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杭州房價居然這麼幾下就被“大資料”扒光了

杭州房價居然這麼幾下就被“大資料”扒光了

本文由作者 獸腦的世界(微訊號:zny918)授權 大資料 轉載,轉載請聯絡作者,謝絕二次轉載。

  漫長的等待

  09-10年,杭州的房價轟轟烈烈,政府出讓土地獲得收入1200億元,超過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成為全國最高。當年許多樓盤幾乎翻了一倍,成為有房的大爺大媽最快樂的談資。

  那年我拿著千把塊工資,懷著屌絲憤世嫉俗的心態,讀著高曉鬆的《不買房,買夢想》, 心想這房價tm到頭了,機會早tm沒了,不買才tm對的!雖然後來幾年,當我用同樣酸爽的心態丈量北京和上海的房價被煽了無數巴掌,可杭州的房價確實不緊不慢地躺了許多年。

  09年的歷史還會重演嗎?

  我覺得不會, 不過俺打算把為什麼放在最後,已在杭州買房的人還是晚點再艹我吧。

  杭州房勢

  對比度超強的郊區

  這兒,先拿圖快慰下大家,首先是杭州的價格分佈,我把鏈家網4000餘小區按每平米均價,畫到了圖上(點的大小和顏色都和價格正相關,價格的區間取的是8000 - 55000 / 平米,大於55000以55000計,小於亦然)。

  

  上圖看到,杭州總有些高價的小區,出現在遠離中心的郊區,比如看著左下角的大紅點『雲棲玫瑰園』,順勢搜到了『1.21億元浙江最貴豪宅成交,又在雲棲玫瑰園』,嚇得老子又去廁所撒了泡尿...

  屌絲理解不了超富帥的心態,但超富帥也沒有影響杭州房價的大局,8w一平的雲棲玫瑰園周圍遍地都是1w/平的鄰居, 所以這個地塊的均價其實不高。因此如果我們把土地分成六邊形網格,我們對網格內的房價做加權平均,看得到被平均的郊區地塊的均價其實不誇張:

  

  價值巔峰:西湖 | 一號線 | 西溪溼地 | 市政府 | 學軍小學

  杭州的高價區環抱西湖。

  五萬以上的房子沿著西湖的東岸和一號線一交叉拼出了一個人字形,但尼瑪你放大一看,發現從八萬的房子到2萬5的房子,也就走個幾百米到了(什麼叫情懷,痛砸百萬,只為坐在陽臺看西湖)。

  同樣是著名水域,錢塘江就沒那麼大魅力,江南江北,大多隻是價格比周邊略高一籌。

  好山好水好多學校,除了西湖,西溪溼地邊的房價也很高。

  當然還有些高價區,比如圈中所示,大致是學軍小學的輻射圈(這個圈不精確,示意一下),而右下角的紅點是錢江新城的,杭州新市政府就在那邊。

  

  聊聊漲價

  去年年中,股市6000點神話宣告流產。偉大的牛市破滅後,失望的資金流向樓市。然而,杭州並沒有顯示出理應呈現的亢奮,杭州漲的最快的也就20% - 30%,放到上海也只能消失在中位數的海洋裡。

  這一年,上海暴漲了, 蘇州也在暴漲。倘若我們把這三個重要城市的房價增長熱力圖畫在圖上,杭州房價的增長顯得黯淡無光(顏色為 0% - 55%的對映,超過55%漲幅的標為亮黃色):

  

  不過,少漲也是漲,杭州的房子在哪裡漲的快呢,看圖在此

  

  杭州漲幅地圖(年漲幅為 30% 以上為紅色, 不足為藍色,紅色越多漲越多,反之亦然):

  多少,我們看得到一些pattern,比如二號線及其規劃部分,給沿線的房價帶來了一些紅利,但更有意思的是板塊的區別。

  而且,杭州和上海不一樣,上海的高增長空間,多少是被中環包裹著,但杭州漲價最快的區域,卻大致分佈在城市的延伸地帶,一個內聚,一個外拓:

  

  上海漲幅地圖(年漲幅為 5% 以上為紅色, 不足為藍色,紅色越多漲越多,反之亦然):

  我覺得原因如下:

  杭州的市區,大致屬於古老、低矮、小資的旅遊片區,不會亂拆亂建。杭州的教育板塊(城西和下沙)、新的市政府、公司聚集地(濱江和未來科技城),都分佈在市中心周邊,就像八爪魚的爪子,這並不像上海,辦公樓、產業、商業密密地交織和分佈在市中心,這些資源驅動年輕人和中年人聚集,形成了買房主力軍。

  我們容易發現,拱墅區拱宸橋街道漲了(金渡北路 快速路,萬達),九堡漲了,下沙也漲了一些,但我其實不是很清楚背後的原因,歡迎大家補充??。

  而微跌和滯脹的板塊也不少,比如錢江新城,當年市政府遷過去的時候轟轟烈烈過一陣子,價格一來就三四萬,後來一直滯脹,現在也不例外, 還有新餘杭也在滯脹甚至微跌,後面會繼續提到的??。

  片區分析

  廣義的杭州很大,桐廬、千島湖和市中心都是杭州,城區們彼此很遠,相互獨立。

  狹義的杭州很小,自行車南北穿城,只消半個下午 。

  你很少見到一個省會,一個新一線城市是這樣袖珍的。

  也許因此,今天杭州還在進行大面積的建設,但是,怎麼用資料求證?

  首先擬一個指標,算算杭州房子的供應量。

  通過鏈家網的小區字典,把所有小區的戶數(一個小區有多少間房子)都採集後,按照建成年代進行求和, 就可以計算出每年供應了多少可以買賣的房子了。

  我覺得以樓為單位(或以建設面積)未必能準確反應最後的供需關係,打比方某城市的住宅低矮,每個建築住不了太多人,而某城市的住宅很高,一棟能住好多人,同樣要給2000w人住,供需關係就不適合直接用土地面積、建築個數來反應,因此總戶數,我覺得可以反映這個城市到底能解決多少個家庭的居住問題。

  我們看到,杭州的供應端還在不斷增加,(明年也許會縮減一些,因為G20很多工地都停掉了,已經能從政府資料裡看到這點),至少總體趨勢是這樣的。

  

  濱江崛起

  十五年前,濱江就已經成為一個道路寬廣、阡陌縱橫、高樓林立的水泥新城了。 那時的暑假,我騎車從蕭山去杭州,最大的屏障卻是這段平坦的城市道路,因為買不到一瓶可樂,沒有一家餐館和超市。

  那時偌大的濱江,到處都是光禿禿的住宅區,白天看不到晾衣服的架子,晚上見不到視窗暖色的燈光,稀疏的人流竟養活不了幾個超市,因此幾乎在我離開這裡後的十年裡,都覺得濱江和無數鬼城一樣,是災難性的爛尾投資。

  很多年後某個早晨,當我被濱江早上巨大的人流淹沒的時候,才意識到,這真是個成熟的大板塊了。

  濱江有許多公司,也有很多學校,阿里、網易、華為,都在濱江有點,習近平來杭州,參觀濱江的企業。我爬過餓了麼的外賣訂單資料,濱江的訂單巨大無比,直接埋沒了蕭山老城區。

  杭州的任何一個區,都沒有濱江區的人口增速快,從2000年到2010年,濱江的人口翻了3倍,你可以參考人口普查資料。

  09年來,濱江的房價一路往上,從09年至今,翻3倍的房子也並不為怪,而我們也很容易能看到濱江和其他區的建設量趨勢變化。

  如果我們打印出近年來(2010-今開發完成)的小區,以小區的規模對映到點圖的顏色和大小上,而我們也容易發現,濱江目前的趨勢是往東擴充套件,主要在1號線和2號線之間,而其中北邊就是現在的g20會場。

  

  一路向西

  作為今天市中心的武林門是老杭州的城門,往北就是農村,現在已經是市中心了。

  同事說,杭州人喜歡城西。杭州城市突破了武林門後, 多少是向西發展了。

  13年來阿里,剛搬到新園區,第一次過來,計程車在空空如也的文一西路上一馬平川,上六樓一看,周圍都是綠色的,忒tm鄉村了。

  14年我住在公司附近,周圍已經是工地的世界,每天六點準時都被門口打樁的聲音吵醒,上班的路每天都是髒的,變成了工程大車的塗鴉傑作。

  15年每天九點上班,車已非常多了,高教路已經堵成翔,隔三差五可以看到焦急的司機衝上了綠化帶,而公司門口的車也停出了幾公里...

  阿里巴巴作為未來科技城的一個部分,就吸引了2w多人的流量,如果按照未來科技城的規劃,這邊聚集的人會更多,當我身邊的小場景放到大環境裡,才發現我們正處於餘杭大開發的核心地帶,而餘杭的開發目前的體積,也是全市所有區最大的:

  

  不過雖然餘杭區人口增長很快,這一年的增長表現卻是比較平淡的,未來科技城附近平平,新餘杭一些盤都開始跌價了,是否看漲未來,還是個信念問題??

  城市屬性更重要

  上海人為浦東浦西哪個牛爭了那麼多年,北京六環自然和宇宙中心五道口大不一樣,不同的地段,差個10倍的房價也是正常。

  我覺得城市是個抱團取暖的組織,比如房價的漲幅。

  看了十個城市內部的漲勢分佈,也比較了之間的差異,容易發現,相比城市內的房價差,城市和城市之間的平均漲幅差異更大。

  西湖區平均漲了50%,上城區是不會只漲20%的,我覺得作為一個袖珍的新一線城市,杭州面積不大,坐幾站地鐵也沒差太多啊。而城市與城市之間就差遠了,只有國道省道鐵路稀疏相連,即便現在有了高鐵經濟,他們依舊是相對獨立的孤島,除了物理隔離,還有社交隔離,缺少『你漲我tmd也漲』的情緒互相渲染。

  因此,我們回顧文初的三個城市漲勢地圖,蘇州和上海暴漲,然而杭州全體暗淡,杭州漲的多的,在上海還沒到中位數。

  通過比較 揣測未來

  有人說杭州庫存已過高,有人說杭州還是窪地,我們如何通過資料做點分析?

  我又舊事重提,一條資料狗的上海買房攻略裡已經寫過一遍:

  在知乎上眾多回答裡,我很感興趣的是這個答案 中國樓市房價是否會崩潰?何時崩潰 莫名的回答

  有研究對美國、澳州26個房價超高的城市的研究表明,其中有23個都有嚴格的“可持續發展”法案,比如舊金山灣區, 5 / 6的土地是不能開發的, 沒房子可賣價格就水漲船高了。而一些城市,比如Houston,全美第4大城市,收入很高,但房價卻是美國前15的低, 有錢並沒有說明房價一定高,而加州的Palo Alto,由於政府控制房屋建設,從1970到1980年十年間,甚至一所新住宅都沒有建起來。雖然這十年間,當地的人口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可房價卻翻了4倍。

  所以,如果政府減少土地供給,也就是減少每年新增的房屋數,房價一般就會漲,即便人口不變,其實這個在中國各個城市也比較明顯。

  杭州的房子增速在加快

  我們把上漲很凶猛的北京、上海、深圳、廣州與杭州並列,繪製其戶數增長曲線(每年新建設的房屋量為y軸)時,奇蹟發生了,看下圖,填色部分為杭州,其他城市的建設量都在一路下行,而杭州的建設量在一路猛漲,真的是猛漲!...

  

  看過美國的房價規律,我對杭州的未來深表憂慮。

  不過萬一建設量上漲,人口增加也快呢?

  回顧杭州的人口變遷

  那會不會,雖然杭州人口的基數不大,但還以一個很牛的速度在增長呢?

  首先看看其他城市, 百度搜索『北京 人口增長』,百度給你吐出個曲線:

  

  本世紀後北京的人口竟然增加了60%有餘。

  然而杭州的人口增長一直非常漸進溫和,即便從1990年到2014年近25年,本地戶口數也就增加了30%,人口變化不是很大(資料來自杭州市統計局)。

  但還有一點很有意思,杭州市的非農戶口卻增加的比較快,14年是90年的2.4倍,我把圖畫在下面,黃色的是城市戶口的變化,灰色的是總人口的變化,有意思的是1994年左右,農村轉城市的人忽然多起來了。

  因此雖然基數變化沒那麼大,但結構變化還是挺厲害的,也許真是這些進入城市的人口,購買了越來越多的商品房。

  

  這個人口刺激對越來越熱火的建設量而言,應該還是不夠的,所以有了之前我的分析,杭州市中心的人均保有商品房量比北京、上海、深圳甚至南京的量要大,因此其漲幅很難像曇花一現的09年一樣萬流湧動了。

  供需關係大PK

  因此,我覺得需要有一個指標去刻畫這種供需關係,最簡單的也許就是人均商品房套數,假設叫K, 如果全城都是三口之家,每家一套房,則k = 1 / 3 = 0.33, 這個指標越大則越供大於求,如果這個指標比較小,你大概是能想到有好多白領屌絲們都要擠隔板房、地下室以及八人一間的大通鋪了(俺的北京記憶啊)。

  然而杭州那麼大,千島湖和桐廬縣也是杭州,海量的農村。鏈家的住宅資料都是商品房,沒把農民自己蓋的小樓算在裡面,如果一個地區農村或城中村多,k就很小,資料顯得好像房子很稀缺似的。

  所以我想到的一個辦法是,找城市最核心區,也就是高樓林立,沒啥農村戶口的區域做對比,這裡的人口比較接近購房人口,因此可以直接拿 商品房總量 / 人口總量作比較:

  杭州市的上城區和下城區基本是沒有農田的,杭州濱江區、西湖區可能有一些城中村/農村,指標可能略低些,對比上海徐匯、普陀、楊浦,北京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可能有些農村),深圳的福田區(可能有些城中村)、南京鼓樓區等,通過這些區域的商品房數量和人口 (所有人口資料都是晚於2010年最後一次人口普查的, 最近的是去年)計算k值:

  

  我不知道鏈家網南京的小區資料採集總量是否全面,但總體上,杭州人均擁有的房子竟然齊刷刷是最多的,相對而言,我猜測杭州的建築造的有點多。

  寫在最後

  房價的漲價就像一個殘忍的濾鏡,拉開了社會的對比度,有房的人在牛市賺了一票子錢,沒房的人增加了一個巨大的臺階。

  相比北上廣深,杭州房價不算高,工資 / 房價還是比較合理,在這個層面上我覺得杭州是個宜居城市,有效工資比較多。

  總之,我狗覺得,杭州的房子也許還會往上走,但投資潛力不如北上深圳的機會,享受生活等其他需求顯得更重要些。

  這篇文章就到此為止吧,許多觀點距離純資料展示有點遠了,見仁見智的事誰都能扯一點,還是兼聽則明好。也歡迎大家在俺的公眾號裡留言。

  一點預告

  我狗比較俗,還是拿賺錢說事吧。

  若以2年作為週期,資料體現的趨勢多少是有點用處的,你可以感受些大家的投資動向,猜一猜大家一兩年裡會想什麼,甚至根據一些演算法發現一些始於毫末的動向。

  但買房是個麻煩事,你也未必想做短線。

  那麼如果是以15年為週期呢?我又回憶起默唸著艹泥大爺騎車穿過濱江2001年的炎熱夏天,如果當年我就在電腦裡裝了爬蟲和資料庫,而鏈家網已經蒐集了所有小區的價格資料,手上有個二十萬塊錢,我會買濱江的房子嗎?

  風物長宜放眼量,道理誰都知道,但眼光長遠容易麼,15年不易,何談50年?

  讓我最震撼的一副圖,關於北京的房價增長變化,下午呈現在螢幕前,多少印證了一個跨越50年的預言。

  呵呵 俺承認,有點標題黨,且待資料狗下回的大眾點評唄。

  感謝

  資料採集自鏈家網,感謝鏈家上海研發中心支援。感謝邱晨老師、 barbapapa、夏石寬、倩倩等給出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