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教育知識與能力:解讀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教育知識與能力:解讀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在教師資格考試中很多同學對德育理論中的皮亞傑和科爾伯格的理論都不是很瞭解,覺得內容過於繁複,不好記憶,那麼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知識內容,通過故事講解的方式來讓大家理解科爾伯格的理論,通過意義記憶把握這一考點。

首先,科爾伯格用“道德兩難故事法”來研究德育的發展階段,通過對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問詢來總結答案,主要是通過兒童的判斷力來進行總結,下面我們先來說說這個道德兩難故事的內容–“海因茨偷藥”:海因茨的妻子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全城只有藥劑師新研製的藥能治好他的妻子。配製這種藥的成本為200元,但售價卻要2000元。海因茨只得到處借錢,可最終只湊得了1000元。海因茨懇求藥劑師,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將藥便宜點賣給他,或者允許他賒帳。藥劑師不僅沒答應,還說:“我研製這種藥,就是為了賺錢。”這個故事到這裡,科爾伯格就向兒童提出了疑問:海因茨應不應該趁夜晚藥房沒人的時候,偷走這種救命藥?為什麼?

根據兒童的回答,科爾伯格把道德認識劃分為前習俗水平(9歲以下)、習俗水平(9-16歲)、後習俗水平(16歲以後)三個不同的發展水平。每一水平又有兩個不同的階段,共有六個階段。接下來我們就一同來看下這六個階段的主要內容:

一、前習俗水平

階段1.懲罰與服從階段,有的孩子說海因茲偷藥合理,因為不偷藥,妻子會病死,他要受到譴責;也有的孩子說海因茲不該偷藥,因為被抓住會坐牢、受罰的。

總結:孩子在這一階段還沒有真正的道德概念,他們服從權威或規則只是為了避免懲罰;

階段2.相對功利道德定向階段,有些孩子贊成偷藥的行為,認為妻子過去替海因茲做飯洗衣,現在病了,該去偷;也有的孩子認為,藥店老闆發明藥就是為了賺錢,所以老闆是對的。

總結:這一階段的孩子的道德價值來自對自己需要的滿足,他們不再把規則看成絕對的、固定不變的,評定行為的好壞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二、習俗水平

階段3.尋求認可定向階段,這一階段的孩子對行為的是非善惡,開始從行為的動機入手來進行判斷。孩子會認為海因茲偷藥的動機雖然不壞,但是這種行為是違法的,不該這麼做。

總結:處在該階段的孩子,個體的道德價值以人際關係的和諧為導向,順從傳統的要求,總是考慮到他人和社會對“好孩子”的要求,他們認為好的行為是使人喜歡或被人讚賞的行為。

階段4.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孩子會普遍認為海因茲偷藥為救治妻子,這合乎情理。但偷竊行為又為法律所禁止,因此偷藥又是不應該的。

總結:處於該階段的孩子其道德價值以服從權威為導向,他們服從社會規範,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權威,以法治觀念判斷是非,知法懂法。

三、後習俗水平

階段5.社會契約定向階段,很對孩子會表現出對海因茲的行為的同情,並願出庭為其辯護,請求減刑。甚至有的孩子發問:法律允許老闆不顧人的死活賺錢,對嗎?這一階段的孩子會認為自己對社會負有某種道義職責,對於社會上的其他成員也同樣負有道義上的責任。

總結:處於這一階段的孩子認為法律和規範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種社會契約,而非鐵板一塊,在強調按契約和法律的規定享受權利的同時,認識到個人應盡義務和責任的重要性。

階段6.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有些孩子認為應該偷藥的理由是因為人的生命是提供了唯一無條件的道德義務的源泉,因此為了拯救一條生命去違反條文法律是值得的;而認為不應該偷藥的理由則是因為別人也可能需要這種藥,海因茨並沒有公平地考慮所有人的生命,偷藥對於其他需要這個藥的人來說是不公平的,所以不應該去偷藥,

總結:這是道德判斷的最高階段,表現為以公平、平等、尊嚴這些最一般的原則為標準進行思考,在這個階段上,他們認為人類普遍的道義高於一切。 更多浙江教師考試資訊請登入浙江教師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