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ang slice 切片原理
golang 中的 slice 非常強大,讓陣列操作非常方便高效。在開發中不定長度表示的陣列全部都是 slice 。但是很多同學對 slice 的模糊認識,造成認為golang中的陣列是引用型別,結果就是在實際開發中碰到很多坑,以至於出現一些莫名奇妙的問題,陣列中的資料丟失了。
下面我們就開始詳細理解下 slice ,理解後會對開發出高效的程式非常有幫助。
這個是 slice 的資料結構,它很簡單,一個指向真實 array 地址的指標 ptr ,slice 的長度 len 和容量 cap 。
其中 len 和 cap 就是我們在呼叫 len(slice) 和 cap(slice) 返回的值。
我們來按照 slice 的資料結構定義來解析出 ptr, len, cap
// 按照上圖定義的資料結構
type Slice struct {
ptr unsafe.Pointer // Array pointer
len int // slice length
cap int // slice capacity
}
下面寫一個完整的程式,嘗試把golang中slice的記憶體區域轉換成我們定義的 Slice 進行解析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unsafe"
)
// 按照上圖定義的資料結構
type Slice struct {
ptr unsafe.Pointer // Array pointer
len int // slice length
cap int // slice capacity
}
// 因為需要指標計算,所以需要獲取int的長度
// 32位 int length = 4
// 64位 int length = 8
var intLen = int(unsafe.Sizeof(int(0)))
func main() {
s := make([]int, 10, 20)
// 利用指標讀取 slice memory 的資料
if intLen == 4 { // 32位
m := *(*[4 + 4*2]byte)(unsafe.Pointer(&s))
fmt.Println("slice memory:", m)
} else { // 64 位
m := *(*[8 + 8*2]byte)(unsafe.Pointer(&s))
fmt.Println("slice memory:", m)
}
// 把slice轉換成自定義的 Slice struct
slice := (*Slice)(unsafe.Pointer(&s))
fmt.Println("slice struct:", slice)
fmt.Printf("ptr:%v len:%v cap:%v \n", slice.ptr, slice.len, slice.cap)
fmt.Printf("golang slice len:%v cap:%v \n", len(s), cap(s))
s[0] = 0
s[1] = 1
s[2] = 2
// 轉成陣列輸出
arr := *(*[3]int)(unsafe.Pointer(slice.ptr))
fmt.Println("array values:", arr)
// 修改 slice 的 len
slice.len = 15
fmt.Println("Slice len: ", slice.len)
fmt.Println("golang slice len: ", len(s))
}
執行一下檢視結果
$ go run slice.go
slice memory: [0 64 6 32 200 0 0 0 10 0 0 0 0 0 0 0 20 0 0 0 0 0 0 0]
slice struct: &{0xc820064000 10 20}
ptr:0xc820064000 len:10 cap:20
golang slice len:10 cap:20
array values: [0 1 2]
Slice len: 15
golang slice len: 15
看到了,golang slice 的memory內容,和自定義的 Slice 的值,還有按照 slice 中的指標指向的記憶體,就是實際 Array 資料。當修改了 slice 中的len, len(s) 也變了。
接下來結合幾個例子,瞭解下slice一些用法
宣告一個Array通常使用 make ,可以傳入2個引數,也可傳入3個引數,第一個是資料型別,第二個是 len ,第三個是 cap 。如果不穿入第三個引數,則 cap=len ,append 可以用來向陣列末尾追加資料。
這是一個 append 的測試
// 每次cap改變,指向array的ptr就會變化一次
s := make([]int, 1)
fmt.Printf("len:%d cap: %d array ptr: %v \n", len(s), cap(s), *(*unsafe.Pointer)(unsafe.Pointer(&s)))
for i := 0; i < 5; i++ {
s = append(s, i)
fmt.Printf("len:%d cap: %d array ptr: %v \n", len(s), cap(s), *(*unsafe.Pointer)(unsafe.Pointer(&s)))
}
fmt.Println("Array:", s)
執行結果
len:1 cap: 1 array ptr: 0xc8200640f0
len:2 cap: 2 array ptr: 0xc820064110
len:3 cap: 4 array ptr: 0xc8200680c0
len:4 cap: 4 array ptr: 0xc8200680c0
len:5 cap: 8 array ptr: 0xc82006c080
len:6 cap: 8 array ptr: 0xc82006c080
Array: [0 0 1 2 3 4]
看出來了吧,每次cap改變的時候指向array記憶體的指標都在變化。當在使用 append 的時候,如果 cap==len 了這個時候就會新開闢一塊更大記憶體,然後把之前的資料複製過去。
實際go在append的時候放大cap是有規律的。在 cap 小於1024的情況下是每次擴大到 2 * cap ,當大於1024之後就每次擴大到 1.25 * cap 。所以上面的測試中cap變化是 1, 2, 4, 8
在實際使用中,我們最好事先預期好一個cap,這樣在使用append的時候可以避免反覆重新分配記憶體複製之前的資料,減少不必要的效能消耗。
建立切片
s := []int{1, 2, 3, 4, 5}
fmt.Printf("len:%d cap: %d array ptr: %v \n", len(s), cap(s), *(*unsafe.Pointer)(unsafe.Pointer(&s)))
fmt.Println("Array:", s)
s1 := s[1:3]
fmt.Printf("len:%d cap: %d array ptr: %v \n", len(s1), cap(s1), *(*unsafe.Pointer)(unsafe.Pointer(&s1)))
fmt.Println("Array", s1)
執行結果
len:5 cap: 5 array ptr: 0xc820012210
Array: [1 2 3 4 5]
len:2 cap: 4 array ptr: 0xc820012218
Array [2 3]
在一個切片基礎上建立新的切片 s1 ,新切片的 ptr 指向的就是 s1[0] 資料的記憶體地址。可以看到指標地址 0xc820012210 與 0xc820012218 相差 8byte 正好是一個int型別長度,cap也相應的變為4
就寫到這裡了,總結一下,切片的結構是指向資料的指標,長度和容量。複製切片,或者在切片上建立新切片,切片中的指標都指向相同的資料記憶體區域。
知道了切片原理就可以在開發中避免出現錯誤了,希望這篇部落格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
附上 go 原始碼中 slice 的資料結構定義
type slice struct {
array unsafe.Pointer
len int
cap i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