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飛凌總裁高調拆臺歐盟計劃,汽車晶片獨佔鰲頭
英飛凌的總裁萊因哈德 · 普洛斯(Reinhard Ploss)對歐盟 “加強開發晶片能力、瞄準 2nm 工藝”的宣告表示懷疑,他認為僅靠歐盟投資新建晶圓廠,無法解決歐洲的晶片供應問題。
英飛凌是全球最大的汽車晶片公司,在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和全球汽車缺芯的推動下,其股價在一年內上漲 60%。而汽車晶片往往採用 28nm、45nm 等工藝,這可能是英飛凌對歐盟計劃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
一、歐盟科技行業規模較小,英飛凌晶片製造動力不足
去年 12 月,19 個歐盟成員國已簽署了一項聯合宣告,就 “加強歐洲開發下一代處理器和半導體的能力”進行合作,其中包括為各行業特定應用提供最佳效能的晶片和嵌入式系統,以及逐漸向處理器技術的 2nm 節點發展的領先製造技術。
目前,歐盟已從 7500 億歐元的新冠肺炎病毒復甦基金中撥出一部分來資助半導體公司,德國有 18 家本土半導體公司接受資助,總部位於慕尼黑的英飛凌也是這項計劃的受益者之一,但是英飛凌的總裁萊因哈德 · 普洛斯卻對歐盟這項計劃的真正效果表示懷疑。
他宣稱,如果這些資金被用於建設歐盟的本土晶圓代工廠,而不是那些處於瓶頸的歐洲企業,將只會幫助那些處於競爭中的美國或亞洲公司,因為這些歐洲晶圓代工廠最大的客戶還是那些外國科技巨頭。
這種情況下,他認為將晶片製造能力留在歐盟沒有什麼幫助。
他之後解釋,目前歐洲的科技行業規模還不夠大,不足以讓晶片本地化生產變得有價值。
普洛斯稱,歐盟的計算機產業已經消失了,消費電子行業也轉移到了日本和美國。除非歐洲大陸重建這些行業,否則 “不太確定是否有必要為了利用中國產能,而在歐洲進行投資”。而且現在歐洲建造晶圓廠所需的投資遠遠超過了該行業目前的雄心。
▲2020 年全球前 15 半導體企業營收排名(來源:Financial Times)
根據管理諮詢公司 Roland Berger 的資料,歐洲半導體企業的資本支出僅佔該行業資本支出的 4%,而那些在亞太的競爭對手卻佔了 63%。
臺積電一家就投資了 200 億歐元建設新的前沿科技園區;英飛凌在 2021 年卻只能投資 16 億歐元,其中部分資金用來使位於奧地利維拉克的新工廠投產。
如果歐盟想要彌補這一差距,需要和美國合作發展中國臺灣或中國大陸以外的製造業勢力。然而,據報道,歐盟更有可能吸引臺積電和三星在歐洲建廠,而非說服英飛凌等公司改變外包模式。
英飛凌從西門子拆分出來後一直努力精簡業務,它先拋棄了利潤微薄的記憶體部門奇夢達(Qimonda),又將行動通訊部門出售給英特爾。
儘管英飛凌在德國和奧地利擁有較為優質的晶片製造裝置,但是該公司一直將 90nm 製程以下的晶片外包給臺積電、聯電和格羅方德等公司生產。
對此,普洛斯迴應:“除非我有無限的金錢還想要打發時間,我才會投資生產 90nm 製程以下的晶片。英飛凌一家公司在這個行業單打獨鬥毫無意義。”
他補充道:“只有在持續滿負荷使用的情況下,建造鑄造廠才具有成本效益。市場不會為那些高峰時期忙、低迷時期閒的公司支付溢價。”
普洛斯稱,英飛凌不會參與該計劃,因為沒有人知道歐洲哪些行業應該使用下一代晶片。
二、英飛凌乘汽車行業東風,股價上漲 60%
此前,美國 NASA 的 “毅力號”(Perseverance)火星探測車安全著陸,英飛凌的抗輻射半導體應用於其部分相機和儀器。
普洛斯對此驕傲不已,他曾對員工說:“你們最好確保我們的裝置沒有出現故障。”
儘管如此,英飛凌的主要注意力還是集中於汽車市場,這是英飛凌最大的市場。
當全球汽車晶片短缺時,世界各地的汽車廠商不得不減產等待晶片供應恢復,這使得 2021 年汽車產量可能會減少 100 萬輛。
英飛凌曾是一隻低市值股票,在 21 年後剛剛超過它的發行價。這種情況下,由於晶片需求飆升,英飛凌股價在一年內上漲逾 60%,最近取代諾基亞成為歐洲斯托克 50 指數。
▲英飛凌 2020 年股價變化(來源:Financial Times)
同時自動駕駛汽車和電動汽車的崛起也在推動英飛凌的營收增加。隨著汽車對微處理器的依賴程度逐漸加深,英飛凌的汽車晶片利潤達到 40% 以上。
機構投資者聯盟(Institutional Investor Union)投資組合經理馬庫斯 · 戈林斯基(Markus Golinski)稱,英飛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半導體公司,其營收增速最快的領域是電動汽車零部件。
他預計,2025 年,電動汽車零部件將佔到英飛凌汽車業務的 30%。
英飛凌在電力感測器領域也保持著領先地位,其佔據了全球近五分之一的市場,幾乎每秒鐘都在生產用於信用卡的安全晶片。
此外英飛凌還將對美國競爭對手賽普拉斯(Cypress)展開收購,引發了歐洲半導體巨頭整合的傳言。
普洛斯對此迴應,英飛凌對賽普拉斯的收購談判一直在進行中,但與意法半導體等歐洲半導體巨頭的整合可能將超過關鍵的市場份額,形成壟斷,沒完沒了地談論建立一家歐洲晶片冠軍企業將只會分散企業的注意力。
戈林斯基還認為,這樣的合併將導致文化衝突,而且其中涉及了太多的政客。
由於種種原因,英飛凌正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但一位投資者領袖警告,在一個以週期性出名的行業,英飛凌這種令人興奮的增長 “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
普洛斯也同意這一觀點,他說:“英飛凌正處於一個非常好的位置,但如果你認為你是最偉大的,那下一步就是衰落。”
結語:歐盟晶片計劃陷入尷尬境地,能否成功需打問號
在全球局勢較為緊張的當下,各國都在為了保障自己的晶片供應安全而支援本土晶片製造廠商發展,歐盟也不例外。但最近的一系列整合交易使歐盟的晶片製造地位越發下降:德國的世創矽晶圓廠商(Siltronic)即將被臺灣環球晶圓公司所併購;法蘭克福上市的 Dialog Semiconductor 則已被日本瑞薩收購。
蘋果本週宣佈,將在未來 3 年內投資逾 10 億歐元,在慕尼黑建造一家大型晶片設計中心。英飛凌等本土晶片廠商卻缺乏動力加強自己的代工業務。這種情況對於歐盟來說比較尷尬,其巨集偉計劃能否實現,還要打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