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產品經理們,出現BUG時請別十萬火急

產品經理們,出現BUG時請別十萬火急

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失敗的產品經理,在遇到bug時,請立即動手修復它。如果bug可以立即被修復,為何要一拖再拖?PM應該是一位“執行者”,而非總是紙上談兵的“思考者”。當問題出現後,必須在第一時間搞定它。當然,這樣做可能浪費大量的時間,也可能分散精力,不過這是一位PM的最佳時間分配方式,不是嗎?

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成功的產品經理,在遇到bug時,請不要總是立即著急的修復它。不可否認,我們在遇到問題時,總是迫不及待的想改正。然而事實上,其實根本不用那麼的十萬火急,理由如下:

如果迅速解決了問題,你可能會忽略問題的根本原因。在大多數時候,每個問題都有其根本誘因。在問題剛暴露的時候,誘因一般深藏不露,有很多的可能性。筆者認為,根本誘因最可能來自於需求確認階段。多篇文章都探討了這方面的問題,比如: Stop Gathering Requirements, Follow up on requests to learn more, Find solutions that address multiple problems.

同樣,在產品管理的其他階段,這個理論也適用。有些問題可以很容易就找到根本誘因,但產品開發的真正挑戰來自各種不穩定的因素。例如,有時候一款漏 洞百出的產品在上線之初,只暴露了冰山一角:一個很小的Bug,似乎十分容易解決。另一個例子,開發過程中,團隊成員對各項功能的優先順序有爭議時,靠“民主投票”來做決策,而忘了引發爭議的源頭:對產品遠景、戰略及計劃缺乏共識。

醫生治療的是疾病,而不是治療症狀(譯註:治療感冒或支氣管炎,而非咳嗽)。醫生的任務不是治標,而是治本。對於PM而言,道理一模一樣。

讓問題暴露一段時間,或許是讓大家認識到其嚴重性的唯一方法。很多父母都會說,他們的小孩吃一塹才長一智——例 如,不去摸滾燙的炭爐——若小孩自己被炭爐燙傷一次後,他們自然會明白那東西是摸不得的。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存在著同樣的道理。當你試圖請同事修改或改進 某功能時,你需要解釋這是為了什麼。如果大家不明白改進的意義,自然會無動於衷。

舉個例子,假設你發現團隊使用的需求管理軟體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假如你希望馬上修改它,或許得花大量精力去告訴大家修改的意義,還得製作demo進 行說明。但如果讓這個需求管理軟體繼續運轉一段時間,讓它自己暴露出弱點,可能是一種更好的辦法。因為需求管理軟體的問題,在新產品上線前,你會發現有些 最初制定的需求並沒有實現。此時,你可以告知大家這些遺漏的需求,但是不需要為之耽誤了上線時間。如果你是正確的,要不了多久,大家就會意識到,因為使用 了那個糟糕的需求管理軟體,才導致產品出現一些無法挽救的Bug。

提醒,本方法需十分小心的使用。作為PM,就算你本意是為了讓同事們更透徹的看清問題,也不能忘了你是該產品最終成敗的負責人。所以多數情況下,使用本方法時,最好選擇小專案來作為案例。

問題可能沒有你想象中那麼嚴重。每次問題出現的時候——產品暴露了Bug,使用者發出抱怨,會議上的爭論——看上去總是迫切得非解決不可。於是,PM不得不暫時暫停正在進行的真正關鍵工作——戰略、計劃、使用者調研——而把精力用在四處“滅火”上。

然而,必須立即解決的Bug其實很少。同時,與PM應該著重思考的產品方向等問題比起來,這些Bug的重要性實在很低。每個Bug都 有看上去萬分關鍵的時刻,但過段時間後,它們似乎都變得無關緊要了。事實上,真正嚴重的Bug會迅速暴露出來。牢記這一點,會讓PM把時間用在刀刃上,而 不是每天都在處理危機。

花更多的時間可以找到更完美的解決方案。若在全面瞭解Bug之前,就急著去為Bug尋找答案,我們通常會選擇腦 海中冒出來的第一個解決方案。這可能也算是一個過得去的方案,不過若我們花更多時間來分析此Bug,找到其根本誘因,甚至來一場頭腦風暴,或許我們能發現 更完美的解決方案。當然了,花更多時間也不一定就找得到更棒的方案,但至少,花了時間之後,得到的不會是更少的備選方案或更差的解決方案。

下一次遭遇Bug時,請別十萬火急。PM需要有戰略眼光(不是戰術),請先分析Bug,找到根本誘因,並衡量全域性重要性,再對Bug進行解決。若不 是每一次都著急解決每一個Bug,PM可以花更少的時間四處“滅火”,從而擁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產品戰略——如何給使用者帶去更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