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ndex堆疊規則
一、z-index
z-index用來控制元素重疊時堆疊順序。
適用於:已經定位的元素(即position:relative/absolute/fixed)。
一般理解就是數值越高越靠上,好像很簡單,但是當z-index應用於復雜的HTML元素層次結構,其行為可能很難理解甚至不可預測。因為z-index的堆疊規則很復雜,下面一一道來。
首先解釋一個名詞:
stacking context:翻譯就是“堆疊上下文”。每個元素僅屬於一個堆疊上下文,元素的z-index描述元素在相同堆疊上下文中“z軸”的呈現順序。
z-index取值:
默認值auto:
當頁面新生成一個box時,它默認的z-index值為auto,意味著該box不會自己產生一個新的local stacking context,而是處於和父box相同的堆疊上下文中。
正/負整數
這個整數就是當前box的z-index值。z-index值為0也會生成一個local stacking context,這樣該box父box的z-index就不會和其子box做比較,相當於隔離了父box的z-index和子box的z-index。
接下來從最簡單的不使用z-index的情況開始將,循序漸進。
二、不使用 z-index時堆疊順序
不使用z-index的情況,也是默認的情況,即所有元素都不用z-index時,堆疊順序如下(從下到上)
- 根元素(即HTML元素)的background和borders
- 正常流中非定位後代元素(這些元素順序按照HTML文檔出現順序)
- 已定位後代元素(這些元素順序按照HTML文檔出現順序)
- 正常流中非positoned element元素,總是先於positioned element元素渲染,所以表現就是在positioned element下方,跟它在HTML中出現的順序無關。
- 沒有指定z-index值的positioned element,他們的堆疊順序取決於在HTML文檔中的順序,越靠後出現的元素,位置越高,和position屬性無關。
例子:
View Code有圖有真相:
分析:
#5沒有定位,處於正常流,所以根據以上規則,先於#1,#2,#3,#4這些已定位元素渲染,在最下方。
#1,#2,#3,#4都是已定位元素,且未設置z-index,所以根據其在文檔中出現的順序依次被渲染,可以去掉apacity查看清晰效果。
三、浮動堆疊順序
浮動元素z-index位置介於非定位元素和定位元素之間。(從下到上)
- 根元素(即HTML元素)的背景和border
- 正常流中非定位後代元素(這些元素順序按照HTML文檔出現順序)
- 浮動元素(浮動元素之間是不會出現z-index重疊的)
- 正常流中inline後代元素
- 已定位後代元素(這些元素順序按照HTML文檔出現順序)
non-positioned元素的背景和邊界沒有被浮動元素影響,但是元素中的內容受影響(浮動布局特性)
舉例:
View Code分析:
#4是正常流中非定位的元素,所以先被渲染,在最底層。
#2 #3一個左浮動,一個右浮動,接著被渲染。彼此不會因為z-index值被覆蓋。見下圖。
#1 #5為已定位的元素,最後被渲染,當瀏覽器窗口變小時,#5在#1上面,因為HTML文檔中#5在#1後面。見下圖。
四、z-index
默認的堆疊順序上面說了,要想改變 元素的堆疊順序就得用到z-index。
Note:前兩種情況中,雖然有元素之間的重疊覆蓋,但是它們都是處在同一個z-layer的。因為沒有設置z-index屬性,默認的渲染層就是layer 0。所以要註意,不同層中元素之間覆蓋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同一層中的元素也會發生覆蓋。
z-index只適用於已經定位的元素(即position:relative/absolute/fixed)。
舉例:
View Code五、stacking context
為什麽上個例子中元素的堆疊順序受z-index的影響呢?因為這些元素有些特殊的屬性觸發它們生存堆疊上下文(stacking context)。
問題來了,什麽樣的元素會生成堆疊上下文呢?符合下面規則之一的:
- 根元素(即HTML元素)
- 已定位元素(即絕對定位或相對定位)並且z-index不是默認的auto。
- a flex item with a z-index value other than "auto",
- 元素opacity屬性不為1(See the specification for opacity)
- 元素transform不為none
- 元素min-blend-mode不為normal
- 元素filter屬性不為none
- 元素isolation屬性為isolate
- on mobile WebKit and Chrome 22+,
position: fixed
always creates a new stacking context, even when z-index is "auto" (See this post) - specifing any attribute above in
even you don‘t write themselves directly (See this post)will-change
- elements with
-webkit-overflow-scrolling
set to "touch"
在堆疊上下文(stacking context)中 ,子元素的堆疊順序還是按照上述規則。重點是,子元素的z-index值只在父元素範圍內有效。子堆疊上下文被看做是父堆疊上下文中一個獨立的模塊,相鄰的堆疊上下文完全沒關系。
總結幾句:
渲染的時候,先確定小的stacking context中的順序,一個小的stacking context確定了以後再將其放在父stacking context中堆疊。有種由內而外,由小及大的感覺。
舉例:HTML結果如下,最外層是HTML元素,包含#1 #2 #3,#3中又包含著#4,#5,#6。
Root(HTML)
- DIV #1
- DIV #2
- DIV #3
- DIV #4
- DIV #5
- DIV #6
效果:
分析一下:
1、因為設置了div {opacity: 0.7; position: relative;},所以#1~#6的z-index都是有效的。
2、為什麽#4的z-index比#1高,但是卻在#1下面?因為#4的z-index雖然值大,但它的作用域在包含塊#3內,而#1的z-index的作用域在html內,和#3同屬html,而#3的z-index小於#1。
3、為什麽#2的z-index值比#5的大,還在下面?同上。
4、#3的z-index是4,但該值和#4,#5,#6的z-index不具有可比性,它們不在一個上下文環境。
5、如何輕易的判斷兩個元素的堆疊順序?
z-index對堆疊順序的控制類似於排版時候一大章下幾個小節的樣子,或者版本號中一個大的版本號跟著小版本號。
Root-z-index值為默認auto,即0
- DIV #2 - z-index 值為2
- DIV #3 - z-index 值為4
- DIV #5 - z-index值為 1,其父元素z-index值 4,所以最終值為4.1
- DIV #6 - z-index值為 3,其父元素z-index值 4,所以最終值為4.3
- DIV #4 - z-index值為 6,其父元素z-index值 4,所以最終值為4.6
- DIV #1 - z-index 值為5
想看更多例子,可參考文章最後的資源鏈接。
六、 合理使用z-index數值
如果現有三個堆疊的層,從上到下分別為:DIV3,DIV2,DIV1,設置時以100為間隔,設置DIV1的z-index為0,DIV2的z-index為100,設置DIV3的z-index為200。這樣後期如果需要在DIV1和DIV2之間加入一些層的話,以10為間隔,設置z-index為10,20等。再需要向z-index0和z-index10之間加入一層的話以5為間隔。這樣的寫法可以方便後期擴展添加內容。
盡量避免給z-index使用負值。當然不是絕對的,比如在做圖文替換的時候可以使用負值。
七、資源鏈接
MDN z-index
understanding css z-index
- Stacking without z-index : Default stacking rules
- Stacking and float : How floating elements are handled
- Adding z-index : Using z-index to change default stacking
- The stacking context : Notes on the stacking context
- Stacking context example 1 : 2-level HTML hierarchy, z-index on the last level
- Stacking context example 2 : 2-level HTML hierarchy, z-index on all levels
- Stacking context example 3 : 3-level HTML hierarchy, z-index on the second level
w3c z-index
本文作者starof,因知識本身在變化,作者也在不斷學習成長,文章內容也不定時更新,為避免誤導讀者,方便追根溯源,請諸位轉載註明出處:http://www.cnblogs.com/starof/p/4424926.html有問題歡迎與我討論,共同進步。
z-index堆疊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