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暢銷書轉載:《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

暢銷書轉載:《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

第一部分 生活方式篇徹底消滅做偉大人物的念頭(1)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很多應該做的事情看起來更像是建立或者保持一種狀態。   
    我們總應整潔而體面、具備40歲的智慧和20歲的面貌、隨心不羈而又樸素誠實、並且控制自己的慾望,過一種較為簡單舒適的生活。   
    每天每個人所有的想法裡,差不多有60%都是負面的,例如:我太累了,再也不想繼續下去;事情太難了;沒有什麼意思等等。時不時冒出頭的負面想法阻礙了我們的進取。如果你總是能打敗消極的想法、心態積極,又有充足的睡眠、能天天進行具有禪意的適當運動、關注新聞、關心流行,心態開放、為人低調而又自信,那麼你的生活狀態可算相當不錯。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無數次思考生命的意義。重大事件的發生總是和某些個人的魅力交相輝映,總是希望自己能夠被記住,成為歷史長河中一個燦爛的標點。理想總是“江中斬蛟、雲間射鵰、席上揮毫”,做一個歷史驚濤駭浪中的關鍵人物,或者如司馬遷,留下千古文名。現代價值取向又不太一樣,時常看到黑白膠片的老電影,感嘆如《羅馬假日》中的奧德麗•赫本可以永遠留下年輕時最美麗的身影。   
    因為想成為一個“偉大人物”,我們15歲的時候就感覺有些晚了,或者身世不夠傳奇,或者已經隱隱感到將成平凡的前兆。曾經是父母寄予厚望的嬰兒、意氣風發的少年們,等到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大多數不過泯然眾人矣。哪怕長得不錯、學歷、綜合素質都十分過得去,所謂的偉大理想,在現實中好像也沒有什麼出路。25歲已經覺得老;35歲時覺得一切都快過去,只盼望如果能年輕10歲,那麼將可以如何如何。   
    35歲前,你一定要乾淨徹底地消滅自己做偉大人物的念頭。這種夢想至少有兩個危害:一是讓你總是對自己失望;二是讓你總不能心甘情願地生活於現在時。   
    抓緊現實的快樂   
    少年時偶爾失眠的晚上,總是恐懼著不知道第二天會怎樣的到來,不可預知的、做不得準的未來。想著茫茫的宇宙,漫長的時空,終有一天你將什麼都不再知道。多麼可怕!因為那時候日日所感的還都是單純的快樂,所以恐懼也就更深些。也許老至耄耋時,才會生出“此生足矣”的勇敢吧。   
    也是因為這種恐懼吧,所以一個人才希望自己總要留下些什麼,希望被別人記住。所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極端的人認為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是寧可選擇“遺臭萬年”的。   
    可是這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世上已經有太多的“三分鐘名人”,現在日日活躍在眾人眼前,轉眼就會被忘記。古來金榜題名的狀元不知凡幾,記得他們的還有幾人?而女人們最愛成為政治風雲波詭雲異中的一抹麗色,王侯將相雖已沒,沒看見現在最熱門的職業是可以日日與各國政要縱論天下的華人女主播嘛。哪怕如秦皇漢武、孔孟老莊這樣頂尖兒的人物,後人哪又真的知道他們臉長臉短。又如梵高,藝術家身後才揚名的不少,自己又知道什麼。   
    幾千年的老典故混跡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確實記得這樣一些凝固的瞬間:秦始皇與孟姜女、成吉思汗的金戈鐵馬、崔護在春日見到的桃花……夾雜著事實與傳說的故事。權重一時的高官,在後世為人所知的也許反而是因自己賞玩而蒐集的一批藏書,當時這不過是他在各地遊宦時閒暇的消遣。   
    為了所謂的“名”,而要刻意去苦心志、勞筋骨嗎?慎言慎行,不敢偏離名人傳記中的成長腳步。看到有人20歲已經大紅大紫,就恐慌自己快趕不上了。看到有的例子是35歲以後大器晚成的;還有到了48歲才開始寫作、或者嘗試創業也有成功的,就覺得自己還有希望。最近兩年全球最熱門的女性要算是《哈里•波特》系列的作者羅琳了。這位35多歲的單親媽媽曾經一度靠領取政府救濟金生活,長得不算美麗,寫的東西是人們普遍認為很“小菜一碟”的兒童魔幻故事。誰知道一經發表出來,聲望如滾雪球一般瘋長。現在她是全球年度收入最高的女性,而且是以這麼不庸俗的方式。   
    至要緊的還是此生的幸福吧。張愛玲說生命就在於一些平凡的小樂趣。晒過太陽後新棉被的味道、豐衣、兩味最愛的小菜、開始生命新一階段時的滿懷希望……這些,只有獲得心靈的平靜之後才能感受得到。


第一部分 生活方式篇徹底消滅做偉大人物的念頭(2)

    沒有傳奇的時代   
    我們要承認,現代社會似乎失去了釀造傳奇的溫壤。社會日益富庶,顛沛流離越來越少,好像凡是太容易的事情就會變得不那麼珍貴。以前書生進京趕考,往往一去三年,杳無音信,能再中了進士回來都是奇蹟。現代人想象古代社會十分可怕,出門十里就已經很難知道家裡的情況了。別說一去千里,生離幾乎就等於死別,或者有搬遷、變故、戰亂,互相就再也找不到了。由此產生了許多情意深長的傳奇故事。現在有電話、手機、網際網路,天涯咫尺,隨時能聯絡上。生活開始太多趣味,太少永恆。   
    因為有照片和錄影,已經逝去的明星還可以繼續在雜誌、電視上面對觀眾微笑。有人還在進行更為大膽的研究,根據明星們過去留下的聲音、形貌特徵,通過數字化的手段在螢幕上再現過去的名人,例如貓王和瑪麗蓮•夢露。也許不久以後,人們將不只能觀看到他們過去拍攝的電影,還能見到他們在新片中飾演新的角色,合成起來就好像他們真的“重生”了一樣。   
    人的自我定位和價值觀在不斷的接受挑戰。試想如果去到外太空,人所要承受的定位混淆也是如此吧。房子、股票,一切的東西還有價值嗎?都要重新考慮。   
    現代社會標準開始多元化。武俠小說裡的世界多單純,所有人信仰一致,練到武功最高就是最大的成功。少年時代也是這樣單純的,考上最好的大學就是最大的成功。只需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就是,自己就不用思考了。有時候思考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封建社會還有一個科舉,普天下尚文,所有適齡人才都在寒窗苦讀,以期一朝中了狀元以成就最大的輝煌。好歹還有個努力的方向。“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上馬定乾坤。”一切左右安排好,多麼豐裕單純的世界觀。現在的人開始尋求莫名其妙的途徑出名,從吉尼斯開始,再到什麼“用身體寫作”。一夜“暴名”之後,世人驚愕地張開嘴巴,對此的第一反應是:居然還有這樣的事情!而不認為是自己也可以做、或者要教育兒孫努力的方向。   
    應該怎樣生活   
    應該過怎樣的一種生活?人一旦解決了溫飽之後,一定會想這個問題。   
    所有人都在感嘆:人只能活一次。所以有的演員說,做演員最大的幸福就是可以經歷不同的人生。其實真實的人生也一樣,為什麼只能給自己貼上一個標籤——張醫生、王老師,從20歲開始的一輩子都被人如此稱呼,只過一種生活。現在社會自由得多,這兩年乾乾這個,下幾年換個全新的行當未嘗不可。只要自己想做,大可以去嘗試一下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   
    很多人才20多歲,即使對現有生活不滿足,卻也想著要保住飯碗的平安,而懼怕改變。到了三四十歲,更是擔心年紀大了,想找個安穩的所在混到退休就是了。有了一點歲數,兒女也長大了,覺得人生好像就差不多了,總是對自己進行這樣的心理暗示,就會真的老了。好像小飛俠彼得•潘一樣,我們變老是因為我們想讓自己變老。很多上一輩的人,在一個單位幹到退休之後,閒下來才懊悔自己哪裡也沒去過,什麼也沒有做,幾十年好像是一片空白。有的遷怒於家庭或子女,認為自己都是為了別人,奉獻太多。如果不想老了以後後悔,那麼現在想幹什麼,就努力地去幹吧。經歷了就不後悔。   
    最近有一部電影《雲的南方》,故事讓人感動:工廠幹部徐大勤退休之後,最大的願望就是去雲南。到了雲南之後他只想去512廠看看。別人都不理解是為什麼。只是因為多年前他差點跟人對調到這個單位,但因為有了女朋友,就沒來成。從那時開始,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像服了一個漫長的苦役。每當他覺得生活不堪重負的時候,就後悔自己為什麼沒去雲南。所以退休以後一定要來看看。在雲南接待他的老黃卻正好相反,他是一個後悔來了雲南的人……生活的事情怎麼說呢,夢想與現實總是又痛又癢的互相牽制。   
    所謂“終生學習”的態度是正確的。中年以後還可以重新開始讀書,然後幹一些全新的事情。老了以後也可以開始學習新的東西,不一定有什麼用,“朝聞道,夕死可矣”,學習本身就帶來成就感。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求職簡歷當中劃分出一道明顯的分界線,一個在大公司做了20年高層經理的人可能會去應徵一個完全不同類別的入門職位。職業分層現象會越來越多地出現:職業生涯最初階段做一些高報酬、高壓力的工作;中間階段做一些結構性強、但是報酬稍低的工作,例如教師;然後到老年的時候還可以做一些輕鬆的、報酬很低的工作,甚至義工,世界許多著名古城的博物館裡都能看見一些拿著退休金、和藹可親的老年義工。   
    如果問100個人他們的人生理想,大概有90個以上的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回答是“周遊世界”。去到不同的地方,體驗各種風物,的確是一件不錯的事情。或者如《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一樣,他的一生十分簡單,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執教兩年,在大作家、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家裡借住過,然後獨自在無人的瓦爾登湖邊自建木屋居住,嘗試寫作,44歲時去世。他的一生如此孤獨而芬芳。也可以說,他的一生十分不簡單,也毫不孤獨。他的讀者將會發現,他的精神生活十分豐富,而且是精美絕倫,世上罕見,和他交往的人不多,而神交的人可就多得多了。古人所說的“身居陋室,胸懷天下”也有這個意思。無論是否真的行萬里路,精神的豐足是很重要的。   
    有人說,“一本書要好,關鍵是得有股子津津樂道的勁頭,旁若無人的自在。”“各人成就有大小,但全都那麼自在,自說自話的幸福,讓閱讀者也幸福。”讀書如此,生活也是這樣。在自己的領域裡,努力創造一些小小的成就。然後有足夠的閒暇,發展自己的興趣,實現或大或小的夢想。“做事時要不計報酬;戀愛時要不怕傷害;跳舞時要旁若無人。”“要笑著羨慕,而不是哭著嫉妒。”這就是完美的人生。做快樂的平凡人,不要再去期待一些好高騖遠的所謂“偉大”。


第一部分 生活方式篇拋棄不想活下去的想法

    這種情況最容易在無聊的假日裡發生:昏睡到午後才起床,什麼事也沒做,看看糟糕透頂的電視節目就到了黃昏。太陽沉下去了,感覺一切都在沉下去沉下去,好時光已經過去,一天就這樣過去了。永遠陰沉的黃昏讓人憂鬱,甚至讓人生出不想活下去的念頭。   
    即使一個人幸運的沒有遇上什麼大的變故,人生也總是充滿了細小的折磨的。要不張愛玲怎麼說:“生命是一件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可能有自憐的本性,偶爾會由自憐再生出自殘的想法。例如失戀的人常常幻想如果自己自殺,死後別人都會怎樣的悲傷和後悔,從而一輩子忘不了他(她)。   
    35歲前,徹底甩掉不想活下去的念頭吧!不要再以自殺幻想的方式來排遣暫時無法克服的壞情緒。最糟糕最可笑的方式是:擬想自己死後別人都會悲痛欲絕。   
    精神建構支撐著一個人   
        日日天色未明即出去上班,天黑了才回家,重複著同樣的乏味工作;城市裡令人發瘋的交通、別人刻薄的搶白、家庭的瑣事、前途晦暗不明,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偶爾經過了無所事事的一天、在天氣糟糕的黃昏,誰都曾有過頹廢的想法吧。   
    人是靠精神支撐著的。如果精神世界崩塌了,一個人也就跨掉了。窮人們和有點錢卻總是不滿足的人想象富人生活必定相當愜意。有的人暴發之後,有了足夠幾輩子揮霍的錢財,可是除了醇酒婦人之外,那可憐的腦子裡實在是想不到有什麼別的花法了,或者還可以乾點什麼大事情。西方人的心理問題好像更多,可能因為他們覺得精神問題真的是一個嚴肅的問題。美國那些中了彩票大獎的人被別人看來是再幸運不過的了,可是他們自己並不這麼想。他們甚至組織了一個俱樂部,活動內容主要是互相安慰,解決“乍富”帶來的心理問題,因為中獎之後很多人對人生失去了興趣。從伊拉克回國的美國大兵出現自殺問題。寒冷陰鬱的北歐國家自殺率一直非常高,反而在戰亂、貧窮肆略的國度人們有著強烈的求生慾望。老去的昨日明星,雖然不為生活費發愁,卻感覺孤獨,想不到什麼振作的方式,有的甚至沉迷於吸毒。還有的人,可能遭遇了大的不幸,或自己覺得已經老大年紀了卻長期處於不如意的境況之中,生活失去了指望,難免生出輕生的念頭。相反的,掙扎在貧困線上下的單身母親,生活雖苦,因為有希望,所以會勇敢的活下去。   
    上天叫我們生在這個世界上,當然是要勇敢的走完全程才是。沿途看看不同的風景,苦辣酸甜都是生活的滋味。   
    從出生到少年的時代,感覺前程總是一片金光燦爛,長大了將會怎樣怎樣,想起來都激動,雖然具體的細節並不明確。到了真的長大以後,四處碰過壁,而且覺得人生不會再有什麼大的改變,就開始變得無趣。有的人生活在舒適悠閒的小城市,生存的壓力不是那麼大,工作和生活狀態基本上固定下來也就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了。於是35歲就開始“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試想一想,“下一代”到了35歲也開始這麼想,結果會怎麼樣。人有願望,還是應該自己努力去實現。   
    人生其實有很多轉折,說不定轉過彎,下一處就有什麼驚喜。有一對現在已經70多歲了的老夫婦,他們小的時候是解放以前,都是苦孩子。結婚以後,丈夫因工受過傷;妻子身體也不好,動不動就住院,一個家簡直是風雨飄搖,說散就散。誰知道中年以後就開始轉運,三十多歲一連生了三個孩子。如今孫子外孫都有了,身體也健旺,以前想都想不到會有今天、有這麼大一家子人。六十歲的老婦一旦喪夫,也會覺得失去了人生的依託。可是如今老人再婚,開始新生活的也不少。看見他們會覺得人生是那麼的長,永遠也不要覺得已經完蛋了。   
    一個人把人生目標只是定義在有很多錢、或者定得太高遠了都是不行的。有了錢之後就不知道幹什麼了。退一步,則海闊天空。   
    戰勝負面想法   
    據統計,每天每個人所有的想法裡,差不多有60%都是負面的,例如:我太累了,再也不想繼續下去;事情太難了;沒有什麼意思等等。時不時冒出頭的負面想法阻礙了我們的進取。所以要戰勝它們。   
    每一天,人在社會中生活總是會遇到或大或小的不愉快。要不,有人怎麼說家庭主婦是最舒適的職業呢,競爭壓力小、工作環境好、人際關係單純。只是家庭主婦也不牢靠,也許十年之後,丈夫有一天晚上回家突然說要跟你分開。因為你呆得像塊木頭,完全跟不上時代變化,而你連外出打拼的勇氣都已經沒有了。這個社會充滿了競爭,無論你想做什麼,都有一大堆人排在你前面。要想人前顯貴,就得背後下苦功,沒有什麼事情是容易的、不用付出代價的。而且不像上學的時候,考到A就是A,社會複雜得多。   
    不過值得回票的是,男人忙於事業、大權在握的時候是最吸引女人的,不只是因為女人拜金,而是專注事業的男人自有一種魅力。而工作著的女性,無論自己覺得如何的焦頭爛額、忙亂無序,每一種職業都自有她的美態。《六天七夜》裡的安妮•海切不過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雜誌的記者。因為出演《我的老婆是大佬》而走紅的韓國女演員申恩慶,在另外一部電影裡飾演一位婚姻介紹公司的女職員,不太浪漫的職業吧?她總是挺倒黴的,生活一團糟,可是也真的有她的一種美麗。亦舒小說裡的各色女主角也是一樣。經過文學作品和影視的昇華,你會發現無聊的職業也有它可愛的地方。   
    生活的不規律最容易使人心情不好。夜涼如水、曲終人散;又或宿醉醒來,頭痛難耐,心中不免淒涼。雖然中國傳統認為早睡早起是最健康的,但其實晚睡晚起也是一種規律。有一位在北京開英語培訓學校的美國老頭,他的時間表是這樣的:上午十點起床,去學校工作,學校的課程都安排在下午和晚上,晚上十點結束一天的工作,回家還要看看影碟才睡覺。因為是他自己的公司,時間表可以按照他的作息來,他說自己喜歡這樣的Schedule。   
    最可怕的是感覺日子一天天的過去,而自己一無所成,什麼也沒有做,時光都荒廢過去了。在悠長的假期中,生物鐘總是變得混亂,日日睡十個小時都不止,一天只吃一頓飯。天天下決心第二天要早一點起來,哪怕是多看看白晝的陽光也好,結果第二天又渾渾噩噩的過去,於是就會產生極度的焦慮和煩躁感。如果計劃好一些假日就是用來補足睡眠、或者無所事事的,那麼心裡就不會有負疚感。同時在另一些假日安排一些計劃,可以是喜歡的閱讀、看完全套的肥皂劇DVD、旅行甚至只是按照清單去購物,然後也會因為完成了自己的計劃而覺得沒有虛度時光。   
    還有面對在工作中可能天天都會遇到的不愉快,當時我們可能生氣得要發瘋,事後想想其實都沒什麼大不了。俗話怎麼說的來著: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遇到難以解決的事端,繞不過去的坎,大多數人都會恨不得自己馬上死去,好逃開這一切。這時候要勇敢一些,什麼事情總會解決的。你所有的恐懼、問題,別人一樣會遇到,真的沒什麼大不了。   
    很久以前流行過的散文集《羅蘭小語》裡的一些話,現在看起來還是很有道理:“如能把這一天中所經的是非恩怨,都用一種寬容恬淡的心情把它看開。再重新在心中點燃起‘希望’和‘勇於生活’的兩盞燈光,我們就能用安穩愉快的心情去迎接明天。”   
    把平凡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並非同義詞,感覺幸福才是真的幸福。現代人並不比350年前的人更幸福,儘管我們相對富裕,而他們相對貧窮。美國人也並不比一定印度人更幸福。經濟學家凱恩斯說:“終有一天,經濟問題會退隱幕後,我們的心靈和頭腦會被真正的問題所佔據……它們包括生活、人類關係、創造、行為和宗教。”   
    生活總是平凡的,你要自己發掘它的意義。聰明的人會把平凡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這與是否有許多的金錢沒有關係。一個富翁有一萬塊,可是隻花一百塊,那麼和只擁有一百塊的人是一樣的。一個小康之家,可能因為妻子善於安排,孩子總是能在生日得到並不昂貴卻心愛的禮物、節日的時候一家人也總是舉行有趣的活動,偶爾還能一起去豪華飯店吃一頓飯,大家都覺得幸福。用八百塊也可以做出一千塊的排場。   
    每個人都應該時常微笑,早上精神抖擻地去工作,放寬心態去面對問題。   
    不要藉口忙亂就丟掉了自己敏感的心靈,記得過一段時間就給自己安排一個節目。有的人樂於孜孜不倦地尋找城裡新開的特色館子,然後去飽餐一頓;和朋友聚會;拜訪親戚;甚至只是買一束鮮花,也會讓心情快樂起來。   
        “人生無意義”的念頭大多在日落以後出現。每一個清晨,醒來看見太陽、花朵,感覺到風吹,就會覺得無論無何活著還是好的。所以如果心裡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那麼好好的睡一覺吧,早上醒來會覺得幸福。


第一部分 生活方式篇重新定義“中年”

    從某種意義上說,醜聞其實成全了克林頓。無論是與萊溫斯基的糾葛,還是被他那強悍的妻子希拉里抓破面皮,人們談論這位美國前總統時帶著一種對老熟人般的戲謔微笑。在中國人的觀念裡,克林頓其實已經不年輕,按年齡來說是個“老人”了。可是他似乎玩心正幟,喜歡嘗試新東西,到處招惹漂亮女人,而且對未來依然充滿了計劃。   
    克林頓說:他打算活到150歲,75歲才算是進入了中年。無論對他個人風評如何,這句話相當有道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重新定義了年齡的劃分:50歲開始才算是“中年”人。而對美國50歲的人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他們普遍認為到80歲才算是老年。   
    別放棄   
    香港女影星鄭裕玲曾經說過:自己年紀稍長的時候,因為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所以總是覺得每一次演出、或收到的邀請都是最後一次機會了。現在她看開了許多,結果發現總是還有機會的。對於年紀漸長的恐慌,人人皆有。一位16歲就出道的新晉小明星,現在有些名氣了,而且還不到20歲。最近她因為拍攝一部新的電視連續劇而接受記者採訪,她嬌嗔說這一次居然被另外一位女主角叫“姐姐”,心裡很不舒服,因為自己以前在哪兒都是最小的。以小賣小的年輕女孩子最有殺傷力,不依不饒地時時故意在眾人面前把別人往老了趕。其實跨過了一道年齡的坎,比如過了20歲,就又覺得沒有什麼了,自己在新的群體裡邊又是年輕的一個。古時秦淮河邊的蘇小小覺得上天讓她在17歲最美的時候死去是對她的厚愛,如果她真的活到了25歲花枝爛漫時也許不會這麼想。   
    35歲被認為是一道年齡大防。現在的新興企業比較不那麼“按資排輩”了,到處充斥著心高氣傲、“有創意的年輕人”。網路遊戲、影視節目製作等行業,有的公司甚至出現了驚人的平均年齡二十一、二十二歲。偶爾有一兩個敢於丟掉鐵飯碗,混跡於熱門職業隊伍的“老”人編譯一些文章,描述國外七八十歲的人們還能瀟灑地工作,社會也提供這樣的環境和機制云云。可是根本沒有人在意。職位都是為年輕人而設立的。一位朋友總是帶著憐憫語氣說某某人35多歲了還在幹什麼什麼,又某某人35多歲了還去應徵一個最低階的職位。然後偶爾情緒低落的時候又感嘆說不知道自己35歲以後會幹什麼。行內不過也就是這麼幾家公司,這麼些事情,和這麼些熟悉的面孔。35歲以後也多半是繼續幹這些事情,但是這有什麼關係?現在的人都中了“出名要趁早”的毒了,覺得在35歲這道大坎前一定得混到一定位置,之後的時間就是享受這種成功;否則就有點悽慘了。他們把35歲設立為了人生頂峰的時間點。   
    願望沒有成功,有的人就過早的放棄了。IT界人士最先喊出了“35歲就退休的響亮口號”,可是有多少人能真的實現它呢?   
    每個人也許都對“老”了以後有過設想。張愛玲和炎櫻討論老了以後預備穿什麼樣的衣服:覺得印度裝的披紗最慈悲,胖一點瘦一點都沒有關係;又覺得長大的(中式)襖褲不錯,什麼都蓋住了,可是仍然很有樣子,還有許多陳年的好顏色。因為覺得老了仍有可穿的,而且樣子還不錯,倆人開始高興起來,對老年不再那麼恐懼。事實上我很想知道張愛玲活到七十多歲的時候是什麼想法。最近有相關的資料披露出來傳奇女子張愛玲的晚年生活:張愛玲晚年手頭不太寬裕,居無定所,家徒四壁,過著一種“大隱隱於市”、與世隔離、不與人交往的生活。七十好幾的張愛玲,自在逍遙地吃電視餐、看偵探小說。逛百貨公司之餘,還不忘買一盒最新上市的眼部保養品回家嚐鮮。七十好幾的張愛玲配隱形眼鏡、帶假髮、1993年還做了一次整容手術(詳細內容不明)。她到老了真的還是不忘愛美,不忘打扮,不忘保養肌膚。亦舒在《流金歲月》裡借女主角的口,說到了四十歲就只管搓麻將、吃燕窩,什麼也不理。總之,很多人覺得一旦不再年輕了,整個人就可以理所當然的鬆下來,不用再顧及形象,可以隨心所欲地粗壯下去;人也不用再那麼銳利,多累呀——不用再緊緊跟住時代腳步。同時,又懷著深深的恐懼,“老”了以後就經受不起失敗了,不能再犯錯誤了,因為沒有改正的機會了;甚至於可以穿什麼都是個問題,出去看見別人的眼色,還不如不出門見人。   
    無論如何,才35歲就放棄——放棄夢想、放棄追求美麗,未免也太“著急”了。像李宗盛的一句歌詞所唱的:“雖然未來如何我不知道,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時間打磨的鑽石般光芒   
    上一輩的中國人到了三四十歲年紀感覺已經是小老頭、或者好似在廚房呆了一輩子的主婦和母親——黃臉婆。這其實也是一種心理暗示造成的:感覺孩子也大了,所以自己也差不多了。而好萊塢的明星多半是到了三四十歲才開始大紅大紫起來的,羅傑•摩爾50多歲時還在銀幕上飾演風流倜儻的007,和眾多美女糾纏不清。西方覺得男人四五十歲才是最有魅力的好時候,因為經過了歲月的積澱。   
    現在社會風氣已經轉變。拜科技、美容所賜以及心理因素,這一代的年輕女人似乎永遠不會出現她們母親一輩那樣的衰老程度。檯面上的先生、女士們總是看不出年齡,膚色乾淨、衣著時髦、處事成熟而且得體。不過說出自己的故事來,時代背景好像都頗有些年頭了。   
    外表年輕、而且感覺經歷過事情的人是最有魅力的,這種光芒是時間打磨出來的。喜歡喳喳呼呼的小丫頭、花樣美男的是另外一些人。現在的確是有一種愈幼稚愈流行的趨向,穿著劣質暴露服裝的美少女組合讓人慘不忍睹,Q版風格的遊戲人物造型——大大的眼睛佔據半個臉部、一比四的身材不知道怎麼會流行?不過就像近些年Prada在高階時裝界迅速竄紅一樣,經典的、確實為“自己想穿”而設計的東西總是最受青睞。男人可以有皺紋,前一陣還流行特別染一點銀髮的Style(風格),不過身體和動作要年輕。女人不能有皺紋,但是要有一點“過去”,這無疑會增加魅力。   
    有一部韓劇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一個年輕女人本來有很能賺錢的老公、有一個女兒,可是幸福的家庭生活被突然闖入的老公的情人打破了。雖然老公願意和她繼續生活,並且為她搬了家,換了生活方式,解釋那件事情只是一個意外。但是她從此對自己的家庭主婦身份、以及對人生產生了強烈的懷疑。劇中還有一個小插曲加強了這種對人生的懷疑——講她姐姐的忌日,她問媽媽是否要去拜祭。她媽媽說不用了,已經給了錢,以後廟裡的和尚會做;她的姐夫也已經有了新的太太,姐姐的女兒有了新媽媽。感覺她姐姐這個人的痕跡已經被從這個世界上完全抹去了,什麼也不剩下。女主角後來和一位鄉村醫生有了外遇,可是他們都不再相信另一段婚姻會更好;可是也不再能回到原處了。他們開著車子在鄉村公路上游蕩,不知道去向哪裡。後來遇上了車禍,醫生死了,她活了下來。結尾的時候,女主人公自述她找到了一份工作,獨自一個人生活,每天隨便找點最便宜的飯食吃了。有一天她特意穿了紅裙子去拍照片,攝影師問她今天是否是什麼特別的日子,為什麼一個人來拍照。她流下了眼淚,說不是什麼特別的日子,只是因為她沒有照片。我覺得這是一個漂亮的結尾,感覺她經歷了苦難,可是重新美麗地活下去,或者比她最初的狀態更加美麗。   
    永遠年輕   
    一切皆是有可能的。人生應該永遠保持年輕的心態。   
    “中年”是一個過渡階段,每個人都想盡量延長中年之前的狀態;不過和老年比起來,中年也還勉強可以接受,感覺還有餘力,還不那麼一切都“黃河奔流去”了。是時候應該重新定義“中年”了,把以前所認為的中年、甚至老年時間段都納入“年輕”的階段,永遠保持一顆活躍、求進的心。   
    東方人的外形顯得年輕,一位臺灣老師笑稱自己四十多歲的時候一個人揹包去美國旅行,還被美國佬友善地拍著屁股稱“小姑娘”。輪廓深邃的西方人老一點,簡直就沒法看。還有許多美國小鎮的居民,胖到二百多斤,整日與漢堡、啤酒、電視為伴,晒著加州的好太陽,日子倒是愜意。亞洲人的輪廓樣子到有點年紀的時候就顯出好來,而且我們又有禪宗文化主張的力求控制自己、堅忍的傳統。總是應該保持臉部面板適度的緊促,最可怕的是中年男人鬆垮垮好像縱慾過度的臉;做事情要敏捷一點;不以年齡為意,更不要想什麼年齡該幹什麼事。想做什麼就做吧,年齡不應成為限制。   
    壓力也是一種促進力。迴歸家庭的女人不用再日日掙扎著清洗頭髮、搭配衣服、按時趕往一個個場所,心情一鬆懈,於是多半變得邋遢起來。天天趕飛機,抱怨趕工到半夜的女人們倒還都神采熠熠、明眸皓齒。有啤酒肚腩的大塊頭老外楞把自己塞進襯衫、西裝、領帶當中,倒有一種風度;一旦敞開來晒太陽簡直就沒法看了。為什麼覺得澳大利亞人缺乏吸引力呢?因為那兒競爭不激烈、生活太輕鬆、壓力太小,人人長著個大塊頭和紅臉膛,女人有一點胖而且還穿著家常的碎花裙子。一直覺得熱帶的陽光會把人晒暈的,還有海水,簡直沒有思考的氛圍。   
    著名的華裔女性靳羽西談起自己以前的一段婚姻:已經50多歲的丈夫計劃過一種悠閒的人生——三個月滑雪、三個月旅行、三個月休息,諸如此類;而年輕十幾歲的她還有很多想幹的事情,打造出自己的化妝品王國,然後又賣掉了,總是很忙。所以後來他們分開了。其實這兩種生活都不錯,只要你自己喜歡。玩得很有追求也很好。   
    現在流行“永遠年輕”。


第一部分 生活方式篇得到“復原力”

    2000年網路泡沫的破滅時期,美國一對從事IT業的夫婦同時失業了,當時成千上萬的網路工程師們都找不到工作。由於雙雙失業,貸款購買的房子不得不出售了。兩個人的脾氣都變得很壞,爭吵、摔東西成為家常便飯。妻子找到一份報酬很低的臨時工作後爭吵仍在繼續,情況甚至變得更糟糕,兩個人一度打算離婚。在經濟狀況和情緒都最糟糕的時候,一天早上妻子在窗前發誓:要挽救這個家庭,每天想一件高興的事情讓自己的情緒好起來。她真的做到了,家裡的氣氛開始好起來。丈夫也開始在妻子外出工作的時候承擔家務、照顧孩子,並且學習新的技能。後來隨著IT業的逐漸好轉,丈夫得到了兩家大公司的任職邀請,生活開始重新步上了軌道。   
    很多人說35歲之前,很多所謂的風險其實只是人生旅途上的風景,也許對於50歲往後的人它們才是真正的風險,比如失竊、失去愛人、失業、跳槽、甚至改行。但是自己真正遇到了,那滋味苦得讓人不堪忍受。   
    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艱難困苦,為什麼有些人能挺過來?而有些人卻沉湎於絕望的情緒當中,從此頹廢下去,甚至採取激烈的手段來求得解脫。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復原力”強弱,比教育、經驗、培訓等因素更能決定他的成敗。   
    《哈佛商業評論》總結復原力強的個人有三大特徵,你只要具有這三個特徵中的一個或兩個,就能度過艱難困苦;但是你必須具有所有這三個特徵才能真正成為復原力強的人。第一個特徵是接受並戰勝現實的能力;第二,在危難時刻尋找生活真諦的能力;第三,隨機應變想出解決辦法的能力。   
    接受現實的勇氣   
    很多人會被突然而來的殘酷現實當場擊倒,例如失業、長時間找不到工作。媒體報道上海的一位研究生畢業之後半年都沒有找到工作。他是從農村出來的,本來家裡供他念研究生就非常困難了,沒想到唸完之後年紀已經老大了,還是無法賺錢報效父母。現在的就業形勢的確不容樂觀,在國外留學了好幾年的MBA、博士們甚至都在競爭月薪1500元的工作。他寄居在女朋友處,雖然女友支援他,但他心裡非常不好過。有時候他甚至想去超市應聘當收銀員,好歹也有一份收入。結果被女朋友罵他自貶身價。於是他繼續茫然地尋找著一份公司的白領工作,同時考慮是不是應該再繼續努力考博士。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三窮三富過到老。”意思是人生沒有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一些人生的低谷時期。這時,人的本能反應是對自身價值產生懷疑,甚至激烈地怨恨社會、詛咒造化弄人。能像詩仙李白那樣有極強的自信心,高吟“天生我才必有用”,然後摔柴門而去的曠達之人很少。   
    面對現實的困境,首先要有勇氣。有的人美麗而且勇敢,令人欣賞,出場時總是活力充沛、充滿了抖擻的精神和昂揚的鬥志。西點軍校的格言說:“永遠沒有失敗,只是暫時停止成功。”這樣才不會被困境擊倒。軟弱的人不敢正視困境,多半採取逃避的態度來解決問題。失戀的變成了工作狂、境遇不佳的借酒消愁、受到打擊之後開始暴飲暴食,以此來麻醉自己。就是不敢讓自己安靜下來,靜下來心靈就會受到痛苦的啃咬。有時候其實痛苦是一針強心劑,不如讓它直接刺向你的心臟,痛哭或者狂吼一番,然後睡覺。第二天醒來又是新的一天。   
    其次要接受現實。遇到挫折時,很多人不願相信這樣的事情會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當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時候,誰都會冷靜而且理智地勸解別人;輪到自己的時候就總是寧願相信自己是一個例外。   
    防患於未然的準備工作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功課。例如不要把所有的錢都花光、信用卡額度全部用完,要儲備一點存款;也不要把自己在朋友當中的信用花光,在需要幫助的時候能找到支援;計算最壞結果的可能性和殺傷力;凡事做一下第二手準備。使我們能夠經受艱難困苦的考驗並頑強生存下來。   
    尋找生活真諦   
    我們時常迷失在追求的過程之中。在現代社會,乾淨的食物、水和住所已經不成問題,於是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應該過得再好一點。有了第一套公寓之後開始追求Townhouse,有一輛富康之後還希望擁有蘭德路虎。然後呢,是否應該在海邊再買一套度假時住的房子,一年有兩個假期可以去歐洲或者東非旅行。慾望永無止境。每一次你總是想:等我有了足夠的錢以後就開始去幹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但是當生活水準上到一個新的臺階的時候又產生更大的慾望,為了補上這個大洞開始更努力地工作。漸漸忘記了自己真的想幹什麼。當這種追求難以達到的時候,就會痛苦不堪。   
    生活的真諦是什麼?不一定要達到某個固定不變的目標,而是要不斷地體驗,去嘗試新的東西,有更多的經歷。價值觀非常重要。包括你的人生方向,以及對生活中主次部分的取捨。   
    有信仰的人是堅強的。復原力強的人的價值觀多年來很少變化,並且在困難時期發揮巨大的積極作用。看看名人的傳記,有幾個是一蹴而就的?因為有信仰,清貧時可以有境界,不為別人的一時成就而心情焦灼。   
    所有自己種下的種子,在或遠或近的將來總會有結果的。   
    找到有效的迅速擺脫惡劣情緒的方法   
    寫到這裡的時候我想到自己上中學時候聽來的一個笑話。鄰居家的姐姐在一間住宿制的外語學校唸書,她有一個胖墩兒同屋。據說有一次同屋的媽媽給她送了一大盒巧克力來,作為一整個星期的零食。吃完晚飯這位同屋坐在宿舍的床上,抱著那盒巧克力,一邊說“我好不開心呀”,一邊就往嘴裡塞糖塊。結果可想而知,在晚自習以前,她就把整盒巧克力都吃光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壓方法,例如跑步、吶喊、捶打沙包、喝酒等等。據說以情緒壓抑著稱的日本人,有的公司就會設立一間“發洩室”,裡面都是軟墊和沙包,而且隔音效果奇佳,讓情緒糟糕的員工可以進去捶打、吼叫一番。發洩完出來之後就又是一個彬彬有禮的紳士。現在很多國內企業也採用一些方法幫員工“發洩”。可以匿名發表意見的內部區域網上的留言版就是一種。有的公司在會議室的白板上釘上各個老總的照片,員工可以隨便在下面寫自己的意見,有的人還拿這些老總照片練習“飛鏢”。   
    大吃一頓是很多人經常採用的一種緩解惡劣情緒的方法。俗話說捧著飽足的胃,會覺得活著還是好的。人情緒不好的時候,就容易多吃;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因為巨大的失望或者悲觀情緒,所以才會暴飲暴食,反正也不在乎形象了。劉德華和鄭秀文主演的喜劇片《瘦身男女》中,鄭秀文就是因為感情失意而吃成了大胖子,後來“瘦身”成功的同時也找到了真情。影片結尾,另外兩位失意的俊男美女,本來都很窈窕的,也開始暴飲暴食起來。所以這種方法太過危險,容易有後遺症,一旦心情好轉起來,外型想扭轉過來還沒那麼容易呢。   
    有些什麼辦法可以有效的迅速的讓你擺脫惡劣情緒呢?有的人說情緒不好的時候會聽音樂,總是把兩盤心愛的CD擺在觸手可及的地方,聽著就會鎮定下來,就算是悲傷的時候聽著音樂的時候也會升華到一個比較美麗的境界去。“原來一切的悲愁,如加以詩情和智慧去塗染,將都成為深沉激動的美麗”——這說的可能是寫作。而有的人就覺得安靜地一個人呆一會兒最有效,任何聲音,哪怕是音樂在那個時候都讓人心煩。即使只是原始的哭泣,對很多人來說也非常簡單而有效的,大哭一場之後會覺得輕鬆許多。總之,這得自己實驗。   
    想出解決辦法   
    不管出現什麼情況,善於利用現有條件解決問題的人,能夠想到別人想不到的解決辦法,從而渡過難關。   
    有個故事說一位科技新貴和一位老富翁偶然坐在一起,年輕人就問老人當年是如何致富的。老頭說當時他窮得口袋裡只剩下五美分了,於是花這五美分買了一個蘋果,晚上沒有事兒的時候就把這個蘋果擦得非常光亮,第二天以十美分賣了出去。又用十美分買了兩個蘋果,晚上沒事兒的時候把它們擦得非常光亮……年輕人以為自己將會聽到一個老套的白手起家的故事,不過還是耐心地聽了下去。老頭接著說:第三天,他就繼承了一筆200萬美元的鉅額遺產。轉折很有戲劇性吧。電影裡總是充滿了這樣的漂亮轉折,主人公某天早上一起來就發現生活完全不同了。   
    現實生活中就算開始朝著新方向努力,也得要好長一段奮鬥期之後才會有所成就,境況是慢慢的好轉起來的。倒是可以學學那位老富翁開始兩天的靈活腦筋。   
    拜傳媒發達所賜,日日在世界各地發生的災難時時刺激著人們的神經,現代人飽受鍛鍊的心臟應該比50年前的人強勁許多。近年來世界發生的恐怖主義襲擊、戰爭和經濟衰退,中國經濟轉型帶來的社會震盪,更使人們認識到:擁有“復原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第一部分 生活方式篇簡約生活

    只有一隻皮箱,就可以隨時出發,滿世界去,這種隨性瀟灑的感覺讓人羨慕。35歲以前,不變的也許只有E-mail地址,我們可能會頻繁地更換工作和住處;我們很少負擔得起也不太喜歡過大的房子,只能買得起一所小公寓,所以要學會簡約的生活。   
    不積攢身外物   
    去旅行的時候,很多人會衝動地買下一些平時都不會看一眼的“路邊攤”貨物,因為覺得既然是旅行就要買紀念品。除了送給朋友的禮物,家居雜誌裡也時常介紹要在家中展示自己去世界各地旅行帶回來的物品。於是我們就挑了諸如貝殼貼畫、有民族特色的木雕人像、蠟染的壁掛等等回來。其實這些東西在自己居住的城市都有,小商品市場裡多的是,擺在家裡多半會徒然破壞氣氛。縱然是更有特色的一些旅行紀念品,買回來以後也多半就是放在那裡佔據空間,然後落滿灰塵,最後在某次大掃除中被清理掉。也許旅行的時候買一些能穿、戴在身上,或者其他實用的東西更好;就算什麼也不買也真的可以。   
    要控制自己的擁有欲,否則很快就會有太多零碎東西,“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身外物太多,然後不斷的找更大的地方來放置它們。有了更大的地方以後,再買更多的可有可無的東西。簡直是惡性迴圈。北京那麼貴的房價,就算非常“平民”的五千元一平方米,來放你那些一年也穿不了一次的衣服是不是太可惜了。有時候覺得浪費一點錢也好,奢侈就是變相的慈善嘛;不要浪費水、木材、以及其他的資源。要經常維修自己的房子、傢俱和機器,只用稍微花一點功夫和金錢就可以使它們煥然一新,而不要總是增添新的。晶片製造商英特爾和眾多的電腦廠商們為著自己的利益,都鼓吹應該三年就更換一次電腦;而世界第一臺個人電腦——蘋果電腦的發明人史蒂夫•沃茲尼克,現在卻致力於在社群小學裡教孩子們如何繼續使用已經使用了十多年的“老”電腦。英國正在大力推行一場“再設計運動”,與傳統的設計相比,“可持續性設計”在減少廢料、降低能源與材料消耗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設計過程本身必須進行重新設計,其中最常見、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廢物利用。遵照“再設計”觀念建造出的辦公大樓,向南的坡面牆上貼著雙層玻璃整合光電池板,由45000個光電池提供73千瓦的電力,可供350臺電腦的運轉之需,能提供的“綠色能源”佔整座大樓總能耗的三分之一。一群由建築師、資訊科技專家和環境專家設計的充滿想象力的新千年住宅,採用智慧採光與通風控制、太陽能電池板和生活廢水迴圈利用……這些設計使得它比起一般房屋來能節省50%的能量、40%的耗水量。   
    有太多雜物,人好像也因此被“墜”住了。想到自己“滿坑滿谷”的傢俬就不願意移動,恐懼搬家,害怕遷徙,也排斥一切變動。在小公寓裡保持一點“大學宿舍”的簡單隨意感覺,其實會讓人心態年輕,感覺上總是還有空間。且慢修建有四面從地板到頂棚大書櫃的專用書房,減少那些“為裝飾而裝飾”的無用擺設吧。日常拎的挎包總是要比一般的大,裡面可以裝下“全部家當”。出差旅行的時候包又總比別人的小,自己可以拿得動,可以輕鬆地看風景,不用求人幫忙;包內總有餘地以便放入行程中增加的物品,而不用在旅行結束時增加一個笨重的大旅行箱。   
    顯示品位的東西一兩件就好了。生活簡單但是要精緻。有的東西應該夠舊、夠隨意、夠不起眼,卻還同樣地昂貴。投資一隻名牌皮包勝過一堆亂七八糟的七彩衣服。消費是個人風格的投射,不要只是貪婪地將奢侈品搬回去。開始我們注重價格與功能,然後寧願花費甚至比商品本身更貴的價錢在包裝上,而現在重要的卻是“態度”。這樣的“新吝嗇主義”實在是有許多實際的好處。例如用500塊錢做出1000塊的排場,聰明人總是有這種本事。   
    學會簡約,就意味著要學會丟棄。凡是超出帶一隻皮箱即可搬家之空間預算的物品通通要從擁有目錄上刪除。同樣的東西有了新的一定處理掉舊的。一年也用不上一次的東西要定期清理。只用一個牌子的柔軟紙巾、雪白的床單,這些東西決不可以湊合。可以穿破破的牛仔褲,內衣卻非常昂貴。雖然很難做到,但我們總是期望衣服兩件、長褲兩條,可以替換,塞進隨身的揹包裡就能出發。   
    如果不是超級發燒友,不用看見鄰居家買了40英寸的大電視自己也咬牙買一個,不管這個龐然大物擺在自己色調柔和的家裡是多麼的不協調。前幾年中國人家家比著買彩電的勁頭就是這樣,而且電視總是被安排在家裡客廳最中心的位置,所有的裝修和傢俱、裝飾都圍繞著電視來展開。這也顯示了生活內容多麼貧乏。而美國人都住大房子用小電視,電視機不是唯一的中心。現在中國人比拼著買車的狀況也是如此,北京街頭跑的賓士汽車比德國本土還多,一般人也把一半甚至全部的財產用來買車,用排氣量最大的、最豪華的。相反,富裕的歐洲人倒是流行開小排量的小車,從擁擠的停車處開出來的時候先把前面的車頂開、再把後面的車頂開,車身有些凹痕、擦傷也不在意。總之什麼都要比,多麼累呀。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的,節能的、環保的總是好的。   
    一本時尚雜誌上的“生活方式”欄目曾經配著巨幅照片介紹一位全美頭號LV包收藏者、坐擁兩輛賓利車、手戴25克拉鑽戒、房子大得像迷宮的美國名女人,她的母親是出生在韓國的日本人,父親是高加索和印地安血統的美國黑人。文章說她有著超人的物慾,而且決不打算節制。她的家裡到處都是從索斯比拍得的Gianni Versace早年設計的昂貴傢俱;七隻寵物個個身著名牌;一長串彼此相連的更衣室,甚至每一個更衣室都與一個臥室相連,整整兩面牆從地板到天花板都放著名牌的鞋子。這個女人的永不知足超出你的想象,房間裡到處都是她的照片、粉紅色的玫瑰,靠墊、枕頭上繡著她的名言:“男人、咖啡和巧克力都要昂貴才好。”“做女王真不容易!”而這一切是如何得來的,因為她嫁了一個比她大18歲的富有丈夫。這簡直是教壞小孩子。才十幾歲就學會了利用一切機會展示自己,期望找到一個富翁,從此一步登天。因為沒有人告訴她們浮華背後的骯髒和辛酸。一個LV的包包頂得上普通人家一年糧,等到自己有能力的時候,用它犒勞一下自己的努力終有成果,你會很開心。當買到第101只包包時,你還會有感覺嗎?   
    電子化   
    拜現代科技所賜,我們隨身的膝上型電腦裡可以存放上千本的電子書、眾多MP3格式的音樂。找到數字格式的書或歌曲之後,就可以毫不猶豫地把藏書和CD送給朋友了。厚厚的好幾本相片薄子也可以清理了,電子相片都存在電腦裡,只有需要寄給別人或者掛出來的時候才打印出來。這樣可以省多少地方,少積累多少灰塵呀。   
    以前我們買電視機、DVD機、音響,現在用一臺電腦就夠了,可以看電視也可以看影碟。   
    我喜歡惠普公司最近提出的數碼家庭計劃:一個存放家中所有電影、音樂、照片和其他檔案資料,甚至可以控制和錄製電視節目的電腦;可以放置在你所需要的任何房間任何位置的超薄顯示器——一個或者多個;掌上電腦同時可以用作家中的“超級遙控器”;有了這些基本裝置後還可以新增其他的配置,例如用投影儀作為便宜的家庭影院的組成部分,在家中享受電影院般的視覺效果,而且不佔地方。最好的是所有這一切裝置都可以無線連線和操控。   
    技術帶給我們輕逸的力量,讓我們更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只要帶著膝上型電腦或者小小的掌上電腦,就等於隨身攜帶自己全部的“精神生活”。這樣你去到任何地方都可以保留自己的小小世界。還有小到像一塊橡皮的移動儲存器可以掛在鑰匙鏈上,方便地擱在口袋裡,裡面存著所有備用的檔案,只要將它連上任意一臺電腦你就可以開始工作了。這樣你就不需要帶上還是稍嫌笨重的膝上型電腦。工作的時候同事間隔著隔板可以用郵件或MSN交流,不用站起來說話。如果買了個新玩意兒,也可以用手機拍下照片來,發電子郵件給好朋友分享。如果你鞋子多的話,可以用數碼相機給每雙鞋子拍照,然後打印出來貼在每個鞋盒子外邊,使自己取用方便。   
    電子化也是節省資源的方式。“無紙辦公”、用手機簡訊或者電子郵件代替傳統的紙質賀年卡、甚至逐漸用可以方便互發的電子名片代替紙名片,可以大大減少紙張的使用,意味著可以少砍很多樹木用來造紙。   
    態度輕鬆   
    去掉物質的煩瑣之後,心靈會變得輕鬆。   
    梭羅先生的《瓦爾登湖》是宣揚簡約主義的先驅,他寧靜、簡單而馥郁的生活越來越被世人所欣賞。自1988年12月義大利的Rassegne雜誌正式提出20世紀末的新傾向是“簡約(Minimalism)”以來,簡約的表現從藝術到設計,逐漸擴散至音樂、電影、服裝、建築及室內設計等方面。簡約表現的特點可以歸納為“單純性、反覆性、還原性、環境性”。它把藝術從繁瑣的裝飾中解放出來。簡約所表現出來的這些特點也逐漸被普通人所接受,並迅速蔓延。帶來簡潔、高雅、適度、明快、和諧之感的簡約原則已經成為許多人熱衷的生活基調。   
    現代人在華麗辭藻的運用上越來越有才華,很多人津津樂道於所謂的“商戰”,描寫得如同波瀾壯闊的歷史電影。在一本企業老總的傳記書上也開始用上“希望、雄心、背叛、絕望和家族榮譽”這樣的詞彙,看起來有點可笑吧。態度輕鬆一點吧!不要把人人都描寫成英雄,把小小事件都形容為“歷史的瞬間”。   
    簡約其實也是一種刪除掉民族、地域感覺的通用規則。現代人應該是一個世界公民。有國際化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心胸開闊,可以接受任何新奇事物和理論。酒店和機場快速通道讓時空不再成為距離。現代生活的調子比較easy(輕鬆),習慣於以一種自嘲、輕鬆的語氣談論話題。所謂“傳奇人物”應該是沒有年齡、沒有過去、沒有地域特徵的。   
    簡約這個主題詞貫穿著全部的生活。


第一部分 生活方式篇確立鮮明的個人風格

    要想成功,必須確立鮮明的個人風格。   
    英國人連襪子、手帕都要熨燙;法國人在非洲叢林裡也一樣鋪著雪白桌布、擺齊全套餐具、穿小禮服用餐。聽起來似乎有點可笑。可是總有人悠遊地在海邊讀書,有人在擁擠的地鐵裡戴著耳機隨音樂舞蹈。凱瑟琳•赫本以“穿褲子的女明星”而著稱,這種形象也代表著她堅毅、高傲的氣質。夏奈爾因為身體力行地宣揚舒適主義的新女裝風格和對便宜的人造珠寶的戲劇化運用,從而創立了歷史上最偉大的奢侈品牌。   
    這些就是所謂的“個人風格”。選美大賽得獎的、在電影裡飾演女一號的總不是最漂亮的那位美女,而是最有性格的、或者說最有特色的。電影裡時常驚鴻一瞥地看到不少大美女,卻是隻能做沒有名字的配角,美則美矣,沒有靈魂。成功的男人也是這樣,多半是帶著點缺點、但是個人風格極其鮮明的人。一開始人們也許會不適應這種風格,久之反而會覺得這是優點。而四平八穩什麼都不突出的人,別人想把你擺在哪兒都不合適。   
    境界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裡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多麼美麗的辭藻也比不上有“境界”。在討論其他許多問題的時候,這個原則都適用。拿一個人留給別人的印象來說,別人看見的可能是他的具體的髮型、衣服、表情、談吐和行為,這些都不過是細枝末節的“辭藻”而已。但是總有一個概括的模糊的總的感覺,所謂氣質這個東西真是有的。   
    鮮明的個人風格會抹掉不利的細節。就像一位傳記作家這樣描述一位具有戰略家風格的女性總裁:“她可能對於整件事情沒有一點頭緒,但她說話的方式是那麼自信,你根本就不覺得她沒有頭緒。在各種情況下她的策略就是儘早進入話題,而其他人則可能還在籌劃總結階段。別人從來察覺不到隨著討論的話題深入,她的聲音就小得多了。”具有領袖氣質的拿破倫揮劍指揮軍隊前進時,別人只看到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根本注意不到他只有160釐米多一點的可憐身高。笑容如春天般明媚的美女使人根本注意不到她的裙子有點舊、鞋子不是今年最新的款式、甚至身材比例並不勻稱。有人說名模Kate Moss瘦得像個鬼,不禁替她的丈夫擔心。還有小眼睛、厚嘴脣卻很走紅的模特呂燕,一開始所有人都置疑這麼“醜”的面貌怎麼會紅。請注意“風格”二字。同樣的紅色高跟鞋穿在王菲身上是非常時髦、非常波普;換一個人穿著就是惡俗不堪。還有蓬蓬紗的超短裙也是一樣。“辭藻”本身無罪,關鍵是看誰來表現。   
    建立起個人風格的東西包括很多。總是應該具有堅定的原則,並將之貫徹到自身從內到外的始終。生活中每個人的活動內容大致相同,但感覺卻是完全不同的。身在匆忙的都市,也要給自己找一個理想。或者只是一個外型、或符號的特徵,遊蕩的城市獵人、古老電影裡的“五朵金花”——那個少女被人們永遠記住的回頭時那一雙勇敢而明亮的眼睛,只此一瞬也已足夠。生活的調子應該是陽光的,又帶著少許一點頹廢。在一個領域裡小有建樹,眾多職業各有自己的經典形象;同時順應自然的喜好培養閒情逸致。總的來說是積極的,但不用每週例行公事地堅持臉部美容或健身。有環保觀念,浪費錢沒有關係,但是不要浪費資源,例如水。在眾多的場合一般是應對得宜的,但是偶爾也會毫不客氣地應付不想與之來往的人。較之一般人總是更為悠遊,無論何時何地。當然,以上這種風格並不是人人喜歡。你還可以有別的選擇。   
    個人風格應該具有連貫性。簡單的說,如果你第一天穿藍色衣服沒有人注意,但是你一連七天都穿藍色,這就成為了你的風格。當你成為一個名人的時候,哪怕粗鄙的口頭禪也會變成經典的符號。   
    細節   
    簡單、有型、隨心不羈而又素淨沉實、年輕有為還帶一點禪味的衣服,就像我們想要的生活:隨意而合身,又足夠Smart(聰敏)去應對種種。   
    衣服是個人風格的細節之一。手腕強硬的公司女CEO(執行長),聲稱自己只穿昂貴而且奪目的衣服,絕對只要這種風格。代表性格的個人基礎色是外型特色的關鍵,逛商場時吸引你的衣服往往色彩都差不多。一般來說,喜歡紅色的人是精力充沛的行動派。對於豔麗不可方物的美人,紅色最合適不過。但實在難以找到把太多的紅穿好的女人,偶有紅色小挎包、單件衣裳、首飾還算俏麗。喜歡綠色的人尋求心境的平靜和安寧。綠色也是不能用太多的顏色,否則會顯得像顆花椰菜;用好了則顯得俏皮。喜歡黃色的人創造力豐富,好奇心強。除了關心身邊的小問題,更關心社會上的大問題。還有強烈的追求高貴的理想和參加社會活動的慾望。表面上喜歡黃色的人熱愛交際,但是事實上心境孤獨。有的人因為喜歡陽光而喜歡黃色。喜歡粉紅色的人常懷有少年人的願望。但是太CUTE(可愛),是過分的任性、鹵莽和倚賴的顏色。喜好藍色的人,能按常理冷靜地考慮問題。表面上看,容易接近,實際上難和他人合得來。藍色其實是最多人擁戴的顏色。不信召集二三十人做個調查,讓喜歡藍色的人站到一邊,一般會站過十幾個去,佔百分之七八十。喜歡紫色的人,多有藝術氣質,易形成排他性。紫色是瓊瑤式言情小說女主角的顏色,和依依、菀雲之類的名字相配,用一點是氣質,用得多了有點過時的酸溜溜的感覺。喜歡褐色的人,做事保持良好的動機。相信自己的價值觀,害怕做出大的變化。不過因與咖啡和巧克力的顏色相同,現在人也覺得是高雅的顏色。喜歡黑色的人,對事物抱積極的想法。在他人的眼中,不僅表現得有常識,而且在裝扮、談話、禮儀等方面都表現得較好。黑色的確是時下被認為在正式場合較得體的顏色。一櫃子互不搭調的衣服最讓人苦惱,解決的辦法是最好只選一個色系的服飾、或者兩種易搭配顏色的上裝下裝,這樣衣服只需按季節分隔,早上隨手拿出上衣下裳來,套上就能出門。為免單調,再另買一些七彩衣飾。最好買之前對用途有明確的計劃,例如海邊度假、聖誕晚會之類,連包和飾物都配套買,省卻穿用時搭配的煩惱。   
    濃重的化裝、和大嗓門及粗金鍊子一樣過時了,顯出江湖氣來。每天從頭到腳無懈可擊、過分正式的著裝很累,也並不討好。出場時鑼鼓齊鳴、讓所有人眼光掉轉方向,那一般是奇怪、扎眼,而不是真的美麗。也不要隔著整個場子高聲招呼你的熟人,即便你自己不覺得也要為別人是否尷尬著想。現在講求的是Smart Casual風格,輕便而講究細節。行事不張揚、不刻意顯現、不勉求大眾趣味認同的。這種追求甚至是苛刻的。講究低調,用“高階灰”形容白領、金領一族,偏灰的顏色被認為較有品位。家居產品、食品、洗衣粉之類的廣告多用粉紅、粉藍配白色的衣著,也是比較討好的一類打扮,予人幸福感。再有就是亦舒筆下的白襯衫、粗布褲,是瀟灑而有藝術氣息的打扮,需要長相配合。   
    我們的確是在穿著打扮上花費了太多的筆墨。無疑這是個人風格最直接的對映。這一點的要決抓住了,基本上一個人在談吐、行為方面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隨身攜帶“自己的世界”   
    《紅玫瑰與白玫瑰》裡的振保在經歷了早期的晦暗生活之後,下決心給自己創造一個“對”的世界,隨身帶著。在那袖珍世界裡,做絕對的主人。例如一個輕薄的膝上型電腦可以盛裝一個人幾乎所有的精神生活內容,讓你在任何地方也可以隨時擁有自己的空間,例如回到父母的家中、或者在乏味的商務旅行時。最重要的還是精神上有原則,把平凡的生活活出有滋有味來。遇到不舒服的事情經過這麼三兩下調弄,也變得順理成章起來。在自己的世界裡做主人,不讓任何人干涉。   
    擁有自己的世界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並且記得隨身帶著。   
    離不認同的東西遠一點。我們喜歡去那些提供恆定服務水平的地方,典型如麥當勞雖然只有“垃圾”食品,但也因為“提供恆定服務”這個原因成為想隨便吃點東西時首先考慮的地方。這樣破壞心情的機率會比較少。出入固定的地方,特殊的氛圍會自動隔絕掉不相干的人。因為封面而買了內容糟糕的雜誌,跟逛內容蕪雜的百貨商店一樣的失望。看自己喜歡的作家的書,這樣總歸有保障一點。別勉強自己總是去應酬自己不喜歡的人。   
    我的一個朋友過著非常別緻的生活,我一直都打算寫一寫她。她養了一條狗,小狗剛來的時候還像個麵糰,很快就長大得不能呆在城裡了。於是她搬到鄉下去,在香山腳下的村子裡租了一個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