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2017年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知識點(一)

2017年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知識點(一)

一、考試內容
(一)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1、瞭解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國內: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教育思想記載在《論語》中。
教育思想: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認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個性差異主要是後天形成的
“有教無類”——注重後天的教育
以“仁”為核心和最高道德標準,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忠孝和仁愛。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表現啟發性教學原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習和行動相結合,要求學以致用。
(2)孟子:戰國中期、思想家。著有《孟子》一書。
教育思想:
“性善”論
(3)墨子:戰國、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創始人。著有《墨子》一書。
教育思想:
“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適息”——指出教與學是不可分的統一體。
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
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則
(4)《學記》:戰國末年,世界上第一部最完整的教育文獻,論述了中國奴隸社會的學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學原則、教師的作用等。比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古羅馬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教育》早300多年。
(5)王充:唯物主義哲學家、教育家。著作《論衡》。
教育思想:
“譬猶練絲,染之藍則青,染之丹則赤”、“蓬生麻間,不扶自直,白紗入緇,不練自黑”、“人之善性,可變為惡,惡可變為善,有此類也”——重視環境的影響和教育的作用
(6)朱熹:南宋、哲學家、教育家。
教育思想:
《童蒙須知》、《程蒙學須》、《訓蒙詩》——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則;
重視家庭教育與小學教育。
(7)黃宗羲:明末清初、教育家。著《明夷待訪錄》
教育思想:
“學貴履踐,經世致用”——理論實踐並重
(8)蔡元培: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著作有《蔡元培全集》
教育思想:
自由主義和諧發展的教育方針,認為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必須在“共和精神”的指導下,接受五個方面的教育:軍國民教育、視力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才能完成。
主張“思想自由、學術自由、相容幷包”的辦學思想
強調發展個性,崇尚自然。強調要有“自動”、“自學”、“自助”的精神,防止“注入式”的教學方法。
重視勞動教育、平民教育和子女教育。支援“勤工儉學”和“工學互助”活動。
(9)陶行知:近代、人民教育家、民主戰士。著作《中國教育改造》
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社會及學校”
(10)陳鶴琴: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兒童教學家。著作《兒童心理之研究》、《兒童心理學》、《家庭教育》、《生活教育的教學原則》。
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
國外:
(1)柏拉圖:著作《理想國》、《法律篇》
教育思想:
國家管理教育
論學前教育
論普通教育
論高等教育
(2)亞里士多德:古希臘。著作《政治學》、《倫理學》
教育思想:
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應該是國家的,每一個公民都屬於城邦,所有人都應受同等的教育。
(3)赫爾巴特:德國、傳統教育學的代表。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譽為“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著作《普通教育學》,是規範教育學建立的標誌,被公認為第一部具有科學體系(科學形態)的教育學著作。
教育思想:
教育學應以倫理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理論。
強調系統知識的傳授,強調課堂教學的作用,強調教材的重要性,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
(4)杜威:美國、現代教育的代表。代表作《民本主義與教育》
教育思想:
教育為當下的生活服務,主張教育即生活。
強斯奧教法與教材的統一,目的與活動的統一,主張“在做中學,在問他中學”
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張教師應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圍繞學生的需要和活動組織教學,以兒童中心主義著稱。
(5)凱洛夫:蘇聯、教育理論家,1939年第一個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編寫《教育學》
(6)洛克:近代英國、哲學家。著作《教育漫話》
教育思想:
“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後天。
主張取消封建等級制度
主張紳士教育
(7)蘇格拉底
教育思想:
提出“美德是否可教”,以產婆術聞名
(8)昆體良:著作《演說術原理》,古代西方第一步系統的教育方法論著。
教育思想:
認為教育者應當看到兒童具有無限的潛在能力和發展的可能性。
(9)福祿貝爾:德國、教育家。代表作《人的教育》
教育思想:
把“統一”或上帝的精神看做萬物的本質和原因,而教育的實質和任務在於幫助人自由和自覺地表現他的神的本質,認識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統一。
肯定人性本善,要求順應自然進行教育。
以辯證的眼光把人的教育描述為一個分階段的、連續不斷的和由不完整到完整的發展過程
(10)盧梭:代表作《愛彌兒》
教育思想:
提倡自然教育和情感教育
(11)蒙臺梭利:義大利、教育家。著作《蒙臺梭利方法》
教育思想:
強調教育者必須信任兒童內在的、潛在的力量,為兒童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讓兒童自由活動。
(12)布魯納:結構主義課程創始人。代表作《教育過程》(1959)、《教學論》(1966)、《教育過程再探》(1971)
教育思想:
強調在科技革命和知識激增的條件下,必須按結構主義原理進行課程改革,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基本結構,即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體系;
強調得到的概念越基本,概念對新問題的適用面就越廣;
斷言在結構主義課程前提下,任何學科都能夠有效地教給任何發展階段的任何兒童;
強調不僅要教出成績良好的學生,而且要幫助每個學生獲得智力上的發展,為此拋棄傳統的復現法,代之以有利於開發智力的發現法。
(13)誇美紐斯:代表作《大教學論》,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萌芽於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教育思想:
強調教育的自然性
提出泛智教育
最早提出班級授課制
2、掌握教育的涵義及構成要素。
教育的涵義:
(1)教育是人類有目的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文化、傳遞生產與社會生活經驗的一種途徑
(2)廣義的教育:是指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與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形式,學校教育是其典型代表
(3)狹義的教育: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依據受教育者的勝利、心理的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其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變化的活動。
教育的構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教育內容、教育手段)
3、瞭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態及其歷史發展脈絡;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論、心理起源論、勞動起源論、生活需要起源論
(1)生物起源論
代表人物:法國社會學家利托爾諾(1831-1902)
基本觀點:利托爾諾在其所著《各人種的教育演化》一書中認為,教育現象不僅存在於人類社會中,在人類產生以前,已在動物界存在。動物對小動物的愛護和照顧便是教育行為。昆蟲界也有教師和學生。生物競爭的存在是產生教育的基礎。動物為儲存自己的物種,本能地要把自己的“知識”和“技巧”傳授給小的動物。按照他的看法,人類知識在繼承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的基礎上,做了某些改進,人類的教育就其本質而言與動物沒有什麼不同。
評價:教育的生物起源者把教育的起源歸之於天生的,像動物本能那樣原本具有的生物行為,把教育過程看作是按生物學規律進行的本能過程,這就完全否認了人與動物的區別,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
(2)心理起源論
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孟祿(1869-1947)
基本觀點:孟祿從心理學觀點出發,批判了生物起源論。他認為,利托爾諾沒有揭示的心理和動物心理的本質區別。他根據原始社會尚無傳授各項知識的教材和相應的教學放大,斷定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承認的無意識模仿。這種無意識模仿是教育的實質和基礎。他在所著的《教育史》(1925)中寫道,原始社會的教育“普通採用的方法是簡單地、無意識的模仿”、“原始社會只有最簡單形式的教育”。
評價:教育的心理起源論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論的錯誤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說,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為一種心理現象,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可視之為教育的諸種途徑之一。但孟祿把全部教育都歸之於無意識狀態下產生的模仿行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為人,就是因為具有意識的本質規定,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意識支配下產生的目的性行為,因而,他的這種觀點仍然是錯誤的。
(3)勞動起源論
代表人物:馬克思、恩格斯
基本觀點: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提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工具的製造標誌從猿到人的轉變一人及人類社會的誕生;勞動標誌著人類從自然到社會的演變;勞動使人和社會產生了教育的需要,並創造了教育的條件。
教育的勞動起源論是在20世紀40-50年代,前蘇聯教育理論界展開了對生物起源論和心理起源論的批判,根據恩格斯關於勞動創造人的基本思想而形成的理論。這種教育理論,曾經被當做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釋教育起源問題的正確結論在社會主義國家廣為流傳
(4)生活需要起源論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教育理論界在討論教育本質的過程中,針對勞動起源論的不足,提出了教育起源於適應和滿足人類社會生活需要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