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運營商與BAT的區別

運營商與BAT的區別

BAT其實也是運營商,運營的是網站,CM/CU/CT(以下簡稱MUT)運營的是管道。
MUT的運營特色是本地化,管道建到哪裡,就覆蓋到哪裡的使用者,地域性強。
BAT的運營特色是一點提供,全網覆蓋;藉助電信運營商的管道,一個網站就可以覆蓋全國乃至全球的使用者。

MUT由於本地化服務,而使用者是全球分佈和全球流動的,因此需要考慮聯合同行實現漫遊服務,以及需要與同行互聯互通。
BAT由於具備全球服務覆蓋面和全網端到端服務能力,因此不存在聯合同行為使用者提供漫遊服務的必要,也不需要考慮與同行的互聯互通。


MUT沒有研發能力,運營所需要的裝置,都是採購自裝置製造商;運營支撐系統也是採購自軟體開發商;
BAT有極強的研發能力,運營所需要的裝置,都是採用標準硬體+標準軟體+自研軟體;運營支撐系統也是自研;


MUT分離研發和運營是必要的,因為運營是本地化的,但全球技術需求是共同的,因此裝置研發是可以面向全球的;
BAT是沒有必要分離研發和運營,因為運營商是全球覆蓋的。

MUT實行高度標準化是必要的,因為只有制定了標準,才能實現多廠家競爭供貨。標準制定的越詳細,意味著系統被分拆的越小,意味著受廠家繫結的影響越小。
BAT不實行標準化是必要的,因為自己就是裝置研發者,向用戶鎖定服務商有利於提高自己的壟斷地位。

CT行業長期以來,服務客戶是人,服務內容是電話的傳遞,業務型別簡單,業務量有限,因此管理方式簡單。僅通過配置裝置調整引數就可以適應需求的變化。
IT行業長期以來,服務客戶是人和裝置,服務內容是千變萬化的資訊,業務型別複雜,業務量增長迅速,因此管理方式複雜。僅通過配置裝置調整引數無法適應需求的變化,必須編寫程式依靠軟體處理資訊滿足使用者需求。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
CT行業的服務物件逐漸從電話的傳遞變成了海量網路資訊的傳輸,即CT開始服務於IT,由於服務物件發生了變化,性質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巨大的資料量是以前電話時代的若干數量級倍,而且資訊源和目的的數量由於物聯網的加入,也從60億人演變為萬億個物體。
在這種需求轉換下,CT行業傳統的處理方式無法實現對多樣化需求及時的滿足,要採用新型方式,即依靠編寫程式取代引數配置,來實現自動化的運營。
因此,第一步改革就是軟體和硬體進一步分離。硬體儘量簡單化,對外提供簡單的介面,但自身儘量高效能。軟體負責處理複雜需求。軟體定義網路、軟體定義網元(網路功能虛擬化)便由此而來。


IT行業管理的裝置越來越多,從以前的1臺伺服器,到幾十上百臺伺服器叢集,到幾千上萬臺虛擬化伺服器,從以前管理一個機櫃,到管理一層機房,再到現在管理分佈在多個地區若干個機房;



現在,IT行業管理的資料已經從IDC機房網路走出,開始觸及CT網路了。資料如何從IDC到另一個IDC,如何從IDC到終端,BAT具有完全的掌控能力。而MUT對與資料如何走、走哪裡,則目前只能使用手工配置的路由表來靜態決定。


顯然,MUT很頭疼,BAT玩兒的太大,MUT快招架不住了。所以CT給IDC單獨建了一個骨幹網,讓IDC自己在這個骨幹網裡玩兒,別去禍害163網了。


未來,一旦CT界全面軟硬分離,硬體就剩下一堆通用的光纜、交換機、天線、伺服器,其它一切網元都以軟體的形式跑在這一對硬體之上的時候,MUT還有能力管理的好嗎?裝置商會進一步託管運營商嗎?一切都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