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華米 OV 紛紛涉足汽車領域,造車和造手機一樣“簡單”嗎

華米 OV 紛紛涉足汽車領域,造車和造手機一樣“簡單”嗎

繼華為、小米之後,越來越多的國產手機廠商試圖涉足汽車領域。

4 月 28 日,訊息稱 OPPO 已經在籌備造車事項,創始人陳明永已經在產業鏈資源和人才方面摸底、調研。有知情人士稱,陳明永會見了寧德時代中國乘用車事業部總裁朱威,雙方暢聊數小時。

“造車”的概念如此火熱,以至於連魅族也蹭起了造車的熱點。“魅族科技”官方微博發文:“首輛合作___,明天聊聊。”這被外界解讀為魅族疑似下場造車,但這只是魅族的一種營銷手段。隨後,魅族官宣與 MINI JCW 賽車合作,出征 2021 大師挑戰賽,同時表示 Flyme for car 車載系統正有序開發中。

顯然,轟轟烈烈的“造車”風潮已經刮向了手機廠商。在網際網路公司、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之外,手機廠商逐漸成為了不可忽視的一股勢力。

然而,與造手機不同,造車的門檻無疑更高。工信部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產業專家智庫成員張翔告訴搜狐科技,一輛車的研發最快也要三年時間,而手機研發週期往往在一年以內,並且造車比造手機的投資回報期更長

造車和造手機一樣“簡單”嗎?

百度、華為、小米、360、大疆、創維...... 各大品牌湧入智慧汽車市場的場景似曾相識。

在大約十年前,智慧手機崛起,以蘋果和諾基亞為代表的新舊勢力交替。魅族、小米、三星、酷派、聯想、中興、華為等品牌湧入智慧手機市場,“諸侯並立”。

而如今,屬於智慧汽車的風口期顯然已經到來。安信證券有研報觀點認為,智慧汽車是繼智慧手機後又一劃時代的顛覆,但其所帶來的規模性影響以及市場增量都將遠超手機。

實力雄厚的手機廠商們顯然不想錯過這個機會。信奉“風口論”的雷軍首先明確表態要造整車,第一輛車會選擇中高階市場定位,10-30 萬元的區間,車型會在轎車或者 SUV 裡面選擇。

華為定位面向智慧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稱要“幫助車企造好車”。與此同時,華為最近還在自己的終端渠道中“賣車”,餘承東表示,華為賣車可以彌補手機業務銷量受到影響利潤下滑的問題。

OPPO 被傳在籌備造車事項,並且其在車聯網相關領域佈局 3000 多件專利,涉及車通訊,視訊及影象處理,車載充電等相關領域。然而目前來看,OPPO 似乎並未下定決心造車。搜狐科技瞭解到,除了官方對造車一事緘默,一位行業分析師也在朋友圈評論稱:“OPPO 不做整車,至少目前以及未來可預見的中期不會做整車。”

vivo 在 2020 年推出 Jovi InCar 車聯網服務平臺,推動手機與車載 OS 的協同,支援使用者將 vivo 手機作為車鑰匙使用,通過 NFC 解鎖車輛。

可以看出,手機廠商在汽車領域的探索路徑和進度不盡相同,但都對智慧汽車有著一定的興趣以及準備,畢竟誰也不想錯過風口。

然而,手機廠商能否在汽車領域復現在手機領域的成功,這個問題仍要打個問號。與造手機不同,多位汽車行業人士告訴搜狐科技,造汽車的難度顯然更高。

汽車分析師鍾師告訴搜狐科技,手機和汽車兩個產業的差別非常大,沒什麼可比性。“因為汽車是電子產品,疊加上機電產品,而手機就是電子產品,造車要比造手機複雜得多。此外汽車對安全性的要求比手機高太多。”

上述工信部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產業專家智庫成員張翔也表示,造車的門檻更高,難度也更大。汽車有一萬多個零件,無論是供應鏈的組織,還是研發、生產、設計,都比手機更加複雜。“一輛車的研發最快也要三年時間,手機大多采用代工模式,研發週期在一年以內。”

甚至,造車所需的資金門檻就嚇退了一批人。蔚來汽車 CEO 李斌曾表示,沒有 200 億就不要造車;何小鵬也在小鵬汽車完成 A + 輪融資之後直言,“以前看別人做車覺得 100 億太誇張了,現在自己跳進去才知道 200 億都不夠花。”

雷軍在談造車的心路歷程時也坦誠地說道,“有人勸我們(說)汽車行業非常複雜,投入按百億計,週期特別長,很容易掉到坑裡。”

而造手機除了代工模式更加成熟,入局所需要的資金規模顯然較小。比如羅永浩拿到 1000 萬人民幣的天使投資就創辦了錘子科技做手機,8 輪融資加起來 17 億元。甚至崔健、韓庚等明星也曾推出過個人定製手機進行出售。

“對手機廠家來說也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鍾師評價手機巨頭入局汽車領域時表示,“不止是有錢、有人就可以造車了,汽車廠也是有長期密切合作的上下游供應鏈,這種默契是要靠時間和經驗的積累,不是靠錢就能解決問題。”

萬億級別的市場

造車顯然比造手機更難,但“現在”造車比“以前”造車的確要更容易一些。

汽車向智慧化、網聯化、電動化、共享化的“新四化”轉型,以及國家政策的扶持為科技巨頭們跨界造車帶來了機會。與傳統汽車相比,新能源汽車的零部件數量更少,而且技術壁壘較低。

隨著汽車電動化,汽車行業原來最大的技術壁壘 —— 發動機和變速箱便不再重要了,電池、電機、電控等零部件成為了核心價值所在。而這些零部件的市場化程度較高,比如寧德時代作為電池供應商可以面向所有客戶提供產品。

此外,汽車的價值未來更多由軟體決定,這也為有著豐富系統軟體經驗的手機廠商提供了機會。根據摩根士丹利的預測,當前汽車的價值構成仍以硬體為主,佔到 90%,未來這一比例將下降到僅為 40%,而剩餘的 60% 將由軟體主導。或許,這也是各大手機廠商紛紛切入車聯網領域的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的巨大市場也是讓眾多品牌入局汽車領域的直接原因。據 IDC 預測,2035 年全球智慧駕駛汽車產業規模將突破 12 萬億美元,中國智慧駕駛汽車產業規模將超過 2000 億美元。

根據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2025 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滲透率達到 25% 左右。而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只有 5.4%。這意味著未來五年,我國每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年複合增長率必須保持在 30% 以上。

一方面是汽車領域廣闊發展空間的誘惑,另一方面手機巨頭不得不面臨著“天花板見頂”的危機。根據信通院資料,2017-2020 年,我國手機出貨量分別依次同比下降 12.3%、15.6%、6.2%、20.8%。

鍾師認為,部分手機巨頭囿於原先產業有了天花板,難以進一步突破,而且原先產業過於競爭飽和後,勢必盈利率逐年遞減。所以必須要開闢新的產業模式來規避潛在的風險。

對於手機廠商入局汽車領域,張翔表示非常看好,“手機廠商有獨特的資源,比如品牌知名度和使用者粉絲,而且頭部手機公司資金實力非常雄厚。“

安信證券研報指出,在“入局新勢力”中,不難發現手機廠商是其中最大的陣營,而作為上一輪科技變革的領軍者,其造車背後的底氣之一在於,智慧汽車與智慧手機的發展迭代之路極為相似。“智慧手機與智慧汽車作為移動網際網路浪潮下劃時代的產物,皆遵循著互動的變革 —> 架構的升級 —> 生態的演化這一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