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理想汽車急聘“廠長”背後,是已經打響的產能之戰

理想汽車急聘“廠長”背後,是已經打響的產能之戰

粗略計算可以發現,截至目前,蔚來、小鵬、理想所擁有的規劃產能之和,已經超過 200 萬輛

即便此刻依然陷在產品換代升級,涉嫌故意隱瞞老款車主的輿論漩渦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作為新勢力頭部三強中最為“另類”的存在,理想汽車同樣開始了拼命狂奔。

而就在上月,一則“理想即將接手北京現代第一工廠”的訊息,突然被爆出。從具體細節來看,理想全球旗艦工廠將落戶在北京的順義區,距離其順義總部僅有 14 公里。

依託原北京現代一工廠廠房及土地資源,理想北京順義工廠總投資將高達 60 億元,旨在打造數字化、柔性化智慧製造工廠,開展整車、核心零部件、自動駕駛等關鍵技術研發,將配套自動駕駛、人工智慧、大資料、工業網際網路等科技人才 2000 人以上。同時,該專案計劃於 2023 年投產,2024 年工業產值達到 300 億元。

雖然截至目前,仍未等來理想自己的正式官宣,但結合上述一系列訊號,新工廠“落戶”北京,或許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無獨有偶,近日,隨著一則急聘需求的悄然上線,可謂再添實錘。

“落地”只是時間問題

開啟理想官方網站不難發現,在“加入我們”頁面,“生產製造”分類一欄,工廠長-(北京)製造基地、專案管理高階經理(北京工廠)等職位赫然在列,而顯示的工作地點,均位於北京順義區,並且明確標註急聘。另外,工廠長-(常州)第一基地的職位,同樣在列。

由此足以充分證明,北京工廠的籌建,已然進入到具體的執行階段。而在此過程中,一位能力全面、經驗豐富的工廠長,無疑需要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結合過往經驗,對於用人異常謹慎的創始人李想而言,相信其也將小心翼翼地物色最終人選。

同時,在順義區官方網站可以查詢到,早在 5 月 14 日釋出的《順義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理想汽車第二生產基地,已正式被列入順義區“十四五”期間擬實施重大工程專案的高精尖產業中,建設內容為:年產能 25 萬輛,增程式純電動 SUV 生產基地

另外,北京時間 4 月 9 日,據企查查 App 相關訊息顯示,理想旗下關聯企業在北京成立新公司。從具體資訊來看,北京理想汽車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為沈亞楠,註冊資本 10 億元人民幣。

公司經營範圍包含:製造新能源智慧汽車整車;製造新能源智慧汽車改裝汽車、新能源汽車移動充電車、集裝箱自卸式新能源接駁車;製造新能源智慧汽車動力總成系統等。

新公司註冊成立,獲得政府層面的背書,加之急聘“廠長”一職,可以肯定,理想北京工廠的最終建成,只剩時間問題。至於如此急迫的原因,或許還是與幾家頭部新勢力間早已打響的產能之戰有關,作為友商的蔚來、小鵬甚至特斯拉,已經“先手”開始了佈局。

面對中國新能源市場與日俱增的終端銷量,這些車企必須提前做好準備,不然後續一旦遭遇“無車可交”的尷尬狀況,最終得不償失的還是自己。

“蔚小理”,打響產能之戰

“我們判斷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長會超過大部分機構的預測,預計 2030 年達到 60% 的乘用車新車銷售佔比,中國的佔比還會更高。新能源汽車在未來十年註定超高速增長。”

上述一段觀點,來自李想本人年初發布的一封內部信。開篇,其首先暢想了接下來全球新能源市場,將會達到怎樣一個高度。隨後,便向所有人展現出其呼之欲出的野心。

“中國到 2025 年,將會銷售超過 800 萬輛智慧電動車,獲取 20% 以上的市場份額才是成為頭部企業的必要條件。而理想屆時會擁有 20% 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第一的智慧電動車企業。”

不可否認,參考這家新勢力造車目前的表現,如此目標的制定,無疑是非常自負的。畢竟,剛剛過去的 5 月,理想僅交付新車 4,323 輛,雖然同比 2020 年 5 月增長 101.3%,但相比上月出現了 22.95% 的較大幅度下跌。好在,隨著 2021 款理想 ONE 的上市,其後續訂單量預計將會迎來一波小高潮的上漲。

對於這款改款車型,其總裁沈亞楠,在不久前的專訪中也透露:“9 月份,我們希望銷量破萬,作為支撐的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 2021 款理想 ONE 的產品力進一步提升。另外一個支撐點是,截至今天為止,理想已經有 75 個零售店在 54 個城市。”

老實說,對於理想接下來身處終端市場的表現,兩位高管看似都充滿了信心。而從已經曝光的計劃來看,前者的第二款增程式 SUV 也將會在今年,正式與使用者見面。產品線的繼續擴充,必然需要更大產能作為支撐,進而有了北京工廠的加速落地。

類似的狀況還出現在蔚來身上,這家已經推出 ES8、ES6、EC6、ET7 四款量產車型,累計交付數率先突破 10 萬輛的自主新能源品牌,目前困擾其最大的問題,亦是產能瓶頸對於實現更大量變的嚴重製約。

所以我們也能看到,由合肥市與蔚來汽車共同規劃建設的合肥新橋智慧電動汽車產業園(NeoPark),已經正式開工建設。先期將投入 500 億元,規劃整車年產能 100 萬輛。而在剛剛過去的週末,嘉興 NIO house 開幕的採訪環節,據其總裁秦力洪透露,“蔚來將全力保證第二工廠於明年第三季度正式投產,目前已經開始打樁環節。”

至於小鵬,在肇慶自建工廠投入使用後,又分別位於廣州、武漢先後佈局兩座工廠,成為“蔚小理”中擁有製造基地最多的一家。同時,粗略計算可以發現,截至目前,三者所擁有的規劃產能之和,已經超過 200 萬輛

而在紛紛熬過至暗時刻,成功站穩腳跟之後,“蔚小理”看似都對自身接下來 5 年,甚至更遠的表現,充滿了信心與野心。已然打響的產能之戰,便是最好的佐證之一。

只不過,需要時刻警惕的是,身處尚未實現自我造血的虧損階段,大舉擴張之下必然是資金消耗的加劇。有時,對於未來太過樂觀,極有可能造成產能過剩甚至大幅度的浪費,而這極有可能引發反向拖拽效應,影響車企本身的發展。所以怎樣平衡供需之間的關係,已然成為了新的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