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字元裝置驅動和塊裝置驅動的區…
系統中能夠隨機(不需要按順序)訪問固定大小資料片(chunks)的裝置被稱作塊裝置,這些資料片就稱作塊。最常見的塊裝置是硬碟,除此以外,還有軟盤驅動器、CD-ROM驅動器和快閃記憶體等等許多其他塊裝置。注意,它們都是以安裝檔案系統的方式使用的——這也是塊裝置的一般訪問方式。
另一種基本的裝置型別是字元裝置。字元裝置按照字元流的方式被有序訪問,像串列埠和鍵盤就都屬於字元裝置。如果一個硬體裝置是以字元流的方式被訪問的話,那就應該將它歸於字元裝置;反過來,如果一個裝置是隨機(無序的)訪問的,那麼它就屬於塊裝置。
這兩種型別的裝置的根本區別在於它們是否可以被隨機訪問——換句話說就是,能否在訪問裝置時隨意地從一個位置跳轉到另一個位置。舉個例子,鍵盤這種裝置提供的就是一個數據流,當你敲入“fox”
這個字串時,鍵盤驅動程式會按照和輸入完全相同的順序返回這個由三個字元組成的資料流。如果讓鍵盤驅動程式打亂順序來讀字串,或讀取其他字元,都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鍵盤就是一種典型的字元裝置,它提供的就是使用者從鍵盤輸入的字元流。對鍵盤進行讀操作會得到一個字元流,首先是“f”,然後是“o”,最後是“x”,最終是檔案的結束(EOF)。當沒人敲鍵盤時,字元流就是空的。硬碟裝置的情況就不大一樣了。硬碟裝置的驅動可能要求讀取磁碟上任意塊的內容,然後又轉去讀取別的塊的內容,而被讀取的塊在磁碟上位置不一定要連續,所以說硬碟可以被隨機訪問,而不是以流的方式被訪問,顯然它是一個塊裝置。
核心管理塊裝置要比管理字元裝置細緻得多,需要考慮的問題和完成的工作相比字元裝置來說要複雜許多。這是因為字元裝置僅僅需要控制一個位置—當前位置—而塊裝置訪問的位置必須能夠在介質的不同區間前後移動。所以事實上核心不必提供一個專門的子系統來管理字元裝置,但是對塊裝置的管理卻必須要有一個專門的提供服務的子系統。不僅僅是因為塊裝置的複雜性遠遠高於字元裝置,更重要的原因是塊裝置對執行效能的要求很高;對硬碟每多一分利用都會對整個系統的效能帶來提升,其效果要遠遠比鍵盤吞吐速度成倍的提高大得多。另外,我們將會看到,塊裝置的複雜性會為這種優化留下很大的施展空間。
簡單來講,塊裝置可以隨機存取,而字元裝置不能隨機存取,那裸裝置又該如何解釋呢?
難道裸裝置,如磁碟裸裝置也不能隨機讀取嗎?那在資料庫中用裸裝置建一個2g的資料檔案,為了存取最後一個數據塊,難道ORACLE還要把前面的所有資料塊都讀一遍,顯然不符合事實,如果這樣解釋呢,作業系統不能隨機讀取,並不意味著資料庫也不能隨機讀取。
塊裝置通過系統快取進行讀取,不是直接和物理磁碟讀取。字元裝置可以直接物理磁碟讀取。不經過系統快取。(如鍵盤,直接相應中斷)
字元裝置還是塊裝置的定義屬於作業系統的裝置訪問層,與實際物理裝置的特性無必然聯絡。裝置訪問層下面是驅動程式,所以只要驅動程式提供的方式,都可以。也就是說驅動程式支援stream方式,那麼就可以用這種方式訪問,驅動程式如果還支援block方式,那麼你想用哪種方式訪問都可以,典型的比如硬碟式的裸裝置,兩種都支援。塊裝置(block
device):是一種具有一定結構的隨機存取裝置,對這種裝置的讀寫是按塊進行的,他使用緩衝區來存放暫時的資料,待條件成熟後,從快取一次性寫入裝置或從裝置中一次性讀出放入到緩衝區,如磁碟和檔案系統等字元裝置(Character
device):這是一個順序的資料流裝置,對這種裝置的讀寫是按字元進行的,而且這些字元是連續地形成一個數據流。它不具備緩衝區,所以對這種裝置的讀寫是實時的,如終端、磁帶機等。
總結:
1.字元裝置只能以位元組為最小單位訪問,而塊裝置以塊為單位訪問,例如512位元組,1024位元組等
2.塊裝置可以隨機訪問,但是字元裝置不可以
3.字元和塊沒有訪問量大小的限制,塊也可以以位元組為單位來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