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偽裝成“青少年模式”打著擦邊球,這些平臺別再禍害未成年人了

偽裝成“青少年模式”打著擦邊球,這些平臺別再禍害未成年人了

6 月 1 日起,備受關注的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將正式施行,央視新聞指出,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增加了網路保護專章。

關於網路保護的話題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方面是因為青少年網路問題急需再次加大關注,另一方面是因為關於網路保護的“青少年模式”早有實行,但是效果不盡人意。

各個平臺加了青少年模式,出發點是很好的,但是從一上線開始就不斷遭到網友們的質疑。網友們紛紛吐槽“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更呼籲“管管未成年”。

使用過“青少年模式”的都知道,這個功能並不是強制性的,也沒法識別出手機對面到底是不是青少年,有很多漏洞的存在都表明這是一個“雞肋”功能…… 很多事實都表明這個功能的推出似乎只是在應付差事。

“青少年模式”易破解,網路平臺存“漏洞”

近日,新華社和央視網也重點披露了部分網路平臺的“青少年模式”存在的諸多漏洞。

而這個漏洞指網路平臺利用監管規則不完善的地方,搞“擦邊球”,違規在“青少年模式”下提供相應的不利於青少年發展的相關功能及服務。

雷 鋒網瞭解到,這些漏洞主要聚集在四個方面:

1、產品自解難度相對較低,青少年保護模式很容易被破解,許多 App 可以很輕易地通過重置密碼來解禁“青少年模式”;

2、沒有專門提醒設定,使用者需要主動尋找設定入口,操作流程較為複雜;

3、設定之後,青少年仍然可以使用部分“違規”功能,並且在使用時長方面沒有限制;

4、沒有做到交易風險提示,在大額打賞及充值的情況下沒有給出風險提示及驗證。

以某社交軟體為例,關閉“青少年模式”的密碼即為賬號登入密碼,只需要通過給註冊手機發送一個驗證碼,即可更換。也就是說,如果未成年人拿著註冊手機,該社交軟體的“青少年模式”也就形同虛設了。

而在另一款直播軟體上,即便設定了“青少年模式”,仍可以瀏覽一些不利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內容,一些主播也會“打擦邊球”來吸引關注,並引導觀眾進行打賞消費,有的甚至直接“導流”至別的沒有監管的平臺,在另一個地方“變現”。

根據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沈浩及其團隊釋出的《短視訊應用程式青少年保護模式核測報告》,約有 43% 的測評產品沒有做到交易風險提示,在大額打賞及充值的情況下沒有給出風險提示及驗證。

青少年的消費意識淺薄、自制能力差,很容易被誘導消費,而青少年因沉迷網路直播給主播打賞鉅額錢款的報道見諸報端。

  • 2021 年 4 月 8 日,8 歲女童半小時在某平臺打賞主播近 5 萬,事後司法局調解員 7 次協商才要回;

  • 2020 年 7 月 29 日,16 歲男孩將家庭積蓄 160 萬元全部打賞給一名主播... ...

類似的報道還有很多,都與直播打賞亂象有關。

2021 年 2 月 9 日,為進一步加強網路直播行業的規範管理,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國家網信辦在《關於加強網路直播規範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中規定“對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賬號打賞的,核查屬實後須按規定辦理退款”。

但實際上,部分平臺秉持“儘量不退”的原則,即便要退款,也要走很長時間的司法程式,1 月 14 日,中消協也點名了未成年人網遊充值、打賞退款難這一事件。

在眾多未成年人網路消費的案例中,仍少有家長能夠尋求到警方或者新聞媒體的幫助,進入司法訴訟環節的更是寥寥無幾。

2020 年 3 月 2 日,據北京商報報道,江蘇泗洪縣的盛先生賣房用來還債的 40 萬元,被家裡的“熊孩子”玩快手直播刷禮物、玩網路遊戲,最後銀行卡只剩下 0.23 元。

盛先生想追回這部分錢開始了維權之路,然而維權的過程非常坎坷,一家人不斷聯絡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騰訊,以及各大遊戲公司,但遲遲沒有得到迴應。

“3 號打、4 號打、5 號打,一直都在打,但都沒有人回覆,只能聽到一個特別冰冷的機器人的聲音,雖然希望很渺茫,但我們還是想試試,能拿回一點是一點。”

去年 3 月 7 日,快手官方表示,“如情況屬實,將盡快把未成年人消費的 197372 元歸還原賬戶”,然而在去年 3 月 12 日,盛先生尚未收到退款。

業內人士表示,維權的過程存在流程繁瑣、舉證困難、運營平臺和遊戲公司互相推諉等問題,因此家長在退款維權時往往面臨不小的困難,消費者權益難以獲得保障。

推薦內容打“擦邊球”,危害性極大

在“青少年模式”下,網路軟體的功能和內容,都受到平臺演算法的控制。在網路直播中,儘管國家網信辦在《關於加強網路直播規範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中規定要“遮蔽不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路直播內容”,保證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但仍有部分平臺“玩貓膩兒”。

據南方都市報道,某直播平臺開啟青少年模式後,可以選擇訪問範圍,如若將範圍設定為“全部”,使用者則可以通過關鍵詞搜尋到打著擦邊球的“美女”視訊。

在這些視訊中,主播身著緊身短裝,在視訊中擺出摸腿、扭胯等姿勢;視訊多位穿著暴露衣服,以秀身材、熱舞為主。若是進入直播介面,還會發現該主播一邊與觀眾留言互動,一邊隨著音樂在鏡頭前扭動胸部,並且引誘觀眾“加微信可檢視私密資訊”,而加微信通常要支付一定額度的金錢。

對此,陝西恆達律師事務所趙良善律師認為,如果著裝過於暴露,這些視訊可能涉及傳播淫穢物品及資訊,從而違反相關法律,不過需要結合著裝情況、直播尺度以及內容來綜合判定。

在一些視訊推薦軟體中,往往也採取興趣推薦的模式,使用者只要經常刷某類視訊,那麼軟體將會推薦更多類似視訊。而在青少年模式下,部分軟體根據興趣愛好,給青少年推薦過多“遊戲”“美女”以及一些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視訊。這不利於青少年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而對青少年危害最大的是,這些不良短視訊讓青少年覺得只要有爆點、爆款,沒有知識也能賺錢,上學沒有用。

青少年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期,如果觀看過多的“遊戲”或者精神不良的視訊,很容易走上不正確的道路。

近些年多發未成年打賞問題

據統計報告顯示,截止 2020 年 6 月,我國網民人數已達 9.4 億,其中 19 歲以下網民佔 18.3%,為 1.72 億。而從職業上劃分,學生佔比最多,達到 23.7%。

網路在為我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風險,其中一些良莠不齊、有危害性的內容也對未成年人造成了侵害。關於“16 歲學生打賞主播,55 萬家當揮霍一空”、“遊戲充值達上萬元,父母報警求助”的新聞屢屢發生。

2017 年,江蘇省徐州市一名高中二年級學生超超,連刷 17 個“佛跳牆”,是他在直播網站一次性“打賞”的最高紀錄。

在網路直播裡,升級唯一的途徑是打賞,玩家通常將這一過程稱為“渡劫”。超超從青銅、白銀、黃金升到了鉑金、鑽石級,直到 2017 年 9 月 22 日,母親張美髮現他已從自己的銀行卡上偷偷划走了約 40 萬元。

同年,“15 歲女兒兩天花了超過 9.8 萬元打賞主播”的新聞讓眾多父母感嘆“網路直播多麼害人”,其父直言“他們都拿她當公主捧,就是為了得到她的錢”,女生在試出密碼後,從此開始“打賞”心儀的網路主播,而這筆錢是其父親打算換一套房的錢。

多平臺相繼上線“青少年模式”

以王者榮耀為例,作為一款國民級手遊,擁有著龐大的未成年使用者群體,也承擔著保護未成年人的社會責任。

在王者榮耀推出的幾年時間裡,隨著遊戲的火熱,類似充值消費過大、青少年沉迷等新聞事件越來越多,眾多網友對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的話題也十分關注,倡導網路平臺儘快推出“青少年模式”。

在多方監管下,王者榮耀響應社會呼籲。在 2018 年 9 月 15 日,《王者榮耀》健康系統啟動升級,接入公安權威資料平臺,對於所有新使用者進行最嚴格的實名校驗。在同一年,又兩次升級王者榮耀的健康系統。

一個個新聞事件推動了“青少年模式”的發展。

2019 年,由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牽頭,主要短視訊平臺和直播平臺試點上線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統”,截至當年 10 月,已有 53 家網路視訊和直播平臺上線了“青少年模式”。

青少年對網路直播的虛擬性、認知度都還不夠,這就容易導致打賞直播亂象。有業內人士表示,(直播)在整個社會尤其在未成年人當中營造一種不勞而獲、一夜暴富的虛假的現象,對於整個未成年人人生觀的形成是非常有害的。

對於平臺而言,上線“青少年模式”是一種趨勢也是一種責任。

當然,除了遊戲和短視訊 App 平臺“不得已”上線“青少年模式”外,一些長視訊、音樂、社交 App 也相應推出了“青少年模式”。

比如:喜馬拉雅 App 的青少年模式開關在賬號頁面右上角的“模式切換”中,可以看到四種不同模式,可供不同年齡和需求的使用者使用,選擇青少年模式後,還要再選擇一次年齡,整體上都比較適合青少年。

青少年模式在不斷改進和升級,但大多數 App 此前並不是自發上線“青少年模式”。網際網路企業提供青少年模式更多是源自外在壓力,在流量吸引、盈利驅動和競爭壓力下,一些企業缺乏內在動力來持續優化完善青少年模式。

“從企業來講,青少年模式需要真金白銀地投入,需要增加運營成本。因此,在商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衝突的情況下,部分企業以商業利益為重,而不是以社會利益、社會責任為重。”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四新表示。

如何解決“青少年模式”漏洞?

儘管目前不少視訊、直播、遊戲等網路平臺正加快升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優化“青少年模式”內容池,但是想解決部分平臺的“青少年模式”存在漏洞、形同虛設問題,需要多方協同共同解決。

因此,補上“青少年模式”漏洞是社會、平臺、家長的責任,更是對“先賺錢後治理”商業模式的彌補。在補上漏洞的過程中,社會、網路平臺、家長都需要做出相應的對策。

如今相關法律已經給出了相應的更詳細的規定。

6 月 1 日起,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將正式施行。其中關於網路直播、網路遊戲等都給出了明確規定,部分為以下內容:

  • 不滿 16 歲不得開通網路直播。

  • 網路直播服務提供者不得為未滿十六週歲的未成年人提供網路直播發布者賬號註冊服務;

  • 年滿十六週歲的未成年人提供網路直播發布者賬號註冊服務時,應當對其身份資訊進行認證,並徵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同意。

  • 平臺應限制未成年人上網消費、打賞。

  • 網路遊戲、網路直播、網路音視訊、網路社交等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定相應的時間管理、許可權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其實,在去年 7 月,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網站就釋出通知“要嚴厲打擊直播、短視訊網站平臺存在的涉未成年人有害資訊,嚴禁未成年人擔任主播上線直播。”而這次的規定更為詳細具體,為未成年人成長保駕護航,對此,網友也稱讚“越來越完善了”。

同時,進一步加強網路平臺責任,更加強調網際網路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是因為其直接影響了產品功能設定的完善程度。

專家表示,網際網路企業在防範青少年沉迷網路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更起著大作用。為此,專家們建議:

  • 網路平臺應依託強大技術手段,提高對青少年使用者的識別精準度;

  • 網際網路企業要擺正商業利益和社會責任之間的關係,以社會利益為重,以保護未成年人網路權益為重;

  • 網際網路企業要將提升平臺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制度建設落到實處,所有的短視訊平臺都應該有青少年模式,及時堵上青少年模式等存在的技術漏洞;

  • 建議提供推行青少年模式的強制性標準,對青少年模式推行不力的企業及時曝光和處罰。

如果把責任全放在網際網路企業的身上,是不負責任的也是不現實的,家庭和學校在青少年保護方面也需要承擔好相應責任。

隔絕網路不現實也不利於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家長需要增強自己的監護責任,看管好賬戶,平時需要對孩子多一些關心和交流,出現問題,及時進行溝通和解決。只有這樣,才能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網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