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誰能從豆瓣“摳組”的 70 萬“摳族”手裡,摳出錢來

誰能從豆瓣“摳組”的 70 萬“摳族”手裡,摳出錢來

“如何只用九塊錢生活一週?”

“一天只吃一頓飯,一頓只花一塊二。”

“深夜在便利店裡,蹲一份三折便當。”

......

在豆瓣的“摳門女性聯合會”以及“摳門男性聯合會”的小組(即“摳組”)裡,可以經常看到大量類似的省錢攻略。可以說,組內近七十萬“摳族”分享的省錢方式中,沒有最省、只有更省。

在“摳組”的簡介裡,赫然寫著這麼一段文字:摳(門)是因為窮,窮所以才摳。甚至有豆瓣網友調侃說,沒有加入“摳組”的人,不能算真正的窮人、真正的摳門。

大家通過共同的興趣 —— 省錢、薅羊毛,齊聚豆瓣“摳組”互相分享各自的摳門心得和絕招,追求“極儉”人生。不過,這七十萬追求節儉生活的“摳族”也成了部分具備“商業頭腦”的人士,正在收割的物件。

從“摳組”裡的“摳族”身上“摳出錢來”,難度大不大?

省錢祕籍背後的“套中套”

基於興趣的社交關係,信任感通常都是比較強的。

起碼,早在加入豆瓣“摳組”之前,上班族“珊珊”就是這樣認為的。作為一名在深圳南山某科技企業工作、稅後月薪過萬的平面設計師,珊珊怎麼看都不應該和“摳門”一詞扯上關係。

“但我今年也三十一歲啦,不能再過月光的生活了,所以打算攢點積蓄留著應急。”她告訴懂懂筆記:一次偶然的機會自己在豆瓣上看到“摳組”組員所分享的省錢祕籍,為了“學習”如何過上“極儉”的生活,她加入了小組併成為了一名“摳族”。

由於“摳組”裡的成員普遍都有“省錢”的愛好,彼此信任感也都比較高,很快珊珊便在日常交流中,和另幾位“摳族”結成了好友,“其中有一位組員,幾乎每天都會分享價效比高的商品連結。”

對於“摳族”而言,節儉的理念幾乎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每日飲食之外,購買臨期、折扣、價效比高的商品自然也是省錢最佳方式之一,而這位組員分享的連結,商品價格往往也比一般網店裡更為便宜,珊珊看到後也大多會去下單、購買。

“其實一開始我也留了心眼,下單前對比了其它網店的售價,她的價格的確最低。”珊珊表示,部分連結甚至還能“薅”到全網折扣最高的優惠券,在購買了幾次商品之後,她便更加相信這位“摳族”省錢的實力了。

此後見對方分享優惠商品的連結,若剛好自己有需要,珊珊通常也不再做價格橫向比對,都是直接下單購買。直到有一天,另一位“摳族”告訴她,這些連結可能“有問題”後她才警覺。

“我對比了下她最近發的商品價格,已經不同於最早發的全網最低價,或者是最大折扣了。”珊珊指出,甚至有“摳族”仔細研究了對方分享的商品連結後發現,很可能為電商推廣連結。換言之,只要有網友通過該連結下單付款,分享者即可獲得佣金。

與此同時,還有一部分“摳族”反映,部分“同道中人”所分享的省錢商品連結,也並非出自主流的電商平臺,儘管價格低,但購買到的商品往往都是“李鬼”山寨貨,甚至是三無產品。大家感覺“摳組”儼然成了一部分不良商家推銷不良商品的平臺了。

珊珊還發現,有部分所謂“摳族”分享的低價連結,還有收集使用者手機資訊之嫌。在其分享的非主流電商平臺的連結下單購買幾次商品後,她經常能夠收到騷擾簡訊,推銷電話。

或許,即便是再摳門的“摳族”,不良商家、別有用心的人也能變著法子從其身上“摳出錢來”,壓榨剩餘價值。部分“摳族”為了省錢,最終卻幫著商家賺了佣金,成了推銷騷擾的物件,可謂得不償失。

但這並非是最過分的,更有甚者在豆瓣“摳組”裡吹捧“節流”並非最佳出路,“開源”才是終極目標。利用一些“摳族”急於“開源”的心理,大肆收割剩餘價值。

的確,能夠“開源”誰還會去“節流”呢?

誰在割“摳族”的韭菜?

在現實生活中“節流”簡單,但“開源”不易。

不過在豆瓣“摳組”裡,經常能見到勵志的“開源”案例,就像“成功學”一般吸引著七十萬“摳族”的關注:每天只要兼職一小時,每月就能攢下三、五千;簡單轉一轉連結,每天都能收入一、兩百元;做美食點評任務,還有免費餐…….

甚至有部分自稱“開源”成功的“摳族”,私底下建立起了好友群,線上收徒、授課並傳授“開源”的方法。但仔細想一下,即便基於興趣愛好的社交關係,誰又會真的將賺錢方法無償傳授給他人呢?

“要麼是小商家,要麼是業務員,這些人都開始在‘摳組’裡以傳授賺外快經驗為由,發展新的業務。”加入小組一個月之後,網友“芋頭”也開始明白了以上道理,她告訴懂懂筆記,為了做兼職賺外快,自己曾加入了一位所謂“摳族”建立的微信群。

一開始,對方只是在群裡分享、炫耀自己的兼職所得,後面開始邀請群內的群友加入其所推薦的某美妝微商品牌,希望大家成為下線、兼職賺錢,機靈的芋頭此時恍然大悟,原來這位所謂的“摳族”只是一介微商。

“但更氣人的是,真的有讓攢錢念頭衝昏頭腦的網友,加入了團隊成了下線。”也有“摳族”網友透露:有的創業團隊、小微企業,在“摳組”裡以招兼職為名發展、招募廉價勞動力,為其轉發廣告做宣傳。這裡面的原本承諾的佣金,通常也會以達不到目標為由,拖延甚至不予支付。

這無疑是在利用“摳族”急於“賺外快”的想法,成就了了自己“免費”的流量。即便網友發現問題,通常也因為維權過程繁瑣而放棄,僅僅只是發帖告誡他人。

如果說,幫企業“免費”宣傳後“摳族”所損失的僅僅是自己的精力,那麼有的商家,則是會想盡一切辦法讓“摳族”在賺到外快前先掏腰包。

據芋頭透露稱,有一部分“開源”課程,其實是要先收費的。“例如當一名自稱兼職寫手、短視訊博主的網友,說要教大家發展副業,他們很可能就是一幫賣課黨。”

類似的“開源”課程,其收費介乎幾十至上百元之間,即便是教人如何“薅”優惠券,轉手在“閒魚”出售,收費也要四五十元。

芋頭坦言:在豆瓣“摳組”裡,幾乎經常可以見到在其它平臺上難得一見、五花八門、稀奇古怪的所謂“課程”,為了實現所謂賺外快目標而先掏上一筆學費的“摳族”,可謂比比皆是。

一些商家、別有用心的人在組內“販賣”生活、工作“焦慮”,的確會引發“摳族”共鳴,讓大家產生一種對於前景的不安感,並從中牟利。至於一心追求“開源”目標的“摳族”們,大多數最終只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網路社交有沒有“淨土”?

根據易觀所釋出的《2020 年 11 月移動 App 排行榜》顯示,豆瓣 App 的月活人數僅有 611.1 萬,在所有的移動 App 當中排名 361 位。

而根據網易數讀所釋出的《在豆瓣,哪些小組的人比較活躍》報告中,被稱之為“摳組”之一的“摳門女性聯合會”,平均日活僅 124.61 人,而豆瓣熱度最高的,“我愛化妝品”小組平均日活也只有區區的 4000 人左右。

不過,對於部分豆瓣資深網友而言,這種“小眾”的定位,恰恰也曾是豆瓣的魅力所在。加入豆瓣已經近十年的資深網友“木魚”告訴懂懂筆記,相比於其它的網路社交平臺,定位“小眾”的豆瓣原本是一片“淨土”。

“商業化不及其它社交 App 那麼明顯,而且基於興趣小組社交,去中心化也很明顯。”十年間加入過大量社交平臺的“木魚”感嘆道,迫於現實,目前很多社交產品都商業化嚴重,導致其社交體驗差,使用者也都紛紛逃離。

在他和朋友的眼裡,豆瓣商業化道路一直顯得小心翼翼,相比知乎等平臺可謂十年如一日,鮮有變化。

和身邊許多網友一樣,如今的木魚仍堅守在豆瓣,時不時逛一逛自己喜歡的、關注的興趣小組。也正因為豆瓣面向“小眾”且商業化程序緩慢而保守,在大量資深豆瓣網友眼裡,使用者之間的信任度相對比較強,使用者的“逼格”也比較高。

然而,木魚同時也強調,儘管豆瓣商業化並不明顯,但近兩年還是有大批商家、水軍湧入了平臺,搞渾了一池淨水。

“魚龍混雜的結果是使用者體驗越來越差,許多資深使用者現在也都漸漸流失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豆瓣擁有六十萬興趣小組,但在木魚看來,有很多小組建立、運營的“動機”並不單純。

一些人成為小組組長的目的,要麼為了流量,要麼為了商業變現。以職場為話題的小組,背後可能是賣課的機構;以美食為主題的小組,最終或許是兜售臨期商品;以購物為興趣的小組,有些卻擠滿了潮鞋的炒家。

“以前小組設定暗號,是為了防水軍,現在小組設定暗號,是為了防商家同行。”木魚坦言,即便是明星的話題小組,組長以及運營、管理者也再不是“為愛發電”了。他更相信,即使豆瓣的商業化緩慢,大肆湧入的商家很快也會讓豆瓣變得烏煙瘴氣。

顯然,逐利的商家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擁有流量的平臺,哪怕是“小眾”的“淨土”也是如此。同時,這也導致網路社交關係的信任度越來越低,甚至陷入無盡的惡性迴圈。如今的社交關係,或許只可交流、不可交心,更重要的是不可“交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