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架構》筆記記錄
阿新 • • 發佈:2019-02-01
第一章: 生命週期
我們常說的內聚這個概念,當我們找到了核心的生命週期後(拆分之後主體不變的子生命週期),核心的主體是不會變化的,也就是
核心業務的確定,這個東西是很難的變化的,而其他的非核心業務都是圍繞這個來走的。這是一個大的方向的內聚,如果說小的方向的內聚
就是我們的每一個生命週期的確定, 核心往往都是在一個類裡面定義生命週期的開始和結束的,這樣的話, 其他的業務都是圍繞這個方向來的,
所有的控制也就都聚集在一個或者多個類中,這樣的話,其他的類呼叫的方法的時候,開始業務的時候,都是通過這個類來呼叫的,這樣的話,內聚的模式
也就實現。
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的產生可以並行的,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進行模組化程式設計了,
在理解非核心業務的時候,可以發現,真正核心的業務,往往都是不可以複製的,也就是說他都有各自的特性。所以,這樣一對比的話,非核心業務可以就是一個通用的方案, 不僅可以提供給自己的這個模組用,也許其他的模組也是可以用的。就是一個通用的服務了。這樣的話,通用的模組化程式設計也就出來了。同時這一塊的生命力也就更強大了。
第四章: 什麼是架構
架構的切分原則就是讓非核心生命週期獨立出來,便於不同的角色並行的開展工作。首先要在空間上進行拆分,使得空間上的管理可以並行,而時間上進行序列。
每一個切分出來的生命週期應該都是完整的,也就是一個獨立的模組,模組都是相互獨立和相互關聯的。這些模組的活動的結果都在改生命週期的主體上進行累積,這也就是內聚。
拆分出來的非核心生命週期應該都是圍繞核心生命週期,這樣的一個樹狀結構,也就是一個橫向的發展來進行和主體生命的溝通。這樣的溝通效率比較的高。
同時要明白,架構的拆分就是對業務模組的拆分,軟體的架構就是模擬業務的一個活動,更準確的說就是模擬人的一個活動的過程。
拆分的原則就是把非核心生命週期拆分出來,有不同的角色來負責,讓人們可以並行的工作,每一個角色達到權責對等,並形成不同角色各自的激勵機制,
非核心業務的增長都是付出貢獻給核心業務,這樣核心業務收益的同時自己也收益。
第八章:識別問題
找出問題的主體, 是做架構的首要問題。
第九章:切分的原則
因為維護自己的利益,是每個人的本性,每個人都逃避不了這一點。
每次政權的更迭,都是由不同的群體的利益重新分配的動力所推動並決定的。
沒人願意去損壞自己的利益,一旦去強制執行,人心就容易渙散。
第十四章:什麼是軟體架構
業務問題的本質就是業務所服務物件的利益問題。
通過對業務生命週期的拆分,突出並精簡業務核心生命週期,拆分出非核心生命週期,達到不同的生命週期在空間和時間上並行,便於不同的人同時開展工作,
提升業務人員的單位時間內的產出。
第十五章:什麼是軟體架構師
軟體的核心就是模擬人類的業務,而不再軟體的本身。
架構師思考技術時更多的考慮技術對生命週期拆分的支撐,以及不同技術實現拆分時落地的成本和收益。
技術人員要想成為架構師,必須跳出技術的視角,換一個角度去看技術,要把時間花在研究生命週期規律和業務的增長上,花在選擇合適的技術上,而不是隻是追求新潮的或資金喜歡的技術。
第十六章:業務,架構和技術三者的關係
軟體是模仿人類的。
業務是核心,技術時解決業務問題的工具,而架構師讓業務長大的組織的方法。
第十八章: 軟體的架構拆分
架構拆分的原則首先來源於業務自身的組織架構,使得軟體架構保持和業務組織架構的匹配關係,其次來源於軟體開發團隊自身的組織架構,最後來源於使用者的流量對軟體本身的衝擊。
第十九章: 如何寫好程式碼
內聚,是指某個生命週期的變化是累積在一個生命週期的主體上,而不是分散在不同的主體上。
從生到死之間的整個過程中,所發生的行為和狀態是累積在一個主體上的。
注意:不能把業務模型當做資料物件來處理。
業務模型關心的是其生命週期,資料是這些生命週期行為的狀態,所以黏合程式碼需要把業務模型轉換為儲存裝置的實體(Entity),實體和儲存裝置裡面的儲存粒度一一對應 跟隨著表的變化而去變化,這樣就保證了儲存裝置的變更不會影響業務模型。同業業務模型不能拿來用作服務和使用者之間的資料互動媒介,只能轉成DTO,也就是說業務模型對使用者是不可見的。這樣使用者的需要的展示的資料的變化並不會影響業務模型。同時這一塊也是變化的最頻繁的,這樣的話DTO就是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了。
業務模型總是圍繞著核心生命週期展開的一個樹狀架構。
第二十章: 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程式碼保證程式碼的健壯性, 減少程式碼的BUG數。
第二十一章: 軟體架構和麵向物件
不同的程式碼人員也可以也分別關注同的生命週期(前提是物件已經封裝處理),並行的編寫程式碼,從而提升程式碼產出的效率,使得不同的程式碼人員之間不會互相干擾,這就是“內聚”產生的“鬆耦合”。
第二十二章: 軟體架構與設計模式
設計可以理解為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
人們創造一個事物的過程總是先建設好事物的本身,在考慮如何更好地把業務和使用者連線起來。設計模式正好契合了連線使用者和業務的這個需要。
所有設計模式內部的分工其實是在模擬現實生活的分工;並且設計模式內部的分工往往更加的抽象,
模式只是關注到了共性,共性只會讓 解決問題變得更容易,更輕鬆,但是每個軟體的開發都是有自己的個性,這個個性也就是自己的獨特的業務能力。
第二十三章: 軟體架構和軟體框架
核心部分是非常穩定的, 並且可以用在不同的軟體中,有些人把這些穩定的部分開元出來分享給社群,成為一個通用的解決方案。這類成熟的程式碼解決方案就是框架了。
框架基本上都是根據業務模型,設計模型,把模型中穩定的部分進行封裝,形成一個大的邊界,但是具體的內容留有自定義化。
第二十四章: 軟體運維
問題: 監控, 自動化, 整合測試。 session如何共享。 分散式事物。
架構的認識:
我們把更多的時間來處理核心的業務,這樣的話,提升生命週期的質量,從而使生命得到某種程度的延長,其實這也是人類社會的架構,和人類的進步。
架構的目的並非產生一個新的業務之外的新的東西出來,只是為了讓業務長得更加的高達強壯,服務更多的人,
軟體是對人的模擬, 而建模實際上就是把人虛擬化, 把各業務系統負責人的工作用模型表達出來。模型中的每一個物件, 代表的就是現實生活中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這個物件的方法, 代表的就是這個人所負責的業務生命週期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