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華為重點談智慧世界和AI,戰略又變了?
人人都想學華為,但是,學不了。
去年,華為營收600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5%;5年複合增長為23%;三條產品線覆蓋通訊、企業市場、消費者領域。從數字看營收和增長速度,一般企業學不了,這個體量太大了。如果從產品和市場覆蓋情況來看,更是學不了,現在沒有一家企業的業務在ICT領域覆蓋如此之廣,如此之深。
毫無疑問,華為是中國ICT領域的領軍企業,更恐怖的是,它還在不斷的高速增長中。那麼,它在產業發展機遇的時候,會有什麼舉措繼續保持增長?最新發布的戰略定位,會為產業帶來何種思考?從一年一度的分析師大會中可看出端倪。
在本屆大會中,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做了大會開場的主旨發言,重點解讀了華為的願景和使命;華為公司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首次釋出全球產業展望GIV 2025(Global Industry Vision 2025);華為常務董事、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汪濤談技術、商業模式和生態。
其實,無論是小徐總提出戰略,還是大徐總展望,歸根到底是:這是一個技術創新的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華為已經成為領軍企業,有責任帶領產業眺望遠方,開啟星辰大海的新徵途。只有這樣,華為才有可能為產業、人類做出更多貢獻,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
本文結合產業背景,以及此次大會中的幾個關鍵詞,有如下分析。
兩個關鍵詞:智慧世界和AI1.此次華為分析師大會有兩個關鍵詞,智慧世界和AI。以前華為的願景是構建更美好的全聯接世界,現在是構建萬物互聯的智慧世界;兩者最大的不同是“智慧世界”。如果追溯這個詞的源頭,就會發現早在1年前,任正非在不同場合談論過。華為的態度是,我們現在站在智慧社會的門前,還早著呢。而AI是智慧世界的實現手段。
2.華為為什麼要提智慧世界?既是對未來趨勢的判斷,也是商業營銷的名詞,還是具體業務的呈現。智慧世界的表現為,更多的ICT的產品和技術成為生活、工作和社會的一部分,促進人類更美好的生活,人和技術的關係會變得不同。在這基礎上,華為的判斷是,智慧社會需要解決三個問題:可感知(互聯)、可儲存(雲)和智慧化。這是從技術角度抽象出來的需求。
3.如果從產品和技術角度說,可感知是“連線”,就是IOT、物聯網、邊緣計算、網路等;也是人和人的連線、人和物的連線、物和物的連線;需要更多的感測器、智慧終端和邊緣計算產品;而這些資料收集之後,需要儲存、處理、分析等,這就是華為的ICT基礎架構,包括底層的伺服器、儲存和網路,以及雲架構和雲;智慧化則是讓資料發揮作用,核心是AI。
圖注: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
在智慧世界的願景之下,華為希望在個人、家庭、組織等三個服務物件中,不斷推進智慧化的程序。而從技術角度來說,可感知、可儲存和可智慧這三者連在一起,就是華為提出的“端管雲”,華為要做全聯接、全雲化、全智慧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這就是戰略落地,技術驅動商業變現的邏輯。
三條業務線:重心各不一樣4.從業務和服務領域看,華為三大業務為運營商、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如今,運營商業務小幅增長,預計以後佔比為50%。這取決於其他兩個業務的增長速度。華為看中的企業業務,目前是100億元美金,增長速度為30%多,還可以快一點;成為更多行業的“平臺的平臺”,那樣業務將趨於穩定。而消費者業務在未來幾年也將飽和,因為人口紅利和智慧終端的紅利終有結束的一天,只要穩定就好。
5.未來,估計華為希望,保住運營商業務不要下滑,有利潤;企業業務要高速發展,成為未來的增長引擎;消費者業務穩健增長,也要利潤。放心,華為不會固守在一個產品線中。如果某個業務線停滯不前,則會迅速調整;甚至是創新新業務。雲BU在某種程度是承載著新業務探索的使命。
6.智慧世界對應這三大業務體系,也有落地。在運營商層面有更智慧的網路,讓SoftCOM AI 實現網路“自動駕駛”;在企業層面,是“智慧的基礎設施架構和解決方案”;消費者領域則是智慧終端,更加智慧的晶片和演算法;雲方面則是企業智慧EI。
圖注:華為公司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
三大業務線不是割裂,而是有機結合。最重要的是,三大業務線的底層平臺和架構相通,這就意味著,所有業務線的調整、衍生等都會迅速落地。加上華為強大的執行力,只會不斷調整,積極擁抱變化。
內化AI:成為通用能力7.這一次,華為把AI放到重要位置,媲美大航海時代、能源時代、資料時代。這意味著,華為按照自己的節奏進入一個增長期。面對的市場沒有變化,但對市場的需求和玩法變了。讓飽和市場重新變為增量市場,AI會讓衍生出新的產品和服務方式,不同層級的使用者也會獲得新的價值。更何況還有更為廣闊的增量市場。
8.AI對內。華為將在企業財務、人力資源、服務、供應鏈、研發等各個方面應用AI技術,期望提升效率和管理水平。從這個角度來說,華為是自己AI的“小白鼠”,觀察以及釋放AI在各個層級的作用,觀察價值體現。
9.AI對外。構建全堆疊的AI解決方案,將AI當作一個通用的技術植入到所有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中,釋放經驗和能力,提升競爭力,提升消費者體驗。華為未來計劃支援80%以上的企業利用AI支撐其業務,實現數字化和智慧化。具體的解決方案要等到下半年上海HC大會發布。
10.華為對AI的戰略看法值得學習。在風口期,華為並不著急豎旗,也不著急變現。等業內趨勢成熟之後,再進入。其實避免了風險期。回顧華為這一兩年的戰略調整,做IT產品線和雲的思路均是如此,不盲目進入。但一旦進入,就重金投入。這可以說是“慎重”,也可以理解為,營收為6000億元的企業掉頭太難。
11.華為在AI方面有何不同?業內通常說的演算法、算力和資料,華為佔據前兩項。尤其是在演算法方面與數學、晶片和基礎研究有關。華為這一兩年在海外搞了不少研究機構,就是要從底層入手,而不是像國內大多數公司,只做垂直的應用。如果只是利用開源和各類演算法的板卡,華為的勝算不大。
12.華為不靠AI變現,而是“內化AI”,背後的核心是研發能力。如果沒有2012實驗室以及每年15%的研發投入,華為的AI能力不可能如此之強。畢竟,華為的產品線太多了,要每一個產品線都具有“智慧”能力,需要對技術的深刻理解。
注:華為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汪濤
總體看,華為將AI這個技術趨勢看作是一個通用能力,甚至是一個必備元素,將徹底改變現在產品、解決方案的服務方式。要知道有啥不一樣,還要等等下半年正式釋出全棧、全場景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
13.這一次華為釋出GIV報告,體現對智慧世界的洞察,既是響應集團戰略方向也是引領產業趨勢。根據GIV預測,到2025年,全球聯接總數達到1000億,視訊流量佔比達89%,86%的企業將採用AI,並創造23萬億美金數字經濟。華為增長從何而來?就是從這裡來。華為號召小夥伴們進入這個新紀元,開發出新物種,進入新經濟。
14.重點說一下華為雲。去年在品牌知名度方面迅速崛起,內部調整到位。今年新的品牌主張是“有技術 有未來 值得信賴”。優勢是,整合所有內部關於雲的資源,以“華為雲”的品牌銷售給使用者。至於是叫“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還是叫“行業雲、政務雲、城市雲”,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使用者需要什麼就提供什麼。
15.不要對華為雲有太多數字方面的猜測。去年收入是5億元美金,還處於高速成長中。華為對新業務的態度一般是3年探索期,才決定勝負。所以,對於華為雲來說,成為“全球五朵雲之一”還早著呢,仍舊處於一個幼兒期。
16.華為雲的優勢是什麼?全棧技術能力、地面服務能力、市場拓展能力、進入行業能力、經營生態能力。最重要的是,集團的支援力度,前所未有。華為雲希望成為“黑土地”,成為網際網路業務雲基礎設施2.0時代的創新者和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合夥人。
華為對華為雲的看法是,“華為雲是華為公司全面向雲轉型的重要底座,對於華為雲BU,不僅僅對外面向所有客戶提供公有云服務,更支撐著華為整個公司向雲轉型。”可謂對華為雲寄予厚望。從華為雲的定位看,也在不斷探索和修正自己的定位,從技術迭代和不同時期進入不同行業的節奏就能看出來。
後記:學習華學什麼?
連續三年參加華為分析師大會,每次的感受都不一樣。外界對華為有太多的猜測,包括戰略、管理、文化、制度、架構、品牌、宣傳等等方面。大多數企業要學習華為,希望成為某個細分領域的領軍企業。可是,學華為是學不會的,更是學不到的。
在每一個階段,儘管大家面臨的機遇一樣;或者說所處的商業環境一樣,可每一個企業基因、對未來的判斷不一樣,資源也不一樣,這決定戰略方向、資源投入情況;即便學習到華為的全盤思想、具體做法,也不一定能成為華為一樣的企業。
每一屆分析師大會中,要學習的是華為對未來的判斷是什麼。這種判斷如何而來,華為又如何落地和執行的,又是如何成為近幾年的驅動力,這就夠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此次華為談“智慧世界、AI”之後,會怎麼做呢,這就值得觀察和學習了。
學習華為,學的是思想,而不僅僅是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