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缺芯潮下的兩岸 IC 設計業:誰吃到了漲價紅利

缺芯潮下的兩岸 IC 設計業:誰吃到了漲價紅利

與去年下半年全產業鏈的群情激昂相比,今年上半年,用風雲變幻、詭譎莫測來形容半導體行業,並不違和。“市況越好心越慌”,是部分廠家的真實心理狀態。在此背景下,各路巨頭的業績表現成為迷霧之下,把握後市進展的重要抓手。

作為緩解此次全球芯荒的最重要陣地,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廠商的業績可謂全場焦點,其中設計廠由於上接晶圓代工、下接終端大廠,對漲價敏感度極高,其營收、利潤、毛利潤均能一定程度反映行業未來走勢,因此更受關注。

集微網分別選出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地區前十大代表性設計廠,分析對比其上半年業績,發現其中部分事實與當前業內觀點相互印證,但也有部分資料得出的推論,與業內判斷截然相反。

一、中國大陸 IC 設計業績表現

1.車用、5G 帶飛大廠營收、淨利“一騎絕塵”

中國大陸地區方面,集微網綜合各因素,挑選前十大代表性的設計廠分別為韋爾股份、紫光國微、卓勝微、兆易創新、格科微、聖邦股份、北京君正、瑞芯微、匯頂科技、晶晨股份。

從上半年營收來看,市值最大的韋爾股份同樣一騎絕塵,124.48 億元的營收比第二名格科微(36.86 億元)以及第三名兆易創新(36.41 億元)的 3 倍還多。

筆者對比上述公司主營業務發現,韋爾股份和格科微主力產品均為 CIS 和顯示驅動 IC。韋爾股份為 CIS 絕對龍頭,觸控與顯示解決方案業務則是新的利潤增長點。剛上市的格科微此前就一度被認為是“下一個韋爾股份”,2020 年 CIS 銷售額排名全球第四,顯示 IC 產品則主要為 LCD 驅動 IC。

“車用”則是三大公司業務另一交叉點,韋爾股份旗下豪威科技目前為全球前二的車用 CIS 供應商,格科微也表示其產品可用於汽車電子領域,而兆易創新的 MCU 產品也已進入汽車後裝市場,上半年 MCU 營收同比增長 222.1%,並多次表示,車載領域將是公司未來發展的重心。

從上半年淨利潤來看,體量較大、市值排名靠前的大公司也優勢明顯。韋爾股份以 23.16 億元再次領跑,是第二名卓勝微(10.14 億元)2 倍還多,紫光國微以 8.8 億元位居第三。

卓勝微作為國產射頻晶片龍頭,將業績主要歸結為 5G 通訊技術的發展,紫光國微也將業績表現歸功於 5G 的落地,在主營智慧安全晶片業務方面,在保持身份識別安全產品持續穩定供應外,在電信 SIM 卡、金融支付和汽車電子領域均有新突破。

另外從毛利率上看,綜合兩季,卓勝微、紫光國微、聖邦股份表現更為突出,不過卓勝微是十家公司中唯一第二季度毛利率較第一季度下滑的,韋爾股份、格科微整體毛利率最低,聖邦股份、紫光國微、兆易創新則是第二季度毛利率增幅相對更高的三家公司。

2.手機出貨拖垮大廠增長動能 模擬 IC、智慧終端晶片潛力凸顯

季度環比增速是另一維度的比較,撇開公司本身行業地位、體量,這一部分資料很大程度上都預示了公司下一階段的增長潛力。

從第一、第二季度營收、淨利環比增速整體情況來看,第一季度除了北京君正淨利仍實現環比增長外,其他公司營收、淨利均較去年第四季度有所下滑,這與去年第四季度基數較大以及春節等客觀因素相關。第二季度所有公司營收、淨利都實現較大的環比增幅,其中瑞芯微、聖邦股份分別為營收、淨利環比增速變動最大的公司。

具體到第二季度各公司表現情況,營收環比增速前三名為瑞芯微、紫光國微、聖邦股份,後三名為格科微、卓勝微、韋爾股份;淨利潤環比增速前三名為聖邦股份、北京君正、晶晨股份,後三名為卓勝微、韋爾股份、格科微。

與上半年營收、淨利潤相比,上述排名可謂一百八十度對調,此前表現搶眼的韋爾股份、格科微、卓勝微排名墊底,僅有紫光國微第二季度營收環比增速排名第二。

這種反轉表現,或許與大廠此前業績基數過高相關,不過值得深思的是,智慧手機均是上述三大企業產品面向的重要終端之一,而自第二季度起,有關手機庫存過高、品牌廠砍單的傳聞不絕於耳,卓勝微此前就曾在調研中表示,國內手機銷售沒有想象的旺盛,結合各大機構近期紛紛下調全年手機出貨量預期,這也再次印證了傳聞並非空穴來風。

另一方面,體量較小的公司中,聖邦股份最為突出,第二季度營收、淨利潤環比增速分別名列第三、第一,並且淨利潤增速較第一季度變動幅度最大。作為國產模擬 IC 領頭羊,在模擬 IC 成為缺貨“重災區”的當下,聖邦股份有望更加長久的紅利,此外,公司主打的電源管理 IC 在電動車、消費電子的持續拉動下,後續增長動力也較為穩定。

瑞芯微(營收環比增幅較第一季度變動最大)、北京君正(唯一第一、第二季度營收、淨利潤均實現環比增長的)、晶晨股份後續增長潛力同樣可見一斑。值得注意的是,三者主打產品均為面向智慧終端的高階晶片。

瑞芯微的智慧應用處理器晶片主要應用於智慧物聯以及消費電子的智慧音箱、掃地機器人等智慧硬體,北京君正的微處理器產品可滿足 AIoT 領域多類智慧硬體產品的需求,晶晨股份的多媒體智慧終端 SoC 晶片應用於智慧機頂盒、智慧電視、AI 音視訊系統終端、車載資訊娛樂系統等領域。

二、中國臺灣地區 IC 設計業績表現

1.網路晶片受益缺貨漲價 驅動 IC 漲勢推動大廠業績走高

中國臺灣地區方面,集微網綜合各因素,挑選前十大代表性的設計廠分別為聯發科、聯詠、瑞昱半導體、新唐、奇景光電、慧榮科技、晶豪科技、敦泰電子、譜瑞、天鈺。

與中國大陸地區情況類似,無論是從整體營收或是淨利潤來看,市值第一的聯發科都處於絕對的領先,並且甩開其他廠商的距離更大,上半年營收是第二名聯詠的近 4 倍,是第三名瑞昱半導體的 5 倍還多,淨利潤方面大致情況相同。

對比前三名的主營業務,聯發科和瑞昱半導體的網路晶片均為其主要產品之一,而網路晶片也是今年以來繼車用晶片之後,又一缺貨漲價的重災區,龍頭博通此前就已被傳出其網路主晶片交期已拉長至 50 周,部分更長達 1 年以上;而聯詠作為驅動 IC 龍頭,在上半年連續喊漲的態勢下,業績突出也情有可原。

毛利率方面,相較於中國大陸廠商,中國臺灣地區廠商各自的差距並不明顯,且第二季度毛利率均較上一季度有所增長,其中敦泰、晶豪科技、奇景光電增幅最大,敦泰、奇景光電均為 LCD 驅動晶片供應商,晶豪科技則為儲存晶片供應商。巧合的是,LCD 驅動 IC 和儲存晶片,均是此前漲價聲音最響、而當前景氣下行“呼聲”最高的兩大晶片種類。

2.驅動 IC 環增打臉“下行說”MCU 漲價或持續

從第一、第二季度營收及淨利環比增速整體情況來看,第一季度除了驅動 IC 供應商天鈺和顯示器訊號 IC 供應商譜瑞外,其餘公司仍實現了營收、淨利環比增長,其中 NAND Flash、SSD 控制晶片供應商慧榮科技第一季度淨利潤環比增速“異軍突起”;第二季度,營收方面除了慧榮科技環比增速較上季度下降之外,其他公司增速均高於上一季度,天鈺和譜瑞變動幅度最大,淨利方面除了慧榮科技以外,增速大多較上一季度持平。

具體到第二季度各公司情況來看,情況與中國大陸又再次出現了重合。營收環比最好的為天鈺、譜瑞、敦泰,最差的為新唐、瑞昱半導體、聯發科;淨利潤環比最好的為新唐、天鈺、敦泰,最差的為聯發科、瑞昱半導體、慧榮科技。

在總體營收、淨利潤上表現突出的聯發科、瑞昱,齊齊登上環比增速“最差前三”,除了體量、基數等客觀因素之外,或許也與近期頻傳的電腦銷量不及預期有關,其作為兩者晶片的重要應用終端,被諸多行業分析師認為,下半年需求端或將下滑,高庫存之下甚至有可能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

天鈺和敦泰則是環比增速綜合表現最好、也是較前一季度環比增速變動幅度最大的兩家公司,顯示其增長態勢良好,且兩者均為驅動 IC 頭部供應商(天鈺還有電源管理 IC 產品),這也與當前業內對驅動 IC 景氣持續度的雜音,有所出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慧榮科技第二季度淨利環比增速較第一季度下滑幅度最大,與記憶體晶片今年上半年的大起大落市況相互吻合。此外第二季度營收環比增速最差的新唐,卻成為淨利潤環比增速最高的企業,而其作為 MCU 代表性大廠,這也反映了 MCU 的漲價趨勢,或許在一段時間內不會停止。

三、兩地潛力股集中“小而美”“夾芯板”效應帶來變數

兩方對比,整體 IC 設計市場均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但中國臺灣地區“一超”聯發科與其他廠商的差距更大。從上半年營收規模來看,大陸地區頭部廠商與中國臺灣地區的仍有一定差距,排名第一的韋爾股份與中國臺灣地區第二梯隊的聯詠、瑞昱半導體營收規模相當(以截至 8 月 31 日新臺幣兌人民幣 0.2323 匯率計算),大陸地區其餘公司與中國臺灣地區第三、第四梯隊公司營收規模相當。

▲注:X 軸左半段為大陸十大 IC 設計廠,右半段為中國臺灣地區十大 IC 設計廠

增長趨勢來看,兩地大部分廠家第二季度營收環比增速均較第一季度有所擴大,但大陸廠商變動幅度更大。後續增長潛力上,兩地區均以“小而美”廠商更具優勢,其中大陸地區模擬 IC 和智慧終端 IC 賽道持續增長動能凸顯,中國臺灣地區則仍是已此輪漲價潮中備受關注的驅動 IC、MCU 潛力最為突出。

▲注:X 軸左半段為大陸十大 IC 設計廠,右半段為中國臺灣地區十大 IC 設計廠

從整體半導體市場角度來說,諸如手機、PC 等消費電子終端的需求頹勢,也已反映在各家業績上。但如驅動 IC、MCU 等在近期雜音最多的晶片類別,卻在各大廠業績中出現了與預計不同的表現,給漲價潮拐點何時到來這一終極問題再次蒙上一層迷霧。

與此同時,進入 9 月以來,以臺積電為首的晶圓代工廠漲價聲浪再起,疊加部分終端需求下滑,IC 設計廠的“夾芯板效應”恐怕又將凸顯,對廠商維持當前高毛利率帶來考驗。在這一層面上,所在賽道景氣度是一方面,廠家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庫存及成本管控能力,則是另一層面的考量。因此即使如聯發科等大廠增長態勢趨緩,也有可能在此佔據優勢。誰能後市真正佔據主動權,仍有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