守的命名慣例,來表達一些較高階的概念。例如,有名的匈牙利式命名法,便將變數名稱以屬性,型別,說明合併在一起描述。對程式人來說,這種方式能夠提供更豐富的資訊,以瞭解該變數的作用及性質。
對程式碼閱讀來說,熟悉這個做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當你瞭解整個系統所採用的慣例時,你便能試著以他們所共同操用的語彙來進行理解。倘若,不能瞭解其所用的慣例,那麼這些額外提供的資訊,就無法為你所用。像以設計模式寫成的程式碼,同樣處處充滿著模式的名稱,諸如:工廠,門面,代理等等。以這些名稱指涉的類別,也直接透過名稱,表達了它們自身的作用。對於懂得這命名慣例的讀者來說,不需要深入探索,也能很快捕捉到這些類別的意義。
當你拿到一套必須閱讀的程式碼時,最好先取得命名慣例的說明檔案。然而,並不是每套程式碼都附有此類的說明檔案。另一個方式,就是自己到程式碼中,大略瀏覽一遍,有經驗的程式人可以輕易發掘出該系統所用的命名慣例。
常見的命名方式不脫那幾類,這時候經驗就很重要,倘若你知道的慣例越多,就越能輕易識別他人所用的慣例。如果運氣很糟,程式碼所用的慣例是前所未見的,那麼你也得花點時間歸納,憑自己的力量找出這程式碼命名上的規則。
掌握程式碼撰寫者的心態與習慣
想要閱讀程式碼,得先試著體會程式碼作者的“心” 。想要這麼做,就得多瞭解對方所使用的語言,以及慣常運用的語彙。在下一回中,我們將繼續探討閱讀程式碼的相關議題。
閱讀他人的程式碼( 2 ) -摸清架構,便可輕鬆掌握全貌
在本文中,我們的重點放在:要了解一個系統,最好是採取由上至下的方式。先試著捕捉系統架構性的觀念,不要過早鑽進細節,因為那通常對於你瞭解全貌,沒有多大的幫助。閱讀程式碼不需要從第一行讀起,我們的目的並不是在於讀遍每一段程式碼。
基於許多原因,程式人需要閱讀其他人所寫成的程式碼。而對程式設計2.0時代的程式人來說,最正面的價值在於,能讀懂別人程式的人,才有能力從中萃取自己所需的程式,藉以提高生產力。
閱讀程式碼的目的,在於瞭解全貌而非細節
想要讀懂別人程式碼的根本基礎,便是瞭解對方所用的程式語言及命名慣例。有了這個基礎之後,才算是具備了基本的閱讀能力。正如我之前提到的─ ─想要讀懂法文寫成的小說,總不能連法文都不懂吧。閱讀程式碼和閱讀文學作品,都需要了解撰寫所用的語言及作者習用的語彙。
但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通常是採循序的方式,也就是從第一頁開始,一行一行地讀下去,依循作者為你鋪陳的步調,逐漸進到他為你準備好的世界裡。閱讀程式碼卻大大不同。我們很少從第一行開始讀起,因為除非它是很簡單的單執行緒程式,否則很少這麼做。因為要是這麼做,就很難了解整個系統的全貌。是的,我們這邊提到了一個重點,閱讀程式碼的目的在於瞭解系統的全貌,而不是在於只是為了地毯式的讀遍每一段程式碼。
就拿物件導向程式語言所寫成的系統來說,整個系統被拆解,分析成為一個個獨立的類別。閱讀個別類別的程式碼,或許可以明白每項類別物件個別的行為。但對於各類別物件之間如何互動影響,如何協同工作,又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這是因為各類別的程式碼,只描述個別物件的行為,而片段的閱讀就只能造就片面的認識。
由上而下釐清架構後,便可輕易理解組成關係
如果你想要跳脫困境,不想浪費大量時間閱讀程式碼,卻始終只能捕捉到對系統片段認識,就必須轉換到另一種觀點來看待系統。從個別的類別行為著手,是由下至上(自下而上)的方法;在閱讀程式碼時,卻應該先採由上至下(自上而下)的方式。對程式碼的閱讀來說,由上至下意謂著,你得先了解整個系統架構。
系統的架構是整個系統的骨幹,支柱。它表現出系統最突出的特徵。知道系統架構究竟屬於那一種型別,通常大大有益於瞭解系統的個別組成之間的靜態及動態關係。有些系統因為所用的技術或框架的關係,決定了最上層的架構。例如,採用的Java Servlet的/ JSP的技術的應用系統,最外層的架構便是以J2EE的(或起碼的J2EE中的Web容器)為根本。
使用的Java Servlet的/ JSP的技術時,決定了某些組成之間的關係。例如, Web容器依據web.xml中的內容載入所有的Servlets ,聽眾,以及過濾器。每當語境發生事件(例如初始化)時,它便會通知監聽類別。每當它收到來自客戶端的請求時,便會依循設定的所有過濾器鏈,讓每個過濾器都有機會檢查並處理此一請求,最後再將請求導至用來處理該請求的Servlet的。
當我們明白某個系統採用這樣的架構時,便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各個組成之間的關係。即使我們還不知道究竟有多少Servlets ,但我們會知道,每當收到一個請求時,總是會有個相對應的伺服器來處理它。當想要關注某個請求如何處理時,我應該去找出這個請求對應的伺服器。
瞭解架構,必須要加上層次感
同樣的,以爪哇寫成的網頁應用程式中,也許會應用諸如Struts的之類的的MVC框架,以及像Hibernate的這樣的資料存取框架。它們都可以視為最主要的架構下的較次級架構。而各個應用系統,甚至有可能在Struts的及休眠之下,建立自有的更次級的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