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通訊之------------訊息佇列詳解
訊息佇列(也叫做報文佇列)能夠克服早期unix通訊機制的一些缺點。作為早期unix通訊機制之一的訊號能夠傳送的資訊量有限,後來雖然POSIX 1003.1b在訊號的實時性方面作了拓廣,使得訊號在傳遞資訊量方面有了相當程度的改進,但是訊號這種通訊方式更像"即時"的通訊方式,它要求接受訊號的程序在某個時間範圍內對訊號做出反應,因此該訊號最多在接受訊號程序的生命週期內才有意義,訊號所傳遞的資訊是接近於隨程序持續的概念(process-persistent),見 附錄 1;管道及有名管道及有名管道則是典型的隨程序持續IPC,並且,只能傳送無格式的位元組流無疑會給應用程式開發帶來不便,另外,它的緩衝區大小也受到限制。
訊息佇列就是一個訊息的連結串列。可以把訊息看作一個記錄,具有特定的格式以及特定的優先順序。對訊息佇列有寫許可權的程序可以向中按照一定的規則新增新訊息;對訊息佇列有讀許可權的程序則可以從訊息佇列中讀走訊息。訊息佇列是隨核心持續的(參見 附錄 1)。
目前主要有兩種型別的訊息佇列:POSIX訊息佇列以及系統V訊息佇列,系統V訊息佇列目前被大量使用。考慮到程式的可移植性,新開發的應用程式應儘量使用POSIX訊息佇列。
在本系列專題的序(深刻理解Linux程序間通訊(IPC))中,提到對於訊息佇列、訊號燈、以及共享記憶體區來說,有兩個實現版本:POSIX的以及系統V的。Linux核心(核心2.4.18)支援POSIX訊號燈、POSIX共享記憶體區以及POSIX訊息佇列,但對於主流Linux發行版本之一redhad8.0(核心2.4.18),還沒有提供對POSIX程序間通訊API的支援,不過應該只是時間上的事。
因此,本文將主要介紹系統V訊息佇列及其相應API。 在沒有宣告的情況下,以下討論中指的都是系統V訊息佇列。
一、訊息佇列基本概念
- 系統V訊息佇列是隨核心持續的,只有在核心重起或者顯示刪除一個訊息佇列時,該訊息佇列才會真正被刪除。因此係統中記錄訊息佇列的資料結構(struct ipc_ids msg_ids)位於核心中,系統中的所有訊息佇列都可以在結構msg_ids中找到訪問入口。
- 訊息佇列就是一個訊息的連結串列。每個訊息佇列都有一個佇列頭,用結構struct msg_queue來描述(參見 附錄 2)。佇列頭中包含了該訊息佇列的大量資訊,包括訊息佇列鍵值、使用者ID、組ID、訊息佇列中訊息數目等等,甚至記錄了最近對訊息佇列讀寫程序的ID。讀者可以訪問這些資訊,也可以設定其中的某些資訊。
- 下圖說明了核心與訊息佇列是怎樣建立起聯絡的:
其中:struct ipc_ids msg_ids是核心中記錄訊息佇列的全域性資料結構;struct msg_queue是每個訊息佇列的佇列頭。
從上圖可以看出,全域性資料結構 struct ipc_ids msg_ids 可以訪問到每個訊息佇列頭的第一個成員:struct kern_ipc_perm;而每個struct kern_ipc_perm能夠與具體的訊息佇列對應起來是因為在該結構中,有一個key_t型別成員key,而key則唯一確定一個訊息佇列。kern_ipc_perm結構如下:
123456789 | struct kern_ipc_perm{ //核心中記錄訊息佇列的全域性資料結構msg_ids能夠訪問到該結構; key_t key; //該鍵值則唯一對應一個訊息佇列 uid_t uid; gid_t gid; uid_t cuid; gid_t cgid; mode_t mode; unsigned long seq; } |
二、操作訊息佇列
對訊息佇列的操作無非有下面三種類型:
1、 開啟或建立訊息佇列
訊息佇列的核心持續性要求每個訊息佇列都在系統範圍內對應唯一的鍵值,所以,要獲得一個訊息佇列的描述字,只需提供該訊息佇列的鍵值即可;
注:訊息佇列描述字是由在系統範圍內唯一的鍵值生成的,而鍵值可以看作對應系統內的一條路經。
2、 讀寫操作
訊息讀寫操作非常簡單,對開發人員來說,每個訊息都類似如下的資料結構:
1234 | struct msgbuf{ long mtype; char mtext[1]; }; |
mtype成員代表訊息型別,從訊息佇列中讀取訊息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訊息的型別;mtext是訊息內容,當然長度不一定為1。因此,對於傳送訊息來說,首先預置一個msgbuf緩衝區並寫入訊息型別和內容,呼叫相應的傳送函式即可;對讀取訊息來說,首先分配這樣一個msgbuf緩衝區,然後把訊息讀入該緩衝區即可。
3、 獲得或設定訊息佇列屬性:
訊息佇列的資訊基本上都儲存在訊息佇列頭中,因此,可以分配一個類似於訊息佇列頭的結構(struct msqid_ds,見 附錄 2),來返回訊息佇列的屬性;同樣可以設定該資料結構。
訊息佇列API
1、檔名到鍵值
123 | #include < sys /types.h> #include < sys /ipc.h> key_t ftok (char*pathname, char proj); |
它返回與路徑pathname相對應的一個鍵值。該函式不直接對訊息佇列操作,但在呼叫ipc(MSGGET,…)或msgget()來獲得訊息佇列描述字前,往往要呼叫該函式。典型的呼叫程式碼是:
123 | key=ftok(path_ptr, 'a'); ipc_id=ipc(MSGGET, (int)key, flags,0,NULL,0); … |
2、linux為作業系統V程序間通訊的三種方式(訊息佇列、訊號燈、共享記憶體區)提供了一個統一的使用者介面:int ipc(unsigned int call, int first, int second, int third, void * ptr, long fifth);
第一個引數指明對IPC物件的操作方式,對訊息佇列而言共有四種操作:MSGSND、MSGRCV、MSGGET以及MSGCTL,分別代表向訊息佇列傳送訊息、從訊息佇列讀取訊息、開啟或建立訊息佇列、控制訊息佇列;first引數代表唯一的IPC物件;下面將介紹四種操作。
- int ipc( MSGGET, intfirst, intsecond, intthird, void*ptr, longfifth);
與該操作對應的系統V呼叫為:int msgget( (key_t)first,second)。 - int ipc( MSGCTL, intfirst, intsecond, intthird, void*ptr, longfifth)
與該操作對應的系統V呼叫為:int msgctl( first,second, (struct msqid_ds*) ptr)。 - int ipc( MSGSND, intfirst, intsecond, intthird, void*ptr, longfifth);
與該操作對應的系統V呼叫為:int msgsnd( first, (struct msgbuf*)ptr, second, third)。 - int ipc( MSGRCV, intfirst, intsecond, intthird, void*ptr, longfifth);
與該操作對應的系統V呼叫為:int msgrcv( first,(struct msgbuf*)ptr, second, fifth,third),
注:本人不主張採用系統呼叫ipc(),而更傾向於採用系統V或者POSIX程序間通訊API。原因如下:
- 雖然該系統呼叫提供了統一的使用者介面,但正是由於這個特性,它的引數幾乎不能給出特定的實際意義(如以first、second來命名引數),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開發不便。
- 正如ipc手冊所說的:ipc()是linux所特有的,編寫程式時應注意程式的移植性問題;
- 該系統呼叫的實現不過是把系統V IPC函式進行了封裝,沒有任何效率上的優勢;
- 系統V在IPC方面的API數量不多,形式也較簡潔。
3.系統V訊息佇列API
系統V訊息佇列API共有四個,使用時需要包括幾個標頭檔案:
123 | #include < sys /types.h> #include < sys /ipc.h> #include < sys /msg.h> |
1)int msgget(key_t key, int msgflg)
引數key是一個鍵值,由ftok獲得;msgflg引數是一些標誌位。該呼叫返回與健值key相對應的訊息佇列描述字。
在以下兩種情況下,該呼叫將建立一個新的訊息佇列:
- 如果沒有訊息佇列與健值key相對應,並且msgflg中包含了IPC_CREAT標誌位;
- key引數為IPC_PRIVATE;
引數msgflg可以為以下:IPC_CREAT、IPC_EXCL、IPC_NOWAIT或三者的或結果。
呼叫返回:成功返回訊息佇列描述字,否則返回-1。
注:引數key設定成常數IPC_PRIVATE並不意味著其他程序不能訪問該訊息佇列,只意味著即將建立新的訊息佇列。
2)int msgrcv(int msqid, struct msgbuf *msgp, int msgsz, long msgtyp, int msgflg);
該系統呼叫從msgid代表的訊息佇列中讀取一個訊息,並把訊息儲存在msgp指向的msgbuf結構中。
msqid為訊息佇列描述字;訊息返回後儲存在msgp指向的地址,msgsz指定msgbuf的mtext成員的長度(即訊息內容的長度),msgtyp為請求讀取的訊息型別;讀訊息標誌msgflg可以為以下幾個常值的或:
- IPC_NOWAIT 如果沒有滿足條件的訊息,呼叫立即返回,此時,errno=ENOMSG
- IPC_EXCEPT 與msgtyp>0配合使用,返回佇列中第一個型別不為msgtyp的訊息
- IPC_NOERROR 如果佇列中滿足條件的訊息內容大於所請求的msgsz位元組,則把該訊息截斷,截斷部分將丟失。
msgrcv手冊中詳細給出了訊息型別取不同值時(>0; <0; =0),呼叫將返回訊息佇列中的哪個訊息。
msgrcv()解除阻塞的條件有三個:
- 訊息佇列中有了滿足條件的訊息;
- msqid代表的訊息佇列被刪除;
- 呼叫msgrcv()的程序被訊號中斷;
呼叫返回:成功返回讀出訊息的實際位元組數,否則返回-1。
3)int msgsnd(int msqid, struct msgbuf *msgp, int msgsz, int msgflg);
向msgid代表的訊息佇列傳送一個訊息,即將傳送的訊息儲存在msgp指向的msgbuf結構中,訊息的大小由msgze指定。
對傳送訊息來說,有意義的msgflg標誌為IPC_NOWAIT,指明在訊息佇列沒有足夠空間容納要傳送的訊息時,msgsnd是否等待。造成msgsnd()等待的條件有兩種:
- 當前訊息的大小與當前訊息佇列中的位元組數之和超過了訊息佇列的總容量;
- 當前訊息佇列的訊息數(單位"個")不小於訊息佇列的總容量(單位"位元組數"),此時,雖然訊息佇列中的訊息數目很多,但基本上都只有一個位元組。
msgsnd()解除阻塞的條件有三個:
- 不滿足上述兩個條件,即訊息佇列中有容納該訊息的空間;
- msqid代表的訊息佇列被刪除;
- 呼叫msgsnd()的程序被訊號中斷;
呼叫返回:成功返回0,否則返回-1。
4)int msgctl(int msqid, int cmd, struct msqid_ds *buf);
該系統呼叫對由msqid標識的訊息佇列執行cmd操作,共有三種cmd操作:IPC_STAT、IPC_SET 、IPC_RMID。
- IPC_STAT:該命令用來獲取訊息佇列資訊,返回的資訊存貯在buf指向的msqid結構中;
- IPC_SET:該命令用來設定訊息佇列的屬性,要設定的屬性儲存在buf指向的msqid結構中;可設定屬性包括:msg_perm.uid、msg_perm.gid、msg_perm.mode以及msg_qbytes,同時,也影響msg_ctime成員。
- IPC_RMID:刪除msqid標識的訊息佇列;
呼叫返回:成功返回0,否則返回-1。
三、訊息佇列的限制
每個訊息佇列的容量(所能容納的位元組數)都有限制,該值因系統不同而不同。在後面的應用例項中,輸出了redhat 8.0的限制,結果參見 附錄 3。
另一個限制是每個訊息佇列所能容納的最大訊息數:在redhad 8.0中,該限制是受訊息佇列容量制約的:訊息個數要小於訊息佇列的容量(位元組數)。
注:上述兩個限制是針對每個訊息佇列而言的,系統對訊息佇列的限制還有系統範圍內的最大訊息佇列個數,以及整個系統範圍內的最大訊息數。一般來說,實際開發過程中不會超過這個限制。
四、訊息佇列應用例項
訊息佇列應用相對較簡單,下面例項基本上覆蓋了對訊息佇列的所有操作,同時,程式輸出結果有助於加深對前面所講的某些規則及訊息佇列限制的理解。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 | #include < sys /types.h> #include < sys /msg.h> #include < unistd.h > void msg_stat(int,struct msqid_ds ); main() { int gflags,sflags,rflags; key_t key; int msgid; int reval; struct msgsbuf{ int mtype; char mtext[1]; }msg_sbuf; struct msgmbuf { int mtype; char mtext[10]; }msg_rbuf; struct msqid_ds msg_ginfo,msg_sinfo; char* msgpath="/unix/msgqueue"; key=ftok(msgpath,'a'); gflags=IPC_CREAT|IPC_EXCL; msgid=msgget(key,gflags|00666); if(msgid==-1) { printf("msg create error\n"); return; } //建立一個訊息佇列後,輸出訊息佇列預設屬性 msg_stat(msgid,msg_ginfo); sflags=IPC_NOWAIT; msg_sbuf.mtype=10; msg_sbuf.mtext[0]='a'; reval=msgsnd(msgid,&msg_sbuf,sizeof(msg_sbuf.mtext),sflags); if(reval==-1) { printf("message send error\n"); } //傳送一個訊息後,輸出訊息佇列屬性 msg_stat(msgid,msg_ginfo); rflags=IPC_NOWAIT|MSG_NOERROR; reval=msgrcv(msgid,&msg_rbuf,4,10,rflags); if(reval==-1) printf("read msg error\n"); else printf("read from msg queue %d bytes\n",reval); //從訊息佇列中讀出訊息後,輸出訊息佇列屬性 msg_stat(msgid,msg_ginfo); msg_sinfo.msg_perm.uid=8;//just a try msg_sinfo.msg_perm.gid=8;// msg_sinfo.msg_qbytes=16388; //此處驗證超級使用者可以更改訊息佇列的預設msg_qbytes //注意這裡設定的值大於預設值 reval=msgctl(msgid,IPC_SET,&msg_sinfo); if(reval==-1) { printf("msg set info error\n"); return; } msg_stat(msgid,msg_ginfo); //驗證設定訊息佇列屬性 reval=msgctl(msgid,IPC_RMID,NULL);//刪除訊息佇列 if(reval==-1) { printf("unlink msg queue error\n"); return; } } void msg_stat(int msgid,struct msqid_ds msg_info) { int reval; sleep(1);//只是為了後面輸出時間的方便 reval=msgctl(msgid,IPC_STAT,&msg_info); if(reval==-1) { printf("get msg info error\n"); return; } printf("\n"); printf("current number of bytes on queue is %d\n",msg_info.msg_cbytes); printf("number of messages in queue is %d\n",msg_info.msg_qnum); printf("max number of bytes on queue is %d\n",msg_info.msg_qbytes); //每個訊息佇列的容量(位元組數)都有限制MSGMNB,值的大小因系統而異。在建立新的訊息佇列時,//msg_qbytes的預設值就是MSGMNB printf("pid of last msgsnd is %d\n",msg_info.msg_lspid); printf("pid of last msgrcv is %d\n",msg_info.msg_lrpid); printf("last msgsnd time is %s", ctime(&(msg_info.msg_stime))); printf("last msgrcv time is %s", ctime(&(msg_info.msg_rtime))); printf("last change time is %s", ctime(&(msg_info.msg_ctime))); printf("msg uid is %d\n",msg_info.msg_perm.uid); printf("msg gid is %d\n",msg_info.msg_perm.gid); } |
程式輸出結果見 附錄 3。
小結:
訊息佇列與管道以及有名管道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性,首先,它提供有格式位元組流,有利於減少開發人員的工作量;其次,訊息具有型別,在實際應用中,可作為優先順序使用。這兩點是管道以及有名管道所不能比的。同樣,訊息佇列可以在幾個程序間複用,而不管這幾個程序是否具有親緣關係,這一點與有名管道很相似;但訊息佇列是隨核心持續的,與有名管道(隨程序持續)相比,生命力更強,應用空間更大。
附錄 1: 在參考文獻[1]中,給出了IPC隨程序持續、隨核心持續以及隨檔案系統持續的定義:
- 隨程序持續:IPC一直存在到開啟IPC物件的最後一個程序關閉該物件為止。如管道和有名管道;
- 隨核心持續:IPC一直持續到核心重新自舉或者顯示刪除該物件為止。如訊息佇列、訊號燈以及共享記憶體等;
- 隨檔案系統持續:IPC一直持續到顯示刪除該物件為止。
附錄 2:
結構msg_queue用來描述訊息佇列頭,存在於系統空間:
1234567891011121314 | struct msg_queue { struct kern_ipc_perm q_perm; time_t q_stime; /* last msgsnd time */ time_t q_rtime; /* last msgrcv time */ time_t q_ctime; /* last change time */ unsigned long q_cbytes; /* current number of bytes on queue */ unsigned long q_qnum; /* number of messages in queue */ unsigned long q_qbytes; /* max number of bytes on queue */ pid_t q_lspid; /* pid of last msgsnd */ pid_t q_lrpid; /* last receive pid */ struct list_head q_messages; struct list_head q_receivers; struct list_head q_senders; }; |
結構msqid_ds用來設定或返回訊息佇列的資訊,存在於使用者空間;
123456789101112131415 | struct msqid_ds { struct ipc_perm msg_perm; struct msg *msg_first; /* first message on queue,unused */ struct msg *msg_last; /* last message in queue,unused */ __kernel_time_t msg_stime; /* last msgsnd time */ __kernel_time_t msg_rtime; /* last msgrcv time */ __kernel_time_t msg_ctime; /* last change time */ unsigned long msg_lcbytes; /* Reuse junk fields for 32 bit */ unsigned long msg_lqbytes; /* ditto */ unsigned short msg_cbytes; /* current number of bytes on queue */ unsigned short msg_qnum; /* number of messages in queue */ unsigned short msg_qbytes; /* max number of bytes on queue */ __kernel_ipc_pid_t msg_lspid; /* pid of last msgsnd */ __kernel_ipc_pid_t msg_lrpid; /* last receive pid */ }; |
//可以看出上述兩個結構很相似。
附錄 3: 訊息佇列例項輸出結果: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 | current number of bytes on queue is 0 number of messages in queue is 0 max number of bytes on queue is 16384 pid of last msgsnd is 0 pid of last msgrcv is 0 last msgsnd time is Thu Jan 1 08:00:00 1970 last msgrcv time is Thu Jan 1 08:00:00 1970 last change time is Sun Dec 29 18:28:20 2002 msg uid is 0 msg gid is 0 //上面剛剛建立一個新訊息佇列時的輸出 current number of bytes on queue is 1 number of messages in queue is 1 max number of bytes on queue is 16384 pid of last msgsnd is 2510 pid of last msgrcv is 0 last msgsnd time is Sun Dec 29 18:28:21 2002 last msgrcv time is Thu Jan 1 08:00:00 1970 last change time is Sun Dec 29 18:28:20 2002 msg uid is 0 msg gid is 0 read from msg queue 1 bytes //實際讀出的位元組數 current number of bytes on queue is 0 number of messages in queue is 0 max number of bytes on queue is 16384 //每個訊息佇列最大容量(位元組數) pid of last msgsnd is 2510 pid of last msgrcv is 2510 last msgsnd time is Sun Dec 29 18:28:21 2002 last msgrcv time is Sun Dec 29 18:28:22 2002 last change time is Sun Dec 29 18:28:20 2002 msg uid is 0 msg gid is 0 current number of bytes on queue is 0 number of messages in queue is 0 max number of bytes on queue is 16388 //可看出超級使用者可修改訊息佇列最大容量 pid of last msgsnd is 2510 pid of last msgrcv is 2510 //對操作訊息佇列程序的跟蹤 last msgsnd time is Sun Dec 29 18:28:21 2002 last msgrcv time is Sun Dec 29 18:28:22 2002 last change time is Sun Dec 29 18:28:23 2002 //msgctl()呼叫對msg_ctime有影響 msg uid is 8 msg gid is 8 |
本文章轉載於https://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linux/l-ipc/part3/index.html#listing2
相關推薦
IPC通訊之------------訊息佇列詳解
訊息佇列(也叫做報文佇列)能夠克服早期unix通訊機制的一些缺點。作為早期unix通訊機制之一的訊號能夠傳送的資訊量有限,後來雖然POSIX 1003.1b在訊號的實時性方面作了拓廣,使得訊號在傳遞資訊量方面有了相當程度的改進,但是訊號這種通訊方式更像"即時"的通訊方式,它要
【Linux】程序間通訊(IPC)之訊息佇列詳解及測試用例
學習環境 Centos6.5 Linux 核心 2.6 什麼是訊息佇列? 訊息佇列是SystemV版本中三種程序通訊機制之一,另外兩種是訊號量和共享儲存段。訊息佇列提供了程序間傳送資料塊的方法,而且每個資料塊都有一個型別標識。訊息佇列是基於訊息的,而管
IPC之訊息佇列詳解與使用
一、 概念 訊息佇列就是一個訊息的連結串列。對訊息佇列有寫許可權的程序可以向其中按照一定的規則新增新訊息;對訊息佇列有讀許可權的程序可以從訊息佇列中讀出訊息。訊息佇列是隨核心持續的。下面介紹三個概念: 1;隨程序持續:IPC一直存在,直至開啟IPC物件的最後一個程序
Linux系統下-程序間通訊(訊息佇列-詳解)
Linux下程序間通訊方式: # 管道( pipe ):管道是一種半雙工的通訊方式,資料只能單向流動,而且只能在具有親緣關係的程序間使用。程序的親緣關係通常是指父子程序關係。 # 有名管道 (named pipe) : 有名管道也是半雙工的通訊方式,但是它允許無親緣關係程序
IPC通訊之訊息佇列、訊號量和共享記憶體
有三種IPC我們稱作XSI IPC,即訊息佇列,訊號量以及共享儲存器。XSI IPC源自System V的IPC功能。由於XSI IPC不使用檔案系統的名稱空間,而是構造了它們自己的名字空間,
IPC之Posix訊息佇列詳解
基本概念: 訊息佇列可認為是一個訊息連結串列。有足夠寫許可權的執行緒可往佇列中放置訊息,有足夠讀許可權的執行緒可從佇列中取走訊息,每個訊息都是一個記錄(非位元組流式,也就是不需要自定義邊界),它由傳送者賦予一個優先順序。在某個程序往一個佇列寫入訊息之前,並不需要另
【Linux】程序間通訊(IPC)之訊號量詳解與測試用例
學習環境centos6.5 Linux核心2.6 程序間通訊概述 1. 程序通訊機制 一般情況下,系統中執行著大量的程序,而每個程序之間並不是相互獨立的,有些程序之間經常需要互相傳遞訊息。但是每個程序在系統中都有自己的地址空間,作業系統通過頁表
【Linux】程序間通訊(IPC)之共享記憶體詳解與測試用例
學習環境centos6.5 Linux核心2.6 什麼是共享記憶體 共享記憶體允許兩個或更多程序訪問同一塊記憶體。當一個程序改變了這塊記憶體中的內容的的時候,其他程序都會察覺到這個更改。 效率: 因為所有程序共享同一塊記憶體,共享記憶體在各種程序
中斷底半部機制之工作佇列詳解
工作佇列的使用方法和tasklet 非常相似,下面的程式碼用於定義一個工作佇列和一個底半部執行函式。 struct work_struct my_wq; /*定義一個工作佇列*/ void my_wq_func(unsigned long); /*定義一個處理函式*/ 通過INIT_W
【Linux】Linux程序間通訊之訊息佇列
1、訊息佇列概念引入 訊息佇列提供了一個從一個程序向另外一個程序傳送一塊資料的方法每個資料塊都被認為是有一個型別,接收者程序接收的資料塊可以有不同的型別值訊息佇列也有管道一樣的不足,就是每個訊息的最大長度是有上限的(MSG
Linux 學習筆記—程序通訊之 訊息佇列、訊號量、共享記憶體的概念區別聯絡
2.5 訊息佇列(Message queues) 訊息佇列是核心地址空間中的內部連結串列,通過linux核心在各個程序直接傳遞內容,訊息順序地傳送到訊息佇列中,並以幾種不同的方式從佇列中獲得,每個訊息佇列可以用IPC識別符號唯一地進行識別。核心中的訊息佇列是通過
【Linux】程序間通訊之訊息佇列、訊號量和共享儲存
訊息佇列、訊號量和共享儲存是IPC(程序間通訊)的三種形式,它們功能不同,但有相似之處,下面先介紹它們的相似點,然後再逐一說明。 1、相似點 每個核心中的IPC結構(訊息佇列、訊號量和共享儲存)都用一個非負整數的識別符號加以引用,與檔案描述符不同,當一個
資料結構圖文解析之:佇列詳解與C++模板實現
正文 回到頂部 0. 資料結構圖文解析系列 回到頂部 1. 佇列簡介 回到頂部 1.1 佇列的特點 佇列(Queue)與棧一樣,是一種線性儲存結構,它具有如下特點: 佇列中的資料元素遵循“先進先出”(First In First Out)的原則,簡稱FI
程序間通訊之訊息佇列
最近發現訊息佇列的一些隱蔽的點,通過程式碼註釋記錄分享下。樣例來自https://www.cnblogs.com/52php/p/5862114.html,感謝。 接收端程式碼如下:#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
訊息佇列詳解
轉載:https://blog.csdn.net/qq_36236890/article/details/81174504 說明:此文是筆者對中華石衫老師對訊息佇列講解的一篇總結包括筆者自己的一些理解 一、為什麼使用訊息佇列? 訊息佇列使用的場景和中介軟體有很多,但解決的核心問題
python多程序通訊之訊息佇列
在linux C中,訊息佇列可以通過key來建立,在使用某個佇列時,可根據key來獲取佇列,進而進行資料的收發;且佇列的前4個位元組,可用於判斷目標程序,不匹配則不接收,也就是多個程序可共用一個佇列進行訊息的收發。 在python中則不同,沒有key,直接get接收。這就要
Linux程序通訊之訊息佇列的雙向通訊
上一篇部落格我寫了程序間通訊基於管道的通訊,但是管道的通訊無疑有很大的缺點,最顯著的就是隻能單向通訊,例如:server向client發訊息,client無法回覆;第二個就是隻能在有血緣關係的程序間進行通訊,雖然命名管道解決了第二點,但是第一點還是一個很大的
多程序通訊之訊息佇列
下面是原始碼:#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errno.h> #include &
windows訊息和訊息佇列詳解
與基於MS - DOS的應用程式不同,Windows的應用程式是事件(訊息)驅動的。它們不會顯式地呼叫函式(如C執行時庫呼叫)來獲取輸入,而是等待windows向它們傳遞輸入。 windows系統把應用程式的輸入事件傳遞給各個視窗,每個視窗有一個函式,稱為視窗訊息處理函式。視窗訊息處理函式處理各種使用者輸
Linux訊息佇列詳解
Linux的訊息佇列(queue)實質上是一個連結串列, 它有訊息佇列識別符號(queue ID). msgget建立一個新佇列或開啟一個存在的佇列; msgsnd向佇列末端新增一條新訊息; msgrcv從佇列中取訊息, 取訊息是不一定遵循先進先出的, 也可以按訊息的型別欄位取訊息. 1. 識別符號(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