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討論人工智慧可以取代同傳翻譯嗎?

討論人工智慧可以取代同傳翻譯嗎?

隨著全球化網路時代的到來,語言障礙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實現任意時間、任意地點、任意語言的無障礙自由溝通是人類追求的一個夢想。這僅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個小縮影。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程序中,機器翻譯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討論人工智慧可以取代同傳翻譯嗎?討論人工智慧可以取代同傳翻譯嗎?

前陣子,一位同傳翻譯員聲討科大訊飛“AI同傳造假”,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工智慧和同傳翻譯由此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今天,我們來談一談“人工智慧翻譯是否真的可以取代同傳翻譯員”?

同聲傳譯有多難? 

同聲傳譯最早出現在一戰後的巴黎和會上,英法兩國代表藉助同聲傳譯人員的幫助,完成了緊張的談判。

如今,該技術依然在國際會議上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據統計,95%的國際會議都有專業同聲傳譯人員助力。

同傳翻譯員在臺上能夠將同傳能力運用自如,需要平時大量的艱苦練習,即使是雙語運用自如的專業人員,在實戰之前,也要進行數年的鍛鍊。他們不僅需要事先學習、熟悉會議資料,還需要隨機應變的能力。同聲傳譯的工作方式也比較特殊,因為壓力巨大,一般多人協同,在一場數小時的過程中,每人輪流翻譯幾十分鐘。

相較之下,普通的口譯工作則要簡單不少。機器翻譯如能代替同聲傳譯無疑具有巨大的價值。

人工智慧翻譯的水平如何?

那麼,人工智慧同傳翻譯的能力究竟怎樣?會不會搶走同傳翻譯員的飯碗呢?

今年上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首次出現了AI同傳。然而,現場配備的系統卻掉了鏈子,鬧出詞彙翻譯不準確、重複等低階錯誤。

客觀來講,人工智慧或機器翻譯技術在自然語言處理上,的確有許多突破。這些突破給人希望,讓人暢想未來,但是,短期內的價值,更多體現在輔助翻譯等領域。

當然,目前機器翻譯已經取得非常大的進步,在衣食住行等常用生活用語上的中英翻譯可以達到大學六級的水平,能夠幫助人們在一些場景處理語言交流的問題,但距離人工同傳以及高水平翻譯所講究的“信、達、雅”,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目前的差距是由現有技術水平的限制決定的,機器翻譯,又稱為自動翻譯,是利用計算機將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機器翻譯技術的發展與計算機技術、資訊理論、語言學等學科的發展緊密相關。從早期的詞典匹配,到結合語言學專家梳理的知識規則,再到基於語料庫的統計學方法,隨著計算能力的提升和多語言資訊的積累,機器翻譯技術開始在一些場景中提供便捷的翻譯服務。

新世紀以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網際網路公司紛紛成立機器翻譯研究組,研發了基於網際網路大資料的機器翻譯系統,從而使機器翻譯真正走向實用,市場上開始出現比較成熟的自動翻譯產品。近年來,隨著深度學習的進展,機器翻譯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促進了翻譯質量的提升,使得翻譯更加地道、流暢。

機器翻譯的難點在哪裡?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機器翻譯的難點。整個機器翻譯的過程,可以分為語音識別轉換、自然語言分析、譯文轉換和譯文生成等階段。在此,以比較典型的、基於規則的機器同傳翻譯為例(參見下圖),模組包含了:語音識別(語音轉換為文字)、自然語言處理(語法分析、語義分析)、譯文轉換、譯文生成和語音生成等模組。其中的技術難點主要是: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譯文轉換等步驟。

第一個技術難點是語音識別。近二十年來,語音識別技術取得了顯著進步,開始進入家電、汽車、醫療、家庭服務等各個領域。常見的應用系統有:

語音輸入系統,相對於鍵盤輸入方法,它更符合人的日常習慣,也更自然、更高效;

語音控制系統,即用語音來控制裝置的執行,相對於手動控制來說更加快捷、方便,可以用在諸如工業控制、語音撥號系統、智慧家電、聲控智慧玩具等許多領域;

智慧對話查詢系統,根據客戶的語音進行操作,為使用者提供自然、友好的資料庫檢索服務,例如家庭服務、旅行社服務系統、訂票系統、銀行服務等。

可以說,語音識別技術與其他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相結合,可以構建出很多複雜的應用。

然而,語音識別的主要難點就是對自然語言的識別和理解。首先必須將連續的講話分解為詞、音素等單位,其次要建立一個理解語義的規則。由於語音資訊量大,語音模式不僅對不同的說話人不同,對不同場景的同一說話人也是有差異的。

例如,一個人在隨意說話和認真說話時的語音特徵是不同的。另外,說話者在講話時,不同的詞可能聽起來是相似的,這也是常見現象。單個字母或詞、字的語音特性,受上下文的影響,以致改變了重音、音調、音量和發音速度等。最後,環境噪聲和干擾對語音識別也有較大影響,致使識別率低。

第二個技術難點是語義解析,這是智慧化的機器翻譯系統的核心部分。目前,機器翻譯系統可劃分為基於規則和基於語料庫兩大類。前者以詞典和語言知識規則庫為基礎;後者由經過劃分並具有標註的語料庫構成知識源,以統計學的演算法為主。

機譯系統是隨著語料庫語言學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機譯系統都採用以規則庫為基礎的策略,一般分為語法型、語義型、知識型和智慧型。不同型別的機譯系統,由不同的成分構成。抽象地說,所有機譯系統的處理過程都包括以下步驟:對源語言的分析或理解,在語言的語法、語義和語用等平面進行轉換,按目標語言結構規則生成目標語言。

當前,Google 的線上翻譯已經為人熟知,其第一代的技術即為基於統計的機器翻譯方法,基本原理是通過收集大量的雙語網頁作為語料庫,然後由計算機自動選取最為常見的詞與詞的對應關係,最後給出翻譯結果。

不過,採用該技術目前仍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經常鬧出各種翻譯笑話。因為,基於統計的方法,需要建立大規模的雙語語料庫,而翻譯模型、語言模型引數的準確性直接依賴於語料的規模及質量,翻譯質量直接取決於模型的質量和語料庫的覆蓋面。

除了上述傳統的方式,2013年以來,隨著深度學習的研究取得較大進展,基於人工神經網路的機器翻譯逐漸興起。就當前而言,廣泛應用於機器翻譯的是長短時記憶迴圈神經網路。該模型擅長對自然語言建模,把任意長度的句子轉化為特定維度的浮點數向量,同時“記住”句子中比較重要的單詞,讓“記憶”儲存比較長的會話時間。該模型較好地解決了自然語言句子向量化的難題。

其技術核心是通過多層神經網路,自動從語料庫中學習知識。一種語言的句子被向量化之後,在網路中層層傳遞,經過多層複雜的傳導運算,生成譯文。這種翻譯方法最大的優勢在於譯文流暢,更加符合語法規範。相比之前的翻譯技術,質量有較高的提升。

智慧同傳翻譯離我們還有多遠?

需要說明的是,很多人對機器翻譯有誤解,認為機器翻譯偏差大。其實,機器翻譯運用語言學知識,自動識別語法,模擬語義理解,進行對應翻譯,因語法、語義、語用的複雜性,出現錯誤是難免的。就已有的成果來看,全場景通用的機器翻譯,其翻譯質量離終極目標仍相差甚遠。

隨著全球化網路時代的到來,語言障礙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實現任意時間、任意地點、任意語言的無障礙自由溝通是人類追求的一個夢想。這僅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個小縮影。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程序中,機器翻譯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