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為什麼諾貝獎得主很少有中國人?

為什麼諾貝獎得主很少有中國人?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直到2012年莫言老師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獲得了文學獎,再到後來2015年屠呦呦教授發現了有關蛔蟲寄生蟲感染新療法而獲得了生物或醫學獎。談及這個問題,我想讀者的心中肯定有一個自己界定的答案,文中有一定的篇幅是論證過程,如果時間有限,可以直接移至文末檢視結論。

諾貝獎意味著什麼?

對於任何一個領域諾貝爾獎都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但是我們這兩位獲獎的老師絕對不是為了這個榮譽而在自己的領域不斷求索的,他們信奉的是宗旨是改變這個世界,讓它變得更加美好,而這個也剛好與諾貝爾獎的評判標準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諾貝獎提倡解決的全球性課題,有新的諾貝爾獎誕生也就意味將會直接或間接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讀者們都知道科技能夠給世界帶來新的曙光,但是有一小部分讀者可能不清楚文學的發展對於社會的意義。這裡會給大家簡單的說明一下,文學的意義在於心靈共鳴,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平並不會直接告訴你結果,因為這樣索然無味,而是會通過層層推進,不斷烘托,最終達到思想啟迪的效果,魯迅先生當年棄醫從文也正是希望能通過文字來喚醒沉睡的國人。我會把文化,經濟,科技,政治和教育都定性成人類文明,以下不會重複說明人類文明的意義。

世界那麼大,這難道是我更改變的?

大部分人從出生想到現在也許從想過去改變世界,因為世界太大,窮盡一生也無法用腳步去丈量,一個人的力量在萬千世介面前是蒼白的。霍金先生僅憑藉兩根手指就足以超脫這個世界,甚至觸碰到遙遠的黑洞,不過他依然是人,並且已經在2018年3月辭世。由於網路原因的限制,大部分中國人能夠查證的是霍金先生生前最後一條微博回覆了王俊凱先生(就是大家都認識的帥氣的明星小哥哥)關於對未來的思考的問題,這說明霍金先生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而且千禧一代的年輕人也思考過這個問題。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人這一生很短暫,大部分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終將化作微茫的點滴。我們回首100年的歷史輪印,把時間定位到1919年,在這一年中國是民國8年,正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五四青年運動的思潮爆發,國人都開始覺醒,歐美國家大規模開始施行霸權主義,在這100年間發生了太多的改變才有了我們現在的生活。一直到現在人類文明依然在高速的發展,全世界有超過60億的人口,總會有人對這個世界的改變作出貢獻,雖然只能是極少數的一部分人。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歷史的車輪不會因為一個人的矗立而停滯。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卻可以作出一些改變來更好的審視這個世界,至少可以做到:

讓愛你的人安心,甚至為你感到驕傲
讓你愛的人安好,並能給他帶來幸福

我認為這是人生的意義。

如果每個人都能審視這個世界,並能夠不斷的新的認識傳遞給下一代,即使不能改變世界,也能夠更加容易的改變自己以適應這個世界,與此同時,世界改變的步伐將會越來越快。

教育的意義?

在我15年前的人生中,並不清楚為何我會需要接受當時的教育,也不明白教育的意義是為了什麼?我只是知道我們學校的主教學樓前面貼著讀書改變命運,教育創造未來這8個大字,現在想來真的是意味深長。我在讀大學的時候有機會教過一批國際留學生,他們分別來自美國,英國,瑞士,泰國,緬甸,義大利和加拿大,一共有31位學生在同一個教室接受我的教育。不過國家的文化背景差異非常明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學生,名叫Nick(我不是針對誰,他確實叫Nick,中文名字叫李小龍)。每到我空閒的時間,他就會請我吃飯,這個請我吃飯是AA制,文化的差異我們不做吐槽,吃飯的時候他都會給我講聖經,當時我和寢室內的同學討論的結果,他的目的是進行文化侵略。現在看來我真的是被同學誤導了。我給他們傳授知識的同時,他們也會對我心懷感激,希望能夠分享給我他們認為正確的思想,這就是教育的意義。

把自己認為正確的對世界的認識傳遞給可能不知道的人,讓更多的人樹立正確的思想。

這也是我今天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差異?

在中國,人口基數大,由於國情的限制(主要是經濟和政治兩方面原因,我們只談經濟,不講政治),能夠讀大學的人依然是少數。因為大學資源有限,必須要篩選出一批優秀的人來進行深造,最容易的篩選的方式就是傳授知識,通過有難度的考試的方式來評估他們的學習能力,這樣篩選出來的人都是都一定抗壓能力和學習能力的人,所以普遍的中國學生更具有學習能力。

補充一點關於大學教育的意義,這是我的切身體會,具有一定的判斷例證依據。上面所講的每一小節內容都是我的主觀認識,把每一小節結合起來就會構成一個邏輯推理論證依據。中國大部分人口都是農村人口,高考給了所有人一個近乎平等的機會讀大學,能夠讀大學的人會有一個從大學(城市)到社會(城市)的相對平滑的過度過程,而沒有讀過大學的人需要從農村直接到社會,這樣顯然是比較困難的,但也不乏優秀的人才湧現,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西方的教育比較多樣化,我們以美國為例來進行例證說明。能夠靜下心來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一定是具有思想深度的人,可能看到甚至切身體會過美國的中小學教育是什麼樣的,沒錯,美國的中小學教育更加註重培養的學生的探索能力或者通俗點說是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反過來美國的大學教育會注重培養的學生的學習能力當然也少不了探索能力,因為美國的資源比較多,不用嚴苛的篩選出讀大學的人,希望給更多人讀大學的機會。

什麼是探索能力?

對於一個優秀的學生而言學習能力和探索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探索能力是在自己已有知識的前提下結合多方面的知識去發現未知事物的能力,這種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但是年紀越小就越會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在過去的10年裡,中國開始流行STEAM教育(或者STEM教育),其實美國孩子從小到大一直接受的都是類似這樣的教育,不過到了中國它成了一個商業的名詞,為了適應中國的文化差異,變得弱化了很多,甚至在有些時候矇蔽了世界的真相。

認識世界的意義?

真實的世界並不是像童話裡面那樣美好,壞人並不是面目可憎的,他們會把自己自己隱藏的很好,甚至會比大部分的好人看起來更象好人,除了我們隨時可能會發生的危險之外,還有非常明顯的階級差異。在中國是這樣,在美國階級文化更為明顯,通俗的說就是高階層對低階層的鄙視(有時候是高階層是自認為的高階層,有的時候是真正的高低階層的差異)。舉兩個例子來說明一下,現役NBA東部冠軍猛龍隊球員林書豪在小時候一直就在遭受美國血統的孩子的鄙視,但這並沒有讓他放棄籃球這項運動,另外一個例子是我在大學時期參加赴美文化交流的時候認識到的兩組美國家庭,他們都對我很好,而且也都互相認識,我原本以為他們是朋友,但並不是,而且甚至送別的時候都不會同時出現。好一些的家庭是不屑於與另外一個家庭的人交流的,另外一個家庭也明白這一點。

如何培養真正的探索能力?

探索能力的培養其實是美國孩子從小就會接觸的,這在中國幾乎是沒有的,一方面受限於教育制度,另一方面作為父母可能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或者沒有足夠的重視。我相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與之間的差距只在毫釐。我在18歲以前沒有接觸過小提琴,突然有一天我接觸了,發現真的有很大興趣,但是這已經錯過了最好的年紀。我在小學的時候接觸到一個數學題目叫做完美正方形,當時思考了一個暑假都沒有解決方案,就拿著這個問題去問老師,老師也沒有給你合理的解法,後面就不了了之了,直到後來我學習了程式設計才意識到這個問題可以用程式設計的知識通過電腦來解答。我在使用未知的思想去解決已知的問題的過程,是非常有趣的,我認為大部分的孩子也會喜歡類似這樣有趣的活動。不斷的使用未知的思想來解決問題,這樣的活動就能夠帶來思路上的擴充套件,最終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就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這也是探索能力培養的途徑之一。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程式設計之於探索能力的意義,在一些常見的程式設計正規化中有面向物件程式設計和麵向過程程式設計,現在如果給你1000萬讓你來建立並經營一所私立中學,使用面向過程程式設計就相當於是從頭到尾去做這樣一件事情,你需要考慮學校地址,學校建造,校長,老師,招生,運營等等工作,使用面向物件程式設計就相當於是上帝式的思維去做這樣的事情,只考慮需要什麼人來做什麼事情,具體這些事情怎麼做主要由對應的責任人來完成。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從19世紀中期,世界進入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率先抓住機會進入蒸汽時代,領先全球,中國此時正處於滿清王朝晚期,政權瀕臨滅亡;20世紀中後期,世界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率先抓住機會進入電氣時代,制霸全球,中國正處於大躍進時期,全國人民飢寒交迫;21世紀,世界開始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是一個計算機,網際網路和自動化的時代,中國正處於蓬勃發展的時期,我們在這個時代沒有落後,甚至在10年前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取得了讓世界矚目的成績。現如今,是一個人工智慧時代,我們更加沒有理由在這個時代落後,因為我們的條件是完全允許的。縱觀歷史風雲,你會發現每次時代的變遷都會重新洗禮世界的格局,現如今的中國也算是站在風口浪尖,未來會怎麼樣誰能說得清,但是我知道孩子們將會成為未來。

總結

我們由問題為什麼諾貝獎得主很少有中國人開篇,沒有單方面贅述而是結合了世界,人生,教育和時代這四個關鍵詞做展開說明,
最後在這裡做一下總結:

  • 諾貝爾獎意味著有可能改變世界
  •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改變世界,但每個人都應該清楚人生的意義
  • 把有價值的思想傳遞給其他人,讓更多的人受到感悟,這是教育的意義
  • 中式教育偏向學習能力(或者叫做被動接受教育的能力)的培養,西方教育偏向探索能力的培養。
  • 改變世界一定是需要具備探索能力的人才能完成的,因為知識是沒有邊界的,老師能夠教授的是有限的。
  • 認識世界是改變世界的前提。
  • 如果沒有生在美國,探索能力的培養並不容易,學習程式設計是培養探索能力,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

最後總結性回答一下文章標題的問題

因為中國人大多具有比較強的學習能力,而欠缺足夠的探索能力,所以在新發現上會略微不足,因此獲得諾貝爾獎比較少,如果是生在美國,那麼另當別論,因為這不是基因決定的,而是教育決定的。

我是馬一特,AI少年創新院首席研究員,感謝你的閱讀,下一期我將會分享有關哲學與人類文明的密切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