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從面試角度分析LinkedList原始碼

從面試角度分析LinkedList原始碼

> 注:本系列文章中用到的jdk版本均為`java8` `LinkedList`類圖如下: ![](https://img2020.cnblogs.com/blog/1719198/202012/1719198-20201218151659548-409642704.png) `LinkedList`底層是由雙向連結串列實現的。連結串列好比火車,每節車廂包含了車廂和連線下一節車廂的連線點。而雙向連結串列的每個節點不僅有指向下一個節點的指標,還有指向上一個節點的指標。 在`LinkedList`原始碼中有一個`Node`靜態類,原始碼如下: ```java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 { E item; Node next; Node prev; Node(Node prev, E element, Nod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 一個`Node`節點包含三個部分,分別是 - item:資料 - next:下一個節點的指標 - prev:上一個節點的指標 `LinkedList`的主要變數如下: ```java // 集合中的元素數量 transient int size = 0; /** * 首節點的指標. * Invariant: (first == null && last == null) || * (first.prev == null && first.item != null) */ transient Node first; /** * 尾結點的指標. * Invariant: (first == null && last == null) || * (last.next == null && last.item != null) */ transient Node last; ``` ### 一 新增元素 `LinkedList`支援想任意節點位置新增元素,不僅提供了集合常用的`add()`方法,還提供了`addFirst()`和`addLast()`,`add()`方法預設呼叫`addLast()`方法,也就是預設是往連結串列尾部插入元素的。 `add()`方法原始碼: ```java public boolean add(E e) { linkLast(e); return true; } ``` #### 1.1 尾部插入元素 `linkLast()`原始碼如下: ```java void linkLast(E e) { final Node l = last; final Node newNode = new Node<>(l, e, null); last = newNode; if (l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l.next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 我們來畫張圖演示一下如何給連結串列尾部插入元素: **假如連結串列中沒有元素** 對應原始碼中的`if語句`,如果沒有元素則新增的這個節點為連結串列中唯一的一個元素,既是首節點,又是尾結點,前一個元素的指標和後一個元素的指標都是null。這裡注意`head`節點不是第一個節點,`head`節點只是標識了這個連結串列的地址。 ![](https://img2020.cnblogs.com/blog/1719198/202012/1719198-20201218151646005-369415723.png) **假如連結串列中有元素** 對應原始碼中`else語句`。先將新增的元素當成`Last`節點,然後將原來的`Last`節點的`next`指向新節點。 ```java else l.next = newNode; ``` ![](https://img2020.cnblogs.com/blog/1719198/202012/1719198-20201218151635675-263463858.png) 一圖勝前言,畫個圖是不是什麼都明白了。 #### 1.2 頭部插入元素 `linkFirst()`原始碼如下: ```java private void linkFirst(E e) { final Node f = first; final Node newNode = new Node<>(null, e, f); first = newNode; if (f == null) last = newNode; else f.prev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 還是根據上面的圖來解讀一下原始碼,先將第一個節點賦值給中間變數`f`,將新節點`newNode`賦值給`first`節點。如果連結串列沒有元素,則`Last`節點和`First`節點都是新插入的節點`newNode`,否則,將原來的`First`節點的頭指標指向新節點。 ### 二 刪除元素 `LinkedList`提供的刪除方法有根據`索引`和`元素`刪除,除此之外還提供刪除第一個元素和最後一個元素的方法,這裡我們只分析一下根據索引刪除的方法。 ```java public E remove(int index) { checkElementIndex(index); return unlink(node(index)); } ``` `checkElementIndex(index)`方法就是用來判斷傳輸的索引值是否合法,不合法則丟擲陣列越界異常。重點來看一下`unlink(node(index))`方法是如何刪除元素的。 `node(index)`方法原始碼: `node(index)`方法就是根據索引獲取該索引位置的節點 ```java Node node(int index) { // assert isElementIndex(index); // 如果指定下標 < 一半元素數量,則從首結點開始遍歷 // 否則,從尾結點開始遍歷 if (index < (size >> 1)) { Node x = first; for (int i = 0; i < index; i++) x = x.next; return x; } else { Node x = last; for (int i = size - 1; i > index; i--) x = x.prev; return x; } } ``` `unlink(Node x)`原始碼如下: ```java E unlink(Node x) { // assert x != null; final E element = x.item; final Node next = x.next; final Node prev = x.prev; if (prev == null) { first = next; } else { prev.next = next; x.prev = null; } if (next == null) { last = prev; } else { next.prev = prev; x.next = null; } x.item = null; size--; modCount++; return element; } ``` 畫張圖分析一下刪除是如何進行的: ![](https://img2020.cnblogs.com/blog/1719198/202012/1719198-20201218151617330-1134505563.png) 1. **假設刪除的是第一個元素**:則它的`prev==NULL`,我們需要將他的後一個元素(圖中的second)作為第一個元素 2. **假設刪除的是最後一個元素**,則它的`next==null`,我們需要將他的前一個元素(途中的second)作為最後一個元素 3. **如果是中間的任意元素**,則需要將它的前一個元素的`next`指標指向它的後一個元素,同時將它的後一個元素的`prev`指標指向它的前一個元素。 ### 三 總結 `LinkedList`底層是由雙向連結串列實現的,由於是連結串列實現的,不僅要存放資料,還要存放指標,所以記憶體開銷要比`ArrayList`大,刪除元素不需要移動其他元素,只需要改變指標的指向,因此刪除效率更高,同時它沒有實現`RandomAccess`介面,因此使用迭代器遍歷要比for迴圈更加高效。`LinkedList`也支援插入重複值和空值,同樣也是執行緒不安全的。 點關注、不迷路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關注、點贊、收藏,你們的支援是我創作的動力,感謝大家。 如果文章寫的有問題,請不要吝惜文筆,歡迎留言指出,我會及時核查修改。 如果你還想看到更多別的東西,可以微信搜尋「Java旅途」進行關注。「Java旅途」目前已經整理各種中介軟體的使用教程及各類Java相關的面試題。掃描下方二維碼進行關注就可以得到這些資料。 ![](https://img2020.cnblogs.com/blog/1719198/202012/1719198-20201218151758565-19698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