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定律七:責任分散效應與帕金森定律
1、責任分散效應
1.1 來源
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吧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凶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凶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凶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凶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1.2 啟示
我國有句很古老的俗語“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擡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這句話就是責任分散效應的表現。如果只有一個人在場的話,他對別人的幫助就責無旁貸,稍微具有社會公德的人,都會主動提供幫助。但如果有兩個人或更多的人在場的話,這種責任就會自動地分散到每個人頭上,變得不確定了,因此提供幫助似乎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成了別人的事。
責任分散效應可以解釋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現象,下面的例子就是對這種效應最好的解釋。
一個辦公室裡原本有三個人,每次辦公室的衛生都由小張負責。後來,辦公室又新來了一位同事,小張就和那位新同事商定輪流打掃衛生。兩個人也配合得相當好,辦公室還是被打掃得乾乾淨淨的。再後來,又來了一名大學生,他來的第二天早上,當同事都來上班時卻發現地上一片狼藉。大家面面相覷。原來,小張和原來的同事都認為衛生應該由最後來的同事負責,而那位大學生卻認為衛生已經有人負責了,自己只需要做自己本職的工作就行了。由此可見,當大家都認為別人會承擔某種責任的時候,恰恰沒人承擔責任。
當一個人單獨進行選擇的時候,他必須擔當起所有的責任。但當大家組成一個團隊,集體討論問題的解決方法時,責任就被擴大化了。大家都有這樣的思想:如果出了問題,責任是大家的,不是我一個人的。如果一個團隊中每一位成員都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那麼由集體做出的決定往往更為冒險,這是值得我們提高警惕的。
因此,領導者在將一項任務交給某個團隊去完成時,一定要指定負責人,這兒出了問題找誰,那兒出了問題找誰,最後直接跟負責人交涉就行了。團隊完不成任務的時候,想讓你的批評變得有力,就要讓你的批評變得具有針對性,責任一定要分到具體的某個人,否則就會出現這種責任分散的現象,你佈置下去的任務多半不會被很好地執行。
2、帕金森定律
2.1 來源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是官僚主義或官僚主義現象的一種別稱,被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也可稱之為“官場病”、“組織麻痺病”或者“大企業病”。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帕金森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
2.2 啟示
不稱職的行政首長一旦佔據領導崗位,龐雜的機構和過多的冗雜便不可避免,庸人佔據著高位的現象也不可避免,整個行政管理系統就會形成惡性膨脹,陷入難以自拔的泥潭。
寧夏西海固地區同心縣,曾經是以“苦甲天下”而聞名的,但就是在那裡,這種帕金森現象十分常見,在同心縣部分幹部違法亂紀,有能力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那些能力平庸的人又大量超編進入行政機構,致使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吃“皇糧”的人數畸形膨脹。冗員吃空了財政預算、補貼,就連專項資金也被挪用……這種“貧困的腐敗”,引發了一連串的咄咄怪事——在這個僅有33萬人口的貧困縣裡,吃“皇糧”者高達1.1萬人,全縣超編人員高達2800多人。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這支超編大軍中,有大批“拿著俸祿不上朝”的”掛職幹部”,輪流上班的“輪崗幹部”, 10來歲的“娃娃幹部”,四五歲的“學齡前兒童幹部”。縣烈士陵園只有3座墓碑,但卻供養著20名管理人員。機構、人員過多過濫而造成的效率低下,幾乎成了一些地方的通病,而少數“懶和尚”當住持而產生的“食客者眾”,更成了這些部門的“痼疾”。
帕金森定律並非是老調重彈,缺乏新意,這個定律把一些行政機關用人現狀刻畫得入木三分。一些心術不正的首長,以權謀私,“舉賢不避親”,竟把那些缺乏基本業務素質的親屬故舊,或欺上瞞下,或弄虛作假,或交換提攜弄到自己所任職把掌的部門。於是乎,“七姑八舅”一個個執掌了“帥印”,親屬嫡系一個個佔據著要害崗位,而一個個有能力的幹才,或因有些“野心”,或因有些真本領“氣焰”有點“囂張”,而受到輕用、不用,甚至倍受壓制,其結果,乾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搗蛋的。一個私慾膨脹的行政首長,為一個個低能兒開啟了大門,卻把一批批有為之人拒之門外,於是平庸戰勝了才俊,“牛糞”得到了“鮮花”。
要想解決帕金森定律的癥結,必須把管理單位的用人權放在一個公正、公開、平等、科學、合理的用人制度上,不受人為因素的干擾,最需要注意的,是不將用人權放在一個可能直接影響或觸犯掌握用人權的人的手裡,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預防的方法:
第一,建立學習型的組織。當一個組織內的成員都善於學習、不斷進取的時候,才能保證管理者能夠持續的滿足管理崗位的需求。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新情況、新技術、新知識、新問題層出不窮,只有管理者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才能夠滿足管理的需要。
第二,招聘員工要公平公開和透明。建立全方位的招聘機制,不能夠讓被招聘員工的直接上級來全權招聘,而應該讓更高級別的管理者參與進來,這樣就避免了用人者出於私人目的而任用比自己能力低下的員工。
第三,建立人才培養機制。組織內部要建立積極的人才培養或儲備制度。對於一定級別的管理者,在其績效考核中要加入下屬員工的培養指標。管理者必須每年要有向上層輸送管理人才的指標,要有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任務。這樣,則可以防止管理者只任用能力比自己低的人。
第四,定期對勞動分配率和人事費用率進行考核。勞動分配率=人工成本/產出增加值,反映的是企業新創造價值對員工分配的份額。人事費用率=人工成本/銷售收入,反映勞動投入佔實現價值的總產出的比例。定期對部門或組織進行這兩個重要指標的考核,使其維持在合理的範圍之內。這兩個指標在一段時期內持續的增長,那就意味著帕金森定律產生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