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第四年,AI 正在細枝末節中紮根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第四年,AI 正在細枝末節中紮根

因新冠疫情“中斷”一年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以下簡稱“WAIC”),終於活過來了。2021 年 WAIC 開幕式當天,上海室外 33 攝氏度的高溫,都沒能阻止館內湧動不息的人流。截至 7 月 8 日中午 12:30,大會展示牌上的人流量統計已經高達 22890 人次。按照 WAIC 釋出的官方資料,2021 年線上觀看總人次為 3.83 億,線下參會觀展總計為 13.9 萬人次。

“前幾屆都沒有今年熱鬧。”參加過三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追一科技負責人張曉斌告訴「甲子光年」。熱鬧的背後,是“雲參會、雲觀戰”無法替代的“面對面”商機。

熱鬧歸熱鬧,微妙的變化卻在於參與者。儘管相較於往年,它依然展示了多方的視角,有來自投資方的沈南鵬、孫正義;傳統行業中的格力、西門子;帶有學術風味的“大資料之父”舍恩伯格;憑技術屬性贏得一席之地的商湯科技。

更值得關注的是缺席者。曾與李馬比肩的馬雲,四年來第一次缺席大會 —— 儘管展會上總少不了阿里雲,也不乏被阿里投資的企業。同樣,也有些被認為“該來的”企業卻沒有出現在展場。比如,與商湯科技同被稱為“CV 四小龍”的曠視、依圖、雲從集體缺席了本次大會。

在 2020 年人工智慧成為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優先發展的五大領域之首,落地應用也在疫情催化下全面加速,正迎來全新發展視窗期的時刻,這些 AI 頭部公司為何集體缺席如此盛會?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崑的話,或許代表了一部分原因。他在逛了一趟展會後說:“過去幾年我們在看展覽和演示時,能看到各種炫的技術和應用。這次我感覺,我們看不到那麼多的炫的東西了……”在部分行業人士看來,AI 的不斷落地讓它褪去了往年酷炫的外衣,變得“沒意思”起來。

在經歷了連續四年的突飛猛進之後,AI 真的變得不酷了嗎?或未盡然。

如果說此前的炫酷更多是突破想象、創造概念,向世人展現一幅巨大的 AI 藍圖,那麼如今“不炫”的背後,實際上是 AI 在落地的過程中變得務實和易懂,誠如沈南鵬在開幕式上所言:“2020 年最大深度學習模式的引數是千億級別,今年年初就已經到了萬億級別。但是運用場景這條腿相對而言還是比較短、比較細,還處在一個線性的增長中,還有大量的吃、穿、住、行、線上線下的細分場景,有待開拓”。

而各個細分場景的痛點,正是髒、苦、累的活兒,正如樹木的成長,伸向底下的根部自然不夠炫酷。就此而言,當下的 AI 正在細枝末節中紮根 —— 那些你看不見的地方,更需要用力。

這一次,跟「甲子光年」一起周遊 WAIC,看看新一年的人工智慧又有哪些新變動:

  • 人工智慧已經從藍圖到落地的階段,走向了在各個場景中深入的階段,地表上的“不酷不炫”,實際上是地表下細枝末節的變動;

  • 過去的人工智慧在解決頭部的痛點,現在的人工智慧將點連成了網,解決的是網下更長尾的痛點;

  • AI 創業公司也在細分,一種是按場景細分、一種是按解決方案中的組成部分細分,既豐富熱鬧,又“卷味十足”;

  • 車,是 2021 最火的細分場景,但熱鬧的背後,自動駕駛的落地還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

1. 更深層織網,AI 的新階段

“過去 AI 解決的是佔比 20% 的頭部問題,現在解決的則是剩下 80% 的長尾應用場景中未被覆蓋的小問題。”AI 公司商湯科技的工作人員告訴「甲子光年」。這意味著,人工智慧正在向著更深處的細枝末節滲透:一方面是細分場景變得更重要了,另一方面,AI 能夠解決的問題從點連成了網,現在到了每張網覆蓋的場景下的小問題。

以商湯科技為例,在商湯科技展示的物業場景裡,老人摔倒、垃圾滿溢等這樣的小問題都可以被 AI 及時檢測到,而需要用到人力的,只剩最後一步。但這顯然並不容易。

按照 IDC2020 年上半年的資料,商湯已經佔到了中國計算機視覺應用領域近一半的市場份額。但是,如果只是把商湯劃分到計算機視覺領域,只能展示商湯業務中的一部分,商湯的重點更是在於“賦能百業”的 AI 底層基礎設施。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執行長徐立正式在大會上介紹了商湯 SenseCore AI 大裝置 —— 商湯打造的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據其介紹,SenseCore 由算力層、平臺層和演算法層三個部分組成,只有當大資料量、應用場景和底層打磨都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從頭部解決“點”的問題,走到長尾中,把點連成網,紮根進場景中的各個小問題裡。

商湯科技此次展示了其做“演算法中心”、做底層基礎設施的優勢。比如,商湯展位中人流量最密集的商湯 AI 教育,現場就可以體驗到應用了識別技術的教育機器人、可以修改演算法的模擬城市路徑設計,更有與商湯合作學校的學生來到現場,展示自己應用商湯教育產品,自己設計算法制作的 V2X(物聯網)車輛通行模擬系統。

在景區場景中,商湯分別展示了與長沙黃花機場、杭州蕭山館、西湖“AR 遊覽路線”等場景的合作,以視訊的方式直觀呈現 AI 在不同場景中的真實應用,在車載、醫療、工業等場景中,商湯也均以案例的形式展示。此外,商湯在現場截取了展區一角放在視覺化螢幕中,可以清晰對比現實場景與 AI 在螢幕中有鯨魚、虛擬人物等變動的風格化效果融合。與此同時,商湯科技自帶 SenseAuto 自動駕駛 AR 小巴,小巴內可以通過雙屏 AI+AR 的視覺化方式,將車外經過的實景進行風格化處理。這大概是面向 C 端展示的最好方式。

商湯科技的邏輯是,如果巨頭有品牌效應做背書,技術型的科技公司則更需要技術優勢來吸引客戶。

相較於商湯科技技術展示的“生動”,華為的展示更為巨集觀。To B 的產品與 to C 不同,即使將產品架構和具體案例放在螢幕上展示,也很難像 C 端產品一樣獲得即刻的體驗感。

在華為 AI 部分的展區中,涵蓋了華為 AI 領域的產品及解決方案,以及這些產品如何在各個場景中進行應用的展示。不過,像大多數參展企業一樣,仍是講解人員多於直觀體驗。這包括了展現 AI 如何賦能城市的華為智慧體展區、AI 如何改變生活的“普惠 AI 智慧生活新體驗”展區、AI 如何在世界各地生態環境保護上的運用的“TECH4ALL AI 展區”等等。

不過華為智慧汽車的解決方案,則為增加體驗感下了些功夫。通過設立“沉浸式體驗區”,現場就能感受華為自動駕駛系統。而此類與普通人出行相關的 AI 細分應用,受消費者關注的程度非常高,雖然整個體驗時間只有 6 分鐘,但由於太過火熱,現場有不少人已經排了一個多小時隊等候,而有預約的也已經排到了大會的最後一天。

做場景細化的不只是華為和商湯,在商湯展臺不遠處,就是語音識別大佬科大訊飛。與一般人的認知不同,以語音技術起家的科大訊飛不僅擁有成熟的 C 端產品,現今也在強調自己已經由“點”提供到“面”的解決方案,包括 AI + 城市、AI + 教育、AI + 醫療、AI + 工業、AI + 生活、AI + 辦公等應用成果,科大訊飛工作人員告訴「甲子光年」,科大訊發下一步的戰略方向將是發揮人工智慧在新基建中的作用。

網際網路大佬 360、騰訊、阿里等則更多傾向於從自己的傳統領域,切入到全新的業務領域,比如騰訊把視野發散到老年群體、海洋生態等話題上,360 已經不只防毒了,把安全注入到了系統和生態的層面。

可以說,如果過去的 AI 是在從藍圖走向落地,那麼今天的 AI 就在把根扎得更深一些,深入到每個細分場景中了。

2.AI 創業公司到底有多能細分?

“AI+what”無疑是這場大會的主題之一,但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能力做“AI+”的。大體上來看,創業公司們可以按兩條道路進行細分:一是按照 AI 解決方案進行拆分,雖然大家都做的是解決方案,但術業有專攻,側重點各有不同。這其中包括大資料分析類的解決方案、終端解決方案、晶片類的解決方案等等。從企業自身優勢出發,提供滿足客戶需求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雲端晶片提供商燧原科技的工作人員告訴「甲子光年」,提供解決方案而非單一的部件或技術,能更好的適配自家公司的本身優勢,對於客戶來說使用體驗感也能更好。

另一種則是對場景的細分,突出的案例有教育場景中的有道、印象筆記;銀行場景中的交通銀行;醫療場景中的 GE 醫療、阿斯利康;房產場景中的貝殼;家居場景中的 A.O. 史密斯;貨運場景中的贏徹科技、圖森等等。

能夠細分到什麼程度呢?比如具體到醫療場景中,有以看片為主的 AI 影像公司、有提供檢測技術的 AI 慢病篩查公司,有提供“數字腦”、“數字心”、“數字肺”的公司,就也有提供這些業務一站式整合平臺的公司;比如細化到資料這個元素上,就有起步於資料,從資料蒐集、分析看百業的供應商,細化到演算法這個元素上,就已經有企業提供了“演算法商城”。

具體來看,一家數字化中餐解決方案提供商展示了三款產品,應用於街邊巷尾的 AI 小吃車、分別應用於中餐廳和大食堂中的全自動餐廳解決方案,工作人員告訴「甲子光年」,“使用了這套餐廳解決方案,就基本上用不到人力了。”而即使是在這樣的細分場景中,如果推向市場的過程不出問題,可以覆蓋的市場也有較大的想象空間。

各大傳統行業也在躍躍欲試。商湯展臺不遠處的交通銀行展臺擺滿了零食、飲品在售賣,並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甲子光年」瞭解到,在場可以用數字人民幣直接購買食品、咖啡、飲品等,還有優惠活動。此外,本次參展企業中還有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國家電網等選手 —— 都是以往看起來和 AI 不沾邊的企業,面對當下的風口,自然也不甘為人後。

交通銀行展區內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甲子光年」,由於銀行業務的資料安全要求高、業務體量也較大,而僅靠合作伙伴無法滿足自身所有的需求,還是要“走在前面”。

這意味著,對大客戶依賴性強的 to B 公司們將迎來 AI 行業的“內卷時代”。如何安全有效的給這些大客戶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資料支援,將是未來 AI 公司們是否能夠留住客戶的關鍵。

3. 自動駕駛,2021 最火的細分場景如何落地?

自動駕駛是 2021 年最火的 AI 細分場景。此前有媒體統計,僅在剛剛過去的 6 月,已有 16 家自動駕駛相關企業獲得融資,融資總額超過 56 億元。

要想實現自動駕駛需要軟硬體結合,但車載場景也是 AI 落地場景中的一部分。在今年,電氣化的趨勢使汽車門檻降低,軟體開始成為汽車的核心。一位投資人曾向「甲子光年」表示,車的場景被認為是市場空間最大、互動性最強的場景。而關於 AI 在自動駕駛中的作用,也曾引發鐳射雷達在自動駕駛中是否“雞肋”取決於 AI 收集的大資料夠不夠多、技術夠不夠強的討論。

就目前來說,儘管主機廠仍舊在汽車行業佔據主導地位,但在 AI 層面則是自動駕駛和晶片廠商更具話語權。與之對應的,今年的 WAIC 上,較之車廠自動駕駛公司更加活躍,相關參展企業超過了 20 家,整體自動駕駛車輛數超過 40 輛。各家都拿出了最新的技術成果。

比如,自動駕駛公司 Auto X 釋出了第五代全無人駕駛系統 AutoX Gen5,其新的無人駕駛計算平臺 AutoX XCU 已達到 2200 TOPS 算力;百 度聯合極狐汽車釋出其第五代無人共享車 ApollonMoon,目標是讓出行比現在的網約車更便宜,地平線、圖森未來等產業鏈上的各頭部公司也都有動作。

在場外的世博 "AI 賽道" 區域內,還專門設定了一條總長 2.8 公里,共 12 個路口,上下車點均在 AI 賽道(無人駕駛)區域的體驗路線。在此區域不僅有自動駕駛清掃車、自動泊車,還有在開放道路上的自動駕駛應用體驗,小馬智行用於載客的無人車,新石器和斑馬智行聯名推出的無人零售車,仙途智慧的 Autowise V1 智慧清掃車各司其職,向觀眾展示了一幅切實落地的 AI 生活場景畫面。

不過,儘管看起來風風火火,但事實上自動駕駛的落地還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這取決於三點:一是法律法規,二是自動駕駛技術水平,三是自動駕駛的成本。

其中,各國法律法規的開放取決於自動駕駛技術是否足夠安全,但自動駕駛的技術和成本一直是自動駕駛行業最大的難題。

從技術層面來講,即使多家自動駕駛企業紛紛展示出自家的上路牌照和路測資料,但目前上路的自動駕駛,仍需要配備一名安全員才行。即便是全球行業領頭羊 Waymo,在過去 11 年間真正去安全員的測試里程也只有 10 萬公里。

難以去掉安全員的一大原因即是技術問題。此前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CEO 吳甘沙曾坦言,必須要認識到,“今天的自動駕駛技術放到真正的開放道路上,其實還不夠成熟,去試坐過的都知道,我們做這行的也知道,其實它還有一點距離。”

除了技術的成熟度,自動駕駛成本居高不下也是其商業化落地難的要因。

“自動駕駛汽車公司的盈利非常艱難,本身車的成本就很高,一臺車 100 多萬,而且車上還要配備安全員,後臺還需要大資料、伺服器對它進行支援,此外還有軟體工程師在後面做軟體升級研發,這個成本是非常高的,比傳統的、有司機的計程車成本要高得多。”汽車行業獨立分析師張翔告訴「甲子光年」。一個普遍的行業認知是,包括 Robotaxi 在內的自動駕駛乘用車要商業化落地,至少需要 5 年的時間。

這也導致過去三年時間裡,不少自動駕駛初創公司選擇從乘用車自動駕駛轉向商用車自動駕駛。儘管某自動駕駛企業 CEO 曾向「甲子光年」表示:“底層技術並沒有太大差異”,但相對於自動駕駛乘用車的全場景應用,在有限場景應用下的低速無人配送車、貨運車或者道路清掃車等反而更容易商業化。

可以說,豐滿的商業化需求與骨幹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近兩年一級市場對 AI 的投融資情況遠不如 2018 年時火熱的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資本冷卻的另一面,也正是 AI 深入落地的進行時。一位參展企業的工作人員對自己的參展位置笑稱:"把同一型別的競品們放的很近,' 卷 ' 味正濃。雖然現在這麼熱,但是過幾年也許還會死一大批,我們只要能做剩下兩三家裡面的一個就很滿意。"

毫無疑問,資本總有火熱和冷卻,但通常資本總是走得更快一點,當產業開始落地、生根發芽的時候,反而是更多早期投資人認為生意“不性感”、“不酷炫”的時刻。而在行業發展過程中,也總有競爭、監督和質疑存在,才能把產品打磨的更好,讓行業發展的更良性。

“風險投資家們都清楚投資所面臨的風險。軟銀願景基金所投資的公司超過 90%,甚至 95%,依然還沒實現盈利,甚至仍在虧損。我們需要有人願意去冒險投資,而且是在創業的高風險階段去提供資本。”就此而言,軟銀創始人孫正義在大會上的發言不失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