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一直在山寨,很少有創新”的中國

“一直在山寨,很少有創新”的中國

        從歷史上看,中國文化有著超強的“消化”與“改造”能力,比如來自印度的佛教就被“改造”為中國式的佛教,而建立了清王朝的滿族最終也被同化得與漢族沒多大的差別……
        現在的“山寨”現象,可能只不過是中國文化“同化”能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在“山寨”這個領域,我們中國人確實厲害,老外望塵莫及。
        其實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也是“山寨”能力超強的國家,想想上世紀日本經濟騰飛的那些日子,日本“山寨”了許多西方的技術與產品,但後來者居上,“日本產品”成為“高質量”的代名詞,支撐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一個經濟奇蹟。
        現在中國的“山寨”水平,正在全面接近當年的日本,而中國人“正在老外開闢的道路上,沿著老外指明的方向奮勇前行
”……
        一個值得沉思的問題是:
        為什麼當今中國缺少創新而只能“山寨”?難道真的與中國文化的特性有點關係?那怎麼解釋創新的科學與技術成果多出自西方?歷史上就嚷著要“脫亞入歐”日本近幾十年來出了N位諾貝爾獎而中國一位也沒有?
        這真是一個複雜的社會歷史學難題。
        我等不是社會歷史學家,解決不了這個難題,但也發現了諸多的“蛛絲馬跡”,中國創新少模仿多的現象可能與教育有著直接的聯絡。
        看看周圍,不難發現中國的青年學生大都在應付考試中渡過了青春:光英語考試就有N種:PETS/四六級/託福/GRE/GMAT,再加上高考、考研、考博、考公務員……,人人都是“身經百戰”的“戰士”。
        那老師在幹什麼呢?一部分在研究如何幫助學生應付各種考試,另一部分絞盡腦汁在研究如何出題考倒學生,雙方互以對方為“假想敵”。我在做高考數學試題時,不禁深深地對出題的老師深表佩服,有些如此“變態”的題目都能設計得出來,真不容易。
        而考試也催生了一個“繁榮”的考試行業,出各種輔導書,辦各種輔導班,解決了N多人的飯碗與致富問題,還讓中國出現了諸如“新東方”之類的“東方神話”。
        許多考試(比如高考與考研)是帶有“選拔”性質的考試,“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這一方式應該沒有錯,但不可否認的是,現有的考試選拔出來的人才往往是“模仿”、“遷移”能力強的人,在已知的領域、在限定的範圍內,這些人的能力很強,然而,一到需要探索與解決陌生問題的領域,與老外相比,我們往往就相形見拙了。
        筆者所在的高校是一種全國重點大學,招收的學生都可以說是高考的成功者,筆者在教學中就發現許多學生缺乏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他們的數學解題能力很強,數學建模能力卻弱,當需要他們針對一個實際問題“從頭”開始設計一個解決方案時,很多學生顯得盲然與摸不著頭緒,象是面對著一團亂麻而不知從何下手。
        學生如此,教師也好不到哪去,因為教師也是從學生中走出來的。當前體制下培養出來的教師自身也很缺乏探索能力與創新意識。所以,我們看不到中國高校這數十年來有多少創新的成果。
        更為嚴重的問題來自於體制,人大教授
張鳴
前段時間寫了一篇文章《在一百天內,清華能否變成世界一流? 》,文章中引用了1月25日《北京晨報》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