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為何我工作十年,內心仍無比恐慌(騰訊產品總監曹菲)

為何我工作十年,內心仍無比恐慌(騰訊產品總監曹菲)

我從業到現在已經十年多了,這個問題是我從業五到七八年時最苦惱的話題。當時覺得這個世界太不友好了,網際網路這個行業全是年輕人,30歲以上就壓力非常大,我緩解這種壓力的方式就是每個週末必須得去做一些我認為比較有意義的事。

說到底是因為內心有恐慌,擔心有一天會失業,如果失業了一定要給自己找一個後路或者給自己備一技之長,不會因為被網際網路淘汰之後收入就銳減。

一、職業焦慮的表層分析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焦慮?先做一個表層分析。

我篩選了3個很牛的人,第一個張天一,第二個王信文,第三個09,這三個人都是85後。其中我個人最推崇王信文是,他是刀塔傳奇的創始人,據說公司的的月流水已經過兩億。張天一創辦了伏牛堂,在業內也有很高的知名度。第三個09是遊戲天才,玩DOTA的人應該都聽過,幾年前已經年薪過千萬。

再來說說年輕人比較喜歡哪些產品。這是我從團隊裡年輕人那裡收集的五個LOGO,你認識幾個?

職業恐慌的表象之二,我總結是:似乎開始有點out,驚慌。

網際網路的變化太快,不知不覺中,就已經OUT了,太恐怖。就像pony(馬化騰)某一次在騰訊內對產品經理們說:你沒有錯,你只是太老了。

我要問問在座的各位,大家是不是都曾有一個夢想,四十歲以後退休、去環遊世界?但是你真的有想過到40歲以後是什麼狀態嗎?下面我列了一些關鍵詞,來給讓大家感受一下世界的惡意。

第一個關鍵詞是工作環境。就拿我來說,7*14已經有將近兩個月,今天的PPT在上臺前兩小時還在改。網際網路這個行業就是這樣,工作苦逼,壓力山大,每個人都累成翔。

第二個關鍵詞是人物畫像。40歲我們到底是什麼狀態呢?也許那時候我們還是北漂,沒有戶口,可能是一個禿頂的中年男人,或者邋遢的中年女人,哦對了,還隨身攜帶游泳圈。這是多麼殘忍的畫面!

第三個關鍵詞是市場競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算過,90後在今年已經25歲,你以為他們還是個孩子嗎?不,他們已經屬於法定的晚婚年齡。現在各大公司入職的應該已經全是90後,就連95年的也已經開始實習。我今年面試了幾個實習生,95年的孩子非常有想法,大一開始創業,大二創業失敗,人生經歷好完整,比我強太多了。

第四個關鍵詞是養家餬口。40歲,想必大家應該都已經成家,以家庭為重心,尤其是男生還是家裡頂樑柱,可能面臨東西買不起、孩子生得起一個就生不起第二個,甚至連我們的養老金也是空中樓閣,到了60歲,我們是不是已經活不起了?

二、職業焦慮的深層次原因
上面都是表象,我再歸納一下深層次的原因,看看為什麼產品的工作焦慮特別嚴重?

第一:我們好像不會什麼技能。
大家一定會覺得這些圖示很熟悉,從axure往後呢,PS已經屬於技能豐富的檔次,很多人就是畫板或者美圖秀秀。如果會Python,那太了不起了,絕對屬於技術派產品經理。從技能點來說呢,我們好像真的不是很厲害。

第二:好像看不到什麼前景。
工作經驗應該在一個行業積累,還是多個?不是每個人都從事著、或者有機會從事著新興的領域或行業。我有一個做了十年產品的朋友,經驗很豐富,但她一直在專注地做PC防毒引擎,一直一直。那現在我們數數,市面上還在做PC防毒引擎的公司,唔,不會超過五家。PC,防毒,還是引擎,加在一起,這會是多麼狹窄的一個選擇範圍。行業的選擇對我們來說,很多,但也會很迷茫。

上次我講完課後,很多人加我微信,大多數人上來就問我,騰訊還要人嗎?但大家知道在BAT這類公司裡其他人的狀態麼?很多人並不會覺得BAT有多麼好,BAT的人天天都在琢磨從BAT跳出來之後去哪兒創業到哪兒發財。大家各有各的煩惱。

但說到專案前景這件事,可能很多人就有共識了。不是每個人都對專案的發展和方向有認知。而當我們真的遇到一個有前景的專案的時候,又有很大可能會遇到一個傻x的領導。看臺下大家都在笑,應該在這個問題上有很多共識。跳槽太頻繁不是好事,有的人會從一個行業跳到另一個行業,彼此之間沒有太多關聯。上次很多人加我微信,問騰訊還要人嗎?我覺得很難過,大家都很想跳進BAT嗎?其實在BAT裡面的人並不會覺得BAT有多麼好,BAT的人天天都在琢磨從BAT跳出來之後去哪兒創業。

第三:好像並不能做什麼創新。
在我們平常的工作裡,我最常看到的一個場景,是一寫產品需求,第一件事情就是看一下競爭對手怎麼做。第二件事呢,看看國外類似的產品怎麼做。美其名曰,競品分析!這真的是競品分析嗎?競品的分析,就是把競爭對手是怎麼做的,拿過來抄一抄嗎?大家憤青一點,就會在各種論壇上罵,中國有不抄襲的公司嗎?中國適合創新嗎?創新產品在這裡有什麼作用?

第四,我們在資訊的接觸方面,並不能與他人有明顯的不同。
理論上講,已經沒有你知道而他不知道的資訊。大家接收資訊的來源和渠道,越來越趨同。網際網路的發展,讓資訊的傳播路徑變得前所未有的短。

其次,已經幾乎沒有不懂網際網路的從業者了。資訊扁平化嚴重,資訊的分享、觀點的釋出都非常容易。這讓創新的成本在不斷下跌。看中國好聲音,就有種感覺,唱歌好的人好像越來越多,細想一下覺得這跟中國KTV普及有關係,再加上K歌軟體,是個人就能找角落練習。而很多事情,缺乏的只是練習的土壤。只要願意花精力,就會有機會。在這個資訊氾濫的年代誰都可以暢所欲言,而這兩個原因,讓我們這些在網際網路上的idea,越來越沒有優勢。因此,本質上已經沒有沒想過的點子,沒發表過的觀點。

最後一點,資深行業專家呈明顯增加趨勢。
在垂直行業一直積累的專家們,疊加了網際網路的基本技能,他們變成了行業專家,大家看到各種各樣的,包括饅頭的分享也能看到各行各業的人都有,這裡面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綜合來說,我們在本質上,好像很難和別人保持沒什麼不同。

還有一個行業焦慮的來源,是來自於產品的行業門檻,實在是驚人的低。所有的行業包括傳統行業,進入門檻最低的就是中介、銷售,以及……產品。

這種行業有一個共性,就是隻要想做,誰都可以。我見過的有從英語、數學等專業出來做產品的,有從測試和技術轉來做產品的,越來越多的人湧入這個行業,加上這個行業技術門檻比較低,就導致大家壓力變得空前巨大。

更殘酷的是,在這個行業裡,大把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我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還是來自Pony。在幾年前,騰訊輸入法其實是騰訊非常小的一個產品,有一天凌晨2點我被拉進微信群,看見Pony發了五條非常細節的建議,包括某個頁面的返回鍵應該放在下面而不是上面,類似這樣的點大概五條。最後一條是說我這個人一般比較晚休息,大家如果覺得打擾的話可以先調為靜音,明天早上看到後再回復就好。

據不完全統計,pony每天都會進行大量的體驗,然後把這些、有的甚至是非常細緻的問題,反饋給每個產品團隊。

另外一個例子來自於我的一個朋友,他在小米,某天貼了一張圖,文字寫的是“週六早晨9:30的公司地庫”。大家看得出嗎?這兩輛車都是保時捷。土豪在週末都上班這麼早,我們平常人怎麼辦啊!

其實身體疲憊並不是太大的問題,最大的麻煩來自於精神層面,你努力了,但是好像並沒有什麼卵用?總結一下是方向問題。

人的深層次痛苦來自於野心與能力的不匹配,其實這是你焦慮最源頭的東西。這也是你進步的動力。

三、怎樣擺脫職業焦慮困境?
在職場,你需要考慮兩件事。第一件是清楚知道個人發展,通俗點說,怎麼樣變成奧特曼?第二個是清楚知道行業發展,怪獸在哪兒?

首先,談談個人發展的提升。

今天在場80後多,我就用聖鬥士星矢舉例子。

星矢的成長來自於三個最重要的點:

第一個是技能,他熟練掌握天馬流星拳這項技能;

第二是心態,他堅持追求目標百折不撓,無數次被打到半死,無數次爬起來;

第三是階段,他對自己的狀態非常清楚,挑戰是從白銀打到黃金再到海王冥王,他雖然是跨級挑戰,但對自己所處的階段有一個很清晰的認知,如果漫畫一開始就去挑戰關底boss,一定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是不是?

我們先展開技能篇。

從業十年,我的面試題目基本沒有太大變化。第一你有理想嗎?第二你有特長嗎?愛好是什麼?第三個問題和別人比,你有不同嗎?你比別人更適合做這樣工作的優勢是什麼?

第三個問題其實切入的是不同的層面,理想是你的未來,特長是你的現在,不同是你對自己的認知。表面上這只是三個好像很無關的問題,但從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可以瞭解到你對自己的狀態是否有清晰的認知。

為什麼這三個問題很重要?

有一個來自我們公司vp的答案,我覺得可以比較好地詮釋為什麼:自省的時候,要區分這個是你長板、短板還是瓶頸?之前我們一直說,要把自己的短板補齊,但到了快速變化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職場上越來越少有人在乎你的短板有多短,而是看重你的長板到底有多長,能發揮多大核心價值,能怎樣解決瓶頸問題。而面試者對於問題的答案,在我看來,是對於自己認知很好的問法,也是很好的考察切入點。

四、產品素質模型的核心

我提煉了一下產品素質模型的核心,基本總結為這四點。

第一點:洞察力,從紛亂複雜表象中洞察到最深層次的原因。
之前在搜狗做探索引擎,這是一個特別前瞻的專案,簡單來說就是類似google now,在使用者的瀏覽頁面中,推薦相關閱讀。由於這種推薦並不是基於簡單的關鍵詞相關的,例如像現在搜尋框裡輸入關鍵詞就會有下拉的suggestion提示。這種推薦有一些語義上的跳躍、但對於人來說很好理解。例如使用者瀏覽一個普吉島的攻略,你給他推薦一個去那裡的特價機票很便宜,快去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吧!

剛啟動這個專案的時候,很多人覺得這個事兒很難做,團隊說應該怎麼開展這個工作?我給大家的回答是先去看使用者session。所謂使用者session,就是一個使用者在瀏覽頁面的詳情,在搜尋花了多長時間,進行了翻頁還是滾屏,在哪兒點選,在哪兒消費。

我有一個印象深刻的case,一個使用者在淘寶頁面看了一下午運動鞋,她試圖換各種各樣關鍵詞搜尋想要的運動鞋,比如耐克、粉色、37碼等等,用盡各種辦法,最後應該是快要下班的時間,她花了不到三分鐘,跳轉了三個頁面:搜尋頁、商品詳情、付款,買了一個淨化器。

我相信很多男性是不能理解女人的購物思維的,就像他們不能理解,為什麼淘寶的購物車上限是99,但多數女人常年都是滿的狀態一樣。所以從很多的表象中,我們需要去深刻洞察,才能更好地理解站在這些現象背後的,人的基本情況。

第二個重要能力是同理心。
所有產品經理都知道一些很流行的詞,比如使用者痛點啊,使用者價值啊,需求啊之類的,天天掛嘴邊。但我們認真反省一下,你真的是站在使用者角度去思考嗎?

這個我借微信的案例來分享一下吧。最近跟他們團隊有深入的業務接觸,他們給我衝擊真的很大。每個人,完成每一個功能,都充分的思考了使用者在這個場景中的各種玩法,不打磨到極致,就不上線。

大家可能有不服,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當KPI與使用者價值衝突的時候,你會選哪個?很多人都會說可能選KPI,然而微信卻選擇的是使用者價值,最難的是他們團隊規模已經到了一兩千人的時候,他們還能做到每個做產品的人都這樣想,這是微信團隊非常牛的地方。

第三個是歸納能力。
我們應當擁有比較清晰的邏輯,這是必然的。做產品必須跟開發打交道,你沒有邏輯支撐、過分跳躍開發是不會認可的。

第四個跟上一個一起說,即演繹能力。
很多人只有歸納過程,沒有思考過程,我認為產品需求不是來自歸納,如果來自歸納這個世界上的產品需求早被做完了,其實在很多地方需要跳躍。那這種跳躍完畢後再倒推回去的部分,就是演繹。

上面這這四個就是產品素質模型最重要的核心,如果同時具備這四個素質,那恭喜你,你非常適合做產品。

五、從素質模型對映到性格
優秀產品經理的性格表現為:
第一愛好廣泛,有N技之長,對於很多共性的美的東西,比如音樂、藝術,有欣賞能力。

第二容易被故事打動,有感性層,這樣容易有同理心,可以更好地換位思考。

第三理智冷靜,做事講究條理,有強迫症這種美好品質,遇到挫折不放棄有韌性。

第四在性格層面有分裂,隨意,天馬行空的部分,這是你做到思維跳躍的基礎。

究其根本原因,因為產品並不是一個依靠理性、邏輯來開展的工作,需要非常多想象力和感性的感知能力。

那也許有大部分人覺得,自己沒有命中以上所有的型別。不用擔心,往大了說,產品行業有策劃、運營、資料等等分支。拿具體的產品策劃來舉例,在其中還有更的多細分,比如商業型,策略型,客戶端型,他們對於能力模型的要求都會不一樣。

今天來了很多從業者,在這裡給大家一個建議,如果跨行業跳槽,最好是在一個垂直維度,大家在自己行業縱深維度跳比較好,例如你可以從百度鳳巢的商業產品經理,跳去類似58這種做垂直的O2O。

當然,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最適合的,比如策略型產品其實需要跳躍能力不會很強,要的是非常強的資料探勘能力和推理能力,邏輯要非常嚴密,非常精確,這樣才能夠和團隊有非常好的配合,把整個策略做得非常好。

所以,大家需要對自己正在從事的產品行業,有一個很清晰的認知。尤其在我們剛剛踏入職場的時候,一定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細分市場,就像產品一樣,基調對了,後續才能有更長久的發展。

六、心態篇:心態的修行

再來說說心態篇,這有一點雞湯的意思。但如果雞湯你只當作雞湯看,那就只能是碗湯了。如果你能對其中的道理有所感悟,那會有很多的幫助。

很多人講機會,其實有沒有想過,我們每一天都是做選擇,比如你開一個會,你在會上表現的沉默還是表現積極,今天的方案給的是偏保守還是很激進,工作裡的每一步,都是選擇。選擇會累積變成機會,機會最終會引發質變。機會來自量的積累,機會不是說來就來的。

每一個成功都不是偶然,我接觸的大神沒有那麼多,比較深刻的就是微信和應用寶,以他們的個人思維,以及團隊的整體狀態,成功絕對不是偶然。大神之所以成為大神,就是這個人哪怕不從事產品這個行業,他們在別的行業也一定也會做到頂尖。

能夠掌控大局的人應該具備三個能力:

一個叫做有激情,有激情代表你好學程度,對知識渴望度。

第二個大局觀,在快速發展行業裡面,如果你看的只有眼前的事是做不了大事的。

第三個有擔當,當老闆真的問責這個產品不好是產品經理問題的時候可以勇敢站出來。只有正視自己問題的人才能把問題改掉,發生不好事情的時候都在拼命往別人身上推其實是放棄自己改變的機會,這三個點送給大家。

七、產品經理的四大階段
最後說一下階段篇,我們做產品的每個人都需要很瞭解自己當前處於一個什麼狀態,而且知道下一個階段是什麼樣子,這樣就有一個很清晰的目標,才會更好的提升。在這裡對產品階段做一個總結,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需求入門。一般是從業1到3年的產品經理,能夠把中度以下的複雜需求拆解成文件,關鍵問題不返工,上線以後這個點子有效果。特別要注意一下,我在這裡說到的是結果有效,而不是過程的衡量。

第二個是需求初階。能把非常複雜的需求拆解完整,邏輯是完整的,需求是靠譜的。

第一和第二個階段和在一起,我把它叫做“管中窺豹”階段,由於只是區域性的理解,所以難免是“可見一斑”。

第三是需求中階。能把目標方向落實成規劃,並從規劃進一步拆解成版本,這是規劃級的產品階段,在這個階段,基本可以cover住一箇中小型產品了。我起了一個比較通俗的名字,“見山是山”。

最後一個是需求高階。我自己也正在摸索,所以在這及以上都只能草草概括。這個階段的核心是搭建產品架構,我認為本質就是洞察人性、返璞歸真的階段。這種型別的高手,可以在非常複雜的線索中,找到最關鍵的點,構建整個產品架構。架構級是“見山不是山”的狀態,在高手的解構中,山已經不是具體的山,而是一條條非常清晰的路徑,以及在這個路徑中看到的風景。

今天時間有限,我主要來對第一第二階段進行詳細拆解。門外徘徊以及剛進門的地方基本都屬於第一階段,入門級。之前老批評我們團隊的人,很多剛剛畢業不久的人,需求寫的很學生氣。

第一是沒有使用者需求分析,他們覺得自己有,但是在我眼裡不是使用者需求分析,只是自己代入的yy。

第二是容易在不必要地方做過多展開,我們做產品時候很容易自嗨,拿到一個點覺得這個點做得實在太牛,太完美了,必須做非常好的圖,用大段文字描述,在不必要地方做過多的準備工作,卻略過了核心邏輯、推理的闡述,在我看來有一點本末倒置。

第三大家剛剛走上這個產品經理的崗位,不知道經理這個title是否容易造成一些錯覺,所以這種身份上的慣性,讓大家很在意自己的身份,恨不得在每一個地方都體現我這個產品經理的話語權,權威性。拿到需求,更多的是直接從資源角度分析,大戰略分析,而不是使用者的維度。

需求初級:為什麼你仍在原地徘徊?

工作兩三年的人,這個階段最需要就是進階。在這個階段會有一種疲憊感,覺得我為什麼感覺到好像沒有進步?我一直在止步不前,為什麼一直都是這樣樣子?

這時候你就要問自己,第一個問題 ,你的思維結構是什麼樣的?線性的?面性的?還是有結構的?思維的高度決定了你的進展階段。

第二個問題,你真的理解,“表達好”是什麼意思嗎?很多人在面試,我問到“你覺得產品經理最重要素質是什麼的時候”,90%的人都會回答溝通能力。其實我覺得大家對於溝通能力的理解很片面,溝通能力本質上來說不是技巧的事情,是你思維邏輯架構問題,很多時候溝通不清楚不是態度不好,而是因為我們思維組織方式,和對面聽的那個人並沒有處在一個可以對話的狀態中。

第三個問題,你在職業生涯中立足根本點是什麼?清楚嗎?迴歸之前面試的問題,還記得我的切入點麼?你做的事情和擅長的事情匹配嗎?這個事情要有深刻認知。

在我們做版本規劃的過程中,工作兩到三年的人可能很多都有這個經驗,寫一篇滿滿當當、時間安排的非常周密的計劃書。乍看上去似乎沒問題,但事實上,思維真的清晰嗎?

很多專案計劃,在我看來只是羅列,你專案關鍵節點是什麼?關鍵節點的一二三四五之間,有關係嗎?有主線嗎?作為產品,上來先去寫專案計劃,壓根沒有提你的產品需要滿足的使用者需求是什麼?你在半年時間之內需要給使用者帶來什麼體驗?迴歸到使用者價值,這才應該是產品主線。

八、長跑鞋裡的沙子
執行力是具備想象力人的最大敵人。執行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大家很多時候提到微信都說產品怎麼講,怎麼樣,我強烈建議大家拿微信最早的發版時間表對一下,研究一下那個時候,微信團隊是以一種怎樣的版本姿態,與市場爭分奪秒的。執行力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沒有這個,不要去提產品設計。有好點子怎麼樣,沒有執行力一切都是空談。

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大家要保持足夠的好奇心。好奇心短時間內比較好保持,但長時間真的很難。願意主動學習的人其實很少,我經常給身邊人推薦很多書,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我思考過這個問題,為什麼大家不願意學習?後來想明白是,你如果沒有碰到一個問題,不希望去通過書本找到答案,就不會想去學習。

學習是非常累人的事情,大家要找到好奇心,願意立足那個點,從那個地方切入更好,而不是人云亦云,今天網上公佈個馬雲的書單,明天出個馬化騰的書單,大家就開始看,這不會有效果,你讀完了就忘記了。

再說到洞察力,今天我強調了很多次,這個品質對於產品人來說的重要性。我在這裡說的洞察,並不是簡單的場景聯想,你看到一個扶梯,說“啊這個設計部符合人體工學”,這種現象級的聯想太淺層。我想問問在座的各位,你們在新產品中做過新手教學麼?做過產品引導麼?為什麼要做呢?

如果你們自己都不熱愛學習,為什麼讓使用者來學習?所以我特別認同張小龍分享中提到的,凡是給使用者設定新使用者引導以及新使用者流程教學都是非常反人類做法,自己都不愛學習為什麼把學習強加在使用者身上。

剛才講的是個人發展的部分,接下來是行業的部分,由於篇幅有限,只能後面找機會跟大家分享,行業變化特別快,日新月異,每個人都要保持非常清醒的狀態才能在這個行業中不斷髮展。

九、需求常見誤區

最後分享一些壓箱底的話,所謂需求常見誤區。

第一個,不做競品調研。從業多年,這個案例實在碰到的太多,產品做完需求,拿到大老闆手上,他先不看你是怎麼想的,而是問你百度說怎麼做的?騰訊是怎麼做的?淘寶是怎麼做的?這種文化氛圍,或者說這樣一個領導原則、指導原則,有非常大的問題。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職業生涯剛起步都是做競品分析。我覺得這個真的是非常不好的習慣。

當你調研競品的時候,你的市場,你的目標就已經被限制在研究和模仿的競品裡了。然而很多時候的顛覆,並不是來自同一維度,就像朋友圈顛覆微博,不是一個直接競爭關係,所以競品調研這件事情大家一定要非常謹慎。

那麼不做競品調研,應該做什麼呢?要做競品洞察。

還是舉微信的例子,龍哥講一個事情特別有感觸,說你要去觀察使用者潮流中使用者怎麼用,比如他們當時觀察微博的時候,主要看大家發貼時間,大家發貼文字型別等,你到底想做別人眼中的你還是自己眼中的你,從這個去佐證,觀察使用者潮流,而不是去看新浪微博有什麼功能,騰訊微博有什麼功能。這種模仿太初級。

洞察解釋的是為什麼,而不是如何。

我這兩天看一本書《人類簡史》,覺得很好,有人類起源方面的疑惑可以看一下。比如我們知道這個朝代後面跟這個朝代,我們知道是這樣,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為什麼這樣的時候,這個事情背後的邏輯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到的。我覺得如果你做競品抄襲,你真的抄的非常皮毛。

十、不要做發散性使用者訪談
還有一個需求常見誤區是不要做發散性使用者訪談,使用者訪談像薛定諤的貓,當觀察者對使用者進行擾動時,已經意味著沒有正確答案。大家回頭看一下薛定諤的貓的詳細理論,在這裡不贅述。使用者層面也要做洞察,我是一個圈,我們之外還有一個圈,由於人性天然的排他性,我們會在潛意識中忽略掉非自己的同類——他們。對於廣大使用者來說,都是被你劃在我們這個圈之外。

我們對“我”的認知,遠比潛意識想的還要大,產品經理在代入一個群體以後,會把“我”這個層面的東西放大,然而,打上標籤的“我們”,數量遠比想象中小,平常講“我們有共性”,“有好奇心”,“我們都很潮”,“都是怎樣怎樣”,其實這個標籤命中的人員很少,更大的範圍,是未知的“他們”。

因此,產品要保持敬畏心。不要輕易帶入自己,而是做好使用者洞察,去理解好“他們”是怎麼想的。

還有一個誤區,很多人講做產品要考慮技術問題。

我始終跟團隊灌輸一個理念,寫需求的時候一定不要考慮技術問題。當你在做方案的時候,你有太多技術層面的想法,帶太多實踐層面想法做出來一定是妥協方案,如果做一個妥協方案,最後失敗了,怎麼會清楚知道自己的想法在哪個地方出錯了?對於資源、技術能力,實現情況等,不要做這些東西考慮,這樣產物一定不好的東西,不代表你的水準,所以一定要做對使用者來說的完美設計,不要做太多複雜的想象。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我覺得成功對於每個人來說,可能都只是一個非常短暫的過程,一般人到一個臺階之上,想的一定是我下一個階段在哪裡?下一個路口應該怎麼走?所以我自己覺得痛苦不過是人生常態,快樂不是短暫節點,人生是一場修行,經歷過這樣的修行之後,我相信大家會找到自己在這個行業可以長久立足的點。

這個可以支撐的東西,不會因為五年之後到30歲、甚至年紀更大一點就會失去,它是一種成長在你內心的東西,是你對未來生活的把握,是你對現在自己的認知,是你對整個世界的理解和好奇。

相信大家一定會在修行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