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OLTP場景伺服器配置建議

OLTP場景伺服器配置建議

當伺服器出現瓶頸時,對伺服器的配置引數調整往往不是優先順序最高的。一般來講優化的效果是:SQL及索引>資料庫表結構>系統配置>硬體,而優化的成本卻恰好反過來,此外,對於大部分引數配置,mysql預設設定已經夠用,也許調整後會有一些小提升,但可能也為其他方面的問題埋下隱患,因而伺服器引數配置的一個原則應該是如果非必要,儘量不要隨便調整引數。

對於OLTP場景,一般是高併發,事務提交要求小而快,屬於cpu密集型,同時讀寫頻繁,對於資源的競爭需要處理好,對效能要求較高。

對於OLAP場景,需要對大量資料進行查詢蒐集分析,對提交速度要求不如OLTP,應該儘量追求處理速度(就是說不要求你馬上提交,因而可以儘量使用臨時表等有幫助的手段提升資料處理過程的速度),由於需要處理大量資料,因而對硬碟io要求較高,屬於io密集型。

OLTP場景配置

*硬體配置:

*CPU配置:對於OLTP場景多核處理器很有優勢,現在的mysql一般可以在16~24核心cpu上執行較好,所以建議儘量使用更多核的處理器。

*記憶體配置:一般來講要保證io等待的時間維持在可接受範圍內選擇記憶體大小。比如說在80%cpu利用率下,用於io等待的時間為1%,那麼側面說明快取命中率還不錯,記憶體應該夠用,如果io等待佔比較大的話,就應該考慮是否增大記憶體了(不過首先應該考慮的是mysql配置,查詢,索引或者其他方面是否有異常,最後才考慮增加記憶體的問題)。

*硬碟配置:一般來講使用多塊硬碟組成的raid磁碟陣列,如果經費允許儘量使用ssd。對於oltp來說一般要保證安全性的話,並且對併發性速度有一定要求,則選擇raid5,資料量大的話可以選擇raid50,這種選擇在磁碟損壞重建的時候會導致效能下降,如果鈔票實在夠多那也可以選擇raid10.。

此外,對於資料庫來說,硬碟具有斷電保護(帶有電池)的快取功能很有必要,既可以提高讀寫速度,也可以一定程度保證斷電時的資料安全。

*基本配置:

*innodb:當innodb不能啟動時是否啟動伺服器,對於OLTP來說innodb引擎是必須的,因而為了保證伺服器安全性這個選項很有必要。

*default_storage_engine:預設儲存引擎,設定為innodb。對於要求支援事務、高併發讀寫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max_connections:在高併發場景時挺有用,當伺服器負載較大時新增連線沒有任何作用 ,因為沒有足夠資源分配給這些連線,這樣的話不如從一開始就限制能夠達到的連線數量上限,以免高併發帶來的太多連線拖垮伺服器。一般來說設定為比平時正常負載多出百分之

30左右。

*skip_name_resolve:禁用了DNS查詢環節,如果查詢失敗可能導致連線超時,最好禁用掉,將授權改為IP地址,萬用字元。

*thread_cache_size:當連線釋放而cache size有足夠空間時,放進該cache中。當有新連線時從該cache中取出存放的thread。可以節約thread建立和釋放的資源,一般來講根據併發連線的波動設定,比如說500~700的連線波動那麼cache size為200~250之間比較合適。

*innodb_stats_persistent:將統計資訊持久化,可以避免啟動時重新收集統計資訊。同時可以通過關閉innodb_stats_on_metadata來避免統計資訊自動更新導致的io問題,通過週期性執行analyze table來更新統計資訊。

*innodb_file_per_table:一般來講建議設定,因為共享表空間修改或者空間回收等都需要匯出資料,修改配置,重啟,重建新的資料檔案然後匯入資料這些步驟,非常麻煩,而ibd檔案可以直接用rm刪除。

*read_only&slave_net_timeout:禁止非特權使用者在備庫做變更,設定為只讀模式;備庫連線失敗等待重連的時間,預設是1小時,改為1分鐘或者更短。

*max_connect_errors:最大連線錯誤次數,超過了該連線會被禁用一段時間,一般來說伺服器安全性較好的應該儘量設定大一些。

*transaction-isolation:對於OLTP設定為預設的可重複讀。

*記憶體引數配置:

*innodb_buffer_pool_size:對於已innodb引擎為主的伺服器來說是最重要的引數,對於OLTP的高併發來說更是如此,佔了伺服器記憶體大部分的分配,一般來講是75~85%(不過輝哥告訴我他們生產環境一般用50%)。具體分配策略可以根據以下步驟分析:1.分配給作業系統和其他必須程序的記憶體,一般來說2~3G2.分配給mysql自身的記憶體,不多。3.分配給innodb日誌快取,binlog快取,key cache,查詢快取等重要快取。把剩下的記憶體乘以90%(保留一些餘地總是好的)就是分配給buffer pool的快取。

此外對於high concurrency來說,innodb_buffer_pool_instance也是一個重要引數,可以設定多個獨立FREELIST,LRU,FLU以及mutex的buffer pool例項從而減少對緩衝的競爭。根據網上查詢的資料一般是buffer pool size/2GB(官網上建議是8GB每例項),不過我覺得預設8例項已經足夠用了。

*innodb_adaptive_hash_index:是否使用自適應hash索引。會對經常出現,對某一索引使用同一規範的查詢建立hash索引,由於索引在記憶體(buffer pool)中,因而大大提高查詢效率,一般來講對於高併發應用有比較好的效果。

*innodb_log_buffer_size:事務日誌的大小不必設定的太大,一般來說1~8M就夠了(除非是大型事務或者有BLOB等),因為對於快取重新整理設定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來說,最寬鬆的重新整理機制也是一秒就重新整理一次,8M就足夠1s間使用了。重新整理機制的選擇需要在高效能和資料安全性之間做考量,如果嚴格的重新整理機制(每次事務提交就重新整理)導致當前負載壓力較大可以考慮設定為0或者2。

*table_cache_size:包括table_definition_cachetable_open_cache。對於高併發應用來說應該設定的足夠大,這樣可以避免每次連線都需要重新開啟表和解析表,一般來講設定為max_connections10倍,也就是10000左右。不過對於innodb來說他又自己的檔案描述符快取,由innodb_open_files控制數量,如果設定了innodb_file_per_table,就應該把innodb_open_files設定的足夠大已保持所有ibd檔案開啟。

*key_buffer_sizeMyISAM引擎表所使用的鍵快取,對於以innodb為主的伺服器來說設定一個較小的數比較合適,一般來說是把庫中所有myisam索引檔案大小加起來的值,但是也不能沒有,因為mysql系統表基本都是MyISAM。

*tmp_table_size&max_heap_table_size:對於OLTP來說事務一般不大,保持created_tmp_disk_tables/created_tmp_tables維持在一個較小的百分比即可,比如3%以下,一般來說設定64M應該夠用了。

query_cache_size:對於高併發且小而快的查詢比較重要,可以在快取中儲存較多這種的查詢,從而可以直接再此返回結果而不需要進行解析及以後的步驟。不過對於innodb來說,事務影響的表相關的查詢都會從快取中刪除,所以對於讀寫頻繁的OLTP系統最好還是關閉查詢快取。

*I/O引數配置:

*innodb_log_file_size:一般來講最少要記錄一個小時內的活動內容,可以根據每秒寫入日誌的速度來估計log的大小,對於高併發伺服器來說至少需要2G或以上的大小。

*innodb_io_capacityinnodb重新整理資料頁有兩種狀態,一種是每10s迴圈時如果io壓力不大則重新整理髒頁到硬碟,一種是當buffer pool不夠用時重新整理LRU中的髒頁。這個值不應設的太高,不然會導致週期性io負載過大。可以根據測試伺服器硬碟能夠承受的io能力決定,一般來講10000~20000左右。

*innodb_read_io_threads&innodb_write_io_threads:當負載較大且有較多硬碟時可以把這兩個引數從預設的4提高,一般來講提高至跟硬碟數量相同,可以提高硬碟io效率。

*innodb_flush_method:把資料從記憶體重新整理到硬碟的方式,一般來講類UNIX系統設定為O_DIRECT,即重新整理時不使用系統快取,innodb自己已有快取,使用系統快取沒什麼意義還降低速度,並且若資料處於系統快取時崩潰這對於innodb來說是未知的,這樣會導致很糟糕的結果。

*binlog_sync:對於OLTP應該儘量設定為1,儘管這樣會拖累io(不僅修改資料,還要修改檔案大小等元資料),可以通過帶電池保護的寫快取raid來補償一下。當然如果io負載實在過大,可以考慮調高該引數。該引數一般與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配合使用,這裡涉及到日誌寫入順序的問題,感興趣的可以去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