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a系列--pairs和ipairs
Lua系列–pairs和ipairs
Lua中Table的儲存方式
在看二者的區別之前,我們首先來看一下Lua中的table是如何在記憶體中進行分配的。
Table的組成:
1.雜湊表 用來儲存Key-Value 鍵值對,當雜湊表上有衝突的時候,會通過連結串列的方式組織衝突元素
2.陣列 用來儲存 資料(包括數字,表等)
我們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print('test pairs and ipairs')
local t =
{
[1] = 1,
2,
[3] = 3,
4,
[5] = 5,
[6] = 6
}
print ('ipairs ')
for i, v in ipairs(t) do
print(v)
end
print('pairs ')
for i, v in pairs(t) do
print(v)
end
輸出結果
test pairs and ipairs
ipairs
2
4
3
pairs
2
4
3
6
5
看到輸出結果是不是感覺有點莫名其妙,和平時接觸的遍歷感覺不太一樣。
我們來看一下這中間Table發生了怎樣的儲存變化
資料在表 t 中的儲存方式:
1)根據元素類別分別存進雜湊表與陣列:
雜湊表:{ [1]=1,[3]=3,[5]=5,[6]=6 };
陣列:{ 2,4 }
2)將陣列中的元素放入雜湊表:
當陣列中的元素轉移到雜湊表時,陣列中的元素變為[1]=2與[2]=4;而此時雜湊表中已有鍵值對 [1]=1,發生衝突,會將新值2重新與鍵1匹配,即得到新的鍵值對[1]=2,此時的雜湊表元素為:
{ [1]=2,[2]=4,[3]=3,[5]=5,[6]=6 }
斷點除錯驗證,
以上是純數字的內容,我們來嘗試看一下數字和表混合的內容
local testTab ={1,2,3,4,5};
-- '純表'
local testTab1 = {a = 1, b = 2, c =3};
-- '雜表1'
local testTab2 = {"zi",a = 5,b = 10, c = 15,"miao","chumo"};
-- '雜表2'
local testTab3 = {"zi",a = 5,b = 10, c = 15,"miao",nil,"chumo"};
輸出結果
ipairs testTab
1
2
3
4
5
pairs testTab
1
2
3
4
5
--------------------------
ipairs testTab1
pairs testTab1
1
3
2
--------------------------
ipairs testTab2
zi
miao
chumo
pairs testTab2
zi
miao
chumo
5
15
10
--------------------------
ipairs testTab3
zi
miao
pairs testTab3
zi
miao
chumo
5
15
10
--------------------------
Lua中的table最終在記憶體中分配都是鍵值對的形式
還是按照先雜湊(鍵值對),後陣列(值)的方式進行分配,
table在儲存值的時候是按照順序的,但是在儲存鍵值對的時候是按照鍵的雜湊值儲存的,
並不會按照鍵的字母順序或是數字順序儲存。
請注意最後一個table,即使元素為空nil的時候,也會分配一個key給它
想測試的可以自己進行一下測試。
pairs和ipairs
二者遍歷的區別,
ipairs( i開頭的巧記 int型別的數值開頭只是為了助記 不是實際含義)
遍歷的索引的特點
1.必須是從1開頭的 int型別的連續整數 1 2 3 4 5 6 7 8 9 …………………..
2.索引不能斷開,斷開則終止遍歷(當存在nil 型別的資料)
終止時機
1.索引斷開
2.下一個索引不存在
pairs
遍歷的索引的特點
1.遍歷的順序是隨機的,但是一定會遍歷整個表
2.pairs是先按照索引值列印(數字型key,可以用[ ]訪問),然後列印雜湊(鍵值對)
終止時機
1.所有元素遍歷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