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管理學定律十:羅森塔爾效應與虛假同感偏差

管理學定律十:羅森塔爾效應與虛假同感偏差

1、羅森塔爾效應

1.1 來源

    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暗示在本質上,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羅森塔爾效應”產生於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一次有名的實驗中:他和助手來到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並煞有介事地以讚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教師,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他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根本就是隨機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且各方面都很優秀。 再後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幹出了非凡的成績。這一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

    顯然,羅森塔爾的“權威性謊言”發生了作用,因為這個謊言對教師產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師對名單上學生的能力的評價;而教師又將自已的這一心理活動通過情緒、語言和行為傳染給了學生,使他們強烈地感受到來自教師的熱愛和期望,變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強,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教師對這部分學生的期待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因為他們受到了權威者的影響,堅信這部分學生就是最有發展潛力的。也正因如此,教師的一言一行都難以隱藏對這些學生的信任與期待,而這種“真誠的期待”是學生能夠感受到的。

    戴爾·卡耐基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在他9歲的時候,父親又娶了一個女人。繼母剛進家門的那天,父親指著卡耐基向她介紹說:“以後你可千萬要提防他,他可是全鎮公認的最壞的孩子,說不定哪天你就會被這個倒黴蛋害得頭疼不已”。戴爾·卡耐基本來就打算不接受這個繼母,在他心中,一直覺得繼母這個名詞會給他帶來黴運,但繼母的舉動卻出乎卡耐基的意料,她微笑著走到卡耐基面前,摸著卡耐基的頭,然後笑著責怪丈夫:“你怎麼能這麼說呢?你看哪,他怎麼會是全鎮最壞的男孩呢?他應該是全鎮最聰明最快樂的孩子才對。”

    繼母的話深深地打動了卡耐基,從來沒有人對他說過這種話啊,即使母親在世時也沒有。就憑著繼母這一句話,他和繼母開始建立友誼。也就是這一句話,成為激勵他的一種動力,使他日後創造了成功的28項黃金法則,幫助千千萬萬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可是在她來之前沒有人稱讚過他聰明。

    當然了,“羅森塔爾效應”也有消極影響。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本來穿了一件自認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結果好幾個同事都說不好看,當第一個同事說的時候,你可能還覺得只是她的個人看法,但是說的人多了,你就慢慢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力和審美眼光了,於是到了下班後,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換下來,並且決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

    羅森塔爾效應雖然會對你的生活產生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但是千萬不要盲目地相信它,完全被它所左右。因為外界的鼓勵或是批評是每個人都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如果總是因為別人的態度而改變自己的話,那就永遠也不會成熟。

1.2 啟示

    “羅森塔爾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讚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援,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援的連續性。

    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出充滿自信的態度,相信好的事情會一定會發生的。

    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選拔的第一任總裁查爾斯·史考伯說:我認為,我那能夠使員工鼓舞起來的能力,是我所擁有的最大資產。而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讚賞和鼓勵。再也沒有比上司的批評更能抹殺一個人的雄心……我贊成鼓勵別人工作。因此我急於稱讚,而討厭挑錯。如果我喜歡什麼的話,就是我誠於嘉許,寬於稱道。我在世界各地見到許多大人物,還沒有發現任何人--不論他多麼偉大,地位多麼崇高--不是在被讚許的情況下,比在被批評的情況下工作成績更佳、更賣力氣的。”史考伯的信條同卡耐基如出一轍。正是因為兩人都善於激勵和讚賞自己的員工,才穩固地建立起了他們的鋼鐵王國。

    當下屬出現失誤時,激勵就尤為重要了。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助手貝特福特,有一次因經營失誤使公司在南美的投資損失了40%。貝特福特正準備捱罵,洛克菲勒卻拍著他的肩說:全靠你處置有方,替我們保全了這麼多的投資,能幹得這麼出色,已出乎我們意料了。這位因失敗而受到讚揚的助手後來為公司屢創佳績,成為了公司的中堅人物。

    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讚美,每個人只要能被熱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管理者應該而且必須賞識你的下屬,要把賞識當成下屬工作中的一種需要。讚美下屬會使他們心情愉快,工作更加積極,用更好的工作成果來回報你,何樂而不為呢!

    運用到管理中,就要求領導對下屬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別的誘導,使下屬得以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如領導在交辦某一項任務時,不妨對下屬說:“我相信你一定能辦好”、“你是會有辦法的”。這樣下屬就會朝你期待的方向發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產生。一個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經過激勵後,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也就變成了行。

2、虛假同感偏差

2.1 來源

     虛假同感偏差(falseconsensus bias),又叫虛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們常常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它是人們堅信自己信念、判斷正確性的一種方式。當遇到與此相沖突的資訊時,這種偏差使人堅持自己的社會知覺。人們在認知他人時,總好把自己的特性賦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與他人是相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認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際也認為別人好交際。

    1977年,斯坦福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LeeRoss進行了兩項簡單而有效的實證研究,證明了虛假同感偏差是如何影響人們的知覺和決策的。

    在第一項研究中,被試者被要求閱讀關於一起衝突的資料,並得知有兩種對此衝突做出迴應的方式。被試需要做以下三件事情:

(1)猜測其他人會選擇哪種方式;

(2)說出自己的選擇是什麼;

(3)分別描述選擇這兩種迴應方式的人的特徵屬性。

    實驗結果顯示,無論被試選擇了兩種迴應方式中的哪一種,更多的人認為別人會做出和自己同樣的選擇。這就證明了Ross和同事們的假設——我們每個人都覺得別人和自己想的一樣,可是實際上並非如此,這就是普遍存在人們思維中的虛假同感偏差。

    當被試在描述和自己持不同意見者的特徵屬性時,Ross又發現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和與自己有相同選擇的人相比,人們對於和自己有不同選擇的人的人格,做出了更為極端的預測。也就是說,與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不一致的人有點兒不正常!這其實也是一種偏見和偏差。

    在第二項研究中,Ross和他的同事們放棄了假想的情境和紙筆的測試,而選擇了巨大的掛在身上的廣告牌做實驗研究。

    這次來的被試是一批新的大學生。實驗者問他們是否願意掛上寫著“來Joe’s飯店吃飯”的廣告牌在校園裡閒逛30分鐘。實驗之前,不告訴被試這家飯店飯菜質量如何,以及他們看上去有多傻,只是告知他們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以此作為這樣做的唯一動機。不過如果被試不願意的話,他們完全可以拒絕這樣做。

    這項實際的實驗的結果證實了第一項研究的發現。在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人中,62%認為其他人也會同意這麼做。在那些拒絕這麼做的人中,只有33%的人認為別人會同意掛廣告牌。

    和上次一樣,人們對於“持不同政見者”的人格同樣十分極端的預測。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人可能會說:“那些拒絕的人是怎麼回事?這有什麼不好?假正經!”而那些拒絕掛廣告牌的人會說:“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人真是古怪至極”。

    顯然,他們的估計以及對別人人格的判斷都不是正確的。這種偏差存在於許多人身上,正是由於認為有很多人的信念、價值觀與行為同自己的一致,所以人們才堅信自己的判斷及行為的正確性,如吸菸的女性人普遍認為她身邊的很多女性也同她一樣吸菸。

    相關寓言故事:以前,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有一個木匠帶著孩子在地主家幹活,木匠幹活幹得大汗淋漓,就一件一件把自己的衣服脫掉了。這時他想起了孩子,生怕他熱著,也一件一件把孩子的衣服給脫掉了,後來孩子被凍死了。

2.2 啟示

    人們總是無意間誇大自己意見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賦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與他人是相同的。這種虛假同感偏差使你通過堅信自己信念和判斷的正確性,獲得了自尊和自豪感,但同時也給你帶來了決策和選擇的錯誤。

    我們通常都會相信,我們的愛好與大多數人是一樣的。如果你喜歡玩電腦遊戲,那麼就有可能高估喜歡電腦遊戲的人數,你也通常會高估給自己喜歡的同學投票的人數,高估自己在群體中的威信與領導能力等等。

   和幾個朋友一起吃火鍋,一個朋友喜歡吃魚丸,就點了兩盤。可是,飯局結束的時候,那兩盤魚丸似乎沒有怎麼吃,有朋友問“你點的魚丸,你怎麼沒有吃多少啊?”那位朋友不好意思地說“我今天胃不太舒服,我覺得魚丸很好吃,是給你們點的。”大夥兒不置可否。

    這種偏差的克服最根本的是要能相對客觀的評判環境,不過度依賴外界的評價。不過這種偏差也是一種類似本能的反應,想完全克服還需要長期的沉澱。

    從兩方面看:

    1、人的想法是不同的。你可以持有你的觀點,但別人同樣擁有持有自己觀點的權利,這有助於我們建立溝通和對話的渠道,並防止我們先入為主地錯誤推測別人的想法。

    2、正確的做法。闡述自己的觀點,並請對方闡釋對方的觀點,也就是“把話講明白”是個避免虛假同感偏差的好方法,“替別人做決定”造成對方的不滿,“自認為持有相同想法”的錯誤將會減少一些。也就是預先避免衝突和解決衝突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