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零跑汽車衝刺 IPO:大華的千億市值夢,傅利泉最後的倔強

零跑汽車衝刺 IPO:大華的千億市值夢,傅利泉最後的倔強

安防巨頭大華孵化的零跑汽車最近好訊息不斷。

近日,零跑汽車官宣完成超 45 億元 Pre-IPO 輪融資,由中金資本領投,其中杭州市政府投資 30 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備受關注的合肥市政府在此次融資中未見身影,而這也被不少人解讀為:合肥被杭州成功截了胡。

根據計劃,零跑汽車或將於今年下半年提交 IPO 申請,預計在 2021 年底或 2022 年初在科創板上市。

在業績上,幾日前零跑汽車官方釋出:6 月訂單突破 4 千輛,交付 3941 輛,同比大漲 893%,環比增長 23%。

上一次零跑傳出喜訊,還是今年初,零跑汽車在年年虧損、融資不暢的背景下,官宣融資 43 億元,其中合肥政府將對零跑 B 輪投資 20 億元。

有訊息稱,起初合肥市對零跑汽車的投資預計分兩批完成,首批 2 億元已經投進零跑汽車 B 輪融資,剩下的 18 億元將在 Pre-IPO 中投資。

短短 6 個月時間,投資方從合肥政府變為杭州政府,第二工廠落戶合肥生變,從跌落谷底到銷量氣勢如虹,從 B 輪直接跳到 Pre-IPO 輪,零跑的故事,可謂一波三折。

今天,聊聊這個造車新勢力,以及背後的安防巨頭。

押寶新能源汽車賽道

零跑的成立,不說眾星捧月,至少也是寄予厚望。

“大華股份雖有一個千億市值的夢想,而現在安防產業全球市場也就一千多億,不可能由一家獨得,而汽車行業的蛋糕足夠大。”

大華股份聯合創始人、零跑科技董事長朱江明曾側面道出了零跑的使命。

言外之意,安防市場是小池塘,但汽車行業是大藍海

,大華的千億市值夢,不必拘泥於一片天。

而朱江明親自下場成立零跑,也暗示了這一點。

在新智駕看來,大華佈局新能源汽車賽道其實不難理解,主要體現在五大方面。

1、企業層面。

彼時,第一股 AI 浪潮開始在中國興起,AI 企業如雨後春筍成立,紛紛化身吸金又吸睛的獨角獸;彼時,華為已入局安防多年,並逐漸顯露出重倉智慧視訊的野心。

各股力量圍攻猛剿下,未來形成多足鼎立的局面也不是不無可能。

更重要的是,大華還面臨增收不增利的窘境:2014 年,大華淨利潤低於 10%,跌至谷底

於是,大華做了兩件事。

一是主營業務轉型。2015 年大華對內部人員結構、市場開拓模式、IT 系統結構、人才激勵模式等進行調整,商業模式從產品供應商向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成立子公司進軍智慧製造、民用 AI 安防等領域。

2014 年也成為大華淨利潤增長的時間拐點,2015 年業績迎來收穫之年。

這一年,大華營收規模剛剛跨入安防百億俱樂部,在此之前,海康已在 2013 年達成這一目標。

完成百億目標的大華,面臨企業體量進入新的階段、市值增長瓶頸的雙重夾擊,尋得新的突破口實現二次飛速增長,是大華保持持續增長的必然路徑。

與此同時,2015 年海康市值達千億,此後逐步增長。

反觀大華,儘管營收緊追不捨,但近 10 年,其市值最高時近 900 億元,如今在近 700 億元徘徊,千億市值的門楣,總是差那麼一點。

藉由此,大華做了另一件事:換道超車,成立零跑,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

2、產品層面。

當初,大華的第三次轉型還未到來,如今的當紅炸子雞 To B 業務還在前期調研、考察中,而新能源汽車已經開始滋滋啦啦碰撞出新的火花。

一方面,朱江明認為,汽車是繼房地產市場以後最大的市場,在中國還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足夠大的汽車行業蛋糕,大華當然也想嘗一嘗。

另一方面,早在立項之初,大華或已察覺到了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是汽車的未來趨勢

早期朱江明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之所以一如既往地大力投入這個產業,是對這一風口的確定,他們必須抓住這一技術轉換的節點。

“因為你如果要做智慧駕駛,一定是要用電動汽車,而不能用汽油車。將來自動駕駛、無人駕駛一定是方向,5-10 年內是一定可以看到的。”

朱江明表示,基於安防領域早早入局人工智慧,他們相信無人駕駛終究會實現,無非是時間問題。

後來的市場走向的確驗證了他們的判斷。

中商產業研究院資料,2021 年自動駕駛行業市場規模將超 2350 億元,有資料顯示,到 2030 年,智慧駕駛市場規模將達到 4900 億元。

3、技術層面。

無論是視訊物聯,還是交通領域,大華均有深厚的技術和資料積累,帶有的 IT 基因,是零跑能夠起跑的基本點之一。

零跑汽車的邏輯是:大華可以將自身 IT 領域的管理經驗及研發流程,將 IT 企業的速度、效率應用優勢移植到汽車行業參與競爭。

對於電動汽車,電池、BMS 以及智慧駕駛系統,都需要嵌入式的控制。

而在嵌入式層面的技術,以低功耗的內建的處理模式進行自動化控制上,大華具備創業至今二十年的積累。

大華的 AI 嵌入式技術,從感測、計算、控制到執行,全流程的技術能複用到汽車上

“我們更瞭解底層嵌入式軟體及演算法層面的 Know-how。”朱江明曾對新智駕表示。

換句話理解,脫胎於做電子產品的大華,更懂得如何控制成本並保持價效比,更擅長將軟硬體結合。

事實上,大華股份給予零跑的不止於技術支援

零跑創立之初,大華股份便重投了 4 億元,直到首款量產車型 S01 釋出後,零跑才獲得紅杉資本領投的 Pre-A 輪融資。

此外,大華股份的人工智慧研究院、大資料以及雲端計算的研究院、晶片研究院以及科研人員,均可為零跑所用。

4、政策層面。

正如“沒有企業的時代,只有時代中的企業”,很多時候,政策扶持大於個人和企業自身努力。

裝備製造業,被譽為工業經濟的心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集中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科技水平、製造能力和綜合實力。

在數字化改革浪潮下,浙江或者杭州需要走出一條以數字驅動發展變革、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創新之路,高階製造是必然之路。

浙江省近日釋出的高階裝備製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也證實了這一點。

今年,杭州開啟“未來工廠”建設,進一步加速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技術與製造業深入融合。

對於迫切想在高階裝備製造上求變求新的杭州,零跑不僅是杭州本土企業,且如今勢頭正猛,雙方一拍即合,也是在情理之中。

5、個人層面。

20 年來,視訊物聯老大海康牢牢吸引著市場的目光。

儘管海康的營收只是大華的 2 倍,但前者無論在市值還是掌舵人的個人知名度上,都遠高於大華和傅利泉(大華董事長)。

這裡面似乎夾雜著外界一直難以擯棄的對大華和傅利泉的偏見。

從家境清寒到考上浙江電子工業學校,從體制內出走到下海創業,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工廠到帶領大華殺出重圍居全球 AI 安防第二把交椅,傅利泉一生都在不甘平庸的路上。

海康今日之成就固然離不開自身的經營管理之道,但背靠國企,的確也讓其在血腥的市場中可玄鐵鍛造重劍,也多一份底氣。

而大華作為一個民營企業,相比之下,猶如以個人之力 PK 一個集團,如此背景下,依然緊緊咬住了前者 20 年,其中的魄力、堅韌和艱辛,非常人能及,本身也足夠讓人生敬。

廝殺了二十年後,今天的傅利泉甚至可以直接找個適當的時機變現資源,解甲歸田。

也許,傅利泉不這麼做的原因,是那不甘平庸的本性使然,是個人價值實現的底色使然。

也許正如雷軍最後一次創業選擇造車一樣,零跑之於傅利泉,是這位已經 54 歲的倔強 IT 人創業路上的最後一博。

贏了,皆大歡喜,輸了,又何妨。

為何直接造車?而非當一個 Tier1

如果說大華入局智慧汽車賽道天時、地利、人和皆具,那麼前者為何不老老實實當個供應商,而是選擇造車這一又苦又累風險又大的路徑?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佩服傅利泉、朱江明這些幹實業出身的人的經驗與遠見了。

前文提到,大華選擇直接造車原因有二:其一、市場足夠大;其二、看中無人駕駛時代的到來。

無人駕駛時代,車也非傳統意義上的車,而是一個移動機器人,由此產生的效益規模指數翻倍。

此前,新智駕撰文提到:做重變硬,是自動駕駛玩家們可能無法跳脫的一步。造車,也很可能是自動駕駛玩家的終極宿命

從產品角度,不得不造車;從市場角度,造車更具優勢。

先說為什麼不得不造車。

自動駕駛和汽車,是靈魂和軀體的關係。不造車,可能讓靈魂無處安放。

業內不少玩家選擇做出行運營商。

這種模式通常需要採購(或是與主機廠合作)進行無人化改造和系統部署,再為市場提供持續地自動駕駛運輸服務。如此一來,前期的投入巨大、變現週期也非常漫長。

更多跨界選手選擇做技術供應商。

從自動駕駛角度出發,現階段想實現 L4 在面向消費者的前裝量產乘用車上的落地的商業可行性不大。

一方面是,主機廠對於成本是極其敏感的,而 L4 技術通常需要昂貴的感測器來作支援。另一方面,L4 技術並不是前裝量產的乘用車場景下的剛需

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L2 和 L4 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畢竟出現危急情況均需要人工接管。如果是 L5 完全無人駕駛就不一樣了,這是質的飛躍。

在產品化過程中,所有漸進式玩家踩過的坑,跨越式玩家一個都跑不掉。

從大華自身角度,在傳統制造業領域摸爬滾打了 20 餘年,傅利泉、朱江明或者說大華,見過太多技術供應商。

無論是視訊物聯,還是自動駕駛,技術與使用者之前必然存在一箇中間件,這個中介軟體是什麼?

在安防是攝像頭;在自動駕駛,就是汽車。

CV 獨角獸們以演算法起家,最後依然逃不了做硬體的命運。汽車行業同樣如此,車是連線技術和人最核心的中介軟體,如果不延伸到前端,難以接觸到 C 端使用者。

說白了,之所以無論何種形式的自動駕駛實現路徑,商業化變現之路中,主動權從來都掌握在主機廠手裡。

換句話說,想要真正想改變出行市場,想要讓無人駕駛技術大規模落地,必須造車。

再說造車優勢。

  • 從邏輯上來說(成功的可能性先不作討論),自動駕駛公司造車確實會比其他的任何跨界造車選手都更有說服力。

  • 商業層,自動駕駛玩家選擇造車,不僅可以驗證自己的技術,為自己的技術提供規模化落地的平臺;還可以將技術打包整合到汽車產品之中,面向消費者或是計程車車隊進行銷售租賃。

  • 技術層,通過自己造車的方式,自動駕駛玩家能夠將話語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靈魂與軀體的耦合度會更高,便於優化使用者體驗;與此同時,海量的駕駛資料迴流能夠幫助玩家更好地迭代技術,形成技術到產品再到技術的加速閉環。

事實也證明,Baidu 造了、滴滴造了、小馬可能會造,AutoX 也投資造了。

大華當初也許正是預料到了怎麼都逃不過造車這一步,才會從一開始,就堅定地選擇造車之路。

昨天,朱江明還放言“預計 2024 年實現全場景自動駕駛技術,三年內超過特斯拉”。

朱江明也曾對新智駕表示,2017 年開始,零跑便著手準備與大華規劃基於 AI 的自動駕駛晶片。

據悉,零跑自研的自動駕駛晶片凌芯 01 將搭載在零跑 C11 上,並於今年 10 月上市。

總之,外界揶揄大華造車,其實這一步必須走,且大可能走得正確。

造車符合新能源、智慧化、高階製造的趨勢;符合大華轉型要求;符合技術延伸趨勢,符合政策環境。

怎麼看,這都是一個多贏的局面。

況且,零跑誕生之時,自動駕駛賽道遠沒有今天擁擠,零跑背靠大華,有錢有人有技術,既然看準了,為什麼不博一博,單車變摩托?

而前方已有海康進攻技術供應商,大華也不想永遠跟在海康後面

回到今時,前方蔚來、小鵬、理想的市值分別近 700 億美元、超 2700 億港元、約 274 億美元。

如果零跑成功上市,帶來的市值很可能遠超大華本身。

加之大華業務體系調整近 2 年來,以企業為核心的 To B 業務已成為一把愈發鋒利的矛:據大華股份 2020 年年報顯示,其企業業務營收佔國內業務的 42.28%。

城市數字化、企業數字化業務新藍海下,To B 業務成為新的增長引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To B 業務勢頭猛,再加上新能源汽車的千億賽道,是不是有理由預測,大華的千億市值夢不遠。

“2023 年零跑進入造車新勢力 TOP3、2025 年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佔率達到 10%。”

也難怪即使在業績不佳時,朱江明依然信誓旦旦。

零跑的坎坷上市路

但我們要明白一點:判斷正確是一回事,成功與否是另一回事。

造車看起來是個可行的轉型方向,但一款新車產品想要的上路也需要數年的時間。

2015 年 12 月,經內部孵化,零跑汽車延續安防企業大華的血脈橫空出世。

然而,汽車不同於攝像頭,前者承載著數倍於安防市場空間的同時,也需要企業付出更大的代價。

對於毫無造車經驗與相關背景團隊的零跑汽車而言,在舞臺更大的汽車圈中生存並非易事。

首先,零跑汽車生產首款汽車的過程波折不斷

“2015 年我剛想做汽車的時候,真不知道汽車有哪些專業,我去招人,要招哪些人,都是一抹黑。”零跑汽車創始人兼董事長朱江明曾對媒體表示。

在經歷近一年的團隊組建後(零跑汽車在 2017 年曾表示其 400 多名員工中 80% 為研發人員,核心團隊沒有任何汽車從業經歷),零跑汽車於 2016 年 10 月在千島湖舉行會議,召集投資者和合作夥伴探討車型定位。

根據朱江明的計劃,零跑汽車的首款新能源汽車 S01 必須足夠特別,以此吸引關注,此後逐步切入細分市場。

不過,生產資質是所有造車新勢力無法繞開的難題。

2015 年,發改委和工信部共同釋出《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規定車企必須具備“生產資質”和“產品資質”方可生產純電動汽車。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零跑汽車在積極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許可的同時,與第三方合作共同完成整車生產,而這一第三方即為長江乘用車

資料顯示,長江汽車在 2017 年獲得工信部新能源汽車資質准入,其長江純電動乘用車板塊在 2018 年正式啟動運營。

零跑汽車在自建的金華工廠生產白車身和三電零部件後,再交由長江乘用車總裝。

這也意味著,S01 或許是剛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長江乘用車,首批“練手”的車型。

2019 年 1 月,零跑汽車推出首發車型 S01 用於市場磨合。不過由於 S01 奇特的造型,以及屬於受眾較少的轎跑定位,S01 的市場表現不盡人意。

截至 2020 年 5 月,S01 共售出 1000 輛左右,距離零跑汽車定下的 2019 年銷量一萬輛目標相去甚遠。

其次,零跑汽車的品控及智慧化也曾遭遇多輪風波

朱江明或許沒有想到,寄託其開啟更廣闊市場的 T03,在上市日反而被負面新聞纏身。

2020 年 5 月 T03 上市當日,200 多位 S01 車主在網路集體釋出維權書,直指 S01 存在的四大質量問題。

根據維權書顯示,零跑汽車故障主要表現在制動系統、動力系統、車機系統故、控制系統等。

而這,或許與交由第三方總裝,零跑汽車無法把控質量有關。

除此之外,零跑汽車也曾被指出其產品與宣傳不符

零跑汽車曾在釋出會中宣稱:“零跑是全球繼特斯拉之後,第二家擁有智慧電動車完整自主研發能力的廠家。”

根據資料顯示,零跑汽車在三電系統、智慧網聯絡統和智慧駕駛系統等領域具備自主研發能力,其發明專利佔比為造車新勢力中最高。

不過,瘋狂對標特斯拉的零跑汽車,未必具有特斯拉的實力。

在 T03 的媒體試乘會中,T03 的人臉識別、L2 智慧駕駛輔助、自動泊車出現不同程度的故障;多位車主也曾表示,零跑汽車在 T03 宣傳中的輔助駕駛系統長期未推送

也是在這一年,擔任零跑汽車副總裁、前榮耀品牌海外業務負責人趙剛選擇離開。

他甚至直言“難度太大”。

一眾造車新勢力之中,零跑汽車是一個比較特別的存在:既可以說它幸運,也可以說它不幸。

幸運的是,零跑汽車脫胎於全球安防巨頭大華股份,成長於首批造車浪潮,有望成為首家科創板上市的造車新勢力。

不幸的是,成立四年才推出首款量產車型,2021 年前融資金額僅 32.6 億元,曾經半年銷量為零。

坐了四年冷板凳之後,零跑汽車在今年迎來轉機

銷量方面,根據零跑汽車公佈的資料顯示,其第一季度訂單量達到 10019。其中,3 月訂單量為 3227,環比增長 33%。

在生產資質方面,零跑汽車通過收購新福達獲得整車生產資質,並在今年 4 月 30 日通過核准,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

據瞭解,零跑定位中級 SUV 的 C11 即將在金華工廠投產。

在演算法方面,零跑汽車團隊在 Waymo 挑戰賽的 2D 實時檢測挑戰賽中,獲得該專案的第一名。

此前,朱江明曾預計 2023 年前實現自我造血,隨著近期獲得 45 億元融資,零跑汽車的造車之路或將更為平坦。

一切都變了,似乎不全是。

至少,朱江明依然是那位熱衷放“狠話”的董事長。其在近期揚言的“三年內自動駕駛技術超越特斯拉”是否得以成真,仍存疑。

有人說,零跑直接跳過 C 輪融資,到達 Pre-IPO 輪,是否有些太過心急?

當年市場上能打的對手的確不多。如今,蔚來、小鵬、理想穩居頭部,威馬、哪吒奮力追趕,華為、大疆、360 強勢來襲,局勢已經不同往日。

如果零跑如其計劃成功上市,那麼它將成為科創板最先上市的汽車公司。

如果零跑在他們江山穩固之後未能成功 IPO,那麼可能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換言之,傅利泉、朱江明當初的算盤,可能會生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