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怎樣做研究(七) 劉挺

怎樣做研究(七) 劉挺

在事業上每10年就是一代人,我們這一代(70年前後出生)是承前啟後的一代。我們讀書的年代沒有網際網路,與國際的交往也非常少,聽說過ACL/Coling就不錯了,都沒想過去參加。在這種相對封閉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人,要想在一個點上做出國際領先的成果,是非常困難的。博士畢業後,多數人都承接前輩,成為課題組的青年掌門,作為掌門,要管理團隊,要跑專案,事務性的工作太多,在點上的鑽研不夠。臺灣蘇克毅對於大陸青年學者過多地陷入管理事務深表惋惜,但是國情如此,一時不容易改變。我想我們這一代的使命應該是在老一輩的基礎上把國家的科研工作體系進一步完善起來,在“面”上把握住研究方向,帶領80年前後出生的一代人走上國際舞臺,在他們中間發現優秀的學術人才,為他們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支援他們在“點”上真正做出世界水平的發明創造,成為世界級的優秀學者。

怎樣成為優秀的學者

1、 基本功
無論幹哪個行當,基本功都是至關重要的,任何令人眼花繚亂的高階技巧都無非是一些基本招式的組合及變型。基本功不紮實,就會常常感到捉襟見肘,按下葫蘆起了瓢;相反,如果基本功紮實,則可以左右逢源,不受牽絆,日有所進。做研究的基本功包括數學基礎、程式設計能力、專業基本知識、英文閱讀、創新能力、寫作能力、英文口頭交流能力、組織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我一口氣列出了9項能力,而且基本上是按照一個學者成長過程在不同階段能力需求的先後次序開列的。

剛入門時,有的同學由於是從外專業轉到計算機專業來的,因此可以接著課程學習的時間補一補離散數學、概率論、線性代數等方面的數學基礎。否則一旦進入了課題,發現有的公式看不懂,再回頭看數學書,由於心情急迫,就直接翻到相關章節閱讀,又看不懂,發現需要前導知識,於是下決心啃整本數學書,啃了頭兩張,又覺得進度太慢,心裡發慌,如此反覆,數學基礎就越補越夾生了。因此,一定要在課程學習階段把相關的數學基礎打牢,並不需要記住每個公式,但是基本的概念和原理要非常清楚,進入課題後,如果遇到看不懂的公式,能夠很快地查書解決即可。

程式設計能力必須儘快過關,否則影響科研速度。程式設計不能抱著一本程式設計的書,死學其中的樣例,而應該積極地從老師或師兄那裡領到很小的程式設計任務,比如文字的預處理,或者一個演示的介面等,有了實際任務,也就有了壓力和動力,同時也便於融入研究小組,得到老師和師兄的指點,這樣進步會很快。

導師會幫助你選一些對課題有幫助的研究生專業課,這些課程務必要認真學習。由於很多選修課沒有考試的壓力,我發現學生們學得不夠認真,基礎沒有打牢,進入課題後很多概念不清楚,還需要再學習,耽誤了時間。什麼是功底,那就是對專業知識的一點一滴的積累,將來進入學術界,別的學者提到一些基本概念如果你都不知道,或者模模糊糊,就貽笑大方了。人生每個階段應該完成的事儘量要在那個階段完成,如果欠了賬,將來想補,則要償還三倍、五倍的利息,也未必能夠補回來。人到中年,猛回頭,發現自己的基礎如同蜂窩,到處都是漏洞,這樣的材料就註定無法做棟樑了,那時悔之晚矣。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英語閱讀能力,但是閱讀能力的強弱差別很大。閱讀能力弱的人讀英文好似霧裡看花,總覺得隔了一層,似懂非懂,讀得很慢,卻仍然抓不住重點,讀完了,一週不看就忘了,彷彿是沒有讀過的新文章。閱讀能力弱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語言問題,另一個是專業基礎知識不足的問題,因此除了多讀之外,專業知識的積累對閱讀的深入和速度也會有幫助。

創新能力、寫作能力,我在前面說的較多,不再贅述。在此談談英語口頭交際能力。這個能力是在參加國際會議時才會深切地感到它的重要性的。在國際會議上,各個國家的學者操著不同的英語相互交流,你的聽說能力更不上就成了一個聾啞人,異常尷尬。和“說”相比,更困難的是“聽”,常常出現一個亞裔學生作完報告後聽不懂聽眾提問的情況,我自己也是如此,印度英語、日本英語、愛爾蘭英語,我的天,你必須豎起耳朵,運用你全部的語音訊號處理能力和背景知識加推理能力才能夠懂個大概。開國際會議,中國人常常聚堆,這更障礙了你提供英語能力的機會,應該主動找外國人攀談,不要估計自己的面子,要不斷地挑戰自己,走向國際舞臺,而不要退縮在一個角落裡。現在的研究生比我們那時候得到了更好的英語訓練,只要拿出自信來,即使第一次出國,不少學生就已經具備了和外國人直接交流的能力。實際上,外國人和你說上一兩句,就能夠判斷你的英語水平,他們也會根據你的水平調整他的用詞和語速,再加上你們的談話一般限定在特定的技術話題,因此交流的難度已經大大降低了。更深層次的交流是能夠了解外國人的文化,進而使談話範圍突破學術,和外國人交上朋友。

有了上面的能力,你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學術單兵”。個人能力強,先做好一個單兵很重要,但隨著經驗的增長,你開始指導一些本科生或低年級的研究生開展工作了,兩三個人就是一個團隊,組織能力強的人可以把自己的團隊帶的生龍活虎,“嗷嗷叫”,反之則團隊內產生摩擦,反而降低效率。高年級的研究生畢竟不是老師,沒有老師的權威,也不能總通過“打小報告”對自己的“小弟”構成威懾,他應該通過自己的為人、才華吸引低年級的同學,首先得到他們發自內心的尊重,讓他們意識到跟隨自己能夠學到知識,然後再用憧憬、鼓勵、懇談、告誡等管理方法激發他們的熱情,帶動他們跟隨自己一道工作。根據他們的能力和時間合理地安排任務,隨時給予指導,並從生活上對他們進行關心,和他們成為朋友。

要成為大學者,必須在學術界,以及相關的企業界、政界建立自己的人脈,從而有機會整合更大的資源,做出更大的事業,因此社會活動能力對於大學者是必不可少的。綜合型的人才跨國個人學術原始積累階段後,會成為學術組織者,此時他們的社交才能會得到充分的發揮。

2、 學術誠信

我個人是很贊成學術打假的,今天的學術界越來越受到商業的影響,虛的東西太多,需要有“方舟子”這樣的人,震懾那些造假矇事的所謂學者。

作為研究生,要嚴格避免做犯以下錯誤:抄襲(包括在文章中混淆自己和他人的工作);一稿多投(包括一篇文章略加修改就另投他刊);編資料,刻意裁減資料,或改資料。我的鄰居原是一個學院的副院長,他在編教材時被指整頁抄襲了別人的書,受到原著者的追究和學校領導的批評,書生心窄,很快得了肺癌去世了。還有一位同學,把一篇英文論文的主要內容翻譯過來,作為其論文的部分內容投往了國內一家重要期刊,結果被該刊物認為是剽竊,申辯無效,她受到學校的通報批評。在治學問題上,不能存在絲毫的僥倖心理,否則後果非常嚴重,不但個人學術前程被阻斷,也使導師和你所在的研究機構蒙羞。

也不要做自吹自擂,比如:在文章中說自己“第一個提出了某某方法”;不要打擊同行,對同行的工作要客觀而委婉地評價,絕不能不負責任地隨意鍼砭;不要沒參與工作,隨便掛名。

3、學術勇氣與耐力

年輕人一定要有學術勇氣,敢想敢幹,絕不能墨守成規,絕不能迷信權威。權威往往受到已有成見的束縛,他們忙於社會活動,不在研究第一線,他們的觀點未必正確。因此,如果你得到了與權威不同的結論,並確信是正確的,要敢於堅持,當仁不讓於師。

學術界有很強的馬太效應,喜歡錦上添花,不喜歡雪中送炭。在你沒有被業內認可以前,你的能力和成績很可能會超過你獲得的回報,在懷才不遇之際,個別學者會踏上脫離學術圈開展獨立研究的道路,竊以為不可,要做大事,需要耐住寂寞,腳踏實地地工作,學會與人合作和交往,遲早破殼而出。

4、進入科學共同體
在你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後,可以通過發表論文,參加會議的方式進入學術界(科學共同體),這叫做入行了,出道了。在會議上宣讀論文,聽完別人的報告後當眾提問或提出建議,在會間休息時主動結識知名學者,多多結交同齡的研究生和青年學者等等,都是進入“圈子”的途徑。在公眾場合,既要虛心地向成了名的“劍客”“俠客”們請教,又不必卑躬屈膝,令人生厭。“弱國無外交”,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是本,學術交往是末,你自己的工作做得出色,別人也樂於和你交往,反之,自己的工作稀鬆平常,得不到專家們的認可,只知交往,適得其反。

5、滿懷研究樂趣

世界上有一種職業,別人花錢讓你做你喜歡的事情,那就是“研究”。經常有激動人心的發現,充分表現自我,其中的樂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科學家靜心從事研究工作時發出阿爾法腦電波,據說和僧人入靜時發出的腦電波是一樣的,對人的身心健康很有好處,因此很多學者非常長壽,中文資訊學會的創始人錢偉長先生今年97歲,用他的名字設立的首屆“錢偉長獎”頒給了92歲的“亞偉速錄機”的發明人唐亞偉先生。

如果你喜歡旅遊,那麼更要從事科學研究了,學術會議常常在風景如畫的地方舉行,陽光沙灘海浪,學者們在陽傘下輕鬆交談,沒有政界的險惡,沒有商場的喧囂,何等愜意。學者自然不如企業家富有,失去一些財富,換來的是自由。

今天是初九了,我的春節假日徹底結束,囉裡囉唆,匆匆忙忙地了這許多文字,能夠讀到此處的讀者一定很辛苦了,希望其中的一兩個觀點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