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哈工大《計算機網路》讀書筆記 第一週

哈工大《計算機網路》讀書筆記 第一週

Week 1

計算機網路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 = 通訊技術 + 計算機技術 (通訊網路的信源和信宿換成計算機)

特點:互連的(距離遠、數量大時採用交換網路,以路由器、交換機作為交換節點)、自治的(無主從關係)

Internet是什麼?

從組成細節角度,Internet是網路之網路(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的網路),實現資料的分組交換

從服務的角度,Internet是為網路應用 提供通訊服務 的通訊基礎設施,併為網路應用 提供應用程式設計介面(API)

網路協議是什麼?

是規則,是標準,是約定(進行資料交換),規範了網路中所有資訊傳送和接收的過程

規定了格式意義

順序動作

協議三要素:語法語義時序

計算機網路結構長啥樣?

①網路邊緣:主機、網路應用

​ 典型模型:客戶/伺服器(client/server)應用模型、對等應用(P2P)模型

②接入網路、物理介質:有線或無線通訊鏈路

​ 接入網路連線使用者到特定的服務提供商,並通過承載網路到達網路核心(如Internet),包括以下型別: ADSL(非對稱*數字使用者線路:電話網【頻分多路複用】)、電纜網路(有線電視網【頻分多路複用】)、乙太網、無線 區域網(LANS)、廣域無線接入(蜂窩無線網)

​ *非對稱:上下行速率不同

③網路核心:互聯的路由器(或分組轉發裝置)

​ 關鍵功能:路由+轉發,通過 資料交換

實現資料從源主機通過網路核心送達目的主機。

舉例:Internet結構

網路核心中,資料交換那些事兒?

1、什麼是資料交換?

​ 在多個數據終端裝置之間,為任意兩個終端裝置建立資料通訊臨時互連通路的過程

​ 含義1:使用 交換裝置 進行動態轉接,通過建立物理上或者邏輯上的埠間連線,將一個埠的資料轉移到另一個埠

​ 含義2: 動態地 分配傳輸資源,實現資料從源主機穿越交換網路到達目的主機的過程

2、為什麼要資料交換?

​ 主機直接連線成本過高(N^2)

3、資料交換型別: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

(1)電路交換

​ 電路交換三個階段:建立連線(建立)、通訊、釋放連線(拆除)

獨佔資源

:所佔用的(分配到的)電路資源不能被第三方使用(注意!不是物理線路!)

​ 電路交換網路如何實現鏈路(通道)共享?多路複用

​ ①頻分複用(FDM):各使用者佔用不同的(頻率)頻寬資源,使用者分配到一定的頻帶後,自始至終佔用這個頻帶

​ ②時分複用(TDM):將時間劃分為等長的時分複用幀,使用者在每個幀中佔用固定序號的時隙

​ ③波分複用(WDM):光的頻分多路複用

​ ④碼分複用(CDM):每個使用者分配唯一的m bit碼片序列(不同使用者之間的序列是正交 的),其中用-1表示0,用+1表示1;各使用者使用相同頻率 的載波,利用各自碼片序列編碼資料

編碼訊號 = 原始資料 × 碼片序列

​ 我的理解:原始資料採用二進位制編碼,想要傳送一個位元1,實際使用+1參與計算;想要傳送位元0,實際使用-1參與計算。因此,傳送位元1,即編碼訊號為自己的m bit碼片序列;傳送位元0,即編碼訊號為自己的m bit碼片序列的反碼。

​ 將各維度的資料乘上相應維度的碼片序列,求和得到疊加向量P:

​ 解碼時,使用碼片序列與編碼訊號求內積,即得到原始資料。

(2)報文交換(如電報)

​ 報文:源(應用)傳送資訊整體,是所有的資料、資訊一次性傳遞

(3)分組交換(如Internet)

​ 分組:報文拆分出來的一系列相對較小的資料包,包括:頭 + 資料

​ 分組交換需要對報文進行 拆分重組 ,會產生額外開銷

​ 當多個源利用同一條資料鏈路進行傳輸時,並不會分配頻寬,而是利用全部頻寬進行傳輸。這時的分組序列不是確定的,而是 按需共享鏈路 。這種的鏈路共享方式稱為 統計多路複用

​ 後一節點將資料分組接收過來,暫存,再確定從哪一個鏈路轉發至下一節點的過程,稱為 儲存-轉發 交換方式,報文交換與分組交換均採用儲存-轉發交換方式。

各種資料交換型別的比較&總結

1、報文交換 vs. 分組交換

分組交換的優勢在於:在具有多箇中間節點的鏈路上,報文交換隻能等待前一個節點完全傳輸完成後,才能進行後一個節點的傳輸;分組交換在多個節點上可以同步進行傳輸,因此能夠提高效率。另一方面,由於報文所佔空間較大,需要路由器的快取也較大。

計算——傳輸延遲

報文交換:T = M/R*3

分組交換:T = (M/L+2)L/R = M/R + 2L/R

顯然,分組交換節省了不少時間;並且由此可以推出跳步數為n時的傳輸延遲為T = M/R + nL/R

2、電路交換 vs. 分組交換

分組交換的優勢在於:由於不獨佔通訊鏈路,能夠允許更多使用者同時使用網路;

電路交換的優勢在於:能夠保證每個申請到通訊鏈路的使用者的通訊質量

3、分組交換的優勢和劣勢

分組交換適用於突發資料傳輸網路(資源充分共享,簡單、無須呼叫建立),但在多個使用者同時傳輸大量資料時可能產生 擁塞 問題,使得分組延遲和丟失。需要協議處理可靠資料傳輸和擁塞控制。

如何衡量計算機網路的效能?

1、速率(資料率/資料傳輸速率/位元率):單位時間傳輸資訊量 [單位:b/s、kb/s、Mb/s、Gb/s]

​ 我們說的速率一般指額定速率/標稱速率

2、頻寬:(原指訊號具有的頻頻寬度 = 最高頻率 - 最低頻率)網路頻寬通常指數字通道能傳送的最高資料率 [單位:b/s(bps)等]

3、延遲/時延

​ 產生丟包、延遲的原因:分組到達速率超出輸出鏈路容量時,在路由器快取中排隊(時延),如果路由器快取大小不足,則發生丟包

​ ①結點處理延遲d proc:在結點進行差錯檢測、確定輸出鏈路等等

​ ②排隊延遲d queue:等待輸出鏈路,取決於路由器擁塞程度

​ ③傳輸延遲d trans:d trans = L/R (與分組長度和鏈路頻寬有關)

​ ④傳播延遲d prop:d prop = s/d與物理鏈路長度和訊號傳播屬於有關

​ d nodal = d proc + d queue + d trans + d props

4、流量強度 = La/R (L:分組長度;R:鏈路頻寬;a:平均分組到達速率)

​ 當La/R~0:平均排隊延遲很小;La/R->1:平均排隊延遲很大;La/R>1:超出服務能力,平均排隊延遲無限大

5、時延頻寬積 = 傳播時延 × 頻寬 = d drop × R(bits),也稱為“以位元為單位的鏈路長度”,用於衡量鏈路的長度

6、丟包率 = 丟包數/已發分組總數

7、吞吐量(率):傳送端與接收端之間傳送資料速率(bit/s)

​ 若有多段鏈路構成一條鏈路,則吞吐量取決於其中吞吐量最小的鏈路(稱為 瓶頸鍊路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從功能上 描述網路結構,而非具體電路上

…是分層結構

…是抽象的

…每層遵循某些 網路協議 完成本層功能

——是計算機網路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

實體:任何可傳送或接收資訊的硬體或軟體程序

協議:控制兩個 對等實體 進行通訊的規則集合,是同層之間的,是水平

服務:任一層實體需要使用下層 服務,實現本層功能,向上層提供服務,是垂直 的;下一層協議的實現對上一層服務的客戶不可見;相鄰層通過介面 進行互動,通過服務訪問點 SAP 交換原語

什麼是OSI參考模型?

——是標準化的理論模型,用於學習,目的是支援 異構網路系統 的互聯互通

主機完成所有七個層次的功能,中間系統只需要完成三個層次的功能

實線代表物理鏈路真實的傳輸路徑,虛線代表邏輯上的資料傳輸

原始資料自頂向下逐層封裝(加頭或加尾),在物理層成為位元傳播,再逐層解包(去頭去尾),吧最終的資料交給使用者,封裝的目的在於增加控制資訊(包括地址、差錯檢測、協議控制等)

1、物理層

實現每一位元的傳輸

功能:規範介面特性(機械特性、電氣特性、功能特性、規程特性),規定位元編碼,定義資料傳輸速率,實現傳送裝置和接收裝置的位元同步(時鐘同步),定義傳輸模式(單工/半雙工/全雙工)

2、資料鏈路層 //以下 “負責” 指該層提供的服務

負責(物理鏈路直接相連的兩個相鄰)結點-結點 的(以幀為單位的)資料傳輸

功能:組幀(加頭加尾)——目的是使接收端能從位元流中切分出資料,物理定址(利用幀中的實體地址標識),流量控制差錯控制訪問/接入控制(利用物理定址)

3、網路層

負責 源主機 到 目的主機 資料分組交付

功能:邏輯定址(如IP地址)、路由(路徑選擇)、實現分組轉發(從IP到IP)

4、傳輸層

將會話層傳輸的資料拆分、構造成段,再交付給網路層(當然也包括其反過程)

負責源-目的(端-端)的程序間 完整報文傳輸

功能:報文的分段和重組SAP定址(區分不同程序,如:埠號)、連線控制、流量控制、差錯控制

5、會話層

可能向表示層的資料流中插入一些同步控制點

功能:對話控制(建立、維護)、同步(恢復資料用)

最“薄”的一層,實際不存在

6、表示層

負責處理兩個系統間交換資訊的語法與語義 問題

功能:資料表示轉化(傳送端轉化為主機獨立的編碼,接收端轉化為主機相關編碼)、加密/解密、壓縮/解壓縮

實際不存在

7、應用層

為使用者提供網路介面,以使用網路服務

最豐富的一層

什麼是5層參考模型?

TCP/IP參考模型:

TCP/IP模型沒有協議規定網路介面層,只需要包含網際層所需的IP即可,因此帶來了巨大的便利

將網路介面層開啟,可以得到經典的5層參考模型,綜合了OSI和TCP/IP的優勢,也是學習的重點

1、應用層 [報文]:支援各種網路應用(FTP、SMTP、HTTP)

2、傳輸層 [段]:程序-程序的資料傳輸(TCP、UDP)

3、網路層 [資料報]:源主機到目的主機的資料分組路由與轉發(IP協議、路由協議等)

4、鏈路層 [資料幀]:(物理上)相鄰網路元素的資料傳輸(乙太網、WIFI、PPP)

5、物理層:位元傳輸

資料路徑:(源主機)1->2->3->4->5->(交換機)5->4->(路由器)5->4->3->4->5->(目的主機)5->4->3->2->1