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幾歲,你的存款有多少?
看到這個標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開什麼玩笑,20幾歲我才剛畢業,能有多少存款。
這個標題是去年我在一個公眾號上看到的一個話題,作者發了一篇這樣的推文,內容只有這幾個字:“20幾歲,你有多少存款?”為的是徵集廣大讀友的答案。
剛開始看到這個話題,我和大多數人的反應也是一樣,覺得考慮到存款多少的問題,至少也應該在工作了幾年奔三的時候。
然而,當我看到網友對這個話題的評論後,真是慚愧到無地自容。
當然,評論裡哀嚎說自己月光甚至“負”婆的也不在少數,但仍然不乏年紀輕輕就資產頗豐的佼佼者。我隨便引用3條評論,大家自行感受一下:
“23歲,存款十萬,畢業一年多!”
“23歲,畢業兩年,存款22萬。”
“21歲,大學在讀,買了車,付了首付,存款40萬。”
看完這些評論,你是不是突然有了幾分緊迫感?
這個世界上,錢不是萬能的,但有錢的確能解決99%的問題,包括給我們帶來自尊和底氣。
朋友的姐姐小K出生在農村,因為種種原因,初中讀完就沒再讀書,早早就闖入社會,靠打工養活自己。
二十多歲的時候,小K嫁給了現在的老公,婚後便辭職在家,做起了全職主婦。
小K老公的工作能力中等偏上,婆家的條件也不算差,妥妥的小康沒問題。本來小日子和和美美挺幸福,無奈婆婆瞧不起她文化程度低又沒工作,視她如草芥,常常當面甩臉子。
後來,小K做起了微商,剛剛做的時候全家人都反對,說她搞傳銷害人害己,別把家裡人也搭進去。
兩年後,小K做的品牌開始慢慢被許多人熟知,並且開始贊助某知名綜藝節目。如今,小K已經開上了蘭博基尼,從村姑搖身一變成白富美。
從此,婆婆再也不敢對她惡語相向,小K也慢慢有了話語權,越活越有底氣。
中國有句老話叫和氣生財,我認為,和氣不一定生財,但有錢確實能為家庭帶來一團和氣,小K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那麼,我們究竟要存夠多少錢,才能過上安逸又有底氣的生活?
存款越多當然越好,但這個數額是無法窮盡的,我們只要達到財務自由的狀態,就能活得輕鬆自如、無所顧忌。
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狀態呢?
理解什麼是真正的財務自由
很多人都知道,財務自由的標誌就是,被動收入大於主動收入。
主動收入是指靠主動的工作換來的收入,即為錢工作而獲得的收入。而被動收入指的是不必主動工作,就能獲得的收入,即錢為你工作所帶來的收入。
俗一點的說法就是,當躺著收利息都能養活自己的時候,你就財務自由了。
要獲得這樣的自由,首先你得有一個財務自由的心態,而不是大多數人理解的,財富最大化,錢多到花不完。
曾經看到過一個年輕人的故事是這樣的:
10年前,年輕人一窮二白,隻身來到一線城市打工。剛開始,他做的是雜工,一個只有幾百元的工資,兩年後,他通過努力,工資漲到了3000多元。
工資漲了將近10倍,但他卻沒有感到財務寬鬆了。本來月入300時還能省下錢,卻在月入3000時,偶爾還要向別人借錢,因為慾望膨脹了。照這樣下去,原本“1個億的小目標” 永遠也無法達成。
後來,這個年輕人在接觸到財務自由的概念後進行了反思。他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錯誤:他追求的是金錢的絕對數量,而不是人生的自由狀態。
這也是許多追求財務自由的人所犯的錯誤:以為財務自由是一個客觀的數值,實際上,財務自由是一種主觀的心態。
Susan在《斜槓青年》這本書裡提到,財務自由的核心是自由,而非財富最大化。財務自由是為了將財務的“約束力”約束力降到最低,從而獲得個人身心的最大自由。
而對於“自由”的理解,應該是“拒絕”的自由,而非“擁有”的自由,否則慾壑難填,再多的財富在有些人眼裡始終都是不夠。
當我們不再需要為了錢而去做自己不喜歡或者不願意做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才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財務自由。
所以說,財務自由最核心的一點應該是,在實現財務平衡的基礎上,有計劃地通過理財增加自己的財富,慢慢獲得自由。而不是一味盲目地賺錢,努力擴大自己的財富,最後又因為揮霍無度而入不敷出。
平衡你的財務狀況與消費慾望
前面說到,財務自由的基礎是實現財務平衡,而實現財務平衡中最關鍵的一環,我認為就是平衡自己的財務狀況與消費慾望。
20幾歲的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沒有一個不喜歡買買買,但如果不能適當控制消費慾望,就很難產生盈餘,財務自由自然也離我們越來越遠。
所以說,當你收入只有3000元的時候,就不要過3500元的生活,你可以過2000元的生活,或2500元的生活,盈餘自然就產生了。
控制慾望,說起來簡單,但月光族都知道,這很難做到。因為薪水漲了,慾望也會隨之增長。但控制慾望,也並不是要過著“苦行憎”一般的生活。
當薪水從3000元提高到4000元時,你也可以略微提高自己的生活水準,過上3500元的生活,餘下的500元就可以存起來。這樣,你的生活質量也一直在提高,而非下降。
在平衡財務狀況和消費慾望方面,自媒體人Lachel曾提出過一個方法,我覺得很實用,就是建立“定存賬戶”和“享受賬戶”。
如果你每月收入6000,支出4000,可以存下2000,那麼,你就可以建立這兩個賬戶,每月把這2000均分,分別往這兩個賬戶存進1000元。
①定存賬戶
這一賬戶主要用來應對一些緊急重大的情況,比如生病、辭職、各種意外等,否則不輕易動用。這筆存款可以放在銀行裡,也可以放在其他信得過的貨幣基金裡。
那麼,定存賬戶裡的錢累計到多少比較合適呢?Lachel認為,至少應該等於2個月支出的總和,也就是4000*2=8000,這樣才不會在沒有工作時感到壓力(有2個月的緩衝期),當然,這裡面的錢上不封頂,多多益善。
②享受賬戶
享受賬戶是進行非必要消費的額度,也就是說,你每個月可以有1000元用來“揮霍”。吃飯、購物、玩都可以,但不能超過1000元。
這是一種很好的控制慾望的方法,你可以清楚看到自己可支配的開支,而不會陷入因為盲目節省或過度揮霍所帶來的困境。
當然,這兩個賬戶的分配比例可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定,1:1只是一個建議。
科學配置你的資產
著名投資家Tony Robbin寫過一本書,叫《Money, master the game(標題大意:金錢,掌控遊戲)》,內容很贊,但目前還沒有中文譯本。
知乎答主Richard Q把裡面的部分內容分享了出來,裡面有一個“科學配置資產”的方法我覺得很值得我們借鑑。
我們都知道,理財投資要學會分散,最忌諱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那麼,雞蛋究竟要如何放置才比較好?Tony Robbin認為,可以放在下面的這3個籃子裡。
①負責資本保值的“籃子”
放在這個籃子裡的錢可以儘可能免受通貨膨脹、金融市場的動盪等帶來的不利影響,你也可以不用天天擔心投資風險的問題。
這個“籃子”裡錢可以做一些基金、銀行定期存款等低風險收益的投資。
比如基金定投就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工具,根據自己的收入水平和理財計劃,定投的金額可以每個月幾千,也可以幾百。
與單筆投資不同,基金定投的擇時能力要求較低,長期堅持的話,往往可以獲取複利收益,不知不覺積攢一筆不小的財富。
②負責資本增值的“籃子”
把錢放在這個“籃子”,就必須做好輸掉一切的準備,投資向來就不是穩賺不賠的買賣,更何況高風險是高收益的標配。
股票、不動產和大宗商品等權益類投資就屬於這個“籃子”的工具。由於這個籃子的風險較高,所以放在這個籃子裡的資金不能太多。
③負責實現小夢想的“籃子”
嚴格地講,這個“籃子”裡的錢不是用來投資的,而是用來對自己進行獎勵的。當裡面的錢積攢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就可以用來進行一次旅遊、購置一個喜歡的物件等等,讓你在實現財務自由的過程中時不時收穫一些小確幸。
如何把錢合理地分配在這三個籃子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如果你是一個追求高收益且願意承擔高風險的激進型投資者,也可以把更多的錢放在第二個籃子裡。
以上就是我對實現財務自由的一些粗淺看法,關於理財的更多知識,還需要專業和深入的學習。
20多歲沒存款沒關係,沒車沒房沒男(女)朋友都沒關係,生活沒有絕對的可比性,每個人出生之後起點就各不相同,唯一公平的是,每個人都有學習的權利,掙錢的渴望。
想要在20幾歲實現財務自由,最關鍵的還是要學會不斷投資自己的大腦,掌握足夠的理財知識,否則即使給你100萬,你也會因為不知如何打理而全部揮霍光。
你實現財務自由了嗎?有什麼理財經驗或血淚想和大家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