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讀後感系列:2.《看見》柴靜(三)

讀後感系列:2.《看見》柴靜(三)

    今天終於花了半天時間,《看見》的剩下部分看完了,對新聞的真實和自我認知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第15章 只聽到青綠的細流聲     梵高對他弟弟說過:“沒有什麼是不朽的,包括藝術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藝術所傳遞出來的對人和世界的理解。”黃永玉回答柴靜關於他人生哲學的問題,答:“尋常”。後來做奧運節目,柴靜做了個奧運瞬間節目,採訪一些運動員:為給孩子治病的高齡體操運動員丘索維金娜,連續兩屆奧運會因為失誤憾失金牌的埃蒙斯,伊拉克的田徑運動員還有一個舉重運動員。記錄和描述這些運動員,甚至沒什麼知名度,但是,每個努力的人身後都有故事!為了做好一個節目,他們經常熬夜採訪收集,配音,剪輯,串聯,配音等等,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一個新聞,往往凝聚了五六個人甚至更多人多天,甚至累月的艱苦創作。柴靜有次和領導聊天被指出問題,她想反駁,別錢剛打住,並說了下面的話:“別太著急回答對還是不對,清水裡嗆嗆,血水裡泡泡,鹹水裡滾滾,十年後再來回答這個問題!”作為記者要不斷拷問自己,真相到底是什麼,怎麼呈現給觀眾,往往這兩步耗時最多,也最辛苦,最考驗功力。好的新聞首先是真實,其次還是真實,最後也是真實。真實就是力量。 第16章 邏輯自泥土中剝離
    拿一個煙盒舉例,醫學家,美術設計者,經濟學家會有不同的反饋和描述,那你有自己認識事物的座標系嗎?文章大篇幅討論了農村土地問題。陳錫文:“最苦的的總是農民,最無奈,最無助的也總是農民。”因為當政者和決策者都不是農民,都是代理人,而這些代理人真的為農民說話了嗎?(這個真的有待商榷!)陳錫文提到三點,第一,不要用道德的眼光看經濟問題(地方財政z主要來源);第二,不要妖魔化地方政府;第三,不管左中右,質量最重要。中國經濟如果出問題,一定是農村經濟出問題,中國未來一個大的坎就是幾億人進城,就看這個坎能不能過去。過去了就能帶來對中國經濟不可估量的推動,過不去所有的國民都要付出代價。而能不能約過這個坎,關鍵就在於有沒有科學 民主 公平 公正的制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當前徵地制度的改革 不僅僅是再為九億農民爭取他們手中應有的權利,也是在為這個社會中每一個人尋找公平有序的未來。 第17章 無能的力量
盧安克“如果理解,然後去跟他們說一句話,跟反感去說一句話是不一樣的”盧安克追隨心的足跡。外國人對中國的評價是“中國人太急了,來不及打好基礎就要看見成果!”是啊 我們總是想快點出結果,目的性太強!這顯示我們做事的不踏實,地基打的不牢,所以很難走的遠,蓋的高。有機會和國外的人多接觸,學習他們的嚴謹和耐心! 第18章 採訪是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     藥家鑫用他一雙彈鋼琴的手刺死了張妙,他的未來也從此熄滅。“做新聞,就是和這個時代的疾病打交道,我們都是時代的患者,採訪很大程度上是病友之間的的相互探問。”由於家庭教育簡單粗暴,導致孩子有什麼想法都不願意和父母交流,遇到事情也很衝動。父親是個軍人,管他很嚴,因為父親的管教,他習慣了把事情放在心裡,不和人交流,最終在車禍中選擇了一條不歸路,不是救人,不是請求幫助,而是選擇了殺害。一個孩子的童年教育將對他(她)產生終生影響。 第19章 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
    不偏激 不憤青,多讀書,存在即合理要學會接受!是啊,人的成長一方面是變平和,一方面是變得更加寬容。 第20章 陳虻不死    陳虻的去世,有人說是一個新聞評論大家的隕落,一個時代的終結。他說,不到30歲,沒經歷過,就沒法成熟和平實,所以多去經歷,多看,多學習,多思考。里爾克說,“哪有什麼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陳虻、柴靜他們這一代新聞人,真的是踐行了這句話,“要麼離開,要麼幹到死。”責任感、使命感還是發自內心的真實。     到這裡,看見的所有內容粗略地看了一遍。《看見》中反饋的真實,自我認知,友誼,“戰友”情誼令人印象深刻,記者們拷問著自己,打磨著節目,也拷問和揭露著社會弊病與創傷,從而帶來關注和改變。錢剛說,“別太急著回答對還是不對,在清水裡嗆一嗆,血水裡滾一滾,再在鹽水裡泡一泡,10年後再回頭來看”。人的成長,對事物的認知都是需要時間和經歷來一點點打磨。整本書,也透漏著另外幾個關鍵詞,真實、寬容、平和!看見,柴靜用實踐去讓我們看見更多真相,或者看到更多現實。我們自己,也更要通過實踐去看見更多生活和人的本質,去成熟,去了解,繼而學會寬容和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