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python常用演算法學習(3)

python常用演算法學習(3)

1,什麼是演算法的時間和空間複雜度

  演算法(Algorithm)是指用來操作資料,解決程式問題的一組方法,對於同一個問題,使用不同的演算法,也許最終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但是在過程中消耗的資源和時間卻會有很大的區別。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衡量不同演算法之間的優劣呢?

  主要還是從演算法所佔用的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取考量。

  • 時間維度:是指執行當前演算法所消耗的時間,我們通常使用時間複雜度來描述。
  • 空間維度:是指執行當前演算法需要佔用多少記憶體空間,我們通常用空間複雜度來描述

  因此,評價一個演算法的效率主要是看它的時間複雜度和空間複雜度情況,然而,有的時候時間和空間卻又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那麼我們就需要從中去取一個平衡點。

  下面分別學習一下時間複雜度和空間複雜度的計算方式。

1.1 時間複雜度

  我們想要知道一個演算法的時間複雜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方法就是把這個演算法程式執行一遍,那麼它所消耗的時間就自然而然的知道了。這種方法可以嗎?當然可以,不過它也有很多弊端。

  這種方式非常容易受執行環境的影響,在效能高的機器上跑出來的結果與在效能低的機器上跑的結果相差會很大。而且對測試時使用的資料規模也有很大關係。再者我們再寫演算法的時候,還沒有辦法完整的去執行呢,因此,另一種更為通用的方法就出來了:大O符號表示法,即T(n) = O(f(n))。

  我們先看一個例子:

for(i=1; i<=n; ++i)
{
   j = i;
   j++;
}

  通過大O符合表示法,這段程式碼的時間複雜度為O(n),為什麼呢?

  在大O符號表示法中,時間複雜度的公式是:T(n) = O( f(n) ),其中f(n)表示每行程式碼執行次數之和,而O表示正比例關係,這個公式的全稱是:演算法的漸進時間複雜度。

     我們繼續看上面的例子,假設每行程式碼的執行時間都是一樣的,我們用1顆粒時間來表示,那麼這個例子的第一行耗時是1個顆粒時間,第三行的執行時間是n個顆粒時間,第四行執行時間也是n個顆粒時間(第二行和第五航是符號,暫時忽略),那麼總時間就是1顆粒時間+n顆粒時間+n顆粒時間,即 T(n) =  (1+2n)*顆粒時間,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這個演算法的耗時是隨著n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我們可以簡化的將這個演算法的時間複雜度表示為:T(n) =  O(n)。

  為什麼可以這麼去簡化呢,因為大O符號表示法並不是用於來真實代表演算法的執行時間的,它是用來表示程式碼執行時間的增長變化趨勢的。

  所以上面的例子中,如果n無限大的時候,T(n) =  time(1+2n)中的常量1就沒有意義了,倍數2也意義不大。因此直接簡化為T(n) =  O(n) 就可以了。

常用的時間複雜度量級有:

  • 常數階O(1)
  • 對數階O(N)
  • 線性階O(logN)
  • 線性對數階O(nlogN)
  • 平方階O(n2)
  • 立方階O(n3
  • K 次方階O(n^k)
  • 指數階(2^n)

  從上之下依次的時間複雜度越來越大,執行的效率越來越低。

  下面選取一些較為常用的來說一下。

1,常數階O(1)

  無論程式碼執行了多少行,只要是沒有迴圈等複雜結構,那這個程式碼的時間複雜度就都是O(1),如:

int i = 1;
int j = 2;
++i;
j++;
int m = i + j;

  上述程式碼在執行的時候,它消耗的時候並不隨著某個變數的增長而增長,那麼無論這類程式碼有多長,即使有幾萬幾十萬行,都可以用O(1)來表示它的時間複雜度。

2,對數階O(N)

for(i=1; i<=n; ++i)
{
   j = i;
   j++;
} 

  這段程式碼,for迴圈裡面的程式碼會執行N遍,因此它消耗的時間是隨著n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這類程式碼都可以用O(n)來表示它的時間複雜度。

3,線性階O(logN)

  先看程式碼

int i = 1;
while(i<n)
{
    i = i * 2;
}

  從上面程式碼可以看到,在while迴圈裡面,每次都將 i 乘以 2,乘完之後,i 距離 n 就越來越近了。我們試著求解一下,假設迴圈x次之後,i 就大於 2 了,此時這個迴圈就退出了,也就是說 2 的 x 次方等於 n,那麼 x = log2^n
  也就是說當迴圈 log2^n 次以後,這個程式碼就結束了。因此這個程式碼的時間複雜度為:O(logn)

4,線性對數階O(nlogN)

  線性對數階O(nlogN) 其實非常容易理解,將時間複雜度為O(logn)的程式碼迴圈N遍的話,那麼它的時間複雜度就是 n * O(logN),也就是了O(nlogN)。

  就拿上面的程式碼加一點修改來舉例:

for(m=1; m<n; m++)
{
    i = 1;
    while(i<n)
    {
        i = i *

5,平方階O(n2)

  平方階O(n2)更容易理解了,如果把 O(n) 的程式碼再巢狀迴圈一遍,它的時間複雜度就是 O(n²) 了。
  舉例:

for(x=1; i<=n; x++)
{
   for(i=1; i<=n; i++)
    {
       j = i;
       j++;
    }
}

  這段程式碼其實就是嵌套了2層n迴圈,它的時間複雜度就是 O(n*n),即  O(n²) 
  如果將其中一層迴圈的n改成m,即:

for(x=1; i<=m; x++)
{
   for(i=1; i<=n; i++)
    {
       j = i;
       j++;
    }
}

  那它的時間複雜度就變成了 O(m*n)

6,立方階O(n3)及K 次方階O(n^k)

  參考上面O(n2)去理解就好了,相當於三層n迴圈,其他的類似。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 平均時間複雜度、均攤時間複雜度、最壞時間複雜度、最好時間複雜度 的分析方法,有點複雜,這裡就不展開了。

1.2  空間複雜度

  空間複雜度:用來評估演算法記憶體佔用大小的式子。

  既然時間複雜度不是用來計算程式具體耗時的,那麼我們也應該明白,空間複雜度也不是用來計算程式實際佔用的空間的。空間複雜度是對一個演算法在執行過程中臨時佔用儲存空間大小的一個量度,同樣反映的是一個趨勢,我們用S(N)來定義。

  空間複雜度的表示方式與時間複雜度完全一樣:

  1. 演算法使用了幾個變數:O(1)
  2. 演算法使用了長度為 n 的一維列表: O(n)
  3. 演算法使用了m 行 n 列的二維列表:O(mn)

  空間複雜度比較常用的有:O(1),O(n),O(n2),我們來看看:

空間複雜度O(1)

  如果演算法執行所需要的臨時空間不隨著某個變數n的大小而變化,即此演算法空間複雜度為一個常量,可以表示為O(1)。

  舉例:

int i = 1;
int j = 2;
++i;
j++;
int m = i + j; 

  程式碼中的i,j,m所分配的空間都不隨著處理資料量變化,因此他的空間複雜度S(n) = O(1)

空間複雜度O(n)

  我們先看一個程式碼:

int[] m = new int[n]
for(i=1; i<=n; ++i)
{
   j = i;
   j++;
}

  這段程式碼中,第一行new了一個數組出來,這個資料佔用的大小為n,這段程式碼的2~6行,雖然有迴圈,但是沒有再分配新的空間,因此,這段程式碼的空間複雜度主要看第一行即可,即S(n)=O(n)。

空間換時間:常會為了追求時間複雜度而犧牲空間複雜度。

1.3  如何簡單快速的判斷演算法複雜度

快速判斷演算法複雜度(適用於絕大多數簡單情況):

  1. 確定問題規模 n
  2. 迴圈減半過程 ——> logN
  3. k層關於 n 的迴圈——> nk

複雜情況:根據演算法執行過程判斷

2,常用的演算法總結

2.1 遞迴

2.1.1  遞迴概念

  遞迴的兩個特點:1:,呼叫自身    2,結束條件

  舉個例子學習下面函式是不是遞迴:

# 這個是一個死遞迴,只調用自身,但是沒有結束條件
def func1(x):
    print(x)
    func1(x-1)

# 這個是一個死遞迴,看似有結束條件,但是卻無法結束
def func2(x):
    if x > 0:
        print(x)
        func2(x+1)

# 這是一個遞迴函式,滿足呼叫自身,並且有結束條件
def func3(x):
    if x > 0:
        print(x)
        func3(x-1)


# 這個也是一個遞迴,但是和func3有區別
def func4(x):
    if x > 0:
        func4(x-1)
        print(x)

  func3和func4的區別是什麼?

  假設x為3,那麼func3輸出的結果為:3,2,1     而 func4輸出的結果為: 1,2,3。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利用如下圖:

2.1.2  遞迴例項:漢諾塔問題

  問題描述:大梵天創造世界的時候做了三根金剛石柱子,在一根柱子上從上往下按照大小順序摞著64片黃金圓盤。大梵天命名婆羅門把圓盤從下面開始按大小順序重新擺放在另一個柱子上。在小圓盤上不能放大圓盤,在三根柱子之間只能移動一個圓盤。64根柱子移動完畢之日,就是世界毀滅之時。

  問題分析:

   程式碼實現:

def hanoi(x,a,b,c):
    if x>0:
        # 除了下面最大的盤子,剩下的盤子從a移動到b
        hanoi(x-1,a,c,b)
        # 把最大的盤子從a移到c
        print('%s->%s'%(a,c))
        # 把剩餘的盤子從b移到c
        hanoi(x-1,b,a,c)
 
hanoi(3,'A','B','C')
 
# 計算次數
def cal_times(x):
    num = 1
    for i in range(x-1):
        # print(i)
        num = 2*num +1
    print(num)
 
cal_times(3)

  遞迴總結:

  • 1,漢諾塔移動次數的遞推式: h(x) = 2h(x-1)+1
  • 2,h(64) = 18446744073709551615
  • 3,假設婆羅門每秒鐘搬一個盤子,則總共需要 5800億年

 證明:為什麼漢諾塔的計算次數是2n+1呢?

  對於一個單獨的塔,可以進行以下操作:

  • 1:將最下方的塔的上方的所有塔移動到過渡柱子
  • 2:將底塔移動到目標柱子
  • 3:將過渡柱子上的其他塔移動到目標柱子

所以f(3)=f(2)+1+f(2)=7
然後以此類推

  • f(4)=f(3)+1+f(3)=15
  • f(5)=f(4)+1+f(4)=31
  • f(6)=f(5)+1+f(5)=63
  • f(7)=f(6)+1+f(6)=127
  • f(8)=f(7)+1+f(7)=255
  • f(9)=f(8)+1+f(8)=511

  f(x+1)=2*f(x)+1
再進一步,可以得到通項公式為
  f(x)=2^x-1

2.2  查詢演算法

  查詢:在一些資料元素中,通過一定的方法找出與給定關鍵字相同的資料元素的過程。

  列表查詢(線性表查詢):從列表中查詢指定元素

  1. 輸入:列表,待查詢元素
  2. 輸出:元素下標(未找到元素時一般返回None或 -1)

內建列表查詢函式:index()

2.2.1 順序查詢(Linear Search)

  順序查詢:也叫線性查詢,從列表第一個元素開始,順序進行搜尋,直到找到元素或搜尋到列表最後一個元素為止。

  時間複雜度為:O(n)

def linear_search(data_set, value):
    for i in data_set:
        if value == data_set[i]:
            return i
    return None

  

2.2.2  二分查詢(Binary Search)

  二分查詢:又叫折半查詢,從有序列表的初始候選區 li[0:n] 開始,通過對待查詢的值與候選區中間值得比較,可以使候選區減少一半。

  時間複雜度:O(logN)

def binary_search(data_list, val):    
    low = 0                         # 最小數下標    
    high = len(data_list) - 1       # 最大數下標    
    while low <= high:        
        mid = (low + high) // 2     # 中間數下標        
        if data_list[mid] == val:   # 如果中間數下標等於val, 返回            
            return mid        
        elif data_list[mid] > val:  # 如果val在中間數左邊, 移動high下標            
            high = mid - 1        
        else:                       # 如果val在中間數右邊, 移動low下標            
            low = mid + 1
    else:    
        return None    # val不存在, 返回None

ret = binary_search(list(range(1, 10)), 3)
print(ret)

  

2.3 列表排序演算法

  排序:將一組“無序”的記錄序列調整為“有序” 的記錄序列。

  列表排序:將無序列表變為有序列表

  • 輸入:列表
  • 輸出:有序列表

  升序與降序

  內建排序演算法:sort()

2.3.1 常見排序演算法

  如下圖所示:

  部分排序演算法的時間複雜度和空間複雜度及其穩定性如下: 

 

 2.3.2 氣泡排序(Bubble  Sort)

  氣泡排序:像開水燒氣泡一樣,把最大的元素冒泡到最上面。一趟就是把最大的冒到最上面。冒到最上面的區域叫有序區。下面叫無序區。

  列表每兩個相鄰的數,如果前面比後面大,則交換這兩個數。

  一趟排序完成後,則無序區減少一個數,有序區增加一個數。

  程式碼關鍵點:趟,無序區範圍

  時間複雜度:O(n2)

def bubble_sort(li):
    for i in range(len(li)-1):
        for j in range(len(li)-1-i):
            if li[j] > li[j+1]:
                li[j], li[j+1] = li[j+1], li[j]
    return li

  氣泡排序降序排列:

# 降序排列
import random

def bubble_sort(li):
    for i in range(len(li)-1):  # 第 i 趟
        for j in range(len(li)-1-i):
            if li[j] < li[j+1]:
                li[j], li[j+1] = li[j+1], li[j]

li = [random.randint(0, 10) for i in range(10)]
print(li)
bubble_sort(li)
print(li)
'''
[5, 2, 10, 5, 5, 2, 5, 4, 3, 2]
[10, 5, 5, 5, 5, 4, 3, 2, 2, 2]
'''

     當然也可以列印每一趟,看看氣泡排序的過程:

# 升序排列,列印每一趟,看看其過程
def bubble_sort(li):
    for i in range(len(li)-1):  # 第 i 趟
        for j in range(len(li)-1-i):
            if li[j] > li[j+1]:
                li[j], li[j+1] = li[j+1], li[j]
        print(li)

li = [9,8,7,6,5,4,3,2,1]
print('origin:',li)
bubble_sort(li)

'''
origin: [9, 8, 7, 6, 5, 4, 3, 2, 1]
[8, 7, 6, 5, 4, 3, 2, 1, 9]
[7, 6, 5, 4, 3, 2, 1, 8, 9]
[6, 5, 4, 3, 2, 1, 7, 8, 9]
[5, 4, 3, 2, 1, 6, 7, 8, 9]
[4, 3, 2, 1, 5, 6, 7, 8, 9]
[3, 2, 1, 4, 5, 6, 7, 8, 9]
[2, 1,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

  氣泡排序的最差情況,即每次都互動順序的情況下,時間複雜度為O(n**2)。

  存在一個最好情況就是列表本來就是排好序,所以可以加一個優化,也就是一個標誌位,如果沒有出現交換的情況,說明列表已經有序,可以直接結束演算法,則直接return。

def optimize_bubble_sort(li):
    for i in range(len(li)-1):
        exchange = False
        for j in range(len(li)-1-i):
            li[j],li[j+1] = li[j+1],li[j]
            exchange =True
        if not exchange:
            return li
    return li

  

2.3.3 選擇排序(Select Sort)

  一趟排序記錄最小的數,放到第一個位置

  再一趟排序記錄記錄列表無序區最小的數,放到第二個位置。。。。

  演算法的關鍵點:有序區和無序區,無序區最小數的位置。

  先看一個簡單的選擇排序

def select_sort_simple(li):
    li_new = []
    for i in range(len(li)):
        min_val = min(li)
        li_new.append(min_val)
        li.remove(min_val)
    return li_new
li = [4,3,2,1]
print(select_sort_simple(li))
# [1, 2, 3, 4]

  我們會發現首先他生成了兩個列表,那麼就佔用了兩份記憶體,而演算法的思想則是能省則省,能摳則摳,所以我們需要改進一下。

def select_sort(li):
    for i in range(len(li)-1):  # i 是第幾趟
        min_loc = i
        for j in range(i+1, len(li)):
            if li[j] < li[min_loc]:
                min_loc = j
        li[i], li[min_loc] = li[min_loc], li[i]
    return li

li = [1,2,3,4]
print(select_sort(li))
# [1, 2, 3, 4]

  

2.3.4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

  原理:把列表分成有序區和無序區兩個部分。最初有序區只有一個元素。然後每次從無序區選擇一個元素,插入到有序區的位置,知道無序區變空。

def insert_sort(li):
    for i in range(1, len(li)):
        temp = li[i]
        j = i - 1
        if j > 0 and temp < li[j]:  # 找到一個合適地位置插進去
            li[j+1] = li[j]
            j -= 1
        li[j+1] = temp
    return li

  簡單形象的一張圖:

   時間複雜度是 O(n2)

   如果目標是 n 個元素的序列升序排列,那麼採用插入排序存在最好情況和最壞的情況。最好情況就是,序列已經是升序排列了,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進行的比較操作需要(n-1)次即可。最壞的情況就是序列是降序排列,那麼此時需要進行的比較共有 n(n-1)/2次。插入排序的賦值操作時比較操作的次數加上 (n-1)次。平均來說插入排序演算法的時間複雜度為O(n^2),因而插入排序不適合對於資料量比較大的排序應用。但是,如果需要排序的資料量很小,例如量級小於千,那麼插入排序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2.3.5  快速排序

  原理:讓指定的元素歸位,所謂歸位,就是放到他應該放的位置(左邊的元素比他小,右邊的元素比他大),然後對每個元素歸位,就完成了排序。

  可以參考下面動圖來理解程式碼:

  左邊空位置,從右邊找,右邊空位置,從左邊找。當左邊和右邊重合的時候,就是mid。

   快速排序——框架函式

def quick_sort(data, left, right):
    if left < right:
        mid = partition(data, left, right)
        quick_sort(data, left, mid-1)
        quick_sort(data, mid+1, right)

  完整程式碼如下:

def partition(data, left, right):
    # 把左邊第一個元素賦值給tmp,此時left指向空
    tmp = data[left]
    # 如果左右兩個指標不重合,則繼續
    while left < right:
        while left < right and data[right] >= tmp:
            right -= 1   # 右邊的指標往左走一步
        # 如果right指向的元素小於tmp,就放到左邊目前為空的位置
        data[left] = data[right]
        print('left:', li)
        while left < right and data[left] <= tmp:
            left += 1
        # 如果left指向的元素大於tmp,就交換到右邊目前為空的位置
        data[right] = data[left]
        print('right:', li)
    data[left] = tmp
    return left


# 寫好歸位函式後,就可以遞迴呼叫這個函式,實現排序
def quick_sort(data, left, right):
    if left < right:
        # 找到指定元素的位置
        mid = partition(data, left, right)
        # 對左邊的元素排序
        quick_sort(data, left, mid - 1)
        # 對右邊的元素排序
        quick_sort(data, mid + 1, right)
    return data


li = [5, 7, 4, 6, 3, 1, 2, 9, 8]
print('start:', li)
partition(li, 0, len(li) - 1)
print('end:', li)

'''
start: [5, 7, 4, 6, 3, 1, 2, 9, 8]
left: [2, 7, 4, 6, 3, 1, 2, 9, 8]
right: [2, 7, 4, 6, 3, 1, 7, 9, 8]
left: [2, 1, 4, 6, 3, 1, 7, 9, 8]
right: [2, 1, 4, 6, 3, 6, 7, 9, 8]
left: [2, 1, 4, 3, 3, 6, 7, 9, 8]
right: [2, 1, 4, 3, 3, 6, 7, 9, 8]
end: [2, 1, 4, 3, 5, 6, 7, 9, 8]
'''

  

   正常的情況,快排的複雜度是O(nlogn)

  快排存在一個最壞情況,就是每次歸位,都不能把列表分成兩部分,此時複雜度就是O(n2)了,如果要避免設計成這種最壞情況,可以在取第一個數的時候不要取第一個了,而是取一個列表中的隨機數。

2.3.6  堆排序(Heap Sort)

  本質是使用大根堆或小根堆來對一個數組進行排序。所以首先要理解樹的概念。

   關於樹的理解請參考部落格:

   堆簡單來說:一種特殊的完全二叉樹結構

  • 大根堆:一種完全二叉樹,滿足任一節點都比其孩子節點大
  • 小根堆:一種完全二叉樹,滿足任一節點都比其孩子節點小

堆排序——堆的向下調整性質

  假設根節點的左右子樹都是堆,但根節點不滿足堆的性質,可以通過一次向下的調整來將其變成一個堆

   當根節點的左右子樹都是堆時,可以通過一次向下的調整來將其變換成一個堆。

堆排序過程

1,建立堆

2,得到堆頂元素,為最大元素

3,去掉堆頂,將堆最後一個元素放到堆頂,此時可以通過一次調整重新使堆有序。

4,堆頂元素為第二大元素

5,重複步驟3,知道堆變為空

  程式碼如下:

def sift(data, low, high):
    i = low
    j = 2*i+1
    tmp = data[i]
    while j <=high:
        if j < high and data[j] < data[j+1]:
            j+=1
        if tmp < data[j]:
            data[i] = data[j]
            i = j
            j = 2*i+1
        else:
            break
    data[i] = tmp

def heap_li(li):
    n = len(li)
    for i in range((n - 2) // 2, -1, -1):
        # i表示建堆的時候調整的部分的跟的下標
        sift(li, i, n - 1)
    # 建堆完成了
    print('建堆完成後的列表:',li)
    for i in range(n-1, -1, -1):
        # i 指向當前堆的最後一個元素
        li[0], li[i] = li[i], li[0]
        sift(li, 0, i-1)  # i-1是新的high
    print(li)

li = [i for i in range(12)]
import random
random.shuffle(li)
print(li)

heap_li(li)
print(li)
'''
[7, 2, 4, 3, 8, 9, 0, 5, 11, 6, 10, 1]
建堆完成後的列表: [11, 10, 9, 5, 8, 4, 0, 2, 3, 6, 7,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堆排序應用——topK問題

  問題描述:現在有n個數,設計演算法得到前k大的數( k<n)

  解決思路:

  1. 排序後切片    時間複雜度為:O(nlogn)
  2. 排序(選擇,插入,冒泡)    時間複雜度為:O(mn)
  3. 堆排序思路    時間複雜度為:O(mlogn)

   程式碼如下:

def sift(li, low, high):
    i = low
    j = 2 * i + 1
    tmp = li[low]
    while j <= high:
        if j + 1 <= high and li[j + 1] < li[j]:
            j = j + 1
        if li[j] < tmp:
            li[i] = li[j]
            i = j
            j = 2 * j + 1
        else:
            break
        li[i] = tmp


def topk(li, k):
    heap = li[0:k]
    for i in range((k - 2) // 2, -1, -1):
        sift(heap, i, k - 1)
    # 1,建堆
    for i in range(k, len(li) - 1):
        if li[i] > heap[0]:
            heap[0] = li[i]
            sift(heap, 0, k - 1)
    # 2,遍歷
    for i in range(k - 1, -1, -1):
        heap[0], heap[i] = heap[i], heap[0]
        sift(heap, 0, i - 1)
    # 3,出數
    return heap


import random

li = list(range(1000))
random.shuffle(li)
print(topk(li, 10))

  

2.3.7  歸併排序(Merge Sort)

  歸併:假設現在的列表分兩段有序,如何將其合成為一個有序列表,這種操作叫做一次歸併。

  如下圖所示:虛線分開,兩個箭頭分別指向列表的第一個元素。然後從左邊開始比較兩邊的元素,小的出列。然後繼續迴圈,這樣就排出來一個有序列表。

   應用到排序就是把列表分成一個元素一個元素的,一個元素當然是有序的,將有序列表一個一個合併,列表越來越大,最終合併成一個有序的列表。

  歸併排序如圖所示:

   歸併排序程式碼如下:

def merge(li, low, mid, high):
    i = low  # i為左邊列表開頭元素的座標
    j = mid + 1  # j為右邊列表開頭元素的座標
    ltmpd = []  # 臨時列表
    # 只要兩邊都有數
    while i <= mid and j <= high:
        if li[i] < li[j]:
            ltmpd.append(li[i])
            i += 1
        else:
            ltmpd.append(li[j])
            j += 1
    # while執行完,肯定有一部分沒數字了,就是兩個箭頭肯定有一個指向沒數了
    while i <= mid:
        ltmpd.append(li[i])
        i += 1
    while j <= high:
        ltmpd.append(li[j])
        j += 1
    li[low:high + 1] = ltmpd
    # return ltmpd



def merge_sort(li, low, high):
    if low < high:  # 列表中至少兩個元素,遞迴
        mid = (low + high) // 2
        merge_sort(li, low, mid)
        merge_sort(li, mid + 1, high)
        merge(li, low, mid, high)

li = list(range(10))
import random
random.shuffle(li)
print(li)
merge_sort(li, 0, len(li)-1)
print(li)

  歸併排序的時間複雜度:O(nlogn)

  歸併排序的空間複雜度:O(n)

2.3.8  快速排序,堆排序,歸併排序三種演算法的總結

1,三種排序演算法的時間複雜度都是O(nlogn)

2,一般情況下,就執行時間而言:快速排序 < 歸併排序  < 堆排序

3,三種排序演算法的缺點

  • 快速排序:極端情況下排序效率低
  • 歸併排序:需要額外的記憶體開銷
  • 堆排序:在快的排序演算法中相對較慢

2.3.9  希爾排序(Shell Sort)

   希爾排序(Shell Sort)是一種分組插入排序演算法。

  其演算法步驟如下:

  • 首先取一個整數 d1=n/2,將元素分為 d1個組,每組相鄰量元素之間距離為 d1,在各組內進行直接插入排序;
  • 然後取第二個整數 d2=d1/2,重複上述分組排序過程,知道 di=1,即所有元素在同一組內進行直接插入排序;
  • 最後希爾排序每趟並不使某些元素有序,而是使整體資料越來越接近有序,最後一趟排序使得所有資料有序

   圖解如下:

  1,陣列(列表)如下:

   2,d=4(即d=len(li)/2):

  3,d=2:

   4,d=1:

   在wiki查詢地址如下:https://en.wikipedia.org/wiki/Shellsort#Gap_sequences

  希爾排序的時間複雜度討論比較複雜,並且和選取的gap序列有關。

2.3.10  計數排序(Count Sort)

  簡單來說如下圖所示:

   出現那個數,就給那個數的數量加一。

  程式碼如下:

def count_sort(li, max_count=100):
    count = [0 for _ in range(max_count+1)]
    for val in li:
        count[val] += 1
    li.clear()  # 原列表清空,這樣就不用建新列表,省記憶體
    for ind, val in enumerate(count):
        for i in range(val):
            li.append(ind)

import random
li = [random.randint(0, 19) for _ in range(30)]
print(li)
count_sort(li)
print(li)
'''
[1, 4, 13, 6, 19, 4, 9, 14, 10, 15, 7, 1, 1, 9, 3, 8, 17, 3, 18, 1, 8, 17, 14, 2, 10, 0, 5, 8, 12, 15]
[0, 1, 1, 1, 1, 2, 3, 3, 4, 4, 5, 6, 7, 8, 8, 8, 9, 9, 10, 10, 12, 13, 14, 14, 15, 15, 17, 17, 18, 19]
'''

  對列表進行排序,已知列表中的數範圍都在0到100之間,設計時間複雜度為O(n)的演算法。就可以使用此演算法,即使列表長度大約為100萬,雖然列表長度很大,但是資料量很小,會有大量的重複資料,我們可以考慮對這100個數進行排序。

2.3.11  桶排序(Bucket Sort)

  桶排序也叫計數排序,簡單來說,就是將資料集裡面所有元素按順序列舉出來,然後統計元素出現的次數,最後按照順序輸出資料集裡面的元素。

  在計數排序中,如果元素的範圍比較大(比如在1到1億之間),如何改造演算法?

  桶排序(Bucket Sort):首先將元素分在不同的桶中,在對每個桶中的元素排序。

   如上圖,列表為 [29, 25, 3, 49, 9, 37, 21, 43]排序,我們知道陣列的範圍是0~49,我們將其分為5個桶,然後放入數字,一次對桶中的元素排序。

   桶排序的表現取決於資料的分佈。也就是需要對不同資料排序採取不同的分桶策略。

  • 平均情況時間複雜度為:O(n+k)
  • 最壞情況時間複雜度為:O(n2k)
  • 空間複雜度為:O(nk)

   程式碼如下:

#_*_coding:utf-8_*_

def bucket_sort(li, n=100, max_num=10000):
    buckets = [[] for _ in range(n)]  # 建立桶
    for var in li:
        # 0 -》 0, 86
        i = min(var // (max_num // n), n-1)  # i表示var放到幾號桶裡
        buckets[i].append(var)  # 把var加入到桶裡
        # [0, 2, 4]
        # 保持桶內的順序
        for j in range(len(buckets[i])-1, 0, -1):
            if buckets[i][j] < buckets[i][j-1]:
                buckets[i][j], buckets[i][j-1] = buckets[i][j-1], buckets[i][j]
            else:
                break

    sorted_li = []
    for buc in buckets:
        sorted_li.extend(buc)
    return sorted_li

import random
if __name__ == '__main__':
    li = [random.randint(0, 10000) for i in range(10000)]
    # print(li)
    li = bucket_sort(li)
    print(li)

2.3.12  基數排序

  多關鍵字排序:加入現在有一個員工表,要求按照薪資排序,年齡相同的員工按照年齡排序。

  方法:先按照年齡進行排序,再按照薪資進行穩定的排序。

  比如對  [32, 13, 94, 52, 17, 54, 93] 排序是否可以看成多關鍵字排序?

  實現示例如下:

  1,首先按照個位分桶:

   2,按照個位數分好,桶,然後擺回原位

   3,按照十位數進行分桶,然後將桶裡的數排序

  基數排序是一種非比較型整數排序演算法,其原理是將整數按位數切割成不同的數字,然後按照每個位數分別比較。由於整數也可以表達字串(比如名稱或日期)和特定格式的浮點數,所以基礎排序也不是隻能使用於整數。

  基數排序的時間複雜度為:O(kn)

     基數排序的空間複雜度為:O(k+n)

  基數排序中 k 表示數字位數

     由於基數排序使用了桶排序,所以空間複雜度和桶排序的空間複雜度是一樣的。

  程式碼如下:

def list_to_buckets(li, base, iteration):
    buckets = [[] for _ in range(base)]
    for number in li:
        digit = (number // (base ** iteration)) % base
        buckets[digit].append(number)
    return buckets

def buckets_to_list(buckets):
    return [x for bucket in buckets for x in bucket]

def radix_sort(li, base=10):
    maxval = max(li)
    it = 0
    while base ** it <= maxval:
        li = buckets_to_list(list_to_buckets(it, base, it))
        it += 1
    return li

  

2.3.13  基數排序 VS 計數排序 VS 桶排序

  這三種排序演算法都利用了桶的概念,但對於桶的使用方法上有明顯差異。

  • 基數排序:根據鍵值的每位數字來分配桶
  • 計數排序:每個桶只儲存單一鍵值
  • 桶排序:每個桶儲存一定範圍內的數值

三,幾道查詢排序習題

  這一節是對前面學習的演算法的應用,也就是習題練習。

1,給兩個字串s和t,判斷 t是否為s的重新排列後組成的單詞

  s = 'anagram'   t='nagaram'  return true

  s='rat', t='car',  return false

   兩種方法一種直接使用Python的list排序,當然這種時間複雜度可能高一些。另一種方法使用字典記錄list中出現字母的次數。程式碼如下:

def isAnagram0(s, t):
    return sorted(list(s)) == sorted(list(t))
def isAnagram1(s, t):
    dict1 = []  # ['a':1, 'b':2]
    dict2 = []
    for ch in s:
        dict1[ch] = dict1.get(ch, 0) + 1

    for ch in t:
        dict2[ch] = dict2.get(ch, 0) + 1
    return dict1 == dict2

  

2,給定一個 m*n 的二維列表,查詢一個數是否存在,列表有下列特性:

  • 每一行的列表從左到右已經排序好

  • 每一行第一個數比上一行最後一個數大

  

  思路如下: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是暴力遍歷法,但是這種時間複雜度會很高,而相對來說改進的方法是二分查詢。

   實現程式碼如下:

def searchMatrix(matrix, target):
    for line in matrix:
        if target in line: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def searchMatrix1(matrix, target):
    h = len(matrix)
    if h == 0:
        return False  # h=0 即為 []
    # 當然也出現一種可能就是 [[],[]]
    w = len(matrix[0])
    if w == 0:
        return False
    left = 0
    right = w * h - 1
    # 直接使用二分查詢的程式碼
    while left <= right:
        mid = (left + right) // 2
        i = mid // w
        j = mid % w
        if matrix[i][j] == target:
            return True
        elif matrix[i][j] > target:
            right = mid - 1
        else:
            left = mid + 1
    else:
        return False


matrix = [[1, 2, 3], [5, 6, 7], [9, 12, 23]]
target = 32
res = searchMatrix1(matrix, target)
print(res)

  

3,給定一個列表和一個整數,設計演算法找到兩個數的下標,使得兩個數之和為給定的整數。保證肯定僅有一個結果。例如,列表[1,2,5,4] 與目標整數3,1+2=3,結果為(0,1)

  程式碼如下:

def TwoSum(nums, target):
    '''

    :param nums:  nums是代表一個list
    :param target: target是一個數
    :return: 結果返回的時兩個數的下標
    '''
    for i in range(len(nums)):
        for j in range(i + 1, len(nums)):
            if nums[i] + nums[j] == target:
                return (i, j)


def TwoSum1(nums, target):
    # 新建一個空字典用來儲存數值及在其列表中對應的索引
    dict1 = {}
    for i in range(len(nums)):
        # 相減得到另一個數值
        num = target - nums[i]
        if num not in dict1:
            dict1[nums[i]] = i
        # 如果在字典中則返回
        else:
            return [dict1[num], i]

def binary_search(li,left, right, val):
    while left <= right: # 候選區有值
        mid = (left + right) // 2
        if li[mid] == val:
            return mid
        elif li[mid] < val:
            left = mid +1
        else:
            right = mid -1
    else:
        return None

def TwoSum2(nums, target):
    for i in range(len(nums)):
        a = nums[i]
        b = target - a
        if b >=a:
            j = binary_search(nums, i+1, len(nums)-1, a)
        else:
            j = binary_search(nums, 0, i-1, b)
        return (i,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