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學校教育真的那麼重要嗎?

學校教育真的那麼重要嗎?

  這種輿論看起來非常正確,但是其中卻有著明顯的不合情理之處。按理來說,天下最關心孩子的莫過於他們的家長。不容易理解,為什麼外人比家長更關心孩子的前途。而且,如果教育是一種註定收益良好的投資,那麼,那些家長為什麼那麼愚蠢,放著這樣收益良好的投資專案不做,而堅持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去做賠本的買賣呢?

  近日來股市的現實表明,在善於抓住投資機會這個方面,人與人之間並沒有什麼差異。所謂的個人素質並沒有在這方面造成什麼障礙。那些被認為素質低下、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群,一旦發現有盈利的機會,他們的投資熱情絲毫也不比那些“高素質”的人群差——也許更強。既然如此,為什麼偏偏在教育領域,一些人的投資願望就那樣薄弱呢?難道說他們的“低素質”集中表現在了這裡嗎?

  世事的發展偏偏就是這樣難料。就在上面這個問題的答案還不清楚的時候,近幾年來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嚴酷就業形勢卻似乎在越來越明顯地表明,那些當初不熱衷於子女接受更多學校教育的家長很可能並不是在愚蠢大發作。相反,那些拼盡全力、不惜財力供養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家長倒可能犯了錯。他們的子女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後,並沒有得到足夠的人才市場競爭能力,不但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人甚至連正常的就業都難以實現。當初家庭為了使他們受教育而投入的資金,回收遙遙無期。甚至,在一些落後地區,由於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本來已經脫貧的家庭再一次陷入了貧困。

  面對這種現狀,輿論轉而大聲疾呼改革教育體制,提高教育質量,讓教育更貼近人才市場的需要,增加學生實際的工作能力,儘量讓畢業的學生能夠找到合適的工作。

  我很懷疑這些呼籲的效果。這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實際上建立在對教育的片面認識上。由此而得出的政策建議,依我看,不但很難解決現有的問題,還會對教育體制本身造成進一步的其他負面影響。

  教育實際上就是一種人力投資。接受教育的人付出了資金,為了謀取未來更好的個人發展。這是一種投資。正常情況下,這種投資理應得到相應的回報。可以把家長看作是教育市場的投資者。像所有市場的投資者一樣,教育市場的投資者也會盡量不放過任何機會,追求儘可能高的回報。

  可見,如果教育確實能夠提供足夠的回報的話,就不會存在,至少不會廣泛存在家長阻止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多教育的情況——眼看著賺錢的投資,誰會輕易放過呢?而那些家長之所以不願意子女接受更多的教育,更可能的原因是,他們通過各種途徑感覺到,學校教育並不能保證他們的子女的人力資本實現增值,也就是不能保證子女在未來得到好的工作機會。在這方面進行投資很可能會失敗。既然預期如此,人們自然也就不願意投資了。結果,他們就成了批評者抨擊的目光短淺、只顧讓孩子賺錢的低素質家長。但是,批評者何以這樣信心十足地斷言別人的投資判斷就一定錯誤呢?

  事實表明,這些家長的判斷其實比那些批評者更正確。家長們一定是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的。他們並非不需要對子女進行人力投資。只要能夠產生足夠的收益,人們是一定會願意投資的。但種種現實情況使得家長們得出了相反的判斷。而那些批評者則往往不考慮實際情況,只是從概念和想象出發。在他們看來,教育是多多益善的事情。也許,他們的個人經歷是這樣的,但在市場中,從來都不能簡單地推己於人。對於一個人適用的東西,也許對另一個人得不償失。

  說到這裡,實際上就要涉及到底什麼是教育的問題。在許多人看來,學校教育就等於教育的全部,可是,如果把教育看作人力資本投資的話,就會意識到,學校教育其實不過是諸多教育方式中的一種。也許最為引人注目,但除此之外,即使是從受教育者的數量來說,學校教育都不見得是人力資本投資中最重要的。

  一個人接受知識、增長才乾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相對來說,學校教育雖然更為系統,但偏重於傳授書本知識和遠離現實的文化。這是由學校教育的基本方式所決定的,古今中外皆此,並不容易改變。當然,如果能接受到這種教育,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也會有相當的好處。問題在於,這種教育並非是沒有成本的——往往還很高昂。不是所有的人都承受得起這種成本的。於是,在現實中,那些無力承受學校教育成本的人,會轉而去尋找適合自己經濟能力的教育方式。這方面的現象最集中地反映在初級就業市場中。

  對於許多剛剛開始工作的年輕人來說,與其說他們是在掙錢,不如說他們是在接受另一種教育。如果一個年輕人有幸來到一個能夠提供足夠培訓機會的工作場所,即使暫時沒有很高的收入,這種工作機會也是十分吸引人的。所以,在歷史上人們可以看到,學徒制在很長時間內都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各地的學徒制都具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收入不高,甚至沒有收入,但僱用方提供手把手的教育和培訓。實際情況表明,這種教育方式在培養優秀勞動者的效率方面遠遠要超過學校教育。而且,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制度,許多出身貧寒的人才有機會用努力為自己爭取一個好的前程。

  學徒制不僅在製造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其他一些領域,比如文藝界,學徒制同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現在許多被譽為藝術大師的人,當初往往都是別人的學徒,並藉此學得了過硬的本領,並在最終成為人中之傑。相比較來說,後來系統化的學校教育在培養文藝人才方面的效率卻要低得多。

  這裡指出學徒制的優點,並不是意在鼓勵人們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當童工,而是想要說明,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教育,始終都會是人們關注的目標。但學校並不是這種教育的全部。如果看到有人不熱衷於學校教育,這時最好不要輕率地進行抨擊,認為這些人愚蠢透頂。一般來說,在關於自身利益的問題上,個人自己才是最好的判斷者。

  重要的是,必須時刻牢記的是,只要人力資本投資的需求存在,市場自然就會發展出各種層次、各種形式的教育方法。也許,這其中的一些方法看起來根本就不是教育,更像是許多人心目中的“逐利”,但如果深入研究的話,就會發現,這其實才是最適合那些人的實際情況和經濟能力的教育方式。

  其實,自身去市場中創業何嘗也不是一種受教育的方式。千百萬優秀的企業家基本都是通過自身的經營活動學到企業家才幹的。如果沒有自由的市場體制,一個社會的優秀企業家的數目就會少得多。這足以說明這種現實教育方式的不可或缺。

  也就是說,和提供其他許許多多消費品、投資品一樣,市場在提供教育資源方面的能力,也是遠遠優於其他的社會體制的。某些集中管理的社會體制,在製造聲勢方面很有特長,但在實際滿足人們需要方面其實十分低能。而市場提供的教育形式,雖然看上去不起眼,但極為靈活和多樣化,能夠細密地和消費者、投資者的需求相聯絡,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提高自身人力資本價值的要求。

  現代意義上的學校教育體系,主要目的其實並不在於為公眾提供更適用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學校教育體系是為了滿足現代民族國家向國民統一灌輸意識形態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自由的市場體制還能夠維持,人們還有機會從其他領域得到自己需要的教育。如果自由市場體制被壓制,人們要想受到教育,就只有求助於學校教育。大學生就業難的現實表明,這是在給學校教育壓上其無法承受的負擔。在這時,如果再簡單地根據人才市場需要,輕率地修改學校教育的內容,結果很可能就是,把傳授知識的學校變成了技能培訓所,變成了一個日益遠離文化的名利場。而且,可以預料,這種做法造成的整個社會的鄙俗化,其罪責一定會被錯誤地、令人哭笑不得地歸因於市場經濟體制。好在市場經濟體制在類似情況下背的黑鍋已經不少了,再多這一個也無所謂。

 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